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与仿真应用

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与仿真应用

一、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与模拟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余深泽[1](2021)在《基于实时数据的电动车电池续航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面对燃油气体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过度使用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民众减少燃油排放,绿色出行,电动自行车成为其重要的一环。电动自行车以其体积小、价格便宜、适合短途出行等优点迅速发展,保有量增加,成为民众日常出行、外卖服务和共享单车等主要交通工具。锂电池作为锂电动自行车的唯一动力来源,其好坏直接影响车辆的性能安全。而电池的续航能力成为民众选用车辆所参考的核心参数之一。但在实际的行驶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续航能力大打折扣,电动自行车存在没有实时的剩余续驶里程的预测或预测偏差较大的问题。本课题以小牛UQis为研究对象,其动力电池为9并13串额定电压为48V的锂电池。基于硬件平台收集电动车行驶过程中的电压、内阻、温度、速度和SOC等信息,分析了各因素与剩余续驶里程的关系,建立其对应的回归预测模型实现对电动车行驶过程中的剩余续驶里程的预测。首先对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功率消耗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能量守恒方程,得出匀速工况下的续驶里程和剩余续驶里程,并且定性分析行驶过程中影响续驶里程的因素。其次根据实际的检测需要,基于现有实验设备,搭建了一套可以检测电动车实时数据的硬件检测平台。根据直流放电法原理,并联放电负载,观察端电压和电流变化,实现对电阻的采集。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分析运行过程中的变化,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为了获取满足精度要求的剩余续驶里程,采用对速度积分获取积分里程代替实际里程通过计算得到剩余续驶里程。结合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对各影响因素特征与剩余续驶里程做了相关性分析,为后续的预测建模打下基础。最后,基于实时数据,分别采用GRNN和GBDT建立了电池内阻、温度、总电压、行驶速度和SOC与剩余续驶里程之间的预测模型。同时采用了PSO寻优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可以用于预测剩余续驶里程,对于单次结果,PSO-GRNN结果更好,但PSO-GBDT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吴伟朝[2](2020)在《基于史密斯模型的“禁电令”执行问题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文中认为电动自行车具有经济、轻巧、便捷、环保等特点,是短距离出行的理想交通工具,深受广大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欢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动自行车在我国迅速发展,保有量持续增长,特别在禁止摩托车通行(“禁摩”)的城市,电动自行车更是成为摩托车的替代品,穿梭于大街小巷。电动自行车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消防、污染等,其中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增长,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成为新的马路“杀手”。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动自行车,不同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治理态度,就目前国内城市电动自行车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禁电”,明令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如广州、珠海、东莞;二是“限电”,限制电动自行车在辖区部分时段部分路段通行,如北京、深圳;三是不“禁”不“限”,允许上路行驶,对符合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实施登记上牌制度,按非机动车标准进行管理。在各地电动自行车政策中,“禁电”、“限电”的做法最具争议。以东莞市为例,政府于2007年正式实施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的政策(即“禁电令”),其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预防和减少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减少由此引起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乱象。“禁电令”实施至今已有13个年头,但政策执行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路面仍存在大量的电动自行车,其中又以超标电动自行车居多。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电动自行车交通隐患问题日益明显。为什么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阻力在哪里?原因在是什么?这正就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运用史密斯模型提出的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人群、外部环境四个因素,深入分析东莞“禁电令”执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原因,说明“禁电令”政策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后禁电”时期的政策矫正建议。除摘要、结语部分外,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由于国情不同,研究综述部分主要叙述了国内学者在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及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电动自行车、超标电动自行车、“禁电令”、政策执行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说明,重点对本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密史斯”模型进行专题解读,并就“史密斯”模型用于分析“禁电令”执行问题作出了适用性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东莞“禁电令”的执行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发展历程方面,详细说明政策的制定、颁布、实施、争议等情况,说明了“禁电”与“治摩”的联系和差异;在执行现状方面,介绍了当前东莞“禁电令”的主要执行模式、整治重点、车辆处置等方面的现状。