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鬼影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射频消融,VX2肿瘤,鬼影细胞
鬼影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马宽生,李廷军,王铁虎,欧霞[1](2008)在《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病灶鬼影细胞的形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兔VX2肿瘤后病灶鬼影细胞存在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形态的变化。方法将VX2肿瘤组织块接种于32只新西兰兔肝脏,建立肝脏肿瘤模型,2周后控制肿瘤边缘温度行射频治疗,于治疗结束后0、1、2、4周切取标本,在相邻切面分别行HE染色、NADH活力染色,观察鬼影细胞存在时间以及随时间变化过程。结果射频治疗结束后4周,HE染色下鬼影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NADH染色显示无活力。结论消融灶鬼影细胞形态至少能保持到治疗后4周,HE染色不能辨别是否是残癌,必须加用NADH活力染色,才能与残癌正确区分。(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王琦[2](2008)在《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病灶鬼影细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背景手术切除是许多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常常由于肝功能的严重损害、肝外转移、门静脉的浸润及严重肝外疾病等原因,肝癌患者中能接受手术治疗的只有20%左右[1-4]。大部分患者不得不使用一些非手术治疗,因此一些以局部消融为特点的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凝固、激光治疗、聚焦超声等成为了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其中,射频消融治疗因其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可重复、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原发性、继发性肝癌局部治疗中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4-9]。射频消融技术从90年代初期开始用于治疗肝肿瘤,在射频治疗中,利用高频交流电流(350–500 kHz)使肿瘤细胞组织内离子产生振动摩擦生热,最终导致肿瘤毁损破坏。当温度超过60°C,即刻引起细胞内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变性,导致细胞不可逆性死亡。即使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50-55°C),射频治疗维持4-6分钟仍然可以造成细胞不可逆的损伤[10]。当温度不足以造成坏死时还可以导致另一种形式的细胞死亡,即凋亡[11]。经高温作用灭活后的肿瘤组织由于其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而具有瘤苗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刺激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从而发挥特殊的抗肿瘤作用。另外,由于肿瘤内的血管迂曲不规则、血流缓慢、且缺乏神经调节,使肝脏肿瘤加热后,热量散失较慢,故其升温较正常组织快。同时加热后细胞内酸性代谢产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加强,这些特点也进一步加强了热疗对肿瘤的治疗[12,13]。尽管目前RFA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脏肿瘤,并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在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常常由于受到肿瘤大小、数量、解剖定位及其他因素的限制,而形成不完全的毁损即残癌的发生。在射频治疗效果的评估中,以往认为病理学检查是最为科学的方法,但随后的研究发现,HE染色下并不能科学的评判消融灶坏死范围。在Miao Y[14]等的研究中,通过中空电极注射高张生理盐水射频消融兔肝脏肿瘤,研究发现射频消融治疗数小时至数天后,部分消融组织在显微镜下形态结构仍保存完好,他们称之为“鬼影”现象。虽然这种现象还不曾被人们广泛了解,但是鬼影现象经常出现在大多数热凝固治疗后,表现为瞬间的组织凝固和固定。鬼影现象通常出现在消融毁损区域边缘至中心针道区的广泛区域内,在HE染色下,这种无活力的消融组织染色比活体组织染色稍微偏浅,由于瞬间消融的组织细胞形态没有明显改变,很难将其与活体肿瘤细胞区别开,容易造成消融病灶依旧存在残癌的误判[15、16]。以往国外学者也仅仅报道在HE染色下发现鬼影细胞这种现象[14、17、18],并未深入研究。究竟鬼影细胞能存在多久?何时在消融病灶中消失?它存在有何意义?目前未见系统研究报道。国外学者采用NADH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射频治疗后的消融灶,证实此方法评价消融病灶坏死范围是特异和有效的[15、18-23]。借鉴这种方法可以将失活的鬼影细胞与残癌正确区分,为研究鬼影细胞提供了可能。