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粒级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球磨机,钢球级配,磨矿优化,浮选
粒级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朱月锋,朱潇[1](2019)在《优化钢球级配改善适宜浮选粒级组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云南某大型斑岩型硫化铜矿,在实验室条件下最大化回收利用有用矿物,对不同粒级磨矿产品的浮选回收率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现有浮选流程和药剂制度下,改变钢球的级配比例,改善磨矿粒级组成,尽可能地完成有用矿物的单体解离,避免出现过粉碎、连生体和包裹体。通过6种钢球级配试验对比,钢球配比为φ35∶φ30∶φ20∶φ15=20∶30∶35∶15时指标最佳,并且-74+38μm的粒级是最利于浮选的磨矿产品粒度范围,该粒级含量最高为27.07%,铜、钼金属回收率最高,分别为85.13%和90.14%。(本文来源于《矿山机械》期刊2019年06期)
彭亮,左涛,时永强,王俊,吕末晓[2](2016)在《冬、春季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分析了2015年冬季1月和春末5月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旨在对不同粒级网采浮游生物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为海洋鱼类营养补充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冬、春两季,ω3多不饱合脂肪酸(ω3PUFA)、二十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20:1+22:1的相对含量以较大粒级浮游生物(500~2000μm)较高;而16:0、18:0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以<500μm粒级浮游生物较高。冬季各粒级浮游生物的总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均高于春季相应值,但MUFA、PUFA、16:1ω7、EPA、DHA、20:1+22:1的相对含量却低于春季。多元对应分析显示,环境因子中海水温度与100~1000μm粒级浮游生物的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对比冬、春季浮游生物脂肪酸组成与黄海主要经济鱼类的脂肪酸营养组成,初步认为,在冬季,可为鱼类生长提供足够营养的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500μm粒级的较大型的浮游生物,而在春季,该类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较广,100~2000μm的浮游动物都可作为鱼类早期生长的有效饵料来源。由此初步推论,浮游生物食性仔稚鱼食物来源的粒级范围在春季比冬季更为广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梁南山[3](2015)在《粒级组成对烧结混合料透气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3年5~7月某厂烧结原料为对象,研究了粒级组成对烧结中和粉、混合料的透气性影响,不同粒级混合料的透气性差异,以烧结混合料中占主要比例的1~3mm与3~5mm两种粒级以不同比例组合下的透气性变化规律,对不同粒级组合的现场混合料透气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中和粉与混合料不同粒级的透气性、正常及饱和含水率差异。(本文来源于《涟钢科技与管理》期刊2015年02期)
魏华玲,周国华,孙彬彬,刘占元,曾道明[4](2013)在《安徽铜陵地区不同粒级土壤中元素含量与矿物组成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矿物和粒级组成及其与土壤元素关系的研究对土壤生态环境和肥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安徽铜陵地区土壤的研究发现,不同粒级段土壤中元素富集程度不同,不同元素的富集粒级也不尽相同,-200目细粒级中各种元素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土壤不同粒级段的矿物组成不同,伊利石和针铁矿对Cu、Zn、Cd、Pb、As等元素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3年11期)
谢远云,孟杰,郭令芬,何葵,康春国[5](2012)在《地球化学组成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特征——以哈尔滨城市道路表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哈尔滨城市道路表土样品进行粒度分级,测定各粒级组分的常量元素、碳酸盐含量和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常量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变化程度依次为:Al<Na<Si<K<Ca、Mg<Fe<Mn<P<Ti;Fe、Mg、Ca、Mn、Ti和P随粒度变细含量逐渐增加,而Si、Na和K元素则相反,Al元素与粒度的关系不清晰。化学风化指标按照以下的顺序受粒级的影响依次增大:CIA、(Al+Fe+Ti+Mn)/(Mg+Ca+K+Na)<(CaO+K2O+Na2O)/Al2O3<Fe2O3/MgO<K2O/Al2O3<(CaO+MgO+Na2O)/TiO2。碳酸盐含量在各粒级组分中变化幅度较大,且随着粒度的变细,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碳酸盐δ13C值在各粒级组分中的变化幅度较小,与粒级的关系较为复杂。(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孔凡洲[6](2011)在《长江口赤潮区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种类组成和色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0年以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每年春季都会发生大规模甲藻赤潮。甲藻赤潮的频繁爆发表明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到近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安全。本研究于2009年对长江口邻近海域(30°30′-32°N、122°20′~123°20′E)开展了4个季度月的周年调查,依据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种类组成及色素特征,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季节变动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类群的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微型浮游植物(2-20μm)为主,冬、春、夏、秋四季对总叶绿素a(Chl a)的贡献分别为52%、55%、34%和57%。水体中的微型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河口羽状锋区,在春季层化水体的上层生物量达到最高。微微型浮游植物(0.2-2μm)冬、春、夏、秋四季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分别为21%、34%、38%和16%。随着离岸方向上海水盐度的增加,微微型浮游植物逐渐占据优势,在夏季层化水体的上层生物量最高。调查海区小型浮游植物(>20μm)冬、春、夏、秋四季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分别为26%、11%、28%和27%,主要分布近河口区的最大浑浊带附近,在122.5°E以东海域生物量迅速降低。