同时运用史密斯模型从政策制定、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东莞“禁电令”在政策执行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禁电令”在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本章从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外部环境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深层次原因。本章是全文的重点,为接下来矫正电动自行车政策提供依据。第五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电动自行车管理经验,提炼出对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的一些启示。第六部分:对“后禁电”时期提出政策矫正建议,城市管理者应摒弃“一禁了之”的做法,结合东莞交通实际,逐步将电动自行车纳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张飞鸿[3](2020)在《公铁两用车牵引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铁路和地铁轻轨的迅猛发展下,需要一大批符合牵引、维修、救援等任务的轨道沿线用车。而公铁两用车能快速实现公路模式和铁路轨道模式的切换,能很好的缓解城市轨道交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了轨道交通的必需设备。但是目前缺少一套测试公铁两用车牵引性能的装置。所以本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设计公铁两用车牵引性能测试试验台,辅助完成公铁两用车动力性能指标的检测。首先做出了公铁两用车在实际铁路轨道上行驶时的动力学公式,根据各项受力搭建试验台的机械支撑部分。为真实模拟在实际铁路轨道上的工况推导出了在试验台上运转行驶的动力学公式,进而推算出了加载装置需要模拟的阻力公式。然后设计了试验台的动力传动方式,通过国家标准设计链传动,针对公铁两用车的动力性能选择牵引装置。然后用ANASYS Workbench软件对试验台的机械支撑部分和链传动做出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分析应力和形变分析强度和刚度性能,证明所设计搭建方式、选用的材料属性符合试验测试需求,符合安全性和经济性指标。对加载装置进行了选型,选用合适的测功机和变速调速装置,实现了阻力加载和动力输出功能,对应完成牵引测试功能和走合功能。针对测试要求完成了转速传感器和扭矩传感器的选型。最后完成了软件部分的开发,对测控系统进行了设计。利用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的优势完成了测控系统上位机的设计。通过Lab VIEW图像化编程功能设计了数据采集与通讯程序、测试与显示界面程序、加载阻力程序、PID控制输出扭矩程序模块,采用PID自整定控制的方法完成了对输出力矩的精确控制。最后编辑了数据保存的程序,可以完成测试数据的保存。公铁两用车牵引性能测试试验台可以模拟出被测公铁车在实际轨道上行驶的工况,为公铁车的各种动力测试提供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在工程上的各种需求。

郑玉冰[4](2020)在《复杂干扰下考虑异质性的非机动车微观行为建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的广泛使用以及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普及推动了我国城市中非机动车交通的复兴,大量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混合运行于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中。非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与形式的丰富使得城市非机动车交通流的运行状况更为复杂,城市道路中现有的非机动车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方式已逐渐难以满足当前非机动车交通发展的需要,为城市道路的安全状况与运行效率均造成了极大隐患。因此,本文着眼于非机动车骑行者个体感知—决策—行动三阶段的骑行行为发生机制,将骑行者的骑行风格多样性纳入研究范围,通过建立非机动车交通流中个体微观行为仿真模型对路段与非信控交叉口处的非机动车流的运行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面向实地采集的非机动车交通流视频数据建立了视频稳定性校正算法,采用高斯混合模型与卡尔曼滤波器从逐帧校正的视频数据中提取了真实场景下的非机动车骑行轨迹,对轨迹数据进行降维分析获取了表征个体行为模式的多类别运动参数,并通过聚类分析验证了非机动车骑行者群体中行为模式差异性的存在,将非机动车骑行者划分为谨慎型、一般型与鲁莽型三种类别。(2)综合考虑非机动车骑行者的环境信息感知特性,将骑行环境中的复杂干扰信息归纳为静态障碍物信息、感知难度信息、感知风险信息与鸣笛声音信息,并分别对每类信息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杂干扰作用下的非机动车骑行者的基础运动模型与环境感知模型,同时介绍了MATLAB平台中骑行者个体环境信息采集过程的算法实现。(3)采用模糊逻辑方法,面向三类骑行者分别建立了个体短期路径规划决策模型与鸣笛行为决策模型。编制了《非机动车骑行风格量表》作为非机动车骑行者骑行风格的评价工具,结合实测数据给定了各类别骑行风格对应的量表得分阈值,并验证了基于量表得分的骑行风格划分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该量表作为工具分别获取了三种风格的非机动车骑行者样本,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参数组合采用问卷调查手段分别构建了三类骑行者的短期路径规划与鸣笛行为模糊推理规则。(4)基于非机动车骑行者与骑行环境的微观交互机理,建立了考虑个体感知与决策特性的非机动车修正社会力模型并在MATLAB环境中完成了仿真模型的编译。在仿真环境中开展了多种参数组合设置条件下的仿真实验,对路段处与非信控交叉口处直行非机动车交通流内部的多种交通现象发生与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建立了考虑异质性的非机动车骑行者感知—决策—行动三阶段行为发生机制的非机动车社会力模型,在理论层面丰富了非机动车交通流的微观仿真体系,同时也为我国城市道路非机动车交通管理与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层面的参考,对改善非机动车运行安全、优化非机动车出行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何鹏[5](2019)在《电动自行车用新型轮毂驱动系统设计开发》文中提出我国是电动自行车使用大国,经过多年发展,车用驱动系统种类繁多、技术成熟。但是市场混乱,超标车屡屡出现。随着新的法律法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出台,对市场做了严格的限定。因此研发一款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可以实现更高功率密度、更小型化轻量化的新型轮毂驱动系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两方面对新型轮毂驱动系统进行研究,采用场路结合法设计电机,采用有限元仿真法设计两级行星牵引减速轴承,从理论层面验证了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款新型轮毂驱动系统构型。对比分析了现有电动自行车用轮毂驱动系统构型特点,结合电动自行车动力性能需求以及车身结构布局,提出了一种新型轮毂驱动系统构型。