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溃方论文-郑薇薇

口溃方论文-郑薇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口溃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脾胃湿热证,复发性口腔溃疡,VEGF,TNF-α

口溃方论文文献综述

郑薇薇[1](2008)在《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VEGF、TNF-α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脾胃湿热证是其临床常见证型,研究它有助于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证本质的探索深入,而动物模型复制对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新药开发及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VEGF、TNF-α表达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理和生物学基础,同时观察了口溃方对临床患者及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相关指标的影响。一、文献研究通过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与遗传、免疫、微量元素缺乏、感染、内分泌、精神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疗效不一。复发性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多种多样,但尚缺乏公认的、统一的动物模型。关于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涉及到流行病学、炎症、免疫等多个方面,而对于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研究不多,还未出现公认的、可重复的标准模型。复发性口腔溃疡从脾胃论治与脾胃和口腔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病理的联系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高度特异性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渗透作用,对于溃疡修复有重要意义,其在溃疡及创伤修复过程中呈现高表达,是一种促进溃疡愈合的保护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出现在炎症反应的早期,可诱导包括自身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IL-1,IL-6)以及一些炎症介质的产生,对机体的细胞功能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对于VEGF、TNF-α的研究较多,但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与脾胃湿热证病证结合的模式下的研究还尚未见到,因此,深入研究VEGF、TNF-α在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证型中的生理病理作用,必将进一步揭示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证的本质,为临床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临床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32例,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32例,并选择正常健康者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方法:所有观察对象均于清晨空腹下抽取静脉血5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TNF-α;使用口溃方口服治疗一周;治疗组于治疗一周后再次采血检测。结果:脾胃湿热证组、脾胃湿热证治疗组的治疗前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显着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胃湿热证组、脾胃湿热证治疗组的治疗前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水平分别与舌苔厚薄、溃疡疼痛、溃疡水肿、肢体困重及病程呈正相关;TNF-α水平分别与舌苔厚薄、溃疡疼痛、溃疡水肿、溃疡渗出、肢体困重及病程呈正相关。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经口溃方治疗后,患者舌质、舌苔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溃疡局部无论从溃疡直径、数目、充血水肿情况、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均有好转,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溃疡渗出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而对于患者所伴随的全身症状如肢体困重、大便性状、食欲等,仅见肢体困重一症治疗后有所改善(P<0.05),大便性状、食欲则改善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经口溃方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0%。叁、动物实验研究实验对象:选用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即A组):模型1组(口腔溃疡模型组,即B组);模型2组(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模型组,即C组);模型3组(单纯脾胃湿热证模型组,即D组):模型1治疗组(口腔溃疡中药治疗组,即E组);模型2治疗1组(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中药低剂量治疗组,即F组);模型2治疗2组(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中药高剂量治疗组,即G组)。实验方法:采用“病证结合”方法,以NaOH晶体烧灼口腔粘膜局部、蜂蜜、油脂、人工气候舱、口溃方,造成口腔溃疡、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口腔溃疡治疗、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治疗模型。实验结果: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大鼠出现体重明显减轻,毛发疏松粗糙,阴囊松弛下垂,大便不成形,纳呆少饮,烦躁不安,口唇边潮湿、流口水,经口溃方治疗后,上述症状减轻。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大鼠病理见口腔粘膜溃疡形成,溃疡表面见炎性渗出物,大量炎细胞浸润,有较多坏死组织,其周围有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等;治疗后溃疡面明显缩小,有坏死组织,其周围有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等。