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介质环境行为论文-王晓晨,李天鹏,尤凯鸿,张书豪,乔显亮

多介质环境行为论文-王晓晨,李天鹏,尤凯鸿,张书豪,乔显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介质环境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汞,迁移,转化,环境行为

多介质环境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晨,李天鹏,尤凯鸿,张书豪,乔显亮[1](2018)在《汞的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汞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由于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成为全球性污染物。汞在环境介质中可以以多种形态存在(例如:Hg~0、Hg~(2+)和MeHg等),不同形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毒性差异显着。不同环境介质中汞的迁移和转化对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该文对目前汞的大气中排放清单、不同介质中浓度水平、介质间的迁移转化和多介质环境行为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汞的环境多介质行为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王晓晨[2](2018)在《汞的区域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汞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由于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被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汞以多种形态(例如:Hg~0、Hg~(2+)和MeHg等)存在于环境相中,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其可以在环境相间发生迁移和转化。为了研究汞的多介质环境行为,本文基于采自全国各地的131份农业土壤样品考察了汞在土壤中吸附分配行为,并采用III级多介质环境模型模拟了汞在大连市区6个不同环境相间水平、迁移和转化,为评价区域性汞的环境风险,控制和减少人为源汞排放提供科学依据。土壤是汞重要的源和汇,在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土壤的理化性质可以显着影响汞的吸附分配行为。本研究测定了汞的固液分配系数(K_d),并考察了pH、有机质、粒度、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总硫等土壤理化性质与K_d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田土壤中汞的K_d比旱地土壤高出约1个数量级。利用相关性分析发现旱地土壤对汞K_d的主要影响因素是DOM和土壤粒度,而水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硫。通过淹水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土壤氧化还原对汞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旱地土壤中,大部分土壤表现为:淹水30天后K_d呈明显增大趋势,大部分水田土壤在淹水条件下K_d未表现出增大的趋势。采用III级多介质环境模型,基于等量浓度(aquivalence)作为平衡判据模拟了大连市汞的环境行为。本研究为了更全面的模拟汞的环境行为,不仅包含了前人研究中的大气、水体、沉积物相,还将模型扩展到土壤、植物和不透水表面有机层3个环境相。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大气平流输入是大连地区的主要输入途径,海洋中平流输出是主要输出途径。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模型的灵敏度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大气平流浓度(C_A)、大气直接排放速率(E_A)和水体平流浓度(C_W)是模型灵敏度较大的参数。通过实验测定和文献调研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其曼古丽·阿布拉克[3](2018)在《典型重金属在艾比湖流域多介质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3月,十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历史性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艾比湖流域是新疆最重要的能源通道,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也是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由于人类在该流域农、工业活动的发展及污染物的不断排放导致艾比湖流域环境严重污染,致使该流域内土壤、水体及沉积物中重金属不断积累并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几年在艾比湖流域出现许多环境污染的现象,本文主要关注并研究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本文拟采用等量浓度模型研究艾比湖流域中汞(Hg)、镉(Cd)、铅(Pb)、铜(Cu)、锌(Zn)、铬(Cr)、镍(Ni)七种重金属在此区域各环境介质中的含量、介质之间的迁移以及区域内的归趋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域进行评价,研究其面临的生态威胁。进而预测污染物在各相中的含量及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并确定典型重金属在研究区域内的转化途径。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总体上,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即模型建立合理,可以运用于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行为。重金属Zn在运用等量浓度模型计算时在大气、水、土壤、沉积物和植物相中的平均对数残差最大,Pb的平均对数残差最小,同时模型计算结果在水相中平均对数残差较大为1.11,其计算结果在水相中平均对数残差明显较大的是Zn(5.28),Zn的误差来自于估算直接排放量时把所需参数高估的原因,在水相中平均对数残差最大原因是水相深度带来的误差。(2)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多介质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大气源排放过程,其次是水相平流过程。重金属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主要表现在植物相降解和土壤相降解。重金属在研究区域中水-沉积物的迁移是最主要的环境迁移过程。Zn在水相中浓度分布比较大,Cd与其他重金属相比含量较低。Ni与Hg主要分布于植物相中,Cd主要分布在水体中,Pb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与土壤中,Cr与Cu主要存在于大气中。以Cr为例、研究相间降解变化时发现降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土壤相(41%)和植物相(56%)中;采样深度对沉积物相的结果影响最大。(3)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可知,Cd单元素在土壤相(159.00)和沉积物相中(109.67)的污染风险处于强污染等级,而在水中则处于轻微污染等级;模拟数据的结果与实验测得结果相似。综合分析来看,实验测得数据显示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风险等级为强,沉积物中风险等级为中等,水中的重金属风险等级为轻微。模拟结果显示土壤中的风险等级很强等级;其余两相中水相的等级为中等。Cd在研究区域对综合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最大、49%;其次是Hg、46%。在且模型模拟值与实际测量值结果相差不大,同样是Cd的贡献率最大,Hg是次之。(4)在危害性因素权重中Pb所占的权重较大,其次是Cd,按照权重大小排序为Pb>Cd>Hg>Cu>Cr>Zn>Ni;在重金属因素权重中Pb所占的权重较大,其次是Cr,重金属因素权重的排序为Pb>Cr>Zn>Cd>Hg>Ni>Cu。基于此可知在环境中Pb对生态的威胁最大,因此在治理环境时应重点加强对Pb的防范与治理措施。(5)重金属在土壤-棉花中迁移能力最为明显,棉花对Pb的吸收能力最强,在沉积物-棉花中则为Zn元素。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Pb与Zn分别在沉积物相和土壤相中迁移能力也较强。(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振坤,陈涵冠,姚传刚,孙鑫[4](2014)在《港口多介质环境中铅和镉的迁移行为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应用水生微宇宙模拟了铅和镉在天津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归趋,并根据多介质逸度模型的基本原理,探索了铅和镉内在的迁移规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能够很好地吻合,说明逸度模型的适用性。由模型可知,系统中的镉大约有61%保留在沉积物中,剩下的基本被平流迁移带走,而铅却有99%保留在沉积物中,说明沉降是铅和镉在水环境中主要的迁移过程,尤其是铅。(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S1期)

