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物数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北平原南部,郊区点位,数浓度,重污染
颗粒物数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郑煌[1](2019)在《华北南部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月华北平原经历了一段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和颗粒物浓度高的重污染时期.本研究通过SMPS+E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选取华北平原南部某郊区点位,对此次重污染期间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演化进行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尤其是PM_(2.5)平均浓度为141.32μg/m~3.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主要集中在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的超细粒径段(78.9%),呈递减型单峰分布,颗粒物平均数浓度为83174cm~(-3).重污染天时,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明显增高,对应低风速(1.5±0.4) m/s、高相对湿度(90.8±4.5)%和低O_3浓度(15.8±8.3)μg/m~3.48h后向轨迹显示,观测点位气溶胶主要受湖北省、陕西省和山西省临近省份的传输影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表明,气溶胶潜在源区主要为本地源和观测点位以北的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义新[2](2019)在《基于扩散荷电法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系统电子学设计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3.25亿辆并持续增长,以机动车为代表的移动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日益凸显,其中机动车排放颗粒物已成为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机动车排放颗粒物体积小、重量轻,仅监测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不足以反映其污染特征,因此我国机动车最新的排放标准还对数浓度的限值作了明确要求。本文开展了基于扩散荷电法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系统电子学设计与实验研究,完成了微电流测量模块和静态法拉第杯气溶胶静电计的研制与性能评估测试,实现了集扩散荷电、带电量测量及总体数浓度反演于一体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系统的集成,并开展了反演算法研究以及台架比对测试实验。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微电流测量原理,设计了一种高精度宽动态范围且无量程切换的fA级微弱电流测量模块。采用阻抗法搭建1-V转换电路,结合电平转换与高精度AD转换电路实现了fA级微电流的测量,并建立了对应的测量模型与温度效应模型。通过对模型和噪声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了电路中关键器件的选取规则和电路板设计与处理方法。为了研究温度、器件等因素对微电流测量电路性能的影响,搭建了叁种不同量程不同灵敏度的微电流测量电路并分别进行了线性校准、零点漂移测试和噪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线性度分别优于0.25%、0.85%、1.20%;零点漂移的峰峰值分别约为340 fA、45 fA、20 fA;噪声的均方根值分别为3.31 fA、1.01 fA和0.31 fA;动态范围分别为115.6 dB、105.9 dB和96.2 dB。(2)基于静态法拉第杯原理,设计了一种高探测效率的静态法拉第杯气溶胶静电计,建立了带电量测量模型,分析了温度和器件关键参数对测量误差的影响。最后,对该模块进行了流量校准、流量稳定性、零点漂移、探测效率以及比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流量设置为2L/min时,采样流量误差小于±0.004L/min;零点漂移电流峰峰值为510 fA;颗粒物探测效率(粒径5nm)优于96.6%;与TSI-3068B进行I小时以上的比对,统计相关性优于0.99,且在均方根噪声(<1 fA)相同时量程范围是TSI-3068B的40倍。(3)设计了差分式测量方案,完成基于扩散荷电法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系统的研制,建立了数浓度反演算法,探索了势阱电压与采样流量对数浓度反演的影响,基于实验开展了算法验证和测量系统标定工作,初步完成了整车台架/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比对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重型柴油车和轻型汽油车台架实验中,自研设备与HORBIA的MEXA-2000SPCS的统计相关性分别优于89.3%和73.7%;在轻型汽油车PEMS实验中,自研设备与HORBIA的OBS-ONE和AVL的AVL M.O.V.E的统计相关性分别优于93.6%和90.1%。(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28)
张洁,韩军赞[3](2018)在《钢铁行业排放颗粒物粒数浓度排放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铁行业排放的颗粒物是影响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低压荷电粒径谱仪在钢铁企业开展现场实测,直接测定各排放环节除尘器出口颗粒物粒数浓度。结果显示,烧结机头与高炉1的颗粒物粒数浓度较高。本研究根据烟气排放量确定颗粒物体积排放速率,结合几何平均粒径分析钢铁企业各环节的颗粒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高炉1排放颗粒物体积浓度最大,且1μm以下颗粒物占比较大,烧结机尾、推焦与装煤环节颗粒物排放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8年12期)