采用高速外转子电机驱动,并通过两级行星牵引减速轴承进行减速增扭,通过两级减速,提高电机设计转速,改进功率密度。完成电动自行车动力性分析,确定了电机和减速轴承的设计指标。(2)电机结构和电磁方案设计分析。针对确定的设计指标,通过磁路法对电机参数进行分析计算。首先分析了不同绕组方案以及不同极槽配比对电机的影响,选定12/10极槽配比和双层集中绕组进行设计。完成了永磁体的设计,分析选择了适合的永磁材料,确定了永磁体的结构布置和充磁方式,并通过参数化分析,确定永磁体尺寸。对气隙长度进行参数化设计,对气隙磁密波形作了优化分析。选取合适的齿轭磁密,计算出定子尺寸及定子内部槽的尺寸。分析计算了电机绕组匝数和反电动势。最后通过Ansoft Rmxprt磁路计算软件对以上设计的结果进行优化,反复调整参数以得到最优的结果。(3)在Maxwell 2D有限元仿真软件中对电机性能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静态磁场仿真,得到电机磁场分布和气隙磁密波形,通过仿真结果进一步对电机进行改进优化。分析空载启动和空载稳定运行性能,得到空载反电动势,计算电机齿槽转矩,并做了优化分析。分析电机负载启动以及额定负载工况下运行特性,得到电机的额定转速、额定转矩和额定功率,结果显示达到设计目的。对电机的损耗进行分析,计算出电机效率为93.6%。(4)完成两级行星牵引减速轴承的设计和仿真。结合电动自行车动力性指标及电机的输出性能,设计了两级行星牵引减速轴承的结构和尺寸。通过Workbench软件分析了减速轴承滚动体和外圈的最小壁厚,并通过仿真得到的变形量设计出装配后的最小过盈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减速轴承的结构和详细尺寸,并对其进行了额定工况下的强度校核,分析了接触应力和弯曲应力,结果满足强度要求。最后对减速轴承进行模态分析,确定工作时系统不会产生共振现象。

刘梦洋[6](2019)在《电动自行车整车综合性能检测试验台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倡导绿色便捷出行的现代社会,电动自行车以其轻便、节能、适于短距离通勤等优点迅速占领市场。由于电动自行车种类与数量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故性能无法保证。性能检测对于提高质量、保障行车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对其整车性能检测设备的研发较少,且相应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落后。针对于此,本文参照即将出炉的新的电单车性能检测国家标准,搭建电动自行车整车综合性能检测试验台,进行相关研究。首先,根据试验台搭建依据,详细阐述试验台整体布置与检测原理。为真实模拟室外道路行驶工况,依据车辆动力学原理,分析在驱动与制动工况下电单车在台架上的受力,推导出磁粉制动器阻力矩加载的数学模型和后驱动轮输出力矩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模型进行实际道路与台架制动工况下的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速度、位移及制动力曲线变化一致,即试验台整体布置与参数设计是合理的,同时分析台架上影响制动性能的相关因素,针对车身静止质心无前移的问题结合理论分析为后期优化设计提供解决方案。然后,根据台架布置形式,针对同步带传递力与运动过程对整车特别是制动工况下前后轮运动状态的影响,联合SolidWorks和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精确建立整车-台架实体物理模型,其中在ADAMS实现同步带参数化建模,经过装配施加相应约束与驱动,进行整车-台架动力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同步带力与运动传递平稳,在制动时能承受较大张紧力作用,但不会对前轮力与运动造成较大的影响。对比第二章制动工况下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试验台布置及参数的合理性。利用LabVIEW作为上位机开发平台,结合下位机STM32单片机进行整车-台架测控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利用推导的阻力加载数学模型采用PID控制策略通过间接控制阻力加载达到精确控制后驱动轮输出扭矩与最大功率的目的;通过VISA模块完成上下位机的通讯、数据采集与控制;根据相关标准详述主要性能参数测试流程。最后,进行实车-台架试验,结合仿真结果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试验台搭建的合理性,并对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朱德意[7](2019)在《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助力扭矩控制算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以电机作为主要驱动装置的二轮车辆已经成为我国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动车辆多样化的重要体现。而电动助力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交通工具,以其“电动助力”的功能,在起步、爬坡和顶风情况下达到省力骑行的效果,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助力扭矩控制算法作为电动助力自行车最核心的控制策略,直接影响着骑行的舒适度。在遇到上坡路你况或者载重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如何提供助力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电动助力自行车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助力扭矩控制算法,使得车辆在载重变化和道路坡度干扰下,仍能维持稳定的车辆行驶状态,达到较优的助力骑行感受。首先,根据系统动力学分析,建立整车纵向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同时建立踩踏力矩估算模型以及助力电机模型。其次,本文提出了应用于助力自行车的扭矩控制算法,以改善坡度及载重干扰情况下的助力性能。该算法是基于模型追踪控制,将实际模型与名义模型的车辆运动状态进行差异对比,通过负反馈进行助力补偿,不需要对道路坡度和载重进行复杂的估算。并且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此外,依据劳斯判据,在理论上验证了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然后,本文设计了助力控制系统,为实车试验提供硬件基础。硬件上保证电路设计的可靠和稳定;软件上分为底层驱动和上层控制两部分。最后,本文开发了电动助力车的实验平台,对助力扭矩控制策略进行实车验证。通过户外骑行试验,验证该力矩传感器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对比不同控制策略在相同工况下的实验结果,深入分析其自适应算法的有效性。