胡艳[5](2013)在《石油开采区多环芳烃多介质环境行为及其生态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石油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势必要动用更多的陆地石油地质储量以提高原油产量,这无疑会导致石油开采区逐步向低丰度、低渗透率、低产能贫矿或尾矿储量的石油资源地区转移,由此将引发更多的累积污染和更严峻的石油开采生态风险。对此,查明石油开采污染源头、掌握石油开采产生的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风险效应,将会为减少源头污染、实现清洁生产,以及污染治理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陆地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等污染物通过轻烃挥发、落地原油、含油废水排放等方式进入到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介质环境系统中,势必会对石油开采区及其周边环境产生无法忽视的生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为针对石油开采污染物对水体、土壤或沉积物单一环境介质污染规律、机理研究,且对风险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通常采用概率分析方法进行表征,而针对污染物在石油开采区多介质环境迁移转化规律及生态风险评价,并采用多种不确定性表征方法对生态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定量表征的研究成果较少。本论文对选定的典型陆地石油开采区PAHs多介质环境迁移转化规律、源解析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了土壤介质中PAHs时空分布规律,评价了土壤污染现状,揭示了土壤发光菌毒性与污染物来源间的关系,评价了研究区域内PAHs的动态综合生态风险,并建立了定量表征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多种不确定性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域多介质环境(大气、水、土壤、沉积物)建立稳态、动态及区间动态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陆地石油开采区PAHs多介质迁移转化、归趋及源解析等环境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PAHs多以落地原油形式进入环境系统,并以土壤中降解为主要输出途径,土壤介质是PAHs的主要归宿。多介质环境中PAHs的苯环构成结构研究表明,空气相中多为大于4环的PAHs,水中多为2-3环PAHs,土壤中多为3环PAHs,沉积物中多为3-4环PAHs。基于本研究开发的区间动态多介质逸度模型,对1985-2010年间PAHs动态源解析结果表明,大气和土壤介质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高温燃烧,而水和沉积物介质中PAHs的主要来源是生物质和煤的燃烧。同时,随着陆地石油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大,PAHs的来源逐渐倾向于石油源的释放。研究表明,土壤介质是PAHs的主要归宿。因此,本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不同来源PAHs土壤发光菌生物毒性神经网络模型对土壤生物毒性进行源解析,并对不同来源PAHs对生物毒性的贡献进行定量表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不同PAHs来源对土壤生物毒性的贡献分别为:交通源占13.2%、石油源占37.4%、煤燃烧占36.0%、焦油源占13.4%。此外,基于土壤介质实际采样测试分析结果,对土壤介质中PAHs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污染等级进行评价,确定影响土壤PAHs污染等级的因素包括井场落地油情况、开采量、开采年限及其周边环境因素(植被状况、土壤类型等)等。计算得到研究区域内重污染、中污染及轻污染采样点分别占8.02%,8.02%和2.29%。本研究以区间动态多介质逸度模型模拟结果为基础数据,结合模糊理论、概率分析等不确定性表征方法,通过构建模糊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模糊的健康风险判定标准,构建基于区间动态多介质逸度模型的动态多介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框架,并利用所建方法对1985-2020年间研究区域内的PAHs进行动态多介质综合生态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NAP和ANY具有最高的环境质量风险,均达到中等风险或低-中风险。进一步将环境质量风险评价结果与PAHs源解析相结合可以看出,本文研究区域中环境质量风险主要来自石油开采和焦炭。此外,1985-2020年间16种PAHs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NAP和4环以上PAHs具有较高的人体健康风险,主要来自人体对土壤介质的暴露(>90%),包括土壤摄食(35%),吸入土壤颗粒(35%),皮肤接触土壤(25%)。最后,通过构建模糊规则库,对研究区域内PAHs综合生态风险水平进行表征,NAP、BaA、CHR、BbF、BkF、BaP、IPY和DBA具有“非常高”综合生态风险,应采取全部可能的措施来处理石油开采场地。(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3-06-01)