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兔VX2肿瘤后病灶鬼影细胞存在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形态变化。叁、实验方法与主要结果1.兔肝脏VX2肿瘤模型的建立将VX2肿瘤组织切成约1mm×1mm×1mm的组织块[24],接种于48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2周后观察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情况。结果:①实验兔术后均正常存活,肿瘤接种成功率100%,肿瘤灶均位于肝左叶,其中有2只动物发现肝内转移灶。②肿瘤呈类圆形,无明显包膜,突出于肝表面,直径1.5cm左右,部分瘤块中心呈灰白色坏死样改变。③镜下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呈浸润性生长。④3周后肿瘤易发生肝、肺、腹腔淋巴结等广泛转移。2.射频消融活体兔肝探索射频控制条件研究表明消融灶温度达到60℃即刻引起细胞不可逆死亡,保证消融彻底[18、19]。应用4只新西兰大白兔活体肝脏,探索在相同治疗功率下采用不同电极展开直径,能达到60℃消融区域的范围。结果:①治疗功率均为20W,治疗后共产生12个消融病灶。②在电极展开直径6mm、8mm及10mm时,平均消融直径分别为9.75mm、13.5mm、16.5mm,超过60℃区域直径分别为14.75mm、18.75mm、21.5mm。③在相同电极展开直径下,消融灶直径小于达到60℃区域的直径。3.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病灶鬼影细胞研究前期建立的兔肝VX2肿瘤模型,行控制条件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取0、1、2、4、8、12周共6个时间段标本在相邻层面分别行HE和NADH染色,观察鬼影细胞存在时间及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结果:①NADH染色证明消融病灶完全失活,鬼影细胞出现在消融灶周边充血带区和中心针道炭化区域之间的消融毁损区内,数量不多,呈灶状分布。②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灶鬼影细胞形态至少能保持到治疗后4周,12周后,鬼影细胞形态消失。四、结论1、兔肝脏VX2肿瘤模型,具有复制简单、成功率高、成瘤周期短及稳定的特点;是在具有正常免疫能力的大动物体内建立的,良好肿瘤模型。能够很好的用于VX2肿瘤射频消融的研究。2.活体兔肝射频消融条件的探索对后续的兔肝VX2肿瘤射频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消融灶彻底灭活提供了科学依据。3.鬼影细胞出现在消融灶周边充血带区和中心针道炭化区域之间的消融毁损区内,数量不多,呈灶状分布。4.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灶鬼影细胞形态至少能保持到治疗后4周,8周后细胞整体结构变模糊,12周后鬼影细胞形态消失。5.RFA治疗后判断消融病灶治疗效果,常规HE染色不可靠,必须加用NADH染色才能有效防止误判(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8-05-01)
鬼影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背景手术切除是许多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常常由于肝功能的严重损害、肝外转移、门静脉的浸润及严重肝外疾病等原因,肝癌患者中能接受手术治疗的只有20%左右[1-4]。大部分患者不得不使用一些非手术治疗,因此一些以局部消融为特点的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凝固、激光治疗、聚焦超声等成为了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其中,射频消融治疗因其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可重复、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原发性、继发性肝癌局部治疗中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4-9]。射频消融技术从90年代初期开始用于治疗肝肿瘤,在射频治疗中,利用高频交流电流(350–500 kHz)使肿瘤细胞组织内离子产生振动摩擦生热,最终导致肿瘤毁损破坏。当温度超过60°C,即刻引起细胞内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变性,导致细胞不可逆性死亡。即使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50-55°C),射频治疗维持4-6分钟仍然可以造成细胞不可逆的损伤[10]。当温度不足以造成坏死时还可以导致另一种形式的细胞死亡,即凋亡[11]。经高温作用灭活后的肿瘤组织由于其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而具有瘤苗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刺激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从而发挥特殊的抗肿瘤作用。另外,由于肿瘤内的血管迂曲不规则、血流缓慢、且缺乏神经调节,使肝脏肿瘤加热后,热量散失较慢,故其升温较正常组织快。