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秒脉冲激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清除,阳极氧化膜,金属原生表面,纳秒脉冲激光
皮秒脉冲激光论文文献综述
倪加明,徐爱杰,陈波,杨斯达,王春明[1](2019)在《纳秒脉冲激光清除铝合金膜层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种新型纳秒高能脉冲光纤激光,开展航天铝结构件阳极氧化膜局部精准清除技术研究,并采用SEM和EDS对金属新生表面进行成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高峰值功率纳秒脉冲光纤激光清除后,新生金属表面成分为99%Al,实现了铝合金阳极氧化膜层高效、彻底的破碎剥离式清除。大型铝合金贮箱结构件采用该种激光清除焊接边,其焊缝质量优良。(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19年11期)
位永辉,王石语,吴梦瑶,蔡德芳,过振[2](2019)在《纳秒脉冲激光对金属丝电爆炸过程的瞬态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丝电爆炸是获取金属纳米级粉粒的有效途径,电爆炸的演绎过程直接影响金属粉颗粒的尺度范围。采用纳秒级脉冲激光对爆炸过程的瞬态进行观察,以激光干涉条纹为背景,依据电爆炸过程中,对条纹的扰动获取具有清晰边缘的爆炸区图像;再根据激光穿过爆炸云团的透过率计算出不同时刻粉尘体浓度的叁维分布图。测量结果表明:通电后0.5μs,金属丝直径由0.3 mm扩展为4.7 mm,直到18μs时扩展为28 mm,而粒子的最大浓度由3×10~(21)/cm~3减小为1.1×10~(20)/cm~3。整个扩展过程中,粒子浓度沿径向呈现多个环带的分布形态。(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9年06期)
殷文锋,郝甜甜,殷晖[3](2019)在《755 nm皮秒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采用755 nm皮秒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效果。方法 126例面部雀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1组采用755 nm皮秒激光治疗,对照2组采用强脉冲光治疗,观察组采用755 nm皮秒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比较叁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及色素沉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1组的90.48%及对照2组的85.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1组的88.10%及对照2组的80.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色素沉着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755 nm皮秒激光联合强脉冲光的治疗措施能够对面部雀斑进行良好的改善,且疗效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在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下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可以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9期)
王奕潮,赵万芹,王凌志,王锦超,李仲昱[4](2019)在《皮秒超短脉冲激光烧蚀金属的微孔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空气环境下皮秒超短脉冲激光烧蚀不锈钢微孔的实验研究,探索了多种激光加工参数对烧蚀微孔尺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孔径和孔深均表现为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饱和态,其中,临界能量密度时可获得最深的孔,即具有最大的能量利用率;短波长烧蚀可以获得更小的孔径和更深的孔深,即短波长在大深径比微孔加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存在临界重复频率使得孔径最大,孔深最深;焦面处烧蚀孔径最小且孔深最深。(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克瑾,刘磊,曾庆伟,高太长,胡帅[5](2019)在《不同散射介质对飞秒脉冲激光传输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层传输模型和Mie散射理论,在粒子散射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谱分布特征,数值模拟了800 nm飞秒激光在冰云、水云、雾、气溶胶和降雨环境中的传输特性.结果表明,谱分布和粒子相态对光丝传输特性有较大的影响.雨滴的粒径较大,光丝在降雨环境中传输时,由于散射导致的能量衰减最强,产生的光丝峰值光强和能量最低.同时,光丝能量在空间的分布不均,产生了明显的多丝结构,并导致光丝长度缩短.水云和雾具有类似的谱分布特征,光丝在水云和雾中的传输特性十分相似.但由于雾中的粒子尺度更小,光丝的能量较高,光丝分布更集中.