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育成品种论文-练云,李海朝,李金英,王金社,魏荷

大豆育成品种论文-练云,李海朝,李金英,王金社,魏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育成品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大豆胞囊线虫,优异等位变异,黄淮

大豆育成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练云,李海朝,李金英,王金社,魏荷[1](2019)在《大豆胞囊线虫抗性位点Rhg1和Rhg4优异等位变异在黄淮育成品种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大豆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SCN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黄淮地区SCN发生普遍,通过对该地区育成大豆品种中抗SCN的基因型分析,为指导抗病品种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针对抗SCN主效位点Rhg1和Rhg4开发的4个KASP标记,先对已知抗性表型的ZDD2315、中黄57、山西小黑豆等16份抗病材料和Willams、Lee等3份感病材料进行基因分型,验证所选用KASP标记的有效性;然后对黄淮海育成的豫豆系列、商豆系列、周豆系列等170份大豆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选择含有多个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通过温室接种黄淮地区分布较广的2号、4号、5号以及强致病力小种X12,对这些品种进一步进行表型抗性鉴定。【结果】含Rhg1-2(CC)和Rhg1-5(CC)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分别有5份和6份,含Rhg4-3(TT)和Rhg4-5(CC)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分别有6份和7份。同时含2个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有6份,分别为:开豆4号、商豆1201、鲁0305-2、漯4903、潍豆12和潍豆91861,占所检测品种的3.53%。通过接种鉴定,发现这6个品种对2号、4号、X12号小种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而鲁0305-2和潍豆91861对5号小种表现高抗(FI分别为(10.00±0.48)和(7.00±0.63)),商豆1201对5号小种表现抗病(FI=(26.20±0.91)),开豆4号、漯4903和潍豆12对5号小种表现感病或高感(FI分别为(35.00±2.48)、(64.80±3.91)和(58.20±2.19))。【结论】黄淮育成品种中,含Rhg1或Rhg4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偏少,育种中应注重优异等位变异位点的引入,结合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发生情况,培育兼抗多个生理小种的大豆品种;这些KASP标记可用于中国大豆资源表型鉴定、抗源的快速筛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汤复跃,梁江,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2](2019)在《广西育成大豆品种亲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优异品种选育效率,对广西已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系谱进行追溯,分析其亲本组配方式、地理来源及细胞核(质)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来源于4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17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广西本地、外省和国外祖先亲本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9. 42%(58.98%)、45. 75%(38. 46%)和14. 83%(2. 56%);核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本地及生态条件相近的我国南方、巴西和美国。春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北京,夏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上海; 2006年以来,96%的大豆育成品种是以育成品种和国外引种作为亲本组配而成;归纳出靖西早黄豆等8个核心春大豆祖先亲本,平果豆等5个夏大豆核心祖先亲本。广西大豆育成品种核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吕美琴[3](2019)在《福建省近年来育成春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建省11个春大豆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变异系数较大;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呈显着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3.78%,分别为荚粒性状因子、产量性状因子和株型性状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9年06期)

汤复跃,陈渊,陈文杰,韦清源,郭小红[4](2019)在《广西大豆育成品种亲本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追溯广西大豆育成品种系谱,揭示其演变特点,总结亲本组配规律,为今后亲本选配、制订育种计划和拓宽大豆新品种遗传基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广西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进行系谱分析,计算每个育成品种祖先亲本核(质)遗传贡献值。【结果】育成的28个春大豆和11个夏大豆品种分别来源于29(12)个和16(7)个细胞核(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广西本地、外省和国外祖先亲本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8.39%(57.14%)、52.57%(39.29%)、9.04%(3.57%)和42.05%(63.64%)、28.40%(36.36%)和29.55%(0%);核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我国南方其他地区、巴西和美国;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北京和上海;归纳出8(5)个春大豆和5(4)个夏大豆核心核(质)祖先亲本,其核(质)贡献率分别为65.62%(75.00%)和61.36%(72.73%);广西大豆育种未来主要以育成品种和国外引种作为直接亲本。【结论】广西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彩洁,李伟,徐冉,张礼凤,张彦威[5](2019)在《国外种质对黄淮海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淮海地区自1980年以来国外种质的衍生品种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其对黄淮海地区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育成的550个品种共使用了42个国外种质,遗传贡献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Mamotan、William、Clark63、Magnolia和Williams82。在黄淮海地区7个省份和地区中,北京地区和江苏省大豆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品种占有比例较高,分别使用了23个和9个国外种质;山东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品种比例较低,分别使用了16个和12个国外种质。分析还发现,后期育成品种中具有国外种质血缘的比例高于前期育成品种,黄淮海各个地区利用的国外种质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杜升伟,王继峰,孙超,杨书华,石立航[6](2018)在《极早熟大豆新品种加农1号育成及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农1号大豆品种2015年在黑龙江省审定命名,2016年进行品种专利保护,2017年在大兴安岭地区推广,该品种高产优质,适合黑龙江省六级温带种植,也可在积温高的地区作救灾品种使用。详细介绍了加农1号大豆品种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便于该品种更好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8年09期)