VEGF、TNF-α表达情况:治疗前口腔溃疡模型组、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组、脾胃湿热证组TNF-α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以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组水平最高,而治疗后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口腔溃疡模型组、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组的VEGF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及脾胃湿热组,治疗后VEGF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结论1.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治疗前VEGF水平升高,提示:VEGF可能是促进溃疡愈合的修复因子之一。2.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治疗前TNF-α水平升高,提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参与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是形成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3.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VEGF、TNF-α在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说明了中医“正邪相争”病理机制在脾胃湿热证中的演变过程,两个指标的变化可从一定程度上提示正邪二气的盛衰。4.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VEGF与溃疡局部症状呈正相关,说明VEGF作为一种溃疡愈合的修复因子,随着临床症状的加重,其表达也随之上调。5.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患者TNF-α与溃疡及局部症状呈正相关,说明免疫功能紊乱的程度与局部病理变化有关,TNF-α的高低可间接反应临床症状的轻重。6.口溃方治疗后TNF-α、VEGF降低,说明口溃方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口腔溃疡的愈合,临床疗效确切。7.采用“病证结合”造模大鼠出现与临床脾胃湿热证相近特点,“以药测证”可以恢复或改善多项异常的实验指标,证实复制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属性。8.复制大鼠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模型症状、病理、VEGF、TNF-α变化与临床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改变趋于一致。口溃方可以改善上述指标,表明口溃方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杨俭勤[2](2008)在《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锌、免疫功能和HP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亦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aphthous ulcer,RAU),为一种口腔黏膜局限孤立性溃疡,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常久治难愈,轻者间歇发生,数月一次;重者连绵不断,持续较长时期,有些患者病程甚至可达数年乃至数十年之久。ROU发病因素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多,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普遍认为ROU的发病与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微量元素、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因素是ROU发生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脾胃湿热证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常见多见证型,既往对其证本质探索研究亦有充足的研究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劳绍贤教授对ROU中医证型作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多年临床诊治经验,认为岭南地区之ROU常见证型为脾胃湿热证,因此劳绍贤教授诊治ROU患者时,多以泻黄散合藿朴夏苓汤组成口溃方加减论治,每见奇效。本研究我们对选用ROU脾胃湿热证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了解ROU脾胃湿热证的发病机制;同时运用口溃方进行治疗,分析清热化湿法对ROU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复发性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提供理论依据。一、文献研究ROU在中医名为复发性口疮,《素问·气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脾胃湿热证的理论大致经历了奠基、萌芽、形成、完善四个阶段,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涉及到流行病学、胃肠形态与动力学、炎症、免疫、激素、微生态与HP感染、细胞能量代谢、水通道蛋白与基因调控等多方面。综台参考古代中医文献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ROU多从脾胃论治,其理论基于脾胃与口腔的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上的联系。为了进一步明确ROU的中医发病机制,有效提高中医疗效,并为中医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帮助确定统一的、切合临床实际的辨证分型,制定远期及近期疗效评定标准,不少医家致力于病证结合的探讨与研究,借助于西医学对ROU的发病机制理论研究结果,对ROU不同证型其本质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微观探索,包括结合免疫水平的变化进行病证结合的探讨、结合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病证结合的探讨等。