中古上声字论文-卢继芳,李军,徐采霞,刘小川

中古上声字论文-卢继芳,李军,徐采霞,刘小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古上声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赣语,昌都片,上声,语音史

中古上声字论文文献综述

卢继芳,李军,徐采霞,刘小川[1](2017)在《赣语昌都片方言中古上声字今读类型及演变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赣语昌都片167个方言点调查,发现昌都片赣语中古上声演变类型共有4类:浊上归去型、浊上(浊去)归阴平型、阳上型、清上送气分调型。赣西北武宁县方言共时差异呈现出昌都片赣语古浊上字今读发展轨迹及演变特点。昌都片赣语全浊上归阴平现象由赣东、赣中向北部、西部扩散的结果,联系地理分布及历史文化来看,赣北都昌县西南部与赣西永修吴城、赣东北鄱阳县方言古全浊上及全浊去部分归阴平现象不应是平行创新,应有共同的历史渊源。(本文来源于《龙岩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许芃[2](2009)在《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上声调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是相当复杂的。本文利用已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方言点调查语料(共收录方言点300个,其中1点为自查)对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出了若干种类型,并探讨了中古上声字到今方言中的发展特点和变化原因。本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根据整理,分别将中古全浊上声字、次浊上声字、清音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情况归纳为“官话型”和“非官话型”两大类型,并对每一类型的小类、特点、地域分布、所属方言点的调类差别等情况作了阐述。在“官话型”方言中,中古上声字的演变特点是全浊上声变去声,次浊上声与清上合流同读上声;在“非官话型”方言中,中古上声字的演变特点是全浊上声读音多样,次浊上声归属不定,清音上声多读上声。第二,分别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对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原因作了初步探讨。内因包括:调值的相似度、连读变调的影响、声母的影响、词汇语法的影响以及文字的影响;外因包括:移民的影响和邻近方言的渗透。第叁,对中古上声字在相关方言中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其中包括叁对方言,即赣语和客语、平话和粤语、客赣语和粤语。进行比较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古上声字的调类归属和辖字范围。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上声字在相关方言中的发展,既有各自独立的一面,又往往表现出诸多的一致性:赣语与客语、平话与粤语分别有各自独立的调类归属,但也存在共同的归派走向,如多数客语、部分赣语往往有少数全浊上字归入阴平,多数粤语、部分平话常常有少数全浊上字仍读阳上;赣语与客语今归阴平的浊上字,平话与粤语今读阳上的浊上字以及客赣语今归阴平与粤语今读阳上的浊上字之间,虽辖字范围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第四,总结出了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特点。主要有叁个方面:(1)区域性特征明显。上声字在官话区与非官话区之间,官话区、非官话区内部各方言之间,往往形成不同的演变类型。首先,在官话区中,多数情况是全浊上字归去声,次浊上字读上声;而在非官话区中,全浊上字则读音多样,次浊上字亦归属不定。其次,在官话区内部各方言中,多数方言符合规律性演变,但亦有局部方言与主流走向不同,如六调区通泰方言全浊上字大多数或约半数归阴平。最后,在非官话区内部各方言中,上声字在地理相邻、渊源相连的方言中往往表现出近似的演变特征,如全浊上归阴平是多数客语、部分赣语共同的语音特点,多数次浊上字今读阳上是粤语、平话均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2)演变过程的渐变性。首先是时间上的渐变性:同一方言各个字的演变速度有快有慢,变化时间有先有后,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全浊上字,还是次浊上字,在多数方言中都不会一下子均按照语音演变的规律全部归入相应的调类,即全浊上归去声、次浊上归阴上。在演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未变的、变化中的、已经变了的叁种上声字,新旧音并行不悖、交错使用。其次是地域上的渐变性:上声字的变化总是从个别方言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不同区域。上声字的变化开始于北方中原官话,因此大致说来,上声字的演变由官话区逐步扩展到非官话区,由北方地区逐渐扩展到南方地区。(3)演变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声字在演变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既有来自语言文字系统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语言文字系统外部的因素。正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古上声字在今方言中的发展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演变态势。(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中古上声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古上声调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是相当复杂的。本文利用已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方言点调查语料(共收录方言点300个,其中1点为自查)对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出了若干种类型,并探讨了中古上声字到今方言中的发展特点和变化原因。本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根据整理,分别将中古全浊上声字、次浊上声字、清音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情况归纳为“官话型”和“非官话型”两大类型,并对每一类型的小类、特点、地域分布、所属方言点的调类差别等情况作了阐述。在“官话型”方言中,中古上声字的演变特点是全浊上声变去声,次浊上声与清上合流同读上声;在“非官话型”方言中,中古上声字的演变特点是全浊上声读音多样,次浊上声归属不定,清音上声多读上声。第二,分别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对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原因作了初步探讨。内因包括:调值的相似度、连读变调的影响、声母的影响、词汇语法的影响以及文字的影响;外因包括:移民的影响和邻近方言的渗透。第叁,对中古上声字在相关方言中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其中包括叁对方言,即赣语和客语、平话和粤语、客赣语和粤语。进行比较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古上声字的调类归属和辖字范围。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上声字在相关方言中的发展,既有各自独立的一面,又往往表现出诸多的一致性:赣语与客语、平话与粤语分别有各自独立的调类归属,但也存在共同的归派走向,如多数客语、部分赣语往往有少数全浊上字归入阴平,多数粤语、部分平话常常有少数全浊上字仍读阳上;赣语与客语今归阴平的浊上字,平话与粤语今读阳上的浊上字以及客赣语今归阴平与粤语今读阳上的浊上字之间,虽辖字范围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第四,总结出了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特点。主要有叁个方面:(1)区域性特征明显。上声字在官话区与非官话区之间,官话区、非官话区内部各方言之间,往往形成不同的演变类型。首先,在官话区中,多数情况是全浊上字归去声,次浊上字读上声;而在非官话区中,全浊上字则读音多样,次浊上字亦归属不定。其次,在官话区内部各方言中,多数方言符合规律性演变,但亦有局部方言与主流走向不同,如六调区通泰方言全浊上字大多数或约半数归阴平。最后,在非官话区内部各方言中,上声字在地理相邻、渊源相连的方言中往往表现出近似的演变特征,如全浊上归阴平是多数客语、部分赣语共同的语音特点,多数次浊上字今读阳上是粤语、平话均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2)演变过程的渐变性。首先是时间上的渐变性:同一方言各个字的演变速度有快有慢,变化时间有先有后,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全浊上字,还是次浊上字,在多数方言中都不会一下子均按照语音演变的规律全部归入相应的调类,即全浊上归去声、次浊上归阴上。在演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未变的、变化中的、已经变了的叁种上声字,新旧音并行不悖、交错使用。其次是地域上的渐变性:上声字的变化总是从个别方言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不同区域。上声字的变化开始于北方中原官话,因此大致说来,上声字的演变由官话区逐步扩展到非官话区,由北方地区逐渐扩展到南方地区。(3)演变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声字在演变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既有来自语言文字系统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语言文字系统外部的因素。正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古上声字在今方言中的发展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演变态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古上声字论文参考文献

[1].卢继芳,李军,徐采霞,刘小川.赣语昌都片方言中古上声字今读类型及演变特点[J].龙岩学院学报.2017

[2].许芃.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中古上声字论文-卢继芳,李军,徐采霞,刘小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