孙绍帅[8](2018)在《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电动自行车中的蓄电池废弃之后对环境存在极大地威胁,将储能弹簧与发电机结合从而应用到电动自行车上,可以较大程度上消除废弃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上的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其能量来源于加能系统和制动能量回收两个方面。分别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加能系统、储能系统、调速系统、传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分析确定出在加能系统中采用速度均匀、空间尺寸小且传动效率高的无急回特性曲柄摇杆加能机构。分析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传动—调速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流动特点,采用功率表征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瞬时值。建立了传动—调速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以及整体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对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的储能弹簧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分析。分别对三种储能弹簧(单一扭转弹簧、组合扭转弹簧及平面涡卷弹簧)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弹簧直径和工作圈数相同的情况下,平面涡卷弹簧质量和径向尺寸最小、储能密度较高并且安装简便。对平面涡卷弹簧收紧过程中的簧片位置分布、应力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整体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收紧后各层簧片上应力集中区域的最大应力分布规律。基于分析结果对平面涡卷弹簧外端固定处的接头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反向弯头固定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减小连接处的最大应力。研究了弹簧材料性能、截面形状对储能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弹簧材料选用弹簧钢比较合理,在截面壁厚相同的情况下,工字截面异型弹簧的储能密度最高。对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增速齿轮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进行分析与仿真研究。考虑齿轮啮合时载荷分布不均匀的影响,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的最小油膜厚度理论模型,获得了最小油膜厚度随啮合点位置的变化规律。基于膜厚比确定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中传动系统的润滑状态为边界润滑状态。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啮合效率理论模型。利用MATLAB分析得出传动比、摩擦系数、压力角、主动轮齿数、中心距等因素对啮合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ABAQUS建立增速齿轮模型,研究了啮合过程中主动轮和从动轮沿齿面方向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从动轮Mises等效应力的分布规律。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轴承摩擦功率损失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传动效率理论模型。制作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样机,实验获得输出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样机的发电性能稳定,验证了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闫杰,梁澄波,毕凯军,徐蓓蓓[9](2017)在《机器法测试电动自行车百公里电耗的研究》文中提出对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及其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对照国标GB17761-199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相关要求研制了替代路试的测试设备,实际测试效果良好,实现了百公里电耗等项目的机器法测试。

胥超[10](2016)在《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开发》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于司法鉴定的需要,在大型电动自行车检测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检测平台。课题内容是对电动自行车的功率、速度、轴重进行实时测量,通过无线通讯,实时显示检测结果。以整台套设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分析现有产品的优缺点,提出了改进方法,结合使用方提出的功能需求,完成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检测平台的控制系统设计。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检测时的功率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检测平台的使用功能是否实现。控制系统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能够稳定、准确地控制检测平台工作,检测所得的数据高效、精确。电动自行车性能检测技术是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控制的关键。本文中采用理论研究,并结合了真车检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无线通讯的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成果对电动自行车的性能检测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及工业应用价值。根据国标DB33/572-2005中对电动自行车各项关键性能指标的要求,对电动白行车检测系统测试平台进行了三维设计并开发了其控制系统。在室内检测平台的基础上,简化了机械结构。建立了电动自行车的机械惯量在检测系统测试平台上模拟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研究并结合了真车检测试验,应用于实际检测中。开发了基于无线通讯的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的软件平台。利用VB .NET语言编写控制算法的人机交互界面软件,通过AVR单片机开发的电路板将控制算法应用于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中,完成了对电惯量的控制。完成了检测系统测试平台的设计,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开发,并进行了真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检测的电动自行车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能够很好的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响应速度快,准确性高,控制效果良好,并且车速控制容易,能够满足电动自行车各项关键性能指标检测的实际需要。