这些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对于完善ROU发病机制,提高ROU治疗水平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缺乏ROU不同发病机制的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在ROU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研究方面的相关报道,我们发现,对ROU各种发病因素的报道甚多.但多为单一病因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到各因素的综合分析,而对其与证型之间的的研究更为少见。二、临床及实验研究(一)临床研究1研究目的ROU脾胃湿热证与锌、免疫功能和HP感染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2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共44例,分为两组,A组为ROU患者组3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8.41±10.85岁,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劳绍贤教授特需门诊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者,B组正常对照组10例,均为正常健康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9.00±10.59岁。研究时间为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3研究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所有受试对象均完成临床调查表(见附表),由专人询问,对症状包括溃疡个数、溃疡面积、溃疡间隔时间、疼痛指数等进行评定计分并填写。对确证为脾胃湿热证ROU患者给予对症治疗,方选口溃方。以治疗2周为一疗程,于治疗一疗程前后分别抽血检测血清锌、CD_3、CD_4、CD_8、CD_4/CD_8、IgG、IgA、IgM。正常健康志愿者亦同时抽血测定以上指标。(2)对所得数据使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了上述因素引起口腔溃疡的OR和95%CI,血清Zn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方法分析;检验水准取P<0.05。4研究结果(1)ROU脾胃湿热证患者其治疗前与正常健康者相比较血清锌浓度下降,Ig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_3、CD_4、CD_4/CD_8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取Person相关分析的办法,将正常组及脾胃湿热证ROU患者组的血清锌浓度分别与CD_3、CD_4、CD_8、CD_4/CD_8及IgG、IgA、IgM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ROU患者可以出现血清锌浓度、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但是各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3)Zn、CD_4、CD_4/CD_8、IgA与ROU发病密切相关。CD_4/CD_8低、IgA浓度高是ROU发病的危险因素,Zn浓度高、CD_4高是ROU发病的保护因素,而与CD_8、IgG、IgM无明显关系。(4)对患者同时进行HP-DNA的检测,并未能在口腔溃疡表面及唾液中有效测出HP的含量。(5)采用口溃方对脾胃湿热证ROU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提示:治疗后血清锌、CD_3上升、IgA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_4、CD_4/CD_8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8、IgG、IgM治疗前后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相比较,呈现溃疡个数、溃疡面积、溃疡间隔时间明显下降或者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疼痛指数亦随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实验研究1研究目的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与血清锌、免疫及病理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76只健康的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平均体重180±20g;所有大鼠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试验动物中心提供。3研究方法(1)所有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是正常组(A组)、口腔溃疡模型组(B组)、高锌防治组(C组)、高锌+中药治疗低剂量组(D组)、高锌+中药治疗高剂量组(E组)、口腔溃疡中药治疗组(F组)、复合因素口腔溃疡模型加中药治疗组(G组)。(2)对所有大鼠进行外观、精神状态及粪便的观察并记录造模后大鼠颊囊损伤粘膜部位的改变。并分别于造模前后及治疗后作血清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锌浓度、CD_3、CD_4、CD_8、CD_4/CD_8、IgG、IgA、IgM。并对所有大鼠取特定部位口腔黏膜组织作病理检查,包括光镜与电镜观察。(3)使用统计软件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组间均值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检验水准取P<0.05。4研究结果(1)造模前给予高锌防治组的结果提示:C、D、E各组机体内血清锌浓度升高(P<0.05)、CD4升高(P<0.05),CD_8有下降趋势,而CD_4/CD_8升高(P<0.05),IgA存在下降趋势,IgG、IgM无明显变化。(2)造模后的结果提示:造模后B、F、G组与A组比较可出现为血清锌浓度下降(P<0.05)、CD_4下降(P<0.05)、CD_8上升(P<0.05)、CD_4/CD_8比值下降(P<0.05)、IgA上升(P<0.05),IgM有下降趋势,IgG无明显异常;C、D、E组造模前后自身对照表现为血清锌浓度下降(P<0.05)、CD_4下降(P<0.05)、CD_8上升(P<0.05)、IgA上升(P<0.05),而CD_4/CD_8比值、IgM、IgG未见明显异常。(3)治疗后的结果提示:C、D、E组与A组比较血清锌浓度上升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4/CD_8及CD_4上升幅度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A组比较IgA变化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身前后对照无明显差异;E、F、G组治疗自身前后对照血清锌CD_4、Ig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_8、IgG、IgM等变化幅度不明显。叁、研究结论1 Zn、CD3_、CD_4、CD_4/CD_8、IgA与ROU发病显着相关。CD_4/CD_8低、IgA浓度高是ROU发病的危险因素,Zn浓度高、CD_4高是ROU发病的保护因素。