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选择论文-宋世杰

亲社会行为选择论文-宋世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亲社会行为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亲社会行为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宋世杰[1](20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行为选择的价值理念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层面价值观要求的集中表述,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本文来源于《今日中国论坛》期刊2013年05期)

牛文元[2](2012)在《社会行为选择的力学注记——网络社会管理基础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行为选择的表现结果取决于力的方向和大小。在社会力的作用下,社会个体行为选择呈现出微观下的表达图式,而在微观表达图式的数目集合中,又呈现出宏观下的平均状态,即形成了对于社会群体行为选择的表现图式。研究指出,支配社会行为选择的"力"有两大类型:其一,我们称之为"行为驱动内力"或"行为突破力",其二,我们称之为"行为驱动外力"或"行为维系力"。行为突破力的自发倾向是不间断地对于"社会行为选择期望值"的破坏与更新;而行为维系力的自发倾向是不间断地对于"社会行为选择期望值"的保持与坚守。行为突破力从微观数目(对于个体行为选择的可能方式)随时空的"无限改变"上获得认识,行为维系力从宏观集合(对于群体行为选择的集合方式)随时空的"整体定常"上获得认识。所构成的在真实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选择图式,只能是行为驱动内力和行为驱动外力二者之间互相制约,彼此妥协与实现均衡的总结果。毋庸置疑,行为驱动内力与行为驱动外力二者的概率总和恒等于1,而一旦出现二者相等的那一瞬间(概率各等于0.5),便达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行为选择临界,称之为理想社会行为的标准图式。在统计意义上,理想社会行为标准图示对应着"期望值"与"方差"获得完全相等时的概率描述,因而可利用泊松分布作为这项公理性假设的合理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2年01期)

刘金梅[3](2009)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疚是一种与人际交往紧密联系的负性自我意识情绪体验,霍夫曼把内疚分为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亲社会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作为对个体所经历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的产物,内疚可以引发亲社会行为。本研究用情境故事法探讨了10-18岁青少年的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与亲社会行为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对不同类型的虚拟内疚的体验强度存在年级差异,虚拟内疚的体验强度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在初中阶段,对虚拟内疚的体验出现出现反增长;2.对家人与对同伴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其体验强度存在差异;3.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移情水平影响个体的虚拟内疚体验强度;4.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不同年级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类型的选择无显着差异,其行为选择的可能性存在差异;5.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对家人和对同伴选择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存在差异;6.对亲社会行为选择的可能性受到虚拟内疚体验强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西奥多·C·伯格斯特罗姆,张红凤[4](2004)在《社会行为的进化:个体与群体选择——演进经济学对“人的利己性”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生物进化的个体和群体选择角度 ,并在引入博弈论的基础上 ,探讨人是利己还是利他。人的利己性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如果这一假设被否定 ,那建立在该基本假设基础上的主流经济学大厦就岌岌可危 ,因此 ,本文的意义大大超过文章本身(本文来源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赵其昆[5](1999)在《灵长类社会行为的生态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乱交”和父子关系模糊,北非猕猴(Macacasylvanus)的高强度雄-婴照料(IMC)超越了性/亲选择理论的作用范围,而使行为灵长类学界陷入理论困境。我们发现藏猕猴(Mthibetana)雄性交配机会是等级和年龄依赖的,因而父-子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北非猕猴,但二者有相似的IMC和贫乏生境(高纬度、高海拔和少果实),昭示了行为-生境的逻辑联系。峨眉山藏猕猴除秋季有猕猴属动物喜食的果实和竹笋供应外,其他季节不得不以树叶和青草薄壁细胞中少量的单糖为能源。有趣的是,它们的断奶(婴幼儿生存的瓶颈)期起点和交配也集中在秋季;其代价是半数婴儿要出生在隆冬时节。由此引出的冬季能耗增加(维持体温和妊娠、哺乳)与食物匮乏的矛盾,则以越冬前储能(脂肪)、越冬后期消耗身体结构材料的方式解决。这表现为成年体重在秋末升至年周期波动的峰值,冬末降至谷点;以平均值141(F)和183kg(M)为基准,则波动幅度为±19%(F)和±7%(M)。其中,冬末高达27倍的两性失重比给出了二者繁殖投资差异的近似测度,也昭示了雄性对雌性“雪中送炭”或IMC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此,IMC与贫乏生境的逻辑联系获得了必要的生理学支持,“?(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1999年02期)

斯路林克,林建成,段丽萍[6](1996)在《自然选择、社会行为与康德的义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道德的传统描述中,尤其是在基督教时代,对他人的爱竟被强调到如此地步,以至于道德竟与利他主义等同了起来。这种等同意识到了社会因素对道德的重要性,人们不一定要认可这种观点。道德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一种特征。甚至在康德的认为义务是理性个体的一种不受约束的动机因素,即义务本质上并非是对他人的义务的道(本文来源于《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期刊1996年02期)

亲社会行为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行为选择的表现结果取决于力的方向和大小。在社会力的作用下,社会个体行为选择呈现出微观下的表达图式,而在微观表达图式的数目集合中,又呈现出宏观下的平均状态,即形成了对于社会群体行为选择的表现图式。研究指出,支配社会行为选择的"力"有两大类型:其一,我们称之为"行为驱动内力"或"行为突破力",其二,我们称之为"行为驱动外力"或"行为维系力"。行为突破力的自发倾向是不间断地对于"社会行为选择期望值"的破坏与更新;而行为维系力的自发倾向是不间断地对于"社会行为选择期望值"的保持与坚守。行为突破力从微观数目(对于个体行为选择的可能方式)随时空的"无限改变"上获得认识,行为维系力从宏观集合(对于群体行为选择的集合方式)随时空的"整体定常"上获得认识。所构成的在真实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选择图式,只能是行为驱动内力和行为驱动外力二者之间互相制约,彼此妥协与实现均衡的总结果。毋庸置疑,行为驱动内力与行为驱动外力二者的概率总和恒等于1,而一旦出现二者相等的那一瞬间(概率各等于0.5),便达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行为选择临界,称之为理想社会行为的标准图式。在统计意义上,理想社会行为标准图示对应着"期望值"与"方差"获得完全相等时的概率描述,因而可利用泊松分布作为这项公理性假设的合理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社会行为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宋世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行为选择的价值理念认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J].今日中国论坛.2013

[2].牛文元.社会行为选择的力学注记——网络社会管理基础研究之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

[3].刘金梅.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4].西奥多·C·伯格斯特罗姆,张红凤.社会行为的进化:个体与群体选择——演进经济学对“人的利己性”的反思[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

[5].赵其昆.灵长类社会行为的生态选择[J].动物学研究.1999

[6].斯路林克,林建成,段丽萍.自然选择、社会行为与康德的义务[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

标签:;  ;  ;  ;  

亲社会行为选择论文-宋世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