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论文-张振,盛立军,韩春燕,刘庆云,朱中秀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论文-张振,盛立军,韩春燕,刘庆云,朱中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管肿瘤,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常规分割调强放疗,无进展生存期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盛立军,韩春燕,刘庆云,朱中秀[1](2019)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31例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的短期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获益情况。方法选取62例食管鳞癌患者按放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观察组接受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同时,两组均同步采用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化疗3个周期。治疗后均随访至少1年,评估两组放疗后1个月总缓解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1年总生存率及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食管穿孔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缓解率为87.10%、中位PFS为17个月、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6.4%,对照组总缓解率为64.52%、中位PFS为13个月、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2.9%,两组以上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1年生存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分析显示放疗方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比较,食管鳞癌患者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生存获益更理想、安全性更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温翠侠,孙凌飞,胡翔,吴承俊[2](2018)在《胸上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不同的治疗计划对食管胸上段癌放射治疗疗效及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食管胸上段癌患者,根据治疗计划不同分成两组: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组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IMRT)组。结果:(1)两组间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间急性放射性肺炎有统计学差异,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计划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毒副反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8年06期)

戴科军[3](2018)在《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81例胸段食管癌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和影响接下来生存问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1例在本院接受根治性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观察病患者的生存率、局部的控制率,纪录下患者死亡的原因。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差异。结果其中的42例(51.8%)患者接受了放疗前诱导化疗,61例(75.3%)患者接受同步化疗。按2009年中国非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统计出Ⅰ、Ⅱ、Ⅲ期生存曲线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食管癌可得到较为理想的靶区剂量分布,周围正常组织能得到有效保护。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较传统放疗方式提高。肿瘤最大径和肿瘤长度与预后相关,2009年中国非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分期标准可以较好的体现食管癌放疗患者的预后状况。(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40期)

刘加玉[4](2016)在《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3DCRT和SIB-IMRT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肿瘤,观察SIB-IMR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颈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DCRT)和治疗组(SIB-IMRT),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放射损伤。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放射损伤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IB-IMRT治疗颈部及胸上段食管肿瘤,疗效确切,放射损伤小,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1-25)

张凯恋,林菲,张芬,潘香,赵彪[5](2016)在《右乳腺癌保乳术后留置银夹对后程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瘤床靶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右乳腺癌保乳术后有银夹标记瘤床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临床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行早期右乳腺癌保乳术后加放射治疗的女性患者30例,年龄25~61岁,中位年龄44.2岁。根据右乳腺癌保乳术中瘤床有无放置银夹分为有银夹组15例,无银夹组15例。给予调强放射治疗后程同步瘤床电子线补量照射,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剂量学参数。结果无银夹组瘤床靶体积大于有银夹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乳腺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银夹组瘤床靶体积与全乳腺靶体积比值大于有银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瘤床靶体积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乳腺靶区D_(max)、D_(min)和V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_(mean)、V105和V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乳腺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床靶区适形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床靶区均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V_5、V_(10)、V_(20),左肺D_(mean)、全肺V20,心脏V5、V15、D_(mean),脊髓D_(max)、左乳腺D_(mea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银夹组与无银夹组大部分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银夹组瘤床靶区体积及适形度方面比无银夹组有一定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6年02期)

蔡怡,吴芳,金振军,周兴芹,贾鹏飞[6](2015)在《胸上段食管癌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逆向计划与正向计划的剂量学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上段食管癌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逆向计划与正向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对10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静态逆向调强同步集合推量与静态正向调强野中野肿瘤区同步加量两种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差异等指标。结果两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逆向计划的适形指数、剂量均匀指数、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平均剂量、靶区接受剂量95%等剂量线所包括的体积百分比、脊髓最大剂量、平均肺剂量以及肺接受20、30Gy照射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均优于正向计划(P<0.01或P<0.05)。而正向计划的肺接受5Gy照射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及子野数目、总跳数、治疗时间、计划设计时间均优于逆向计划(P<0.01)。结论同步整合加量逆向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可能是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更好选择。(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5年13期)

