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方言论文-徐燕红

吴江方言论文-徐燕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吴江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吴江方言,次清调,实验语音学

吴江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红[1](2013)在《吴江方言声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江地区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除了具有声母清浊分阴阳调之外,还具有一个别的吴语区方言不具有特点,即次清声母字也独立成为一个声调的现象。本文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对吴江地区七个镇(松陵,平望,黎里,盛泽,卢墟,震泽,桃源七个镇)的方言进行田野调查。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各个镇中都有次清调的现象存在,但是不同地点之间和人际之间都存在差异。同时,各个镇方言的声调数目也不尽相同。次清调是处于变化中的声调,还不是很稳定,有与全清调或者是浊调合并的趋势。不同地点,次清调合并的趋势也是不同的。首先,所有调查点的次清平都是与全清平合并的,除了松陵镇还有一位录音人全清平与次清平分立没有合并外。其次,松陵,平望,黎里和盛泽(在吴江地区的中部),除了次清平是与全清平合并的外,上去入叁声的次清调都与浊调有合并的趋势,除部分发音人次清调单独占据一个声调的外。其次,卢墟镇(在吴江地区的东部)方言平声与去声的次清调与全清调合并,上声与入声调保持叁分的态势。最后,震泽和桃源(在吴江地区的西部)两个调查点次清调全部和全清调合并,只有桃源镇一个录音人例外。(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3-06-01)

张远扬[2](2012)在《从历时视角对比分析吴江和温州方言的音系标记性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吴方言的研究一直是方言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关于吴方言内部之间次方言的音系对比研究却很少。本文运用当代音系学理论,分别选取南部吴语温州方言和北部吴语的吴江方言,对这两种方言的音系结构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音系结构标记性强的一种方言,其可懂度低于标记性弱的另一种方言。基于这种假设,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江方言和温州方言的音段音系、音节结构、声调系统的历时演变的分析研究,找出这两种方言音系结构的历时变化规则和相关音系制约条件,解读其音系结构的标记性与可懂度的关系。在对这两种方言的研究中,不同的音系理论被用来分析两个方言的音系结构,以便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运用优选论对两种方言中辅音的历时音变进行分析,又使用特征几何理论阐释了温州方言中声母的同化现象,本研究还应用成分理论中的粒子概念说明了温州方言的双元音化现象。两种方言的连续变调中,则存在方向性的不对称特点。最后,通过对两种方言音系结构的标记性对比,验证了音系结构标记性与可懂度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前人所做的研究和本研究的意义做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背景。第叁章和第四章则分别对两种方言的表层音系结构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各自方言从中古汉语变化而来的音变规则。第五章对两种方言的标记性进行对比。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1)

朱翠红[3](2012)在《温州、衢州和吴江方言可懂度及互通性的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方言是我国7大方言中,仅次于北方方言的第二大方言,也是7大方言中,方言内部分支最多,差别最大的方言。其内部90多种不同的方言差别很大,有些甚至两者之间无法相互交流,特别是分别来自南部吴语和北部吴语的互通性很低。吴语内部相互间的互通性很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现象。但到底吴语内部相互间的互通度如何,迄今为止,一直没有人对此进行科学的测量和分析。本研究拟对吴方言的叁个方言点之间的互通性进行测量分析,并计算出叁个方言点的互通性程度。本研究选择的叁个方言点为吴江、衢州和温州,分别代表北部吴语和南部吴语。测试采用传统的听音记录方式,首先选择合适的发音人和听音人作为测试队伍,由发音人根据实验材料(日常生活中常用的30个词汇和20个句子)进行录音,再由听音人测听并记录对其他两个方言点的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程度,最后运用SPSS计算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吴方言这叁个代表方言的可懂度及互通性程度排序,即哪个方言最难懂,哪个方言最容易懂。本研究的方法肯定有仍需改进的地方,其研究结果也不一定十分准确,但相对而言,本研究采用了基本客观、正确、可信的语料,运用了比较科学的测试和计算方法,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吴方言内部相互(不)可通现象的机理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参考数据。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章是对前人所做研究的概括性介绍,第二章讨论了吴方言、可懂度与互通性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第叁章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实验设计,第四章基于实验数据对吴方言的可懂度与互通性做了计量分析,第五章与其他同领域研究比较研究对象和研究结果后,对本次研究做了总结性报告,第六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及对本次实验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1)

朱婷婷[4](2011)在《吴江方言语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吴江市所辖芦墟镇的方言为主要描写对象,对其语音系统包括声韵调系统、连读变调、特殊变调等情况进行梳理,从共时描写的角度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整理,最后列出同音字表。同时,文章也从历时比较的角度,利用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芦墟话蟹摄的历史层次和音变作仔细地研究和探讨,试图通过个例的分析证实芦墟话受到不同方言的影响,其内部存在不同的语言成分。全文内容共有四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吴江和芦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人口和历来的研究状况,还包括历史层次分析的方法论指导等。第二章,全面描述了吴江市芦墟话的语音情况,整理了芦墟话的声韵调、连读变调、特殊变调,列出了声韵配合表和同音字表。经初步研究发现,芦墟话存在十一个调类、九个调值,这一特殊现象与声母的“送气分调”有关;声母共27个,韵母41个。连读变调情况之繁琐与芦墟话舒声字的调类复杂相关。特殊变调情况相对较少。第叁章,在音系描写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芦墟话蟹摄的历史层次。芦墟话蟹摄字的音类多样,其间存在层次杂糅现象,各音类有不同的来源,尤其从文白异读的角度更能体现。经初步分析可知,芦墟话蟹摄字各音类多受外来方言影响,多数音类与官话读音相近,仅少数读音还保留其本源层。第四章,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1-05-01)

