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谓词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谓词性X,语义认知,语法功能,形成机制
谓词性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胡为飞[1](2018)在《汉语“小+谓词性X”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小+谓词性X”结构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口语表达式,表现为说话人对主体动作行为或属性特征的主观弱化。本文从多角度考察和研究“小+谓词性X”结构。首先,本文对“小+谓词性X”结构进行较为详细的认知语义分析,即分析“小+谓词性X”结构的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从语义和谐和认知凸显两个方面探讨“小+谓词性X”结构的语义浮现机制。研究表明“小+谓词性X”结构的语义生成是人们认知过程结构化的结果,认知加工过程中谓词性X的语义成分(动量、时量、程度和规模等)得以凸显,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其语义认知模式。其次,本文从句法特征和表达效用出发,对“小+谓词性X”结构进行较为详细的句法语用分析。一方面,从句法功能和句法环境两个角度考察“小+谓词性X”结构的句法特征;另一方面,从话语功能和语用特征两个角度分析“小+谓词性X”结构的表达效用。考察显示“小+谓词性X”结构在话语功能上表现为描写和评价话语信息、提供和说明评价理据以及放大和缩小评述信息叁个方面;在语用特征上表现为礼貌性、经济性和动态性叁个方面。最后,本文立足于构式语法,对“小+谓词性X”结构进行构式分析,并探讨其形成的机制和动因。分析显示“小+谓词性X”结构整体语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小+谓词性X”结构作为一个基本层次构式,有着相应的上位构式和下位构式,存在于一个复杂的构式网络当中。研究结果表明,“小+谓词性X”结构的形成是其内部机制和外部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机制为类推模因的认知作用与语义基础,外部动因为社会因素中的社会进步、文化心理和使用环境,以及个人因素中的年龄和心理差异。(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龚波[2](2016)在《上古指称化谓词性结构作假设句前件及其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古汉语中可以用"N之VP""其VP"和"VP者"作为假设句的前件以表假设,这些结构都是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它们之所以能够表示假设,是因为假设句的前件有指称化的倾向。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作假设句前件在近代汉语和其他语言中也能找到例证。(本文来源于《古汉语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唐巧娟,谢建红[3](2015)在《论黔东苗语谓词性形后名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就黔东苗语"谓词性形后名"的结构类型诸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认为该结构中的"形"与"名"之间既不是述宾说中的支配关系,也不是谓主说中的陈述说明关系,从该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类型学特征来看,二者应当是补充说明关系,将该结构分析为中补结构更符合苗语语法现实。(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都立澜,刘艾娟,付甜甜,李晓莉[4](2015)在《叁字格中医术语的词法结构及英译对比研究——以谓词性复合结构中医病机术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字格谓词性复合结构中医病机术语英译的核心是动词。从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来看,理解源术语表面和深层的含义以及词法结构的内在关系是译入语准确的保证;从术语翻译的系统性而言,源术语体系与译入语术语体系应尽可能保持同一性,包括语义上的关联和结构上的对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术语》期刊2015年01期)
唐玉环[5](2014)在《论《史记》中的“谓词性X+时”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X时"是汉语指示时间位置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由谓词性"X"构成的"X时"结构在《史记》中大量存在,这一结构满足了复杂叙事的需要,其实质是使"X"仂语化,并将两个没有语法形式关联的陈述性成分组合起来,形成有同时关系的表意整体,使句子的语义表达和语法结构更为严密。(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王媛[6](2012)在《谓词性结构的事件性和现代汉语进行体标记的语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和"着"的语义分析,长期的讨论只限于"动态/静态"的二元对立。本文通过讨论新的语言事实以及一些争论较多的问题,提出(1)"动态/静态"的语义对立只适用于"在";(2)"着"的分析要引入一个新的事件性特征"均质性","着"只能用于均质的事件类型。均质性特征是汉语进行体表达的一个重要语义参数。(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2年03期)
丁烨[7](2009)在《“X+是+谓词性词语”结构中“是”的词类辨别》一文中研究指出"X(充当主语)+是+谓词性词语"结构中的"是"究竟是判断动词还是副词,不同的语法书说法并不相同,有的区别对待,有的则一概归入判断动词类别之中。副词与动词的组合能力、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本文即以此为根据,辨析"是"的词类,并进一步探讨了辨别"是"是判断动词还是副词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朱英贵[8](2008)在《试论汉语谓词性短语的语法结构界定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汉语动宾短语和连动短语的辨识问题立论,结合汉语教学中难以界定的实例,将其相关的纠葛问题逐一阐释,剖析了若干彼此难分的情形,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中介状态的语法现象,给予了理性的界定。(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郭初建[9](2007)在《谓词性宾语句的结构分析及疑问语气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谓词性宾语句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句子的疑问语气会有不同;谓词性宾语句与复杂谓语句有区别,它们的表层结构看似相似,深层结构却不相同。复杂谓语句的疑问语气与谓词性宾语句的疑问语气也要分别对待。(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殷国光[10](2002)在《谓词性向心结构向非向心结构变换的考察——《吕氏春秋》谓词性向心结构的考察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在《吕氏春秋》量化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考察谓词性向心结构向非向心结构的变换。这种考察主要是共时的,个别结构也涉及到历时的考察。考察结果表明:谓词性向心结构向非向心结构的变换是不自由的。变换的实现,既取决于修饰语的构成成分、语义类别、语义指向,又取决于充当中心语的动词的语义类别、以及附加成分的有无等。通过“变换”这种动态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古汉语句法研究的深化。(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02年02期)
谓词性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古汉语中可以用"N之VP""其VP"和"VP者"作为假设句的前件以表假设,这些结构都是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它们之所以能够表示假设,是因为假设句的前件有指称化的倾向。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作假设句前件在近代汉语和其他语言中也能找到例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谓词性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胡为飞.汉语“小+谓词性X”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龚波.上古指称化谓词性结构作假设句前件及其解释[J].古汉语研究.2016
[3].唐巧娟,谢建红.论黔东苗语谓词性形后名结构[J].凯里学院学报.2015
[4].都立澜,刘艾娟,付甜甜,李晓莉.叁字格中医术语的词法结构及英译对比研究——以谓词性复合结构中医病机术语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5
[5].唐玉环.论《史记》中的“谓词性X+时”结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6].王媛.谓词性结构的事件性和现代汉语进行体标记的语义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2
[7].丁烨.“X+是+谓词性词语”结构中“是”的词类辨别[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朱英贵.试论汉语谓词性短语的语法结构界定问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9].郭初建.谓词性宾语句的结构分析及疑问语气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
[10].殷国光.谓词性向心结构向非向心结构变换的考察——《吕氏春秋》谓词性向心结构的考察之一[J].语言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