乐明凯[7](2018)在《南方大豆 值得一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真不错,没想到南方现在也有这么大面积的连片大豆种植区。”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湖北省潜江市举行南方大豆产业发展暨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研讨会。当田间考察的大巴车翻过汉江大堤后,随着车慢慢行驶下堤,潜江竹根滩镇万亩长势喜人的大豆缓缓映入眼帘,引得(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8-08-28)

王彩洁,李伟,张礼凤,徐冉,张彦威[8](2018)在《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大豆品种亲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黄淮海地区育成品种的亲本情况,对包括北京地区、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等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品种的亲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6年黄淮海地区共育成了415个品种,其中北京地区育成品种最多,为87个,江苏省育成品种最少,为39个。北京地区平均每个品种含有亲本数最少,为1.08个,安徽省平均每个品种含有亲本数最多,为1.39个。北京地区和安徽省亲本多使用外地种质,北京地区和河北省使用国外种质育成品种较多,河南省亲本多来自本省。分析还发现来自河南省的豫豆8号、豫豆10号和来自北京地区的中黄13、早熟18以及来自山东省的鲁豆4号和鲁豆11等品种在多个地区当作亲本使用,育成了较多的品种。(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何庆元,向仕华,杨华伟,黄守程,舒英杰[9](2018)在《川渝地区地方和育成大豆品种SSR标记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本均匀分布于大豆20条染色体的135对SSR标记,对232份包括6个地方品种地域亚群和1个育成品种亚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表明:所有的标记都有多态性,所有检测到的位点都是纯合基因型,说明所选用品种高度纯合,每个标记存在2~4个等位变异,平均2.66个。亚群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异范围0.275 1~0.316 5,整个群体为0.320 8;亚群内Nei遗传距离变异范围0.325 8~0.359 4,整个群体为0.371 1,说明川渝地区大豆遗传变异较小。亚群间的遗传一致度(GI≥0.886 2)较高,遗传距离(GD≤0.120 8)较小,地方品种亚群间遗传差异更小,育成品种亚群与自然地域亚群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亚群间基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072 2,基因流(Nm)平均为3.214,说明不同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主坐标分析表明第一、二和叁主成分分别解释总变异的4.97%、3.54%和3.33%。来自同一区域的品种资源基本聚集在同一亚群,聚类分析同样表明同一自然地域亚群品种资源虽不能完全聚集到同一个遗传类群中,但具有一定的聚集效应,说明川渝大豆品种资源遗传变异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亚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7%,亚群间变异仅占总变异的3%。Mantel收敛分析表明地方品种自然地域亚群的遗传距离与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纬度和海拔)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722)。川渝地区大豆种质资源群体遗传丰富度不高,当前的育成品种未蕴含本地区所有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崔张佳卉[10](2018)在《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来自相同的祖先亲本(Williams和Amsoy)且地理纬度相同的美国俄亥俄州(38.45~41.22°N)和中国辽宁省(38.55~42.32°N)在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代表性大豆品种为试材,在连作条件下测定了大豆叶片的光合生理性状、养分含量、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探讨了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的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大豆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试图为明晰大豆连作障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光合生理的影响连作会使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在开花期、鼓粒中期、鼓粒末期的单株叶面积、叶色值和净光合速率下降。各生育时期叶面积的减少率依次为14.53%、20.81%、40.37%;叶色值的减少率依次为3.97%、6.03%、7.27%;净光合速率的减少率依次为1.13%、4.8%、4.7%。连作条件下,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中期品种和当代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叶色值、净光合速率高于亲本品种,当代品种高于中期品种。单株叶面积、叶色值、净光合速率的减少率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说明,品种更替会影响大豆品种的耐连作性。2.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植株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连作会降低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茎、叶、柄、荚皮、籽粒的氮、磷、钾的百分含量。各器官氮素的减少比率依次为5.24%、13.77%、15.59%、12.97%、10.77%;各器官磷素的减少比率依次为7.66%、7.48%、2.1%、3.57%、7.96%;各器官钾素的减少比率依次为4.43%、15.12%、36.22%、41.94%、6.67%。