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结构不经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经济,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引力模型
空间结构不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丁娟,张辰辰[1](2019)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2012—2016年安徽省16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以社会网络为视角探究旅游经济的网络空间结构的密度、中心度和核心-边缘区等特征。研究表明:第一,2012—2016年,安徽省旅游经济联系呈现连续增长态势,但"南凸北凹"分化现象突出;第二,安徽省旅游经济的网络空间结构的密度、结点中心度和紧密中心度五年间增长明显,间距中心度受限较大,增幅处于波动状态,空间结构整体呈现"南密北疏"布局,合肥市是网络空间结构的中心枢纽;第叁,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对旅游资源的禀赋和交通的可达性依赖性较强;第四,旅游经济的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受政策性建议与规划影响较强。(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颜文静[2](2019)在《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测算山东省2017年17个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及联系量,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和个体两个角度对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分析,借助Ucinet 6软件中的网络分析等工具获取整体网络密度、中心度、结构洞、核心-边缘等数据,从而为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量前5位的城市为济南、泰安、淄博、青岛、潍坊;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整体网络结构相对松散,区域性聚集现象明显;综合中心度、结构洞和核心-边缘模型可以将山东省17个城市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并提出"东中协同、以中带西"的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翠荣[3](2019)在《化工类港口经济企业的空间结构变化模型设计——评《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是由黄英,王艳丽编纂的化工类开发应用书籍,其中涉及大量的产品研发共性问题,整体进度以化工实验的开展为主线,全面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并且强调了实例结合的重要应用价值。除去绪论章节外,全书共包含11章39小节内容:第一部分包含第1至第4章,以化工过程的开发与设计作为切入点,并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规定了基础化工操作的选题及立意原则;第二部分包含第5、第6章,主要论述了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两种物理方法,为港口经济(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张守忠,牛晓婷[4](2019)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大齐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3~2016年的县区人均GDP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及ESDA,研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大齐地区的县区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县区间人均GDP过分悬殊的局面明显改善,区域发展逐渐趋向均衡; 2)区域趋向均衡主要来源于组内差异的不断下降,而非区间差异。区域总差异的关键在于组间差异,且比重大幅提高,空间结构由2003年体现为3个规模不等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变为2016年的中东部与西部之间对比明显的二元格局; 3)县区人均GDP全局Moran’s I指数由-0.041转为0.274,分布类型由随机分布转变为集聚分布,HH类型县区扩展显着; 4)局部空间自相关明显增强,且以正相关为主,西北部农业区的LL县区集聚明显。(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孙斌栋,郭睿,陈玉[5](2019)在《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对城市群空间规划的政策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厘清哪种空间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助于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城市群空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陆地扫描全球人口数据库和欧洲航天局全球土地利用数据识别城市实体,并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检验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劳均GDP和劳均GDP增长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助于促进城市群经济绩效的提高。未来空间规划应在发挥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要素在城市群中整体均衡分布,形成各城市协调发展、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体系。(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9期)
刘梅,赵曦[6](2019)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叁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叁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叁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叁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城市群空间网络水平的提升对其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普遍存在,但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差异。其中,网络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强化城市间网络联系,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9年09期)
胡雪萍,侯志强[7](2019)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联系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中的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年和2017年的截面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经济带上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珠江—西江经济带上的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联系总量上呈递增的趋势,但区域之间悬殊太大,且较为不平衡;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总体表现为"东密西疏",但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由2013年比较松散的状态逐步走向联系较为紧密的网络结构;经济带中的城市旅游经济结构从2013年的广州、南宁双核发展逐步转为广州、南宁、柳州叁核发展。最后,提出要依托新叁大核心城市,将整个经济带划分为珠叁角旅游区、桂北旅游区、桂南旅游区叁大发展区域,并在不同区域布局不同的旅游业态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康,孟怡伟,丁志伟[8](2019)在《基于“点—线—面”的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县域为研究尺度,以旅游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为特征量,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引力模型、ESDA等研究方法,基于"点—线—面"视角对河南省县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点"层面上,高位次城镇规模不是很突出,中低位次城镇多且呈基底状衬托。城镇旅游经济规模与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旅游资源丰度、旅游开发与强度、景点吸引力密切相关。在"线"层面上,强轴线主要为"郑—汴—洛"、"郑-新"、"安-鹤"、"郑—焦"、"洛—济"等,在空间上形成以郑州市区、开封市区、洛阳市区、新乡市区、焦作市区为中心的"钻石状"结构。在"钻石状"结构外围呈现以平顶山市区、安阳市区、淮阳、南阳市区为中心的放射结构。在"面"层面上,整体呈"西北-东南"的分异结构,且在中部形成以郑州市区、开封市区、洛阳市区为中心的高值集中区。在豫北安阳市区、新乡市区、焦作市区等沿太行山地区也形成了次一级高值集中区,东南部地区基本上形成大范围的低值连绵区。基于评价结果,结合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提出了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9年08期)
