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兴趣
作者简介:朱丽君,任教于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语文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欲与成功欲。
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变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它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有机结合,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剧种。正如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老先生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参与欲与成功欲的重要途径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反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有了: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甚至争执辩论。而真理是愈辩愈明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2006年笔者所带的一个文科班排演曹禺名著《雷雨》时,因男生人数极少,由全班“公投”由一女生反串周朴园。刚开始连笔者都替她捏着一把汗,毕竟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太复杂了,高中生很难把握,更别说由一个女生来演了,这其间分寸能拿捏到位吗?
为了不负众望,这位女生与另一位演鲁侍萍的女生在课间经常讨论研究,反复对台词。到了全校公演的时候,这位女生还发动家长去专业的滑稽剧团借来了服装道具。最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她这个“周朴园”居然演得那么到位,不仅盖过了其他班由男生饰演的“周朴园”,还得到了评委教师的青睐,获得了校首届戏剧节“最佳演员”的殊荣。另一位扮演鲁侍萍的女生在舞台上也是真情投入,演到激动处,泣不成声,流下了眼泪。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发挥特长,增强信心
根据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各尽其才,能导则导,能演则演,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尤其是挑选演员,充分放手,把学生自主报名与全班公开投票选择结合起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全班的积极性,而被选中的学生为了不负众望也是全情投入,排练非常认真。半个月下来,参演学生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大都体验到了成就感。甚至有的同学脱胎换骨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成功塑造了舞台人物形象,还重塑了自我形象。其中,在《雷雨》中扮演鲁大海的同学,平时行为散漫,对自己要求不高,虽然数学成绩“一枝独秀”,其他科目却不尽如人意,尤其语文成绩更是倒数。演完课本剧后,他对语文渐渐产生了兴趣,觉得不再枯燥乏味,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此后信心倍增,最后高考进入了一本。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家长更是喜出望外。
3.训练思维,培养创新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
二、编演课本剧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
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练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
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善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多的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海报的策划、张贴以及相关的宣传和有关方面的联系等等。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在应当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三、编演课本剧能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验成功感
语文课一定要研究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爱上语文,体验到成功感。“成功的定义其实就是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认为活的有价值,这样而已。”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李开复如是说。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他们希望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独立地解决问题,不愿轻信别人的结论,不愿盲从,爱评论和争论,倘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作为“准成人”,高中学生的自强心理、成就心理也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倘能挖掘新奇的东西,必将刺激着他们去认识、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高中学生的表现欲也很强,他们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他们常对活动充满热情,城市音乐、广场、俱乐部他们都喜欢参加,真可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学校的社团招募如火如荼,必然能打造一个活力校园,真正给高中生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
另外,学生在逐渐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用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课本剧编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一石可以击起千层浪。它将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从而吸引千百万颗蓬勃向上的心。在那里,他们可以大显身手,他们年少旺盛的精力也将得到正当有益的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排演课本剧,换个形式学课文,学生们定会“感觉不一般”。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本剧这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形式,改革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如能用好课本剧这一“教学之术”,定能优化“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郭超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9).
[3]肖俏.编排课本剧——探究语文趣味学习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作者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