2 ROU脾胃湿热证患者可以出现血清锌浓度、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处于溃疡期可表现为血清锌浓度下降、CD_4下降,CD_8上升,CD_4/CD_8比值下降,IgA上升,IgM有下降趋势,IgG无明显异常。但是各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提示各指标可能为独立因素。3 ROU与HP感染可能非直接相关。4使用锌剂可以提高CD_4数量和CD_4/CD_8比值,从而影响细胞免疫,这可能是临床使用锌剂治疗ROU的一种机制。5口溃方治疗ROU脾胃湿热证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锌浓度、提高CD_3、CD_4、CD_4/CD_8的水平,降低IgA,而与CD_8、IgG、IgM无明显关系。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可延长溃疡间隔时间,减少溃疡的个数和面积,对临床上患者经常所说的疼痛具有缓解效果。6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造模型,其模型大鼠在造模后出现纳呆、行动缓慢、少动的同时伴有出现口腔溃疡愈合缓慢,符合临床病证特点。7采用中药治疗加高锌防治综合治疗ROU效果更理想,单纯中药治疗对免疫指标改善较为明显但对血清锌的影响不大,而高锌预防治疗效果对改善锌浓度效果明显。8口溃方两不同剂量之间治疗效果未见差别。(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口溃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亦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aphthous ulcer,RAU),为一种口腔黏膜局限孤立性溃疡,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常久治难愈,轻者间歇发生,数月一次;重者连绵不断,持续较长时期,有些患者病程甚至可达数年乃至数十年之久。ROU发病因素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多,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普遍认为ROU的发病与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微量元素、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因素是ROU发生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脾胃湿热证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常见多见证型,既往对其证本质探索研究亦有充足的研究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劳绍贤教授对ROU中医证型作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多年临床诊治经验,认为岭南地区之ROU常见证型为脾胃湿热证,因此劳绍贤教授诊治ROU患者时,多以泻黄散合藿朴夏苓汤组成口溃方加减论治,每见奇效。本研究我们对选用ROU脾胃湿热证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了解ROU脾胃湿热证的发病机制;同时运用口溃方进行治疗,分析清热化湿法对ROU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复发性腔溃疡脾胃湿热证提供理论依据。一、文献研究ROU在中医名为复发性口疮,《素问·气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脾胃湿热证的理论大致经历了奠基、萌芽、形成、完善四个阶段,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涉及到流行病学、胃肠形态与动力学、炎症、免疫、激素、微生态与HP感染、细胞能量代谢、水通道蛋白与基因调控等多方面。综台参考古代中医文献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ROU多从脾胃论治,其理论基于脾胃与口腔的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上的联系。为了进一步明确ROU的中医发病机制,有效提高中医疗效,并为中医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帮助确定统一的、切合临床实际的辨证分型,制定远期及近期疗效评定标准,不少医家致力于病证结合的探讨与研究,借助于西医学对ROU的发病机制理论研究结果,对ROU不同证型其本质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微观探索,包括结合免疫水平的变化进行病证结合的探讨、结合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病证结合的探讨等。这些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对于完善ROU发病机制,提高ROU治疗水平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缺乏ROU不同发病机制的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在ROU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研究方面的相关报道,我们发现,对ROU各种发病因素的报道甚多.但多为单一病因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到各因素的综合分析,而对其与证型之间的的研究更为少见。二、临床及实验研究(一)临床研究1研究目的ROU脾胃湿热证与锌、免疫功能和HP感染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2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共44例,分为两组,A组为ROU患者组3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8.41±10.85岁,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劳绍贤教授特需门诊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者,B组正常对照组10例,均为正常健康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9.00±10.59岁。研究时间为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3研究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所有受试对象均完成临床调查表(见附表),由专人询问,对症状包括溃疡个数、溃疡面积、溃疡间隔时间、疼痛指数等进行评定计分并填写。对确证为脾胃湿热证ROU患者给予对症治疗,方选口溃方。以治疗2周为一疗程,于治疗一疗程前后分别抽血检测血清锌、CD_3、CD_4、CD_8、CD_4/CD_8、IgG、IgA、IgM。正常健康志愿者亦同时抽血测定以上指标。(2)对所得数据使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了上述因素引起口腔溃疡的OR和95%CI,血清Zn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方法分析;检验水准取P<0.05。