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交叉口论文-刘伟铭,陈纲梅,林观荣,李静宁

衔接交叉口论文-刘伟铭,陈纲梅,林观荣,李静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衔接交叉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收费站,衔接信号交叉口,交通控制,协调控制

衔接交叉口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铭,陈纲梅,林观荣,李静宁[1](2019)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与衔接信号交叉口协调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公路收费站与其衔接信号交叉口之间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在Webster延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公路收费站与衔接信号交叉口的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在交叉口和收费站的上游检测获取基本交通流数据,预测在下一周期内交叉口和收费站的交通需求,然后以预防收费匝道、收费广场、交叉口以及衔接路段发生拥堵为约束条件,以收费站与交叉口整体区域的车均延误时间为目标函数,建立收费站与衔接信号交叉口的协调控制模型,对收费站出入口的实际通行能力和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协调控制,使得通行能力相互匹配,并通过权重系数的设置优先疏通出入口车流的排队。案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为高速公路出入口限流与城市道路信号相互协调控制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楠,杨晓光[2](2018)在《快速路出口衔接过饱和交叉口信号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峰时段内,由于地面道路通行能力有限,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方向的地面交通流处于过饱和状态,甚至造成出口匝道排队溢出,引起更严重的交通拥堵.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在出口匝道和地面交叉口设置控制信号,考虑地面道路的通行能力约束,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优化该区域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方案.该模型的下层规划,优化每个独立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方案;模型上层规划,优化区域交叉口的控制策略.利用乌鲁木齐外环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作为实例,结合Vissim仿真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双层规划模型的优化方案可以有效地防止快速路出口排队溢出及主线拥堵,在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系统性能上比运用常规非线性规划模型的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8年06期)

张翔[3](2018)在《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协调优化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是城市道路重要的交通瓶颈之一,出口匝道和地面道路常发生排队溢出影响快速路主线以及地面干线交通的运行,研究建立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整合协调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论文从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交通运行特性分析入手,阐述出口匝道拥堵的主要原因,分析出口匝道构造形式以及区域交通组织方式对交通运行的影响,重点研究衔接区域车辆换道以及交叉口进口道排队特性,为区域交通流建模奠定基础。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基本原理,引入换道虚拟元胞,构建区域元胞路网拓扑结构,基于交叉口信号控制特性和衔接区域车辆换道特性,分别构建交叉口进口道模型和衔接段交织区模型,最后设计并实现区域交通流模型的运行。针对出口匝道排队拥挤和溢出问题,论文集成交叉口信号控制和主线诱导策略,建立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启发式协调控制方法。以交叉口最大排队长度为约束,根据出口匝道实时排队状态,制定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缓解出口匝道交通拥挤;当出口匝道达到最大排队长度时,设计主线诱导策略,制定启发式控制规则,遏制排队溢出。由于启发式控制方法存在模型参数标定依赖主观判断、控制效果达不到最优等问题,论文以路网延误最小交叉口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以出口匝道和交叉口最大排队长度、周期时长和绿灯时间为约束条件,建立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协调优化控制方法,应用遗传算法实时求解控制参数,在避免出口匝道与交叉口排队溢出的同时,实现控制效益的最大化。以正在建设中的徐州市城东大道快速路民祥园路出口匝道与下游交叉口为仿真对象,应用MATLAB软件,基于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交通流模型建立元胞路网拓扑结构,设计并实现无协调控制、启发式协调控制以及协调优化控制方案,从排队长度、交通通过量和车均延误等指标分析评价各控制方法的应用效果。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无控制方法,启发式控制方法平峰期出口匝道排队长度减少16.7m,交叉口东西进口道排队长度分别减少10.7m和19.8m,而南北进口道仅增加4.8m和5.4m;高峰期出口匝道排队长度减少40.0m,且减速车道平均排队长度仅为5.8m。相比启发式控制方法,协调优化控制方法平峰期出口匝道排队长度基本保持一致,车均延误减少29.2s;高峰期出口匝道排队长度减少36.9m,交叉口和交织区通过量分别增加30veh和19veh;整个仿真时间内,路网总体延误和车均延误分别减少5.7%和3.5%。(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29)