二、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与模拟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与模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实时数据的电动车电池续航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基于车辆参数及驾驶环境的续驶里程估算研究现状
        1.3.2 基于能量计算的续驶里程估算研究现状
        1.3.3 基于数据驱动的续驶里程估算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动车续驶里程估算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电动车相关参数定义
        2.2.1 SOC的定义
        2.2.2 里程的定义
    2.3 续驶里程估算原理
        2.3.1 电动车行驶受力分析
        2.3.2 电动车行驶功率消耗分析
        2.3.3 电池组输出能量分析
        2.3.4 匀速工况下续驶里程和剩余续驶里程计算
    2.4 续驶里程影响因素的分析
        2.4.1 内部因素
        2.4.2 外部因素
        2.4.3 驾驶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车实时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3.1 引言
    3.2 实时数据采集硬件平台
        3.2.1 采集数据电动车
        3.2.2 内阻测量原理
        3.2.3 温度测量原理
        3.2.4 硬件平台搭建
    3.3 数据的预处理
        3.3.1 异常数据的产生
        3.3.2 异常数据的处理
        3.3.3 实际剩余续驶里程的获得
    3.4 剩余续驶里程与特征参数分析
        3.4.1 SOC与剩余续驶里程
        3.4.2 总电压与剩余续驶里程
        3.4.3 速度与剩余续驶里程
        3.4.4 温度与剩余续驶里程
        3.4.5 内阻与剩余续驶里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动车剩余续驶里程的预测
    4.1 引言
    4.2 基于PSO-GRNN的剩余续驶里程预测
        4.2.1 GRNN理论基础
        4.2.2 GRNN的网络结构
        4.2.3 PSO算法介绍
        4.2.4 PSO-GRNN预测流程
    4.3 基于PSO-GBDT的剩余续驶里程预测
        4.3.1 提升方法
        4.3.2 GBDT算法框架
        4.3.3 PSO-GBDT预测流程
    4.4 预测模型评价指标
    4.5 剩余续驶里程预测结果
        4.5.1 PSO-GRNN模型预测结果
        4.5.2 PSO-GBDT模型预测结果
        4.5.3 模型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史密斯模型的“禁电令”执行问题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电动自行车交通特征、交通冲突方面的研究
        2.关于电动自行车法律规制研究
        3.关于地方政策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研究
        4.关于“禁电”、“限电”政策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1.电动自行车
        2.超标电动自行车
        3.“禁电令”
        4.政策执行
    (二)史密斯模型
        1.理想化政策
        2.执行机构
        3.目标群体
        4.外部因素
        5.各因素间的关系
        6.史密斯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东莞市“禁电令”执行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禁电令”执行现状
        1.“禁电令”的历程
        (1)“禁电令”的出台历程
        (2)“禁电令”的争议
        (3)“禁电”与“治摩”的联系和差异
        2.“禁电令”的主要措施
        (1)开展联合执法
        (2)将整治重点转向超标电动自行车
        (3)对查扣的电动自行车进行集中销毁
        3.“禁电令”现实与预期的差距
    (二)“禁电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自身的程序缺陷
        (1)调研论证不充分
        (2)民意征集不广泛
        (3)合法性审查不严密
        2.执行机构的执法困境
        (1)执行力量不足
        (2)执法方式机械粗糙
        (3)缺乏源头治理
        3.目标人群的政策抵触
        (1)对路面执法极不配合
        (2)信访诉讼案件增多
        4.外部环境的现实阻力
        (1)“禁电令”未能考虑当前交通出行需求
        (2)特殊行业的兴起对“禁电令”带来的冲击
        (3)新国标的颁布增加了“禁电令”的执行压力
三、“禁电令”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于理想化政策的原因
        1.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2.法治观念淡薄
        3.决策精英化
    (二)基于执行机构的原因
        1.执法认识存在误区
        2.层层下达的整治任务
        3.执行机构缺乏有效及时的政策反馈
    (三)基于目标群体的原因
        1.目标群体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2.目标群体缺乏理性应对
    (四)基于外部环境的原因
        1.电动自行车“解禁”的呼声越来越高
        2.环保低能耗出行的内在要求
四、国内外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电动自行车管理经验介绍
        1.日本:实现智能化的电机功率输出
        2.德国:对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对驾驶者要求较高
        3.美国:车辆的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立法较为完善
        4.澳大利亚:不限速,但辨识度较高
    (二)外国电动自行车治理的启示
    (三)国内部分城市治理经验介绍
        1.北京市:由“禁”变“限”,妥善解决超标车
        2.深圳市:完善特殊行业电动自行车管理
        3.南京市:禁止外籍电动自行车在特定区域内通行
        4.南宁市:创新驾驶人教育管理方式
    (四)国内部分城市电动自行车治理的启示
五、东莞市“后禁电”时期的政策矫正建议
    (一)制定符合东莞实际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
        1.注重民意征集,夯实政策的群众基础
        2.注重合法审查,筑牢政策的法律依据
        3.注重政策的系统性,确保电动自行车监管到位
    (二)强化电动自行车的执法和监督
        1.规范路面执法,提升执法的社会效果
        2.完善监管机制,实现全链条监管