4研究结果(1)ROU脾胃湿热证患者其治疗前与正常健康者相比较血清锌浓度下降,Ig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_3、CD_4、CD_4/CD_8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取Person相关分析的办法,将正常组及脾胃湿热证ROU患者组的血清锌浓度分别与CD_3、CD_4、CD_8、CD_4/CD_8及IgG、IgA、IgM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ROU患者可以出现血清锌浓度、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但是各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3)Zn、CD_4、CD_4/CD_8、IgA与ROU发病密切相关。CD_4/CD_8低、IgA浓度高是ROU发病的危险因素,Zn浓度高、CD_4高是ROU发病的保护因素,而与CD_8、IgG、IgM无明显关系。(4)对患者同时进行HP-DNA的检测,并未能在口腔溃疡表面及唾液中有效测出HP的含量。(5)采用口溃方对脾胃湿热证ROU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提示:治疗后血清锌、CD_3上升、IgA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_4、CD_4/CD_8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8、IgG、IgM治疗前后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相比较,呈现溃疡个数、溃疡面积、溃疡间隔时间明显下降或者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疼痛指数亦随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实验研究1研究目的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与血清锌、免疫及病理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76只健康的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平均体重180±20g;所有大鼠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试验动物中心提供。3研究方法(1)所有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是正常组(A组)、口腔溃疡模型组(B组)、高锌防治组(C组)、高锌+中药治疗低剂量组(D组)、高锌+中药治疗高剂量组(E组)、口腔溃疡中药治疗组(F组)、复合因素口腔溃疡模型加中药治疗组(G组)。(2)对所有大鼠进行外观、精神状态及粪便的观察并记录造模后大鼠颊囊损伤粘膜部位的改变。并分别于造模前后及治疗后作血清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锌浓度、CD_3、CD_4、CD_8、CD_4/CD_8、IgG、IgA、IgM。并对所有大鼠取特定部位口腔黏膜组织作病理检查,包括光镜与电镜观察。(3)使用统计软件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组间均值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检验水准取P<0.05。4研究结果(1)造模前给予高锌防治组的结果提示:C、D、E各组机体内血清锌浓度升高(P<0.05)、CD4升高(P<0.05),CD_8有下降趋势,而CD_4/CD_8升高(P<0.05),IgA存在下降趋势,IgG、IgM无明显变化。(2)造模后的结果提示:造模后B、F、G组与A组比较可出现为血清锌浓度下降(P<0.05)、CD_4下降(P<0.05)、CD_8上升(P<0.05)、CD_4/CD_8比值下降(P<0.05)、IgA上升(P<0.05),IgM有下降趋势,IgG无明显异常;C、D、E组造模前后自身对照表现为血清锌浓度下降(P<0.05)、CD_4下降(P<0.05)、CD_8上升(P<0.05)、IgA上升(P<0.05),而CD_4/CD_8比值、IgM、IgG未见明显异常。(3)治疗后的结果提示:C、D、E组与A组比较血清锌浓度上升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4/CD_8及CD_4上升幅度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A组比较IgA变化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身前后对照无明显差异;E、F、G组治疗自身前后对照血清锌CD_4、Ig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_8、IgG、IgM等变化幅度不明显。叁、研究结论1 Zn、CD3_、CD_4、CD_4/CD_8、IgA与ROU发病显着相关。CD_4/CD_8低、IgA浓度高是ROU发病的危险因素,Zn浓度高、CD_4高是ROU发病的保护因素。2 ROU脾胃湿热证患者可以出现血清锌浓度、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处于溃疡期可表现为血清锌浓度下降、CD_4下降,CD_8上升,CD_4/CD_8比值下降,IgA上升,IgM有下降趋势,IgG无明显异常。但是各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提示各指标可能为独立因素。3 ROU与HP感染可能非直接相关。4使用锌剂可以提高CD_4数量和CD_4/CD_8比值,从而影响细胞免疫,这可能是临床使用锌剂治疗ROU的一种机制。5口溃方治疗ROU脾胃湿热证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锌浓度、提高CD_3、CD_4、CD_4/CD_8的水平,降低IgA,而与CD_8、IgG、IgM无明显关系。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可延长溃疡间隔时间,减少溃疡的个数和面积,对临床上患者经常所说的疼痛具有缓解效果。6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造模型,其模型大鼠在造模后出现纳呆、行动缓慢、少动的同时伴有出现口腔溃疡愈合缓慢,符合临床病证特点。7采用中药治疗加高锌防治综合治疗ROU效果更理想,单纯中药治疗对免疫指标改善较为明显但对血清锌的影响不大,而高锌预防治疗效果对改善锌浓度效果明显。8口溃方两不同剂量之间治疗效果未见差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溃方论文参考文献

[1].郑薇薇.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VEGF、TNF-α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2].杨俭勤.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锌、免疫功能和HP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  ;  ;  ;  

口溃方论文-郑薇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