程宏飞[4](2018)在《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长,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频发。当入口匝道车流无法及时汇入快速路主线,而衔接交叉口车流却持续驶入匝道时,极易导致入口匝道车辆排队溢出,并造成衔接交叉口关联出口道的车辆囤积,影响区域内交通流的正常通行。本文在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启发式协调控制方法和优化协调控制方法,以缓解该区域的交通拥堵状况。通过设置衔接交叉口排队长度约束、绿灯时间约束以及入口匝道排队长度约束条件,结合限制交叉口流量驶入匝道并增加匝道流量驶入主线的协调策略,建立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启发式协调控制模型。当入口匝道出现较长排队时,减少交叉口关联相位绿灯时间,采取限制流量驶入匝道策略;当匝道排队趋于最大容量时,减少匝道驶入量的同时,约束匝道最小调节率阈值,采取增加匝道流量驶出的策略。以上协调策略,在确保衔接交叉口正常通行的同时,可较好的缓解入口匝道的排队拥挤并避免排队溢出。在元胞传输模型理论的基础上,设置交叉口信号控制参数与匝道控制参数,结合入口匝道衔接交叉口区域特性分析,建立该区域的交通流模型并验证其合理性。由交通流模型获取交通评价指标,以入口匝道和衔接交叉口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绿灯时间、周期时长、排队长度及主线交织区通行能力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协调控制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信号配时参数和匝道调节率参数。通过设计优化协调控制流程,由优化控制参数更新区域交通流状态,实现优化协调控制与交通流模型的双向联系。基于优化协调控制,在降低衔接交叉口车辆延误的同时,能够延缓入口匝道排队产生并加快其排队消散,改善区域交通流运行状态。以徐州市城东大道快速路入口匝道及衔接交叉口(城东大道与振兴大道)为实例背景,应用MATLAB与VISSIM软件搭建仿真平台实现启发式协调控制方法,应用MATLAB软件建立交通流模型并实现优化协调控制方法,利用历史早高峰交通量数据,以匝道流入量、排队长度、车均延误为指标,评价协调控制方法的应用效果。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无协调控制,启发式协调控制因限制8.27%的流量驶入匝道,致使衔接交叉口排队长度增加0.16%,车均延误增加2.59%,但入口匝道排队长度减少5.34%,车均延误减少4.46%;优化协调控制动态优化信号配时减少衔接交叉口车均延误7.64%,通过减少9.28%的匝道驶入量,以交叉口排队长度增加9.16%为代价,入口匝道车均延误减少55.92%,排队长度减少63.20%。同时,相比启发式协调控制存在调节过渡和调节震荡的不足,优化协调控制则更为精准高效。(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3-01)

吴彦宁,叶祎博,马雪兰[5](2017)在《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形成异形交叉口交通管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城市道路异形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异形交叉口整治的思路,并以省道S101与友谊西路和金积大道的交通组织改善为例,阐述S101与金积大道岔路口的交通组织改善的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选,采用交通仿真软件交通评价软件对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计算软件的校核,选择最优方案。(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7年24期)

张永魁[6](2017)在《城市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各大城市交通需求日益增长,交通问题也日益凸显,作为城市路网的主骨架,快速路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因此加快快速路建设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按照设计要求,快速路应为城市交通提供便捷、舒适、安全、高效的行驶环境,但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建设快速路的速度远不能满足交通需求增长的速度,其拥堵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城市交通路网背景下,本文从快速路的概念定义、功能定位和交通特性着手,分析了快速路和城市其它道路衔接时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对快速路进行优化的主要思路。以简单实用的原则构建适用于不同地点,不同路况的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区域的协调控制策略和优化方法。系统研究快速路出、入口匝道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的局部单点控制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单点控制的各种算法;基于快速路与被交路交叉口范围内单点控制效果显着但整体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本文在对单点控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控制的理念与方法。二环路作为西安市的交通要道,承载着西安内外很大一部分交通流的疏散,但近年来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且随着昆明路等快速路项目的建设,围挡封路进一步加剧了交通的拥堵。本文以西安市昆明路与西二环快速干道衔接区域—金光门立交为例,对西二环及沿线区域拥堵情况进行现场考察,并借助Google Earth、百度地图等软件对道路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区域常见的平行式匝道菱形立交形式优化改造的方案和措施。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是对快速路与被交道路优化改造方法的一个探索,对解决快速路与被交道路衔接区域的拥堵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09)