刘娟,闫婧,高山宝,钱晓萍,刘宝瑞[7](2015)在《鼻咽癌同步加量与后程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后程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初治的鼻咽癌患者8例,用Pinnacle~3叁维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进行鼻咽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后程加量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两种计划均给予共面7野(平均分配)照射,子野控制70个,根据处方剂量设定物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优化,反复调整参数使计划达到最优。同步调强计划:先给予鼻咽原发灶+阳性淋巴结(PGTV)2.2Gy、高危区2.0Gy、低危区1.8Gy,30次,再对鼻咽原发灶加量2.2Gy×2次,共计32次;后程加量计划:分叁阶段(1)鼻咽+高危区+低危区做为一个靶区给予2.0Gy×25次,(2)鼻咽+高危区2.0Gy×5次,(3)鼻咽原发灶+阳性淋巴结2.0Gy×5次,共计35次。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ams,DVH)和截面剂量分布图进行评价,分别计算两种计划模式下靶区的适形度,脊髓的最大剂量(D_(MAX)),脑干的最大剂量(D_(MAX))和1%体积受照剂量(D_1),晶体的最大剂量(D_(MAX)),视神经、视交叉的最大剂量(D_(MAX)),腮腺平均受量(D_(Mean))和50%体积受照剂量(D_(50))。[结果]8例患者,同步加量与后程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模式下各评估参数平均值分别如下,脊髓D_(MAX)为4289.2cGy和4353.5cGy;脑干D_(MAX)为5295.2cGy和5286.7cGy,D1为4970.3cGy和4980cGy;晶体D_(MAX)为右侧478.7cGy、左侧436.6cGy和右侧475.4cGy、左侧480cGy;视神经D_(MAX)为右侧2234.7cGy、左侧2957.5cGy和右侧2741.8cGy、左侧2950.6cGy;腮腺平均受量D_(Mean)为有侧3002.3cGy、左侧2818.4cGy和右侧309lcGy、左侧2718.4cGy,D_(50)为2747.1cGy和2718.4cGy;各参数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在不增加周围重要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不影响靶区适形度的同时,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靶区的生物剂量,进而有可能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因此可在临床推广应用,进一步进行临床观察。(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3-27)

秦文娟,陈龙华,薛玉花,徐辉[8](2015)在《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技术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均采用5野或7野的SIB-IMRT技术进行放射治疗。肿瘤靶区(GTV)220 c Gy/F,总剂量6 600 c Gy/30F;临床靶区(CTV)单次剂量180 c Gy,总剂量5 400c Gy/30F。结果 3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结束时有26例患者食管病灶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81%(26/32);4例部分缓解,部分缓解率为13%。右肺V20为9%~21%,左肺V20为11%~23%。其中Ⅰ~Ⅱ级放射性食管炎共11例,发生率为34%。Ⅰ~Ⅱ级放射性气管炎6例,发生率为19%,无Ⅲ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SIB-IMRT技术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本文来源于《新医学》期刊2015年01期)

蒋美萍,王晓莉,李康明,鞠云鹤[9](2015)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疗中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放化疗同步治疗,放疗为外照射加后装腔内照射,后装治疗A点DT30 Gy/5f;外照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包括GTVnd(阳性淋巴结)及CTV(包括子宫、宫颈、部分阴道及其旁组织,和盆腔淋巴结引流区).两靶区的总剂量及分割剂量分别为PGTVnd:62.4 Gy/26 f,2.4 Gy/f;PTV:46.8 Gy/26f,1.8 Gy/f.结果治疗近期疗效评价:CR(44/49)89.8%,PR(4/49)8.2%,SD(1/49)2%.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9/49)18.4%,重度肠道反应发生率(3/49)6%.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赵宗兴,杨建征[10](2014)在《局部晚期宫颈癌同步推量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同步推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及常规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入我院放疗科的10例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分期均在ⅡB及以上,且影像学证实未见远处转移,设计该10例患者的同步推量调强放射治疗和常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给予肿瘤同步推量靶区(GTV-SIB)60 Gy/28 F,计划靶区(PTV)50.4 Gy/28 F,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及直肠、膀胱剂量分布。结果与常规IMRT相比,SMART计划中肿瘤靶区(GTV)平均剂量(Dmean)及V60明显提高(P=0.000),适形指数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计划的直肠、膀胱的V20、V30、V40、V50和Dmean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ART对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可以提高肿瘤靶区剂量获得更为理想的剂量分布,且并未增加正常器官的剂量。(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叁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9-11)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不同的治疗计划对食管胸上段癌放射治疗疗效及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食管胸上段癌患者,根据治疗计划不同分成两组: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组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IMRT)组。结果:(1)两组间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间急性放射性肺炎有统计学差异,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计划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毒副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盛立军,韩春燕,刘庆云,朱中秀.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食管鳞癌31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9

[2].温翠侠,孙凌飞,胡翔,吴承俊.胸上段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8

[3].戴科军.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81例胸段食管癌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4].刘加玉.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颈及胸上段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C].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5].张凯恋,林菲,张芬,潘香,赵彪.右乳腺癌保乳术后留置银夹对后程同步整合补量调强放射治疗瘤床靶区作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6

[6].蔡怡,吴芳,金振军,周兴芹,贾鹏飞.胸上段食管癌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逆向计划与正向计划的剂量学差异[J].江苏医药.2015

[7].刘娟,闫婧,高山宝,钱晓萍,刘宝瑞.鼻咽癌同步加量与后程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C].第七届全国鼻咽癌学术大会论文集.2015

[8].秦文娟,陈龙华,薛玉花,徐辉.同步整合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原发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J].新医学.2015

[9].蒋美萍,王晓莉,李康明,鞠云鹤.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放疗中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

[10].赵宗兴,杨建征.局部晚期宫颈癌同步推量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比较[C].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叁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标签:;  ;  ;  ;  

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论文-张振,盛立军,韩春燕,刘庆云,朱中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