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朱戈昊[4](2019)在《夏收时段农村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源区的角度研究华北平原夏收时段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粒径谱分布,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于2017年6月对华北平原典型农村点位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小于300nm处,平均数浓度为28371cm~(-3).不同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分布差异明显,核模态(<20nm)呈线性分布,爱根核模态(20~100nm)呈多项分布,积聚模态(>100nm)呈对数分布.48h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观测点位气团受其东部的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生物质燃烧传输影响时,颗粒物总数浓度增加66.7%.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法,表明潜在源区为观测点位以东的区域,且以粒径小于100nm的颗粒物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孙永亮[5](2018)在《基于激光雷达观测的成都冬季颗粒物光学特性及其与数浓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日益加剧,霾污染事件的频发使大气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而霾污染事件主要是由大气颗粒物浓度过高造成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针对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目前有关大气颗粒物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京津冀、珠叁角和长叁角地区,而四川盆地作为中国四大霾污染高发地区之一,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受特殊的地势和城市下垫面影响,该地区污染物易聚集,导致霾污染事件频发,尤其是在冬季。本文利用成都地区2017年1月份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资料,对观测期间大气颗粒物光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其中日变化特征表现为:夜间在近地面颗粒物消光系数随高度明显递减,白天近地面层以上颗粒物消光系数出现增长趋势,与之对应的退偏振比也随之增长。此外,在大气底部退偏振比有持续高值的存在。受白天近地面层以上消光系数数值增长的影响,大气光学厚度(AOD)也呈现昼高夜低的现象。在观测期间的1月4~7日一次重霾过程中,激光雷达反演边界层高度与近地面PM2.5质量浓度存在明显日变化以及负相关关系。在夜间,近地面低温高湿,存在逆温层且逆温强度高于观测期间平均水平,此时消光系数出现高值区;白天大气层结不稳定且温度明显高于观测期间平均值,在近地面层以上受云层的影响消光系数和退偏振比出现高值区。其次,本文还基于Mie散射理论,利用颗粒物浓度数据计算出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消光系数,对比了本次重霾过程不同粒径颗粒物消光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在不同高度上,颗粒物消光系数大小关系表现为PM1>PM2.5~10>PM1~2.5>PM>10,其中PM1消光贡献率最高达到69.4%,是本次重霾过程中影响颗粒物消光系数大小的主要因素,PM>10消光贡献率最小仅为1.8%~4.5%。夜间在近地面层,颗粒物消光系数明显大于白天,其中PM>1的消光贡献率也明显大于白天。白天700~900m高度之间,不同粒径谱颗粒物消光系数明显大于夜间,PM1~10的消光贡献率也明显大于夜间。PM1消光贡献率整体上随高度递增,而PM>1消光贡献率整体上随高度递减。最后,本文研究了颗粒物数浓度与激光雷达反演消光系数相关关系并得出结论:幂函数模型更适用于二者的拟合。拟合结果中,消光系数与PM1的相关性最强,与PM>10的相关性最弱。经过对比分析,相对湿度(RH)的差异对于拟合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当60%<RH<80%时拟合效果最好。基于该结论,本文在幂函数基础上增加了相对湿度订正项并得到了更好的拟合效果。通过在垂直方向上对拟合公式进行验证,得出该增加相对湿度因子的拟合模型拟合效果更佳且更具普适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余同柱[6](2018)在《机动车尾气超细颗粒物采样与数浓度在线测量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也在逐年攀升,机动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复合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对以机动车为代表的移动污染源排放超细颗粒物的准确测量显得尤为重要,其监测结果可为机动车排放评估、颗粒物增长机制研究以及制订精细化控制措施等提供有效依据。本文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移动污染源排放快速在线监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的支持下,针对机动车排放的高温、高浓度超细颗粒物的在线测量需求,在线开展稀释采样与超细颗粒物数浓度测量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设计并研制出喷射稀释系统、单极性扩散荷电器、静电沉积器,实现了集喷射稀释、扩散荷电、静电沉积及微电流检测技术于一体的机动车排放超细颗粒物数浓度在线测量系统的集成,并初步完成了系统对比测试工作。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喷射稀释原理,设计了一种机动车尾气稀释器。利用Comosol仿真软件,分析了稀释器关键参数对其内部流场和稀释比的影响。定量分析了稀释比与进出口压差的相互关系,调节进出口的压差可以实现稀释器稀释比在1:7-1:60之间变化,进出口压差为0时,可以实现1:8稳定稀释比。并开展了稀释器稀释比稳定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稀释器内部在0.5小时内平均稀释比稳定在1:8,标准偏差为0.032。(2)设计了一种基于扩散荷电原理的颗粒物荷电器,可以实现超细颗粒物的高效荷电,并有效避免了多余自由离子的影响。