阳杰[7](2017)在《城市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衔接交叉口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高架快速路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趋势下,高架快速路"进不去,出不来"的交通问题日益频现,其中出口匝道区域拥堵则是较为突显的问题之一;当出口匝道下游衔接交叉口时,交通需求过大往往会导致交叉口处于过饱和状态,进口道和匝道排队回溢至速路主路及上游交叉口,"出不来"现象更为严重。因此进行匝道衔接交叉口的信号控制优化研究,提升出口匝道衔接区域通行效率,对缓解出口匝道及下游交叉口区域交通拥堵是非常重要的。为缓解城市高架快速路"出不来"的交通问题,本文着重对出口匝道与下游交叉口衔接区域的交通流模型和信号控制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本文首先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快速路出入口匝道控制方法及过饱和交叉口控制方法的研究、应用现状;对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的设置形式、衔接进口道的交通组织方式进行了分类分析,并结合VISSIM仿真研究了不同交织流量比对交织区的影响。针对匝道驶出车辆流向不同所导致的匝道衔接段交织问题,综合考虑了不同车道中的自由变道模型和强制变道模型,分析了相邻元胞间变道传输概率,同时引入了虚拟元胞滞留车辆的检验方法,构建了出口匝道衔接段的改进元胞传输模型。以交叉口常规进口道和匝道衔接进口道为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元胞传输模型能较为真实地模拟不同进口道的排队形成与消散过程。结合变绿信比变周期策略和绿灯延长或提前启亮的思想,本文提出了考虑绿灯时间间隔的变绿信比变周期控制策略,利用改进元胞传输模型构建了各进口道元胞流量传输与信号相位关联的控制模型,通过该模型将交叉口信号控制与路网交通流传输和元胞状态更新整合;以改进元胞传输模型所获交通效率评价指标为基础,以加权平均延误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了综合考虑各进口车道饱和度状态的信号控制优化模型,同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了该类型交叉口的动态优化。充分考虑交叉口不同饱和度状态,利用MATLAB编程构建匝道及衔接交叉口元胞传输模型,并实现交叉口信号配时的实时动态优化控制和路网状态更新;最后以成都市二环高架快速路牛市口出口匝道及衔接交叉口为实例,以晚高峰交通量作为交通需求输入,验证表明模型对该类型交叉口非饱和、饱和状态均有较好的控制优化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史煜阳[8](2017)在《高速公路出口收费站与衔接交叉口协调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与一般道路衔接部分主要包含上游收费站、衔接路段和下游交叉口叁个部分,是连接高速公路与一般道路的重要纽带。受流量水平和交通管控等多方面影响,高峰时期的车流量给高速公路与一般道路衔接部分带来较大压力,严重影响高速公路和普通路网的交通运行。通过提升收费站的通行能力可能会减轻收费广场的排队压力,但放行量大又会对下游交叉口带来一定压力;通过对交叉口的配时方案调节、优化信号可以缓解由高速出口带来的车流压力,但延长该相位的绿灯时间的同时也会增加其他进口道车流的等待时间,降低交叉口整体水平。因此,协调控制上游收费站和下游交叉口,使二者的通行能力相匹配,有利于高速公路出口与一般道路衔接部分的行驶车流及时疏散,保证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畅通运行。本文同时考虑上游和下游的放行情况,对上游收费站和下游交叉口协调优化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高速公路收费数据进行分析,掌握衔接路段的车流量变化情况,并依据流量值对时间序列进行分割,划分出若干个流量波动性较小的时段,确定每个划分时段的流量波动范围。接着,通过对驶出收费站进入衔接路段的车流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建立基于排队约束的衔接优化控制模型,在最大排队长度和流量波动范围的约束下,实现衔接部分运行整体效益最大化。利用引入罚函数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可获得上游收费站的最佳放行量和下游交叉口的最佳信号配时方案,为协调优化衔接部分提供参考。然后,本文以常虎高速大朗收费站为例,通过VISSIM仿真技术,将模型求得的最优配时方案与现状配时方案和韦氏信号配时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的优化配时方案可以确保最大排队长度小于阈值的同时,降低整个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水平。最后,对于不同的流量水平,针对不同的优化对象,可以求得衔接优化控制模型中不同变量的最优解,为制定工程改善措施、技术措施和交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3)