杨婧[6](2010)在《辽宁省苯并(a)芘的来源与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辽宁省的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民用供暖燃煤锅炉叁个主要污染源燃耗量进行调查研究,估算了辽宁省全省范围内的苯并(a)芘的年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工业燃煤排放苯并(a)芘约为0.11t,机动车年排放苯并(a)芘约为0.056t,民用供暖锅炉排放苯并(a)芘约为0.045t,苯并(a)芘年排放总量为0.21t。在估算的苯并(a)芘年排放量基础上,本研究基于逸度理论,建立了苯并(a)芘的多介质环境模型研究苯并(a)芘的多介质环境行为。由叁级模型计算结果可知,排放到环境中的苯并(a)芘绝大部分存留在土壤中,在沉积物中的浓度最大。苯并(a)芘的主要输出途径是大气水平流动,主要的损失途径是土壤降解,气-土间的相间迁移通量最大。(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18期)

张丽媛,张华[7](2010)在《辽宁省蒽的来源与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民用供暖燃煤锅炉叁个主要污染源,估算了辽宁省蒽的年排放总量,并采用多介质逸度模型,解释了蒽的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蒽的年排放总量为17.0t,其中工业燃煤排放蒽11.9t/a,占年排放总量的69.9%,是辽宁省蒽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蒽0.3t/a,民用供暖锅炉燃煤排放蒽4.8t/a。(2)蒽的多介质环境叁级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辽宁省排放到环境中的蒽绝大部分存留在土壤中,而在大气和水体中的存留量很少。蒽的主要输出途径是大气水平流动,主要的损失途径是土壤降解和大气光解,气-土间的相间迁移通量最大。(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发展》期刊2010年02期)