比较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组成的时空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春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显着高于秋冬季,调查海域春季甲藻赤潮区和夏季东南部高生物量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尤为显着。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丰度也呈现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变动特征。硅藻和甲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硅藻在冬季、夏季和秋季占绝对优势,甲藻在春季优势度超过硅藻。春季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和骨条藻赤潮是调查海域最为突出的生态现象。骨条藻赤潮主要分布在低盐高营养盐的近河口羽状锋区,东海原甲藻赤潮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相对高盐低浊度的羽状锋区和层化水体上部,在调查海域东部也有高密度的米氏凯伦藻分布。甲藻赤潮的分布与Nano级叶绿素a的分布基本一致;个体较大的圆筛藻等硅藻种类分布在口门附近,也与Micro级叶绿素a分布规律一致。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样品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附近海域赤潮的分布态势受到浊度、盐度等水文要素和锋面、层化、上升流等物理海洋学过程影响。应用所建立的浮游植物色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CHEMTAX软件对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硅藻、甲藻、绿藻和隐藻是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此外还有定鞭金藻、青绿藻和蓝藻等类群。硅藻在冬、夏、秋季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贡献最大,分别占总叶绿素a的51%、53%和43%,甲藻在春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中占主要优势,达到41%。基于色素分析的硅、甲藻生物量(叶绿素a)分布与其丰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此外,隐藻在冬、春和秋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中也占有较高比例,约为20%;绿藻在秋冬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中所占比例也超过20%。硅藻、甲藻、隐藻、青绿藻、绿藻、定鞭金藻多分布在营养盐丰富的羽状锋内侧层化水体上部,蓝藻(聚球藻)则分布在羽状锋外侧的外海区域。春季大规模赤潮期间,隐藻、青绿藻和定鞭金藻与东海原甲藻赤潮区的分布范围相似,蓝藻分布区则与高密度米氏凯伦藻的分布区大致相同,甲藻赤潮的生消动态极有可能受到微藻类群存在营养关联。春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对生物量有重要贡献。甲藻、隐藻和定鞭金藻的分布区与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可能是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长江口附近赤潮区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季节分布特征。硅藻、甲藻、隐藻和绿藻是长江口赤潮区浮游植物的主要组成类群。春季大规模甲藻赤潮及其引起的甲藻优势度上升是该海域突出的生态现象。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硅藻赤潮和甲藻赤潮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态势,赤潮分布除受到盐度、浊度等水文学因素及锋面、层化、上升流等海洋学过程的影响外,还可能与其他微藻类群的分布有关。春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对生物量有重要贡献。这些微微型浮游植物可能由甲藻、隐藻和定鞭金藻组成。微微型浮游植物在长江口附近富营养化海域浮游植物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应得到密切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1-04-01)
卢龙飞,蔡进功,雷天柱,郭志刚,腾格尔[7](2011)在《东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粒级中多态脂肪酸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两个代表性站位表层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粒级分离提取,并对其依次进行溶剂萃取、碱解和酸解处理,得到结合程度不同的叁种脂肪酸组分:有机溶剂抽提的游离态脂肪酸、碱解得到的碱解酸和酸解得到的酸解酸。叁种赋存态酸的存在表明它们所联结的宏观分子的结构不同或所吸附黏土矿物的保护作用不同。不同赋存态酸的数量、组成和分布有一定差异,两站位相同赋存态酸的数量与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组成与分布特征表明东海陆架泥质区超细颗粒物中脂肪酸以海洋内源藻类来源为主(>70%),陆源高等植物贡献相对较低,并有少量的细菌源贡献。各赋存态酸的降解程度为碱解酸高于酸解酸高于游离酸,可能与其在黏土中的赋存状态和吸附过程有关。靠近长江河口的表层沉积物样品(24站)海洋内源藻类贡献略低于远离河口的站位(30站),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稍高于后者,是受两泥质区沉积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1年02期)
孙军,田伟[8](2011)在《2009年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与粒级叶绿素a》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9年4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采集浮游植物水样,用Uterm hl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进行叶绿素a粒级分离研究,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6属6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33属45种(不包括未定名种),甲藻12属18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定鞭藻1属1种,硅藻在细胞丰度和物种丰富度上占有优势.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主要以温带近岸种为主,优势物种为多尼骨条藻(Skeletonema dohrn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颗粒直链藻狭型变种(Melosira granu-latavar. angustissima)、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同时调查区也出现少数的半咸水种和大洋种.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13447.7cells.ml-1,平均为1142.385cells.ml-1,硅藻的细胞丰度显着高于甲藻.细胞丰度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区域,以多尼骨条藻为主.垂向上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丰度降低.