利用Comosol仿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荷电器内部不同粒径颗粒物和自由离子的运动轨迹,最终确定了自由离子捕集电压。并且,对荷电器内部不同粒径大小颗粒物的平均带电量、荷电效率以及损失效率进行了测量,实现23 nm颗粒物荷电效率高达62%,可满足国五标准中基于电迁移原理的颗粒物检测需求(23 nm对应50%检测效率)。(3)以颗粒物电迁移理论为基础,结合颗粒物在流场和电场耦合场中的运动特性,设计了两种不同结构的颗粒物静电沉积器。利用Comosol仿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两种静电沉积器内部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运动轨迹,并根据模拟结果确定静电沉积器关键尺寸。利用标准气溶胶发生与检测设备,测定两种沉积器内部的颗粒物捕集效率、颗粒物损失效率,结果表明对于圆柱型和平板型静电沉积器捕集电压分别大于20 V和15V时,23 nm颗粒物的捕集效率达到100%;对于50nm-700nm、800nm-2500nm粒径段颗粒物,圆柱型静电沉积器内部颗粒物' 损失分别约为平板型静电沉积器内部颗粒物损失的1.4倍和2倍。(4)初步实现了机动车排放超细颗粒物数浓度在线测量系统的集成与比对测试,结果表明,与商业化仪器相关性优于87.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2)
张逢生,王雁,闫世明,李莹,王淑敏[7](2018)在《气象要素对太原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太原尖草坪气象站2013-2014年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风向、风速、降水、混合层厚度等气象要素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组粒径段颗粒物在静风时数浓度较大,东北风时数浓度较小。风速与较小粒径颗粒物数浓度负相关更显着。风向风速不同对颗粒物表现出不同的输送扩散作用。颗粒物数浓度的清除量与降水量、初始浓度均呈正相关。当混合层厚度突破1500m时,铅直扩散对颗粒物的稀释作用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3期)
李旭阳[8](2017)在《省内7个通道城市中排第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李旭阳)今年截至11月27日,我市优良天数206天,在省内7个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排第一。进入秋冬季后的10月1日至11月27日,我市优良天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2天;重污染天气累计天数为0天,去年同期为7天;PM2.5累计浓度与(本文来源于《鹤壁日报》期刊2017-11-29)
陈楠,程娟,孙鉴,操文祥,徐甜[9](2016)在《2014年武汉市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时间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武汉市不同粒径颗粒物数浓度(PNCs)对市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武汉市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日均数浓度、同期气象参数资料以及部分市级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分析颗粒物数浓度对呼吸道疾病日门诊量影响的最佳滞后时间及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在最佳滞后条件下,PNC0.25-0.5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值时,全人群和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分别增加5.60%(RR=1.056 0,95%CI:1.004 5~1.110 2)和8.63%(RR=1.086 3,95%CI:1.027 0~1.148 9);PNC0.5-1.0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值时,全人群和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分别增加2.42%(RR=1.024 2,95%CI:1.006 7~1.042 1)和3.29%(RR=1.032 9,95%CI:1.013 4~1.052 8);PNC1.0-2.5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值时,全人群和男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分别增加4.45%(RR=1.044 5,95%CI:1.013 4~1.076 5)和3.89%(RR=1.038 9,95%CI:1.003 6~1.075 4)。双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当分别调整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质量浓度后,PNC0.5-1.0与全人群及男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仍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PNC0.25-0.5仅与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相关性稳健(P<0.05)。[结论]当调整了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后,粒径<1.0μm颗粒物数浓度对全人群和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较明显。(本文来源于《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2016年10期)