    (三)培养公民意识,强化教育约束
        1.加大政策宣传,提高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可度。
        2.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
        3.培育社会组织,规范静态管理
    (四)强化配套服务,优化政策执行
        1.完善配套硬件设施
        2.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减少电动自行车过渡膨胀
        3.积极探索电动自行车强制保险制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公铁两用车牵引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公铁两用车的研究现状
        1.3.2 牵引性能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文献综述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公铁两用车牵引性能测试试验台的建立
    2.1 实际轨道上受力分析
        2.1.1 牵引力的产生前提
        2.1.2 公铁两用车的行驶阻力
    2.2 试验台的搭建
        2.2.1 试验台的构成
        2.2.2 测试原理
        2.2.3 模型的建立
    2.3 机车在试验台上的受力分析
    2.4 链传动设计
        2.4.1 链条设计
        2.4.2 链轮设计
        2.4.3 运动干涉分析
    2.5 牵引装置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分析与校核
    3.1 有限元分析法
    3.2 应用ANSYS Workbench的运行过程
    3.3 静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3.3.1 机械支撑部分分析
        3.3.2 链条有限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载装置的设计
    4.1 测功机的选型
    4.2 传感器的选择
        4.2.1 转速传感器的选型
        4.2.2 扭矩传感器的选型
    4.3 变频调速系统
    4.4 控制策略
        4.4.1 矢量控制法
        4.4.2 Clark变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控系统的开发
    5.1 测控系统的设计
    5.2 下位机设计
    5.3 上位机设计
        5.3.1 基于Lab VIEW开发
        5.3.2 串口通讯配置
    5.4 性能模块设计
        5.4.1 显示模块设计
        5.4.2 加载阻力程序
        5.4.3 PID控制程序
        5.4.4 数据保存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复杂干扰下考虑异质性的非机动车微观行为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机动车交通流微观仿真研究现状
        1.2.2 交通环境中干扰因素在社会力模型中的考虑
        1.2.3 异质性对交通流运行特性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航拍视频数据的骑行者风格识别
    2.1 概述
    2.2 航拍视频采集与校正
        2.2.1 视频采集
        2.2.2 视频稳定性校正
    2.3 轨迹信息提取
        2.3.1 运动轨迹提取
        2.3.2 轨迹预处理
    2.4 骑行者异质性识别
        2.4.1 运动参数信息提取
        2.4.2 聚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干扰感知模型
    3.1 修正社会力模型概览
    3.2 基本运动个体模型
        3.2.1 骑行者个体模型
        3.2.2 其他个体模型
        3.2.3 个体模型数据定义
    3.3 复杂干扰感知模型
        3.3.1 路段场景
        3.3.2 交叉口场景
        3.3.3 多类别环境信息搜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骑行者异质性的决策模型
    4.1 概述
    4.2 基于模糊逻辑的个体决策模型
        4.2.1 模糊逻辑理论
        4.2.2 面向非机动车骑行者的多层模糊评价系统
        4.2.3 面向行人与机动车个体的模糊评价系统
    4.3 基于骑行者异质性的模糊推理规则
        4.3.1 骑行风格量表的编制与初测
        4.3.2 基于骑行风格量表得分的骑行风格识别
        4.3.3 模糊逻辑推理规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非机动车的修正社会力模型
    5.1 概述
    5.2 社会力计算
        5.2.1 前进动力
        5.2.2 来自静态障碍物的社会力
        5.2.3 来自其他运动个体的社会力
        5.2.4 生理力
        5.2.5 鸣笛效应力
        5.2.6 运动状态更新
        5.2.7 行人与汽车运动模型
    5.3 社会力参数确定
        5.3.1 社会力模型中的参数标定
        5.3.2 模型有效性验证
    5.4 向量化编程算法组织
        5.4.1 变量设置
        5.4.2 信息采集池算法
        5.4.3 输出设置
        5.4.4 总体运行逻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修正社会力模型的非机动车微观行为仿真分析
    6.1 概述
    6.2 仿真场景设计
    6.3 路段部分
        6.3.1 标准仿真场景
        6.3.2 一般仿真参数
        6.3.3 环境参数
        6.3.4 异质性参数
    6.4 交叉口
        6.4.1 标准仿真场景
        6.4.2 环境参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创新点总结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视频校正的MATLAB代码
附录B:轨迹提取算法关键变量取值与轨迹数据结构
附录C:三类复杂干扰信息的模糊逻辑规则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电动自行车用新型轮毂驱动系统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动自行车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电动自行车用轮毂驱动系统研究的关键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动自行车新型轮毂驱动系统构型与分析
    2.1 现有轮毂驱动系统构型与分析
    2.2 新型轮毂驱动系统构型设计
        2.2.1 机械结构方案确定
        2.2.2 驱动电机选取
    2.3 电动自行车轮毂电机的动力性能计算
    2.4 电机设计技术参数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磁路法的轮毂电机电磁设计与分析
    3.1 电机的整体设计流程分析