同时加热后细胞内酸性代谢产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加强,这些特点也进一步加强了热疗对肿瘤的治疗[12,13]。尽管目前RFA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肝脏肿瘤,并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在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常常由于受到肿瘤大小、数量、解剖定位及其他因素的限制,而形成不完全的毁损即残癌的发生。在射频治疗效果的评估中,以往认为病理学检查是最为科学的方法,但随后的研究发现,HE染色下并不能科学的评判消融灶坏死范围。在Miao Y[14]等的研究中,通过中空电极注射高张生理盐水射频消融兔肝脏肿瘤,研究发现射频消融治疗数小时至数天后,部分消融组织在显微镜下形态结构仍保存完好,他们称之为“鬼影”现象。虽然这种现象还不曾被人们广泛了解,但是鬼影现象经常出现在大多数热凝固治疗后,表现为瞬间的组织凝固和固定。鬼影现象通常出现在消融毁损区域边缘至中心针道区的广泛区域内,在HE染色下,这种无活力的消融组织染色比活体组织染色稍微偏浅,由于瞬间消融的组织细胞形态没有明显改变,很难将其与活体肿瘤细胞区别开,容易造成消融病灶依旧存在残癌的误判[15、16]。以往国外学者也仅仅报道在HE染色下发现鬼影细胞这种现象[14、17、18],并未深入研究。究竟鬼影细胞能存在多久?何时在消融病灶中消失?它存在有何意义?目前未见系统研究报道。国外学者采用NADH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射频治疗后的消融灶,证实此方法评价消融病灶坏死范围是特异和有效的[15、18-23]。借鉴这种方法可以将失活的鬼影细胞与残癌正确区分,为研究鬼影细胞提供了可能。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兔VX2肿瘤后病灶鬼影细胞存在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形态变化。叁、实验方法与主要结果1.兔肝脏VX2肿瘤模型的建立将VX2肿瘤组织切成约1mm×1mm×1mm的组织块[24],接种于48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2周后观察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情况。结果:①实验兔术后均正常存活,肿瘤接种成功率100%,肿瘤灶均位于肝左叶,其中有2只动物发现肝内转移灶。②肿瘤呈类圆形,无明显包膜,突出于肝表面,直径1.5cm左右,部分瘤块中心呈灰白色坏死样改变。③镜下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呈浸润性生长。④3周后肿瘤易发生肝、肺、腹腔淋巴结等广泛转移。2.射频消融活体兔肝探索射频控制条件研究表明消融灶温度达到60℃即刻引起细胞不可逆死亡,保证消融彻底[18、19]。应用4只新西兰大白兔活体肝脏,探索在相同治疗功率下采用不同电极展开直径,能达到60℃消融区域的范围。结果:①治疗功率均为20W,治疗后共产生12个消融病灶。②在电极展开直径6mm、8mm及10mm时,平均消融直径分别为9.75mm、13.5mm、16.5mm,超过60℃区域直径分别为14.75mm、18.75mm、21.5mm。③在相同电极展开直径下,消融灶直径小于达到60℃区域的直径。3.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病灶鬼影细胞研究前期建立的兔肝VX2肿瘤模型,行控制条件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取0、1、2、4、8、12周共6个时间段标本在相邻层面分别行HE和NADH染色,观察鬼影细胞存在时间及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结果:①NADH染色证明消融病灶完全失活,鬼影细胞出现在消融灶周边充血带区和中心针道炭化区域之间的消融毁损区内,数量不多,呈灶状分布。②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灶鬼影细胞形态至少能保持到治疗后4周,12周后,鬼影细胞形态消失。四、结论1、兔肝脏VX2肿瘤模型,具有复制简单、成功率高、成瘤周期短及稳定的特点;是在具有正常免疫能力的大动物体内建立的,良好肿瘤模型。能够很好的用于VX2肿瘤射频消融的研究。2.活体兔肝射频消融条件的探索对后续的兔肝VX2肿瘤射频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消融灶彻底灭活提供了科学依据。3.鬼影细胞出现在消融灶周边充血带区和中心针道炭化区域之间的消融毁损区内,数量不多,呈灶状分布。4.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灶鬼影细胞形态至少能保持到治疗后4周,8周后细胞整体结构变模糊,12周后鬼影细胞形态消失。5.RFA治疗后判断消融病灶治疗效果,常规HE染色不可靠,必须加用NADH染色才能有效防止误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鬼影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马宽生,李廷军,王铁虎,欧霞.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病灶鬼影细胞的形态变化[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8
[2].王琦.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消融病灶鬼影细胞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