马启翔,刘赵梅,杜利劳[10](2016)在《西安南郊地区夏季降雨和风对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4年5—7月西安南郊地区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30 s分辨率的连续在线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的观测资料,并结合同期移动式自动气象站的降雨量、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观测数据,研究西安南郊地区夏季降雨和风对可吸入颗粒物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2014年5—7月西安南郊地区持续性中雨对各粒径段可吸入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均较好,短时持续性中雨可造成粗粒子模态颗粒物数浓度增加,持续性小雨对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中粒径较小的组分去除效果不明显,间断性小雨对可吸入颗粒物无去除效果。西安南郊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偏东风,但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偏西方向,2014年5—7月西安南郊地区风速小于3.0 m·s-1以下的低风速出现频率较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风速小于5.4 m·s~(-1)时,核膜态颗粒物数浓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大,其他模态颗粒物数浓度随风速增加而减小;5.5—7.9 m·s~(-1)风速对各模态颗粒物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颗粒物数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3.25亿辆并持续增长,以机动车为代表的移动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日益凸显,其中机动车排放颗粒物已成为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机动车排放颗粒物体积小、重量轻,仅监测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不足以反映其污染特征,因此我国机动车最新的排放标准还对数浓度的限值作了明确要求。本文开展了基于扩散荷电法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系统电子学设计与实验研究,完成了微电流测量模块和静态法拉第杯气溶胶静电计的研制与性能评估测试,实现了集扩散荷电、带电量测量及总体数浓度反演于一体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系统的集成,并开展了反演算法研究以及台架比对测试实验。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微电流测量原理,设计了一种高精度宽动态范围且无量程切换的fA级微弱电流测量模块。采用阻抗法搭建1-V转换电路,结合电平转换与高精度AD转换电路实现了fA级微电流的测量,并建立了对应的测量模型与温度效应模型。通过对模型和噪声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了电路中关键器件的选取规则和电路板设计与处理方法。为了研究温度、器件等因素对微电流测量电路性能的影响,搭建了叁种不同量程不同灵敏度的微电流测量电路并分别进行了线性校准、零点漂移测试和噪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线性度分别优于0.25%、0.85%、1.20%;零点漂移的峰峰值分别约为340 fA、45 fA、20 fA;噪声的均方根值分别为3.31 fA、1.01 fA和0.31 fA;动态范围分别为115.6 dB、105.9 dB和96.2 dB。(2)基于静态法拉第杯原理,设计了一种高探测效率的静态法拉第杯气溶胶静电计,建立了带电量测量模型,分析了温度和器件关键参数对测量误差的影响。最后,对该模块进行了流量校准、流量稳定性、零点漂移、探测效率以及比对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流量设置为2L/min时,采样流量误差小于±0.004L/min;零点漂移电流峰峰值为510 fA;颗粒物探测效率(粒径5nm)优于96.6%;与TSI-3068B进行I小时以上的比对,统计相关性优于0.99,且在均方根噪声(<1 fA)相同时量程范围是TSI-3068B的40倍。(3)设计了差分式测量方案,完成基于扩散荷电法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系统的研制,建立了数浓度反演算法,探索了势阱电压与采样流量对数浓度反演的影响,基于实验开展了算法验证和测量系统标定工作,初步完成了整车台架/PEMS(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比对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重型柴油车和轻型汽油车台架实验中,自研设备与HORBIA的MEXA-2000SPCS的统计相关性分别优于89.3%和73.7%;在轻型汽油车PEMS实验中,自研设备与HORBIA的OBS-ONE和AVL的AVL M.O.V.E的统计相关性分别优于93.6%和9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物数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郑煌.华北南部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杨义新.基于扩散荷电法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数浓度测量系统电子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张洁,韩军赞.钢铁行业排放颗粒物粒数浓度排放特征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
[4].郑淑睿,孔少飞,严沁,吴剑,朱戈昊.夏收时段农村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9
[5].孙永亮.基于激光雷达观测的成都冬季颗粒物光学特性及其与数浓度的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余同柱.机动车尾气超细颗粒物采样与数浓度在线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7].张逢生,王雁,闫世明,李莹,王淑敏.气象要素对太原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
[8].李旭阳.省内7个通道城市中排第一[N].鹤壁日报.2017
[9].陈楠,程娟,孙鉴,操文祥,徐甜.2014年武汉市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时间序列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6
[10].马启翔,刘赵梅,杜利劳.西安南郊地区夏季降雨和风对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