连作条件下,俄亥俄中期和当代品种各器官的氮素及钾素的百分含量要高于辽宁中期和当代品种;辽宁中期和当代品种各器官的磷素百分含量要高于俄亥俄中期和当代品种。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中期品种和当代品种的氮素及磷素百分含量均高于亲本品种,中期品种和当代品种的钾素百分含量均低于亲本品种。与轮作相比,在获得同样产量的情况下,连作大豆需要更多的氮、磷养分。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每生产100g籽粒所需的氮、磷、钾养分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大豆的养分利用效率得到提升。3.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连作会降低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单株生物量以及茎、叶、柄、荚的干物质积累量。在连作条件下,辽宁中期和当代品种的单株生物量、茎、叶、柄、荚的干物质积累均高于俄亥俄中期和当代品种。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中期品种和当代品种的茎、叶、柄、荚的干物质积累均高于亲本品种,当代品种的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高于中期品种,中期品种柄、荚的干物质积累高于当代品种。与轮作相比,连作会显着降低大豆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的茎干重、叶干重、柄干重、荚干重和单株生物量。连作两年的减少比率均高于连作一年的减少比率。同时,大豆茎干重、叶干重、柄干重、荚干重和单株生物量的减少率均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连作对大豆单株生物量以及茎、叶、柄、荚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变小。4.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在连作条件下,辽宁中期和当代品种的结荚高度、平衡点、株高、茎粗、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均高于俄亥俄中期和当代品种。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中期品种和当代品种的结荚高度、平衡点、茎粗、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均高于亲本品种,当代品种的结荚高度、平衡点、株高、茎粗、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均高于中期品种。连作两年的减少比率均高于连作一年的减少比率。减少率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的大豆品种的结荚高度、平衡点、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的影响变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大豆育成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优异品种选育效率,对广西已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系谱进行追溯,分析其亲本组配方式、地理来源及细胞核(质)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来源于4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17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广西本地、外省和国外祖先亲本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9. 42%(58.98%)、45. 75%(38. 46%)和14. 83%(2. 56%);核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本地及生态条件相近的我国南方、巴西和美国。春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北京,夏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上海; 2006年以来,96%的大豆育成品种是以育成品种和国外引种作为亲本组配而成;归纳出靖西早黄豆等8个核心春大豆祖先亲本,平果豆等5个夏大豆核心祖先亲本。广西大豆育成品种核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育成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1].练云,李海朝,李金英,王金社,魏荷.大豆胞囊线虫抗性位点Rhg1和Rhg4优异等位变异在黄淮育成品种中的分布[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汤复跃,梁江,韦清源,陈文杰,郭小红.广西育成大豆品种亲本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3].吕美琴.福建省近年来育成春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J].中国种业.2019

[4].汤复跃,陈渊,陈文杰,韦清源,郭小红.广西大豆育成品种亲本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J].西南农业学报.2019

[5].王彩洁,李伟,徐冉,张礼凤,张彦威.国外种质对黄淮海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J].大豆科学.2019

[6].杜升伟,王继峰,孙超,杨书华,石立航.极早熟大豆新品种加农1号育成及栽培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8

[7].乐明凯.南方大豆值得一种[N].农民日报.2018

[8].王彩洁,李伟,张礼凤,徐冉,张彦威.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大豆品种亲本分析[J].大豆科学.2018

[9].何庆元,向仕华,杨华伟,黄守程,舒英杰.川渝地区地方和育成大豆品种SSR标记多样性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

[10].崔张佳卉.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

标签:;  ;  ;  ;  

大豆育成品种论文-练云,李海朝,李金英,王金社,魏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