气溶胶对光丝的散射最弱,因此在传输前期没有对光丝的结构产生影响,并以稳定的单丝结构传输,光丝的峰值光强和能量最高,但在距离成丝位置一段距离后光丝结构才逐渐出现扰动.相同谱分布下,由于冰粒子的散射能力强于水粒子,造成光丝在冰云中的能量更低,光丝分布不集中,光丝的数量明显增多.(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刘奇,董光能[6](2019)在《纳秒脉冲激光参数及激光路径填充方式对表面织构平坦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减少光纤脉冲激光器制备表面织构产生的毛刺,提高织构制备的质量。方法利用纳秒激光器在CoCrMo盘加工表面织构时,织构周围会出现随着激光功率增加而升高的毛刺,通过保持激光平均功率不变,增大激光频率的方法来减小织构周围毛刺的高度,并且在材料表面覆盖一层水膜,来进一步减小织构周围毛刺,实现表面织构平坦化,制备出可以直接使用无需二次抛光的表面织构。在此基础上,增加织构加工的次数,在4 mm厚的水膜下打标出一组深度为50μm左右、毛刺高度小于2μm的表面织构,并且在25.434N载荷下,采用销-盘摩擦方式,改变摩擦副的相对运动速度,对其进行摩擦磨损实验研究。结果当相对运动速度为30 mm/s时,摩擦系数最小,为0.067 67,远远小于直接加工表面织构的摩擦系数,比原始盘表面降低了23.1%。结论增大脉冲激光的频率和覆盖水膜制备法可以减小制备织构的毛刺高度,使用覆盖水膜制备法时,多次加工制备大深度织构,毛刺高度始终保持在2μm,没有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薛林雁,杨昆,曹彪,闫惟娜,刘雨航[7](2019)在《飞秒脉冲激光产生及捕获微气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光学摄像及高频超声成像技术对飞秒脉冲激光在介质水中发生光学诱导击穿的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光学诱导击穿产生后,在高能激光自聚焦的焦点处产生一系列微气泡,最后只有一个微气泡可以被激光束稳定地捕获,并且这个微气泡可以在超声作用下进行非接触式叁维操控.进一步分析了沿激光束产生和捕获的微气泡的时空特性以及激光束捕获微气泡的力学特性.实验结果为应用微气泡进行分子水平的靶向性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郭召恒,周建忠,孟宪凯,孙奇,朱明[8](2019)在《HT250灰铸铁纳秒脉冲激光除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激光参数对纳秒脉冲激光除漆后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采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对HT250铸铁表面水性防锈漆层进行激光清洗试验;研究了激光除漆后的表面形貌与氧含量的关系,以及激光除漆后表面的叁维形貌、表面粗糙度;最后测量了残余漆层的面积,以此表征除漆率。结果发现:表面粗糙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而增大,并随着除漆速度降低而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大漆层发生焦化现象,清洗速度的减小使除漆机制由振动和烧蚀效应转变为以烧蚀效应为主,导致清洗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激光功率为50 W、脉冲频率为90 kHz、除漆速度为7000 mm/s时,除漆效果最佳,除漆率为99.4%。(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10期)
乔相信,成艺光,唐恩凌,韩雅菲[9](2019)在《飞秒脉冲激光辐照FRAM诱发的毁伤效应及热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高能粒子辐照航天器电子器件诱发的毁伤和热演化特征,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在轨安全运行和在轨任务的顺利实施。本文利用自行构建的飞秒脉冲激光辐照系统、激光诱发毁伤的数据采集系统、数据读写系统和红外热成像系统,开展了不同激光输出重复频率、不同作用区域下辐照铁电存储器(FRAM)实验,获取激光辐照于铁电存储器被照面的稳态温度场和铁电存储器的暂态失效和永久失效出现时间,并观测了辐射效应对铁电存储器的毁伤效果,经MATLAB软件处理得到了激光辐照铁电存储器不同区域热演化过程的温度场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激光输出功率近似相同的飞秒脉冲激光辐照条件下,激光脉冲输出重复频率越低,诱发永久性毁伤出现时刻的时间越长,近似呈非线性增长;随着激光输出重复频率的增大,激光对铁电存储器的作用由激光电离存储器介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对铁电体自发极化的破坏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热辐射与热应力诱发的毁伤;当激光在器件表面产生的最高温度接近存储器最高工作温度时,永久毁伤的出现时间将显着延长。并通过对回归参数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给出了回归参数的置信度1-α为95%的条件下激光辐照区域1与区域2的最高辐射温度与激光输出重复频率的拟合关系式。