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反应的动力性论文-彭义升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论文-彭义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反应的动力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情绪生理反应,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情绪唤起时间,情绪恢复时间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论文文献综述

彭义升[1](2012)在《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具有动力性。从情绪的产生到消退,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过程。长期以来,情绪研究主要关注在实验室情境中如何诱发情绪并考察情绪对其他认知过程的影响。然而,已有情绪研究往往对诸如唤起时间和恢复时间等的情绪反应时间动力特征重视不够,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而探索情绪反应的时间动力特征对于未来情绪研究的开展至关重要。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较为零散,它们关注的时间动力参数大部分集中在情绪恢复时间上,或考察主观的情绪反应或聚焦生理反应,缺乏对不同效价尤其是不同具体情绪的时间动力特征的考察,并且使用的情绪测量方法并不适用于考察情绪反应的时间动力性。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情绪反应的时间动力特征,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电影片段诱发特定情绪,同时在线收集情绪的主观和生理反应数据,从主观和生理反应指标的变化来考察愉悦和悲伤情绪反应的唤起时间、峰值到达时间和恢复时间这叁项重要的时间动力参数,为未来情绪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预实验一使用在线的情绪报告软件,从主观情绪报告和情绪唤醒度两方而来选定愉悦和悲伤情绪的诱发影片,同时验证连续报告数据的有效性。预实验二再次从主观和生理反应上验证愉悦和悲伤情绪电影片段的情绪诱发有效性,以及连续报告的方法是否会影响情绪的主观和生理反应,同时为正式研究中恢复期的时间设置提供参考。正式研究在前两项预实验的基础上,使用电影片段诱发悲伤和愉悦情绪,从情绪的主观和生理反应(皮电、指脉振幅和心率叁个指标)上来考察悲伤和愉悦情绪影片诱发下的情绪反应时间动力特点。本研究条件下主要得出以下发现:1)在唤起时间上,悲伤情绪在主观和心率反应上比愉悦情绪更早唤起,分别在影片开始后的第6-9s、0-3s和9-12s、6s以后,但悲伤情绪在皮电和指脉振幅反应上比愉悦情绪更晚唤起,分别在影片开始后的3-6s、6s以后和0-3s、3-6s。2)在恢复时间上,悲伤情绪在主观反应上比愉悦情绪更晚恢复,分别在影片结束后的第3-4m和第2-3m,但悲伤和愉悦情绪在心率、皮电和指脉振幅反应上的恢复时间上无显着差异,分别都在影片结束后的0-1m、4m以后和2-3m。3)在峰值到达时间上,除在心率反应上,悲伤情绪在主观、皮电和指脉振幅反应上的峰值到达时间都要显着早于愉悦情绪,具体表现为,在情绪的主观、心率、皮电以及指脉振幅的峰值到达时间上愉悦情绪的峰值时间分别为155s、113s、139s和127s,而悲伤情绪的峰值时间分别为121s、99s、74s和95s。(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7)

