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行为论文-刘晓峰

回报行为论文-刘晓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回报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品回报型众筹,AON模式,KIA模式,羊群效应

回报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峰[1](2019)在《产品回报型众筹的投资者行为研究——基于AON和KIA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众筹为创意型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然而,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和制度配套不健全的情形下,极易诱发投资人非理性的行为偏误和资金配置的无效率。本文以众筹过程中出现的羊群效应和责任扩散效应为出发点,采用数据爬虫技术,以Indiegogo的微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品回报型众筹的前期累计资金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在不同众筹模式下存在显着差异,在AON模式下,责任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在KIA模式下,羊群效应占主导地位;并且该影响受到目标金额和截止日期的调节,在AON模式下,更高的目标金额可以缓解责任扩散效应的不利影响,而在KIA模式下,更高的目标金额则会抵消羊群效应的正面影响。因此,项目筹资者应充分意识到羊群效应和责任扩散效应对项目潜在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正向和负向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筹资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动态变化;重视在筹资期间项目更新对潜在投资者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侯洁[2](2019)在《回报类众筹项目出资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众筹机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筹资方式,尤其是在互联网广泛使用的今天。众筹项目出资者作为众筹系统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因其出资决策对众筹项目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其出资行为已经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针对回报类众筹项目出资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进行研究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23期)

胡兴旺,王莉珊[3](2019)在《基于GNAT技术探索回报预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回报预期是否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助人行为中,以四川理工大学学生为被试,采用GNAT实验程序对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助人情况下,个体的内隐助人态度倾向于有回报的助人行为,在非助人情况下,有无回报对个体不产生显着影响。该结果证明了个体内隐助人态度GNAT效应的存在,这代表GNAT程序可以对个体的内隐助人态度进行有效考察,此类方法可以作为关于内隐助人态度研究方法的一个有效补充。(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教育》期刊2019年15期)

陈东,邢霂[4](2019)在《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能带来价值回报吗——基于广告营销能力和市场经济环境调节效应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2-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依据,从市场角度探讨企业广告营销能力对"慈善捐赠-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广告营销能力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广告营销能力正向调节"慈善捐赠-企业绩效"的关系,企业的广告营销能力越强,慈善捐赠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越强;市场经济环境对"慈善捐赠-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显着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处于较低的市场经济环境时,其广告营销能力越强,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大。研究结论为企业经营者进行慈善捐赠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9年01期)

王莉珊[5](2019)在《回报预期与移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在传统的还是当代的主流文化环境下,助人行为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一种高尚、道德的行为而被广为提倡。但已有的关于助人行为的探讨中,国内研究更多侧重于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展开,却鲜有研究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回报预期、移情和助人行为叁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四川理工大学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对被试的回报预期与移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讨论,研究共由两个实验设计组成:实验一:采用GNAT实验程序对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进行考察。将助人-非助人行为词、回报性-无回报性词作为刺激材料,通过GNAT程序检测被试对“助人-回报”、“助人-非回报”、“非助人-回报”、“非助人-无回报”联合任务的反应时和感受性是否有显着差异,从而达到更客观的验证回报预期对助人行为影响的目的。实验二:采用改编的“独裁者游戏”对被试的回报预期与移情对其助人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究。采用2(回报水平的预期高、低)×2(被试移情水平高、低)的混合设计将,“独裁者游戏”测得的不同移情水平的被试在高、低回报预期水平下的分配结果作为助人行为水平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在助人情况下,个体的内隐助人态度倾向于有回报的助人行为,在非助人情况下,有无回报对个体不产生显着影响。(2)无论是否移情,高回报条件下的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助人行为,回报预期对助人行为的主效应显着。(3)无论回报预期高低,产生移情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助人行为,移情对助人行为的主效应显着。(4)在“移情+高回报”条件下的个体表现出最高水平的助人行为,回报预期与移情之间交互效应显着。(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1-08)

周涛,刘萍[6](2018)在《互联网回报类众筹模式用户参与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互联网众筹得到了企业和用户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多种原因如信任程度较低、回报水平较差等,用户缺乏参与意愿和行为,这将导致众筹模式的失败。基于感知价值和信任理论,研究了用户对一种代表性众筹模式:回报类众筹的参与行为。研究收集了354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用户对项目发起人的信任是影响其参与行为(出资意向)的主要因素,感知价值中的社会关系支持对出资意向也存在显着作用。此外,美学价值和趣味价值通过信任间接影响出资意向。研究结果启示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用户感知价值,从而建立其信任,促进其参与行为。(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郑晓星[7](2017)在《无法回报的爱——年轻人暴力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期主持人:王介明王介明,是我国着名的神经内科专家、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北京脑血管病医院、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院长。自古都认为孩子殴打父母是天理不容的事情,可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竟然也向着父母挥舞棍棒,这真让天下父母寒心。当我们在道德层面讨伐这些年轻人的恶行时,又该如何从情感层面解读这一现象?不一样的视角或许可以引发大家一些新的思考。(本文来源于《青春期健康》期刊2017年13期)

夏芳[8](2016)在《通策医疗上市20年 连续多年盈利硬是不分红》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市公司以现金分红或送股的实行来回报投资者本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在A股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分红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虽然监管部门近年来在要求上市公司分红方面出台了新的规定,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总有那么一些公司自上市至今,(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6-04-22)

王烁[9](2016)在《权力回报的义务——论收受礼金行为的性质及规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礼物是公权力外公民自发组织社会的工具,是社会的必然存在。礼物并非不需回报的馈赠,而是蕴含着回报的义务。接受礼物即认可了回报的义务,这是礼物交换的根本。中国的礼物交换建立在人情的基础之上,是发展和维持人情的手段。感情交往的礼尚往来是表达性礼物交换,权钱交易的受贿行为是实用性礼物交换。而收受礼金的行为则是用表达性礼物交换的形式来进行实用性礼物交换的实质的混合性礼物交换。收受礼金意味着国家工作人员接受权力回报的义务,本质为权钱交易,笔者认为应当作为犯罪处理。对其较为合适的刑法规制方式为增设收受礼金罪。(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尹芳,吴敏[10](2015)在《基于信息瀑布模型的回报式众筹中的羊群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众筹作为新兴的融资渠道,为解决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众筹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却可能引发羊群行为,导致市场波动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文章从信息瀑布模型入手,建立贝叶斯概率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公共信息、私人信息和他人用户决策信息共同对羊群行为的产生造成了影响。并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发起者和众筹平台如何正确引导用户投资,利用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提高投融资效率给出了相应建议。(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5年10期)

回报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筹机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筹资方式,尤其是在互联网广泛使用的今天。众筹项目出资者作为众筹系统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因其出资决策对众筹项目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其出资行为已经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针对回报类众筹项目出资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进行研究总结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报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峰.产品回报型众筹的投资者行为研究——基于AON和KIA的对比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

[2].侯洁.回报类众筹项目出资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9

[3].胡兴旺,王莉珊.基于GNAT技术探索回报预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19

[4].陈东,邢霂.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能带来价值回报吗——基于广告营销能力和市场经济环境调节效应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9

[5].王莉珊.回报预期与移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9

[6].周涛,刘萍.互联网回报类众筹模式用户参与行为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郑晓星.无法回报的爱——年轻人暴力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J].青春期健康.2017

[8].夏芳.通策医疗上市20年连续多年盈利硬是不分红[N].证券日报.2016

[9].王烁.权力回报的义务——论收受礼金行为的性质及规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尹芳,吴敏.基于信息瀑布模型的回报式众筹中的羊群行为分析[J].知识经济.2015

标签:;  ;  ;  ;  

回报行为论文-刘晓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