姚焕炬[8](2009)在《基于逸度模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等特性,已在全球各环境介质广泛存在,并沿食物链富集于生物体以及人体内。兰州是工业城市和瓜果及农作物基地,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能源结构以煤炭和原油为主,并有长期使用典型POPs有机氯农药的历史,POPs排放量大。Donald Mackay等提出的逸度模型因其模拟结果可很好地揭示有机化学品在环境各相中的迁移和归趋行为,且具有结构简单、所需参数少且较易获得、结果表示直观等优点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基于逸度模型(LevelⅢ模型、TaPL3模型、RAIDAR模型),对一些典型POPs在兰州这一典型的半干旱区域环境中的跨介质迁移转化、区域归趋行为和环境生态风险进行模拟研究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运用LevelⅢ逸度模型,模拟分析了屈、茚并[1,2,3-cd]芘、苯并[ghi]芘叁种多环芳烃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多介质相间的浓度分布和迁移通量,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该区域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是大气相的平流输入,土壤是其主要的汇,占总储量的98.9%;大气的平流输出和土壤中的降解是其从研究区域消失的主要途径;主要的迁移过程是大气向土壤的迁移。(2)应用TaPL3模型计算和评价了屈、γ-六六六、2,3,7,8-四氯二苯-p-二恶英叁种POPs在兰州地区的长距离迁移潜力,模拟结果显示,叁种化合物在大气中的特征迁移距离分别为119.5km、869.5km、120km,总持久性分别为1343d,1156d,1340d,它们可离开源区进行长距离迁移并对其它地区造成污染;模型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对屈和γ-六六六的模拟综合影响最大的参数都是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而对2,3,7,8-四氯二苯-p-二恶英的模拟影响最大的是研究区域的年均风速。(3)应用RAIDAR模型,对屈、2,3,7,8-四氯二苯-p-二恶英在兰州地区的潜在环境生态风险进行模拟研究,并根据LevelⅡ或LevelⅢ的计算结果对污染物按风险进行归类。模拟结果显示,若以全部排放到大气计,且以非生物介质中的阈值分析时,屈的风险评价因子(RAF)为10.8,根据本文的分级标准可归为B类化合物,2,3,7,8-四氯二苯-p-二恶英的RAF是1940,归为A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将RAIDAR模型用于污染物的风险评价,以筛选出那些急需进行评价的污染物作进一步的分析是可行的。本论文研究成果对今后应用逸度模型模拟研究污染物在干旱半干旱区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行为,以及评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5-01)

吴磊,谢绍东[9](2007)在《杀虫剂十氯酮的多介质环境行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EQC模型模拟十氯酮在多介质环境中的归宿和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土壤是十氯酮最大的贮存库,在稳态平衡条件下,残留率达到95.0%;在稳态非平衡条件下,十氯酮单独排放到水体,有37.5%残留在于排放的水体中,其在大气的浓度水平和质量分布均很低,在沉积物中的质量则来自于水体向沉积物的沉降迁移;十氯酮主要通过水体的水平迁移和土壤的厌氧降解输出;十氯酮的主要界面迁移过程是大气向土壤的迁移,其次是水体向沉积物的沉降和大气向水体的迁移。(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07年08期)