李改[2](2008)在《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是一个动力系统。情绪的动力性反映在情绪的指向性、稳定性、情绪体验的强度、频率、发动时间、持续时间、情绪变化的速度等方面。研究发现,许多临床上的情绪障碍具有情绪变化慢的特点。情绪反应的时间特性对人类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情绪变化的速度是情绪动力性在时间方面的一个指标,也是情绪变化性的一个方面。以情绪变化速度为指标研究情绪的动力性对临床、医学、身心健康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为有关的情绪理论模型提供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方面的证据,甚至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做出基础性贡献。本研究分为叁部分,前两部分考察实验室条件下情绪反应变化性的特点以及人格特质、性别、情绪恢复策略、恢复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等因素对情绪变化性的影响,第叁部分考察日常生活中个体情绪反应变化性的特点。实验室研究和日常生活状态的研究相结合,是为了加强研究的生态效度,使得研究结论具有更大的推论性。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情绪体验主观报告与生理记录相结合等方法,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偏相关、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主要从情绪变化的速度、情绪强度的变化等指标上探讨情绪反应的动力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情绪诱发过程中,越神经质的人(相对于情绪稳定者)其消极情绪增加得越快。越外倾的人(相对于内倾者)其消极情绪增加得越慢。在消极情绪诱发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消极情绪增加得快;情绪产生过程中伴随着自主生理反应的变化,不同情绪性质下个体的自主生理反应变化是不同的。(2)情绪恢复阶段,情绪恢复效果在主观报告和自主生理反应上出现分离;从情绪的主观报告上看,情绪恢复效果显着;从自主生理反应上看,积极情绪恢复较快,消极情绪恢复较慢。在规定的5分钟时间内,消极情绪仍然有生理反应上的唤醒。在情绪恢复阶段,神经质者相对于情绪稳定者,其消极情绪衰退得慢;外倾者相对于内倾者,其消极情绪衰退得快。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女生比男生消极情绪衰退得快。(3)情绪调节策略是影响情绪恢复的一个因素,分心策略对积极情绪的恢复最有效,认知重评对消极情绪的恢复最有效;消极情绪调节预期也是影响情绪恢复的一个因素,调节预期高的个体其消极情绪衰退得快。(4)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积极情绪强度变化与消极情绪强度变化不存在显着差异;积极情绪强度变化与消极情绪强度变化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神经质与消极情绪强度变化显着正相关;女生与男生相比其积极情绪变化得慢;神经质者(相对于情绪稳定者)其积极情绪变化得慢;外倾者(相对于内倾者)其消极情绪变化得慢。(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李改,方平,姜媛[3](2008)在《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反应的时间动力性系指情绪反应在时间方面的动力性质,是情感风格、情绪调节、情绪恢复等内容的重要特征,其研究对促进身心健康、完善情绪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阐述了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内涵与外延、相关理论,以及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各个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并就未来研究增加自主生理反应指标、文化背景等因素予以展望。(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02期)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情绪是一个动力系统。情绪的动力性反映在情绪的指向性、稳定性、情绪体验的强度、频率、发动时间、持续时间、情绪变化的速度等方面。研究发现,许多临床上的情绪障碍具有情绪变化慢的特点。情绪反应的时间特性对人类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情绪变化的速度是情绪动力性在时间方面的一个指标,也是情绪变化性的一个方面。以情绪变化速度为指标研究情绪的动力性对临床、医学、身心健康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为有关的情绪理论模型提供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方面的证据,甚至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做出基础性贡献。本研究分为叁部分,前两部分考察实验室条件下情绪反应变化性的特点以及人格特质、性别、情绪恢复策略、恢复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等因素对情绪变化性的影响,第叁部分考察日常生活中个体情绪反应变化性的特点。实验室研究和日常生活状态的研究相结合,是为了加强研究的生态效度,使得研究结论具有更大的推论性。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情绪体验主观报告与生理记录相结合等方法,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偏相关、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主要从情绪变化的速度、情绪强度的变化等指标上探讨情绪反应的动力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情绪诱发过程中,越神经质的人(相对于情绪稳定者)其消极情绪增加得越快。越外倾的人(相对于内倾者)其消极情绪增加得越慢。在消极情绪诱发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消极情绪增加得快;情绪产生过程中伴随着自主生理反应的变化,不同情绪性质下个体的自主生理反应变化是不同的。(2)情绪恢复阶段,情绪恢复效果在主观报告和自主生理反应上出现分离;从情绪的主观报告上看,情绪恢复效果显着;从自主生理反应上看,积极情绪恢复较快,消极情绪恢复较慢。在规定的5分钟时间内,消极情绪仍然有生理反应上的唤醒。在情绪恢复阶段,神经质者相对于情绪稳定者,其消极情绪衰退得慢;外倾者相对于内倾者,其消极情绪衰退得快。在消极情绪状态下,女生比男生消极情绪衰退得快。(3)情绪调节策略是影响情绪恢复的一个因素,分心策略对积极情绪的恢复最有效,认知重评对消极情绪的恢复最有效;消极情绪调节预期也是影响情绪恢复的一个因素,调节预期高的个体其消极情绪衰退得快。(4)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积极情绪强度变化与消极情绪强度变化不存在显着差异;积极情绪强度变化与消极情绪强度变化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神经质与消极情绪强度变化显着正相关;女生与男生相比其积极情绪变化得慢;神经质者(相对于情绪稳定者)其积极情绪变化得慢;外倾者(相对于内倾者)其消极情绪变化得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论文参考文献

[1].彭义升.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参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李改.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3].李改,方平,姜媛.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

标签:;  ;  ;  ;  

情绪反应的动力性论文-彭义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