调查区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呈镶嵌分布,即在细胞丰度高的调查区中北部较低.表层叶绿素a浓度介于0.34~29g·L-1,平均为3.30g·L-1.叶绿素a的高值区主要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区域,其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和硅藻细胞丰度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粒级组分为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而其他靠近外海一侧的站位则以微型浮游植物(2~20μm,nanophyto-plankton)和超微型浮游植物(<2μm,picophytoplankton)为主.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春季长江口影响最优势物种多尼骨条藻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硝酸盐、pH和微型浮游动物,而包括甲藻在内的其他各物种则主要受盐度、磷酸盐和硅酸盐影响.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定量研究方法与以往不同,在长江口今后需要加强骨条藻的个体生态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曾明,范德江,孙效功,王帅,杨作升[9](2010)在《冬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体粒级组成和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ISST—100激光粒度仪于2006年11月在黄河口及附近海域进行现场粒度调查,揭示了冬季低流量下悬浮体粒度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制约因素和沉积动力学意义。研究表明,黄河口悬浮体平均粒径为3.00Φ—6.41Φ,平均值为4.66Φ;粒度分布为非正态分布,在表层、中层悬浮体的粒度分布呈双峰和叁峰两种模式,在底层则为单峰模式和双峰模式;在表层、中层悬浮体的搬运方式以递变悬浮为主,在中层有少量为跳跃搬运,而底层的悬浮体主要以跳跃搬运为主。黄河口悬浮体粒度组成受底质类型、冲淤状态、黄河径流、海洋动力以及絮凝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0年04期)
潘胜军,沈志良[10](2009)在《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及浮游植物的粒级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2、5、8和11月对胶州湾及邻近水域中表层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植物粒级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内和湾外表层叶绿素a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90和2.03mg·m-3;叶绿素a浓度的平面分布呈现自东北部及近岸向中部、南部及湾外递减的趋势;叶绿素a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夏季浓度较高,春季次之,呈现温带海域双峰型的变化趋势.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平均占叶绿素a总量的60.9%,其次是小型浮游植物,超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最低,与我国近海浮游植物粒级组成基本一致.与历史资料相比,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超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降低.(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粒级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比较分析了2015年冬季1月和春末5月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旨在对不同粒级网采浮游生物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为海洋鱼类营养补充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冬、春两季,ω3多不饱合脂肪酸(ω3PUFA)、二十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20:1+22:1的相对含量以较大粒级浮游生物(500~2000μm)较高;而16:0、18:0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以<500μm粒级浮游生物较高。冬季各粒级浮游生物的总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均高于春季相应值,但MUFA、PUFA、16:1ω7、EPA、DHA、20:1+22:1的相对含量却低于春季。多元对应分析显示,环境因子中海水温度与100~1000μm粒级浮游生物的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对比冬、春季浮游生物脂肪酸组成与黄海主要经济鱼类的脂肪酸营养组成,初步认为,在冬季,可为鱼类生长提供足够营养的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500μm粒级的较大型的浮游生物,而在春季,该类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较广,100~2000μm的浮游动物都可作为鱼类早期生长的有效饵料来源。由此初步推论,浮游生物食性仔稚鱼食物来源的粒级范围在春季比冬季更为广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级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朱月锋,朱潇.优化钢球级配改善适宜浮选粒级组成的研究[J].矿山机械.2019
[2].彭亮,左涛,时永强,王俊,吕末晓.冬、春季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J].中国水产科学.2016
[3].梁南山.粒级组成对烧结混合料透气性的影响研究[J].涟钢科技与管理.2015
[4].魏华玲,周国华,孙彬彬,刘占元,曾道明.安徽铜陵地区不同粒级土壤中元素含量与矿物组成分布特征[J].地质通报.2013
[5].谢远云,孟杰,郭令芬,何葵,康春国.地球化学组成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特征——以哈尔滨城市道路表土为例[J].地理科学.2012
[6].孔凡洲.长江口赤潮区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种类组成和色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
[7].卢龙飞,蔡进功,雷天柱,郭志刚,腾格尔.东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粒级中多态脂肪酸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11
[8].孙军,田伟.2009年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与粒级叶绿素a[J].应用生态学报.2011
[9].曾明,范德江,孙效功,王帅,杨作升.冬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体粒级组成和分布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
[10].潘胜军,沈志良.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及浮游植物的粒级组成[J].应用生态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