(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梁[10](2019)在《功能表面微结构纳秒脉冲激光微加工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纳秒脉冲激光进行功能表面微结构加工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非传统加工方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然而纳秒脉冲激光具有明显的热扩散现象,形成的热影响区域极大地降低了加工质量,进而对微结构的功能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与实验验证手段研究了纳秒脉冲激光微加工机理与工艺,并据此制备了具有减摩擦特性的不锈钢表面织构与具有减反射特性的单晶硅表面织构:针对不锈钢和单晶硅两种材料建立纳秒脉冲激光微加工的高精度有限元仿真模型。该模型涉及温度分布和加工宽度的评估,包含以下方面:(1)传热模型由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组成;(2)材料的热物理参数随温度变化;(3)考虑热蒸发诱导导致的即时材料去除;(4)脉冲激光具有高斯空间和时间能量分布。该模型为采用有限元研究纳秒脉冲激光加工机理奠定了技术基础。面向调控摩擦性能的微结构,开展不锈钢纳秒脉冲激光微加工的二维和叁维仿真研究。在单脉冲激光加工二维仿真中,研究孔的烧蚀区域与热影响区域在一个脉冲周期内不同时刻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能量密度条件下孔的烧蚀形貌、温度场分布和冷却速率。在多脉冲激光加工叁维仿真中,研究多脉冲激光加工微沟槽形成机理,并与在相同激光参数条件下进行的纳秒脉冲激光微加工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采用纳秒脉冲激光对抛光的SUS420J2不锈钢试样进行表面微结构加工,制备出平行周期排列的微沟槽表面结构,并进行直线往复摩擦磨损实验来研究不锈钢表面织构在润滑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得到具有减摩擦功能的不锈钢表面微结构。面向具有陷光功能的微结构,开展单晶硅纳秒脉冲激光微加工的二维与叁维仿真研究。在单脉冲激光加工的二维仿真研究中,研究激光能量密度对孔烧蚀形貌的影响。在多脉冲激光加工的叁维仿真研究中,研究激光能量密度和扫描速度对微沟槽烧蚀形貌的影响,并与在相同激光参数条件下进行的纳秒脉冲激光加工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采用纳秒脉冲激光加工平台对抛光的单晶硅试样进行表面微结构加工,制备出平行周期排列的高精度微沟槽表面结构,并利用分光分度计进行半球反射率测试实验,获得了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在不同光波波长下的反射率,得到具有减反射功能的黑硅,并与前人通过皮秒与飞秒脉冲激光加工得到的单晶硅表面微结构的反射率进行对比。因此,本论文研究了不锈钢和单晶硅的纳秒脉冲激光微加工机理,并据此优化加工工艺参数来降低热影响区域、提高加工表面质量,从而制备出符合功能要求的不锈钢减摩擦表面微结构与单晶硅减反射表面微结构。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功能表面微结构的纳秒脉冲激光加工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皮秒脉冲激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丝电爆炸是获取金属纳米级粉粒的有效途径,电爆炸的演绎过程直接影响金属粉颗粒的尺度范围。采用纳秒级脉冲激光对爆炸过程的瞬态进行观察,以激光干涉条纹为背景,依据电爆炸过程中,对条纹的扰动获取具有清晰边缘的爆炸区图像;再根据激光穿过爆炸云团的透过率计算出不同时刻粉尘体浓度的叁维分布图。测量结果表明:通电后0.5μs,金属丝直径由0.3 mm扩展为4.7 mm,直到18μs时扩展为28 mm,而粒子的最大浓度由3×10~(21)/cm~3减小为1.1×10~(20)/cm~3。整个扩展过程中,粒子浓度沿径向呈现多个环带的分布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秒脉冲激光论文参考文献
[1].倪加明,徐爱杰,陈波,杨斯达,王春明.纳秒脉冲激光清除铝合金膜层的应用研究[J].电焊机.2019
[2].位永辉,王石语,吴梦瑶,蔡德芳,过振.纳秒脉冲激光对金属丝电爆炸过程的瞬态测量方法研究[J].应用光学.2019
[3].殷文锋,郝甜甜,殷晖.755nm皮秒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4].王奕潮,赵万芹,王凌志,王锦超,李仲昱.皮秒超短脉冲激光烧蚀金属的微孔加工[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5].张克瑾,刘磊,曾庆伟,高太长,胡帅.不同散射介质对飞秒脉冲激光传输特性影响研究[J].物理学报.2019
[6].刘奇,董光能.纳秒脉冲激光参数及激光路径填充方式对表面织构平坦化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9
[7].薛林雁,杨昆,曹彪,闫惟娜,刘雨航.飞秒脉冲激光产生及捕获微气泡的实验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郭召恒,周建忠,孟宪凯,孙奇,朱明.HT250灰铸铁纳秒脉冲激光除漆工艺研究[J].中国激光.2019
[9].乔相信,成艺光,唐恩凌,韩雅菲.飞秒脉冲激光辐照FRAM诱发的毁伤效应及热演化[J].发光学报.2019
[10].赵梁.功能表面微结构纳秒脉冲激光微加工的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