于晓菲[10](2006)在《应用多介质环境模型评价典型有机物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介质环境模型是定量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趋的数学模型,在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Ⅲ级多介质环境模型研究东北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3种典型多环芳烃(PAHs)(蒽(AN)、苯并(a)蒽(B(a)A)和苯并(a)芘(B(a)P))的多介质环境行为;应用Ⅳ级多介质环境模型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 调查了东北叁省2002年居民燃煤、工业燃煤、焦炭生产、工业燃油、生物质燃烧(秸秆和薪柴)的燃料使用量和机动车行驶里程,并收集以上燃料消费过程的PAHs排放因子。根据排放因子法计算出东北叁省2002年3种PAHs的年排放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秸秆和薪柴)、居民燃煤和焦炭生产是东北叁省PAHs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量的43.3%、37.8%和19.1%。 模拟了东北叁省3种典型PAHs的浓度分布、质量分布和环境归趋。以估算的PAHs排放量为模型输入,建立东北叁省AN、B(a)A和B(a)P的Ⅲ级多介质环境模型。模型包括大气、水、土壤、沉积物、以松针为代表的植物和不透水层六个环境相。计算出3种PAHs在各个环境相中的总浓度分别为1.86×10~(11),8.18×10~(-7),4.33×10~(-3),3.30×10~(-3),1.41×10~(-5),7.86×10~(-2)mol·m~(-3)。其中大气中PAHs浓度与实测值差值小于0.1个对数单位。土壤中PAHs的模型计算结果略高于实测值,差值在0.5个对数单位范围内。结果符合计算精度,拟和效果较好。模型计算出的3种PAHs在各个环境相中的质量分布和滞留时间表明,土壤和沉积物中PAHs占环境中PAHs总量的99%,是PAHs最主要的汇。 模拟了东北叁省3种典型PAHs的相间迁移。计算了3种PAHs的相间迁移平衡,结果表明各个环境相中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计算出了3种PAHs在环境中的相间迁移通量,其中大气-植物的迁移,大气-土壤迁移,水-沉积物迁移是PAHs主要的迁移过程。 应用Ⅳ级多介质环境模型预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影响。提出了应用Ⅳ级多介质环境模型进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方法。以松花江苯类污染物污染事故为例,以松花江哈尔滨段(四方台-巴彦港镇)为研究区域,计算事故发生后,硝基苯在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和沉积物是硝基苯的主要的汇。计算出模型构建时间内,硝基苯的相间迁移通量。案例分析结果表明,Ⅳ级多介质环境模型能够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预测出一些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的环境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12-01)

多介质环境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汞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由于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被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汞以多种形态(例如:Hg~0、Hg~(2+)和MeHg等)存在于环境相中,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其可以在环境相间发生迁移和转化。为了研究汞的多介质环境行为,本文基于采自全国各地的131份农业土壤样品考察了汞在土壤中吸附分配行为,并采用III级多介质环境模型模拟了汞在大连市区6个不同环境相间水平、迁移和转化,为评价区域性汞的环境风险,控制和减少人为源汞排放提供科学依据。土壤是汞重要的源和汇,在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土壤的理化性质可以显着影响汞的吸附分配行为。本研究测定了汞的固液分配系数(K_d),并考察了pH、有机质、粒度、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总硫等土壤理化性质与K_d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田土壤中汞的K_d比旱地土壤高出约1个数量级。利用相关性分析发现旱地土壤对汞K_d的主要影响因素是DOM和土壤粒度,而水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硫。通过淹水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土壤氧化还原对汞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旱地土壤中,大部分土壤表现为:淹水30天后K_d呈明显增大趋势,大部分水田土壤在淹水条件下K_d未表现出增大的趋势。采用III级多介质环境模型,基于等量浓度(aquivalence)作为平衡判据模拟了大连市汞的环境行为。本研究为了更全面的模拟汞的环境行为,不仅包含了前人研究中的大气、水体、沉积物相,还将模型扩展到土壤、植物和不透水表面有机层3个环境相。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大气平流输入是大连地区的主要输入途径,海洋中平流输出是主要输出途径。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模型的灵敏度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大气平流浓度(C_A)、大气直接排放速率(E_A)和水体平流浓度(C_W)是模型灵敏度较大的参数。通过实验测定和文献调研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介质环境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晨,李天鹏,尤凯鸿,张书豪,乔显亮.汞的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2].王晓晨.汞的区域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其曼古丽·阿布拉克.典型重金属在艾比湖流域多介质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评价[D].新疆大学.2018

[4].王振坤,陈涵冠,姚传刚,孙鑫.港口多介质环境中铅和镉的迁移行为及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5].胡艳.石油开采区多环芳烃多介质环境行为及其生态风险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6].杨婧.辽宁省苯并(a)芘的来源与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J].科技信息.2010

[7].张丽媛,张华.辽宁省蒽的来源与多介质环境行为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

[8].姚焕炬.基于逸度模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研究[D].兰州大学.2009

[9].吴磊,谢绍东.杀虫剂十氯酮的多介质环境行为模拟[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

[10].于晓菲.应用多介质环境模型评价典型有机物污染物的环境行为[D].大连理工大学.2006

标签:;  ;  ;  ;  

多介质环境行为论文-王晓晨,李天鹏,尤凯鸿,张书豪,乔显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