徐放[9](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30年来的不懈发展,粤港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已经走在了中国的最前沿。无论是从经济规模或是经济质量等方面来看,已经在向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方向前进。随着国家向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的转变,如何利用湾区经济的高度对外开放来加快湾区城市群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本文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研究以“9+2”城市群为主。城市群是相互作用、相互联通的一类空间经济体。随着区域内,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增强,相对独立的城市区域被整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空间经济体。在这个经济体中,经济空间联系成为影响和改变区域人口规模、产业布局、要素流动及土地开发模式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网络的研究,分析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区域不同个体在发展中担任的不同角色,可以更好的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概括。然后以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础,采用改进后的经济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搜集2007年-2017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相关经济数据,建立经济质量评价体系来测度城市经济质量,并计算城市间的经济距离,最后得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相互之间的经济引力值。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质量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一超二强五层级”的等级特征。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经济联系变化明显,呈现“东升西落”的态势。3.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依靠地理区位中心集聚,港澳地区与珠叁角腹地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4.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度较高。5.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通达性良好,逐步向“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转变。最终根据以上结论分别给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9)
张婷麟[10](2019)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空间结构的变迁成为全球城市治理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城市规划者长期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优化空间结构来应对城市规模增加带来的集聚不经济问题,其中多中心战略常常被当作城市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效果的不确定性,使多中心政策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具体而言,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否比单中心具有更好的经济绩效,即更高的收益或更低的成本呢?在不同城市规模的条件下,空间结构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呢?遗憾的是,相较于丰富的集聚“规模”影响城市收益-成本的研究成果而言,集聚“结构”的影响并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因此,现有的研究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来回应来自实践的质疑。本文基于多中心空间结构的集中和集聚双重维度,定义多中心为经济活动远离主中心以后再次在高密度的次中心集聚的过程;以2004、2008和2013年经济普查中的从业人员数据为基础,在“市辖区”尺度上,描述了中国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现实;重点是从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检验了市辖区就业空间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尤其是探讨了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在不同城市规模上是否存在异质性。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经济收益角度来看,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否有利于劳均GDP的提高取决于城市人口规模。在规模较小的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有助于劳均GDP的增加;而规模较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劳均GDP。第二,从政府支出成本来看,作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维度之一,集聚有助于小城市政府支出占GDP比重的减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集聚负外部性的增加提高了政府成本,大城市采取集聚的空间结构会显着增加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尤其是道路建设和垃圾处理等市政项目。集中与否作为多中心的另一个维度,对政府支出的影响不显着。第叁,从个人支出成本来看,小城市采取单中心空间结构有利于节约个人消费支出占劳均GDP的比重;而大城市采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减少个人消费支出占劳均GDP的比重,可能的途径是通过减少交通、医疗和住房等支出,从而为节约个人负担的城市成本提供了可选方案。第四,从收益-成本的整体经济绩效来看,小城市发展单中心空间结构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而大城市采取多中心空间结构具有更高的经济收益和更低的个人成本,但同时也需要支出更高的政府成本。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分析框架上,区别于以往仅仅基于经济收益层面的绩效检验,本文构建了一个收益-成本分析的经济绩效研究框架,从整体角度认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经济绩效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定义和测度上,不同于以往忽视空间结构多维度内涵,本文将多中心空间结构去中心化和再集聚两个维度区分开来,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多中心空间结构获得绩效的具体路径;不同于以往“一刀切”地认为多中心空间结构好或不好的结论,本文强调并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受到城市人口规模的条件效应影响。本文的发现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多中心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并为解决大城市的城市病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但是多中心空间政策需充分考虑城市规模的发展阶段,盲目推进存在一定风险。对小城市来说,单中心空间结构是提高综合经济绩效的最佳空间结构选择;对大城市来说,尽管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收益更高,个人成本更低,但政府成本较高,因此大城市引导多中心空间结构要警惕政府债务风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3)
空间结构不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测算山东省2017年17个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及联系量,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和个体两个角度对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分析,借助Ucinet 6软件中的网络分析等工具获取整体网络密度、中心度、结构洞、核心-边缘等数据,从而为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量前5位的城市为济南、泰安、淄博、青岛、潍坊;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整体网络结构相对松散,区域性聚集现象明显;综合中心度、结构洞和核心-边缘模型可以将山东省17个城市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并提出"东中协同、以中带西"的发展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结构不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1].丁娟,张辰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2].颜文静.山东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及发展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王翠荣.化工类港口经济企业的空间结构变化模型设计——评《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4].张守忠,牛晓婷.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哈大齐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孙斌栋,郭睿,陈玉.中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经济绩效——对城市群空间规划的政策启示[J].城市规划.2019
[6].刘梅,赵曦.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叁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
[7].胡雪萍,侯志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联系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8].刘康,孟怡伟,丁志伟.基于“点—线—面”的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分析[J].经济师.2019
[9].徐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张婷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