    3.2 电机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
    3.3 极槽配合与绕组方案设计
        3.3.1 极槽配合选取
        3.3.2 绕组方案确定
    3.4 永磁体设计及优化分析
        3.4.1 转子磁路结构分析
        3.4.2 永磁材料的选取
        3.4.3 充磁方式的确定
        3.4.4 永磁磁钢尺寸设计
    3.5 气隙长度设计和优化
    3.6 定子尺寸及槽形设计分析
    3.7 电机绕组匝数计算
    3.8 基于磁路法设计参数计算结果
    3.9 本章小结
4 轮毂电机有限元仿真分析和优化
    4.1 有限元仿真分析基本理论
    4.2 电机几何模型建立
        4.2.1 电机本体模型建立
        4.2.2 模型添加材料
        4.2.3 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和激励源设置
        4.2.5 求解分析
    4.3 电机静磁场分析
    4.4 电机的瞬态性能分析
        4.4.1 空载运行性能分析
        4.4.2 空载启动特性分析
        4.4.3 额定负载运行性能分析
        4.4.4 负载启动特性分析
    4.5 电机的效率分析
        4.5.1 电机的损耗分析
        4.5.2 电机额定效率计算
    4.6 齿槽转矩的产生及优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行星牵引减速轴承设计分析和优化
    5.1 行星牵引减速轴承原理分析
    5.2 行星牵引减速轴承设计参数计算分析
        5.2.1 行星牵引减速轴承设计指标
        5.2.2 最小压紧力计算
        5.2.3 牵引副参数设计
        5.2.4 过盈量设计与分析
    5.3 行星牵引减速轴承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
        5.3.1 减速轴承结构设计
        5.3.2 有限元强度校核分析
    5.4 行星牵引减速轴承模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电动自行车整车综合性能检测试验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技术背景及发展概况
    1.3 电动自行车性能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目的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整车综合性能检测试验台的建立
    2.1 检测平台搭建的依据
    2.2 实际道路上受力分析
    2.3 试验台的整体布置
        2.3.1 检测平台的构成
        2.3.2 检测原理
    2.4 检测平台的力学分析
        2.4.1 驱动状态下受力分析
        2.4.2 制动工况下受力分析
    2.5 台架制动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2.5.1 轮胎模型
        2.5.2 制动系统模型
        2.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车-台架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3.1 ADAMS软件介绍
    3.2 整车-台架系统建模
        3.2.1 整车-台架几何模型
        3.2.2 ADAMS同步带建模
        3.2.3 整车-台架物理模型
        3.2.4 接触与摩擦
    3.3 仿真计算的相关设置
    3.4 整车-台架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台测控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4.1 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
        4.1.1 测控系统设计需求
        4.1.2 测控系统整体设计框图
    4.2 下位机
        4.2.1 选型
        4.2.2 下位机设计
        4.2.3 下位机控制流程
    4.3 上位机
        4.3.1 LabVIEW简介
        4.3.2 上位机通讯
        4.3.3 上位机设计
    4.4 性能测试模块
        4.4.1 速度检测
        4.4.2 加速性能
        4.4.3 续航里程
        4.4.4 驱动轮输出功率
        4.4.5 爬坡性能
        4.4.6 制动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试验平台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助力扭矩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概述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概述
        1.1.2 研究意义
    1.2 电动助力车的发展状况及其行业标准
        1.2.1 电动助力车的发展状况
        1.2.2 电动助力车的行业标准
    1.3 电动助力车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针对坡度及载重干扰的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电动助力车的系统模型建立
    2.1 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2.2 踩踏力矩估算模型
        2.2.1 力矩检测机构的原理介绍
        2.2.2 助力驱动的结构布局
        2.2.3 力矩检测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2.2.3.1 测力链轮部分的运动学分析
        2.2.3.2 弹簧部分的运动学分析
        2.2.4 力矩检测机构的受力分析
    2.3 助力电机模型
        2.3.1 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2.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助力扭矩控制算法的研究
    3.1 助力电机的矢量控制方法
        3.1.1 SVPWM技术及其实现方法
        3.1.2 助力电机的矢量控制
    3.2 自适应的助力扭矩控制器设计
        3.2.1 MFC的基本原理介绍
        3.2.2 自适应的助力扭矩控制器设计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 基于可调节增益系数的自适应算法设计
        3.3.1 确定增益系数与车速的关系
        3.3.2 不同载重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3.3.3 不同道路坡度下的仿真分析
    3.4 应用模糊控制的自适应算法设计
        3.4.1 模糊控制理论介绍
        3.4.2 模糊控制器设计及应用
        3.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助力扭矩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助力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1.1 电源电路