曹俊强[9](2016)在《城市高架路相邻出入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高架道路的入口匝道和出口匝道是连接地面道路与高架道路的重要枢纽,高峰期间上下车辆过多,往往会使其成为高架道路的物理瓶颈。当出入口匝道上下游存在关联交叉口时,交通阻塞现象会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出入口匝道处的车辆“进不去,出不来”。由于对其改建或者重建的难度较大,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对改善其交通拥堵、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浏览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入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和出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分别进行了协调控制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高架路入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分析了高架路主线、入口匝道以及地面关联交叉口区域交通流的运行特性,并且详细推导了入口匝道与主线衔接处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将原有的模型拓展到上游交叉口,通过分析入口匝道流率的来源得到了改进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最后运用MIXED-CONTROL算法,以系统误差最小为目标,通过动态调整入口匝道调解率的大小,实现了入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2)针对高架路出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首先以成都市二环路南四段与红牌楼北街的交叉口及其关联出口匝道为实例,采集了高峰小时交通数据,分析了高架路主线、出口匝道以及地面关联交叉口区域交通流的时空特性;然后经过VISSIM仿真,利用控制变量法给定出口匝道与地面交叉口不同的交通流量,分析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对高架路主线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为了保证高架路主线车辆的正常运行,应对出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进行协调控制。控制的核心是利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一个两级的模糊控制器得到有效的绿灯时间。第一级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是当前绿灯相位检测到的交叉口各进口道车辆的拥堵指数及其与下一绿灯相位车辆拥堵指数之差,获得了绿灯延长时间;第二级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是当前绿灯相位的车辆到达率和下一绿灯相位上游路段的交通阻塞密度,得到了绿灯修正时间。(3)对于入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本文利用MATLAB进行了相关算法的编程,并基于VISSIM仿真比较分析了定时控制、ALINEA控制以及本文设计的协调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证明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对于出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首先对VISSIM进行了二次开发,然后通过预设的仿真环境和仿真数据,仿真模拟了模糊控制方案下车辆的运行情况,并将其与定时控制下车辆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荣彪[10](2016)在《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区域出现严重拥堵成为一种新常态。一旦衔接交叉口分流不畅,会导致下匝道与交叉口间的联接段形成交通拥堵,下匝道车辆会在匝道内积压排队,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影响至快速路主线交通流的运行。本文在分析交通特性及不同交通组织对车辆通行影响的基础上,设计了该区域交通信号的协调优化配时,实现了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通过引进进口道的最大排队约束及最大红灯、最小绿灯约束条件,结合衔接交叉口相序优化、绿灯时间延长及辅路绿灯的间隔放行策略,建立了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模型。当周期结束时,判断各进口道车辆排队长度,当出现超长排队时,采用相序优化策略,其对应相位绿灯提前放行,及时排放即将形成拥堵的进口道车辆;当关键相位绿灯放行结束时,若进口道仍有较长排队,则延长单位长度的绿灯时间,尽量减少需要进行二次排队的车辆数:在辅路绿灯放行期间,若关键进口道的车辆出现过长排队,则辅路信号灯跳转至红灯放行一段时间,随后再放行绿灯,以保证匝道车辆能够及时的驶出到辅路上。以上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减缓甚至避免进口道拥堵的产生,提高该区域的车辆通行效率。应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以镇江市五凤口快速路的周弯路出口匝道衔接丁卯桥路交叉口为仿真背景,根据实际道路情况构建仿真路网,以前期实地调研交通量数据作为参考,设计了几种不同的交通流量方案;论文首先仿真了不同交通设计对车辆运行的影响,然后以交叉口各进口道的车辆排队长度、延误时间以及整个交叉口的总延误时间为评判指标,验证新建模型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显示:相比其它控制方法,本文建立的控制模型,成功的将各进口的排队长度控制在100m以内,并且将各进口道延误时间的均衡度至少提高了13%,同时使得整个交叉口的总延误时间减少了10%以上,有效提高了该区域的通行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4-27)

衔接交叉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峰时段内,由于地面道路通行能力有限,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方向的地面交通流处于过饱和状态,甚至造成出口匝道排队溢出,引起更严重的交通拥堵.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在出口匝道和地面交叉口设置控制信号,考虑地面道路的通行能力约束,建立双层规划模型优化该区域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方案.该模型的下层规划,优化每个独立交叉口的控制信号方案;模型上层规划,优化区域交叉口的控制策略.利用乌鲁木齐外环快速路出口匝道区域作为实例,结合Vissim仿真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双层规划模型的优化方案可以有效地防止快速路出口排队溢出及主线拥堵,在提升该区域的整体系统性能上比运用常规非线性规划模型的效果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衔接交叉口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铭,陈纲梅,林观荣,李静宁.高速公路收费站与衔接信号交叉口协调控制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楠,杨晓光.快速路出口衔接过饱和交叉口信号优化方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8

[3].张翔.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协调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程宏飞.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D].东南大学.2018

[5].吴彦宁,叶祎博,马雪兰.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形成异形交叉口交通管理方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6].张永魁.城市快速路与被交路衔接交叉口优化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7

[7].阳杰.城市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衔接交叉口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8].史煜阳.高速公路出口收费站与衔接交叉口协调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9].曹俊强.城市高架路相邻出入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协调控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10].李荣彪.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与衔接交叉口的协调控制[D].东南大学.2016

标签:;  ;  ;  ;  

衔接交叉口论文-刘伟铭,陈纲梅,林观荣,李静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