丁长伟[5](2010)在《吴江第一部方言志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驻吴江首席 丁长伟)日前,吴江市首部方言专业志正式面世,该志全名《吴江市方言志》,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   据了解,该志始编于2006年11月,历时3年,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着名方言专家汪平教授撰着,是吴江(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0-05-10)

许珍[6](2009)在《吴江方言声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与苏州、上海和浙江毗邻。吴江话属于北部吴语太湖片。历来人们对吴江声调研究颇多,但主要还是基于传统的耳听手记。本文以吴江话声调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得出了较为客观的单字调格局并分析了送气调的产生原因。此外还对吴江芦墟的双字组及叁字组连读变调做了概要介绍。文章共分为叁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吴江话音系,交代实验方法和研究过程。我们采用了朱晓农先生的LZ归一法,得出吴江话的单字调调值。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吴江黎里、松陵、同里和芦墟四地的单字调,列出了归一后的单字调格局并把之与先前的记录做了比较。第叁章主要研究吴江话的连读变调和送气调的产生原因。(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许珍[7](2008)在《江苏吴江方言声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吴江声调的调查和描述由来已久,各家意见并不统一。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送气调的数量和分布以及送气音的归属。本文在对前人的记录作总体归纳的基础上,从实际的语音资料出发,针对吴江地区的声调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考察。(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08年10期)

汪平[8](2008)在《吴江方言声调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吴江方言因为声调数量多而备受关注,并且各家的记录多有不同。本文在前贤基础上做更全面的探讨。作者调查了吴江境内各镇方言,比较各家记录的异同,探索发生分歧的原因,指出其间反映了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理论问题,包括不带音送气声母影响声调的问题,音值和音类的关系问题,严式标音和宽式标音的关系问题等。(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08年05期)

平山久雄[9](2005)在《次阴调形成的声学原因——以吴江方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某些方言里,声调上的阴调可以再分为全阴调和次阴调。次阴调产生的声学原因是韵母与次清声母相接,便受送气成分的同化作用而带有浊气流的味道,使其调值变得低沉,甚至低到接近阳调。(本文来源于《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叁届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09-23)

刘丹青[10](1992)在《吴江方言[g]声母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切韵》"群母"只有叁等字,但吴江方言中却有30多个[g]声母字在韵类上属一、二等字。本文逐一描写了这些子的音、义,并探讨了它们的来历。本文认为,语言交替构调法(或曰音随义分)是产生这些[g]母字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而音系中的大片"空格"为语音交替提供了条件。本文分四节:一、引言;二、吴江方言[g]母字汇释;叁、吴江方言[g]母字分类研究;四、馀论。(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1992年02期)

吴江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关吴方言的研究一直是方言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关于吴方言内部之间次方言的音系对比研究却很少。本文运用当代音系学理论,分别选取南部吴语温州方言和北部吴语的吴江方言,对这两种方言的音系结构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音系结构标记性强的一种方言,其可懂度低于标记性弱的另一种方言。基于这种假设,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江方言和温州方言的音段音系、音节结构、声调系统的历时演变的分析研究,找出这两种方言音系结构的历时变化规则和相关音系制约条件,解读其音系结构的标记性与可懂度的关系。在对这两种方言的研究中,不同的音系理论被用来分析两个方言的音系结构,以便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运用优选论对两种方言中辅音的历时音变进行分析,又使用特征几何理论阐释了温州方言中声母的同化现象,本研究还应用成分理论中的粒子概念说明了温州方言的双元音化现象。两种方言的连续变调中,则存在方向性的不对称特点。最后,通过对两种方言音系结构的标记性对比,验证了音系结构标记性与可懂度之间的关系。全文共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对前人所做的研究和本研究的意义做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背景。第叁章和第四章则分别对两种方言的表层音系结构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各自方言从中古汉语变化而来的音变规则。第五章对两种方言的标记性进行对比。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江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徐燕红.吴江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上海大学.2013

[2].张远扬.从历时视角对比分析吴江和温州方言的音系标记性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朱翠红.温州、衢州和吴江方言可懂度及互通性的计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朱婷婷.吴江方言语音研究[D].温州大学.2011

[5].丁长伟.吴江第一部方言志出版[N].苏州日报.2010

[6].许珍.吴江方言声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7].许珍.江苏吴江方言声调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

[8].汪平.吴江方言声调再讨论[J].中国语文.2008

[9].平山久雄.次阴调形成的声学原因——以吴江方言为例[C].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叁届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10].刘丹青.吴江方言[g]声母字研究[J].语言研究.1992

标签:;  ;  ;  

吴江方言论文-徐燕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