        4.1.2 控制电路
        4.1.3 逆变电路
        4.1.4 隔离电路
        4.1.5 PCB电路
    4.2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平台开发及控制系统验证
    5.1 实验平台开发
        5.1.1 电动助力自行车简介
        5.1.2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5.2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1 力矩传感器的检测试验
        5.2.2 载重骑行试验
        5.2.3 上坡骑行试验
    5.3 实验讨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
    2.1 整体系统工作原理与设计
    2.2 加能系统结构设计
    2.3 储能系统与调速系统设计
    2.4 传动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能量传输模型
    3.1 传动—调速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3.2 传动—调速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
    3.3 整体系统能量传输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储能弹簧设计与仿真分析
    4.1 储能弹簧选用
    4.2 平面涡卷弹簧仿真分析
    4.3 平面涡卷弹簧储能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分析
    5.1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润滑状态分析
    5.2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齿面啮合分析
    5.3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中轴承传动效率确定
    5.4 增速齿轮传动系统整体传动效率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
    6.1 样机制作
    6.2 实验过程与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机器法测试电动自行车百公里电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测试基本原理
3 行驶阻力模拟
4 续行里程、百公里电耗测试项目在实验台上的模拟
5 试验装置及测试情况
6 总结

(10)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电动自行车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
        1.2.1 电动自行车整车检测的发展
        1.2.2 电动自行车整车检测技术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动自行车在检测平台上的运动模拟实现
    2.1 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
        2.1.1 滚动阻力
        2.1.2 加速阻力
    2.2 电动自行车力学性能分析及模拟
        2.2.1 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
        2.2.2 行驶阻力模拟
    2.3 电动自行车的动能分析
        2.3.1 路驶条件下的动能
        2.3.2 测试平台上的动能分析
    2.4 电动自行车驱动轮的动态特性
        2.4.1 路驶条件下驱动轮的动态特性
        2.4.2 测试平台上驱动轮的动态特性
        2.4.3 模拟惯量的数学模型
    2.5 电动自行车检测功率的计算方法
        2.5.1 电动自行车的能量转化
        2.5.2 实验法求参数
第三章 检测系统的组成及控制方法
    3.1 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3.2 检测系统的机械结构
        3.2.1 机械结构总体设计
        3.2.2 滚筒表面处理影响因素分析
    3.3 无线通讯网络应用
        3.3.1 无线通讯技术的介绍
        3.3.2 Wi-Fi无线通讯技术实现
        3.3.3 无线通讯技术在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3.4 测控模块的组成
    3.5 充电模块的设计
    3.6 供电模块的设计
    3.7 测试电路板模块的设计及信号采集
        3.7.1 压力传感器信号的采集
        3.7.2 发电机电流采集
    3.8 驱动器模块的应用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4.1 系统初始化程序
    4.2 无线通讯模块程序编写
    4.3 VB.NET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通信
    4.4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5 试验过程与结果处理
        4.5.1 试验过程
        4.5.2 结果处理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与模拟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实时数据的电动车电池续航预测方法研究[D]. 余深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史密斯模型的“禁电令”执行问题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D]. 吴伟朝.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公铁两用车牵引性能测试试验台设计[D]. 张飞鸿.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4]复杂干扰下考虑异质性的非机动车微观行为建模与仿真[D]. 郑玉冰. 东南大学, 2020(01)
  • [5]电动自行车用新型轮毂驱动系统设计开发[D]. 何鹏. 重庆大学, 2019(01)
  • [6]电动自行车整车综合性能检测试验台的研究[D]. 刘梦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助力扭矩控制算法研究[D]. 朱德意.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弹簧储能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分析[D]. 孙绍帅.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机器法测试电动自行车百公里电耗的研究[J]. 闫杰,梁澄波,毕凯军,徐蓓蓓. 检验检疫学刊, 2017(06)
  • [10]基于无线通讯的便携式电动自行车检测系统开发[D]. 胥超.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电动自行车行驶阻力分析与仿真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