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管外论文-王海琴,李伟,张雷,张足斌

圆管外论文-王海琴,李伟,张雷,张足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圆管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真空相变加热炉,微振动,斜向绕流,膜状凝结

圆管外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琴,李伟,张雷,张足斌[1](2018)在《微振动圆管外覆凝结液膜脱落的动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真空相变加热炉换热管外蒸汽膜状凝结换热效果,引入微振动激励打破管外覆凝结液膜的受力平衡,促进液膜快速脱落。运用Fluent动态网格技术,对在简谐振动作用下单圆管外覆凝结液膜脱落的运动特性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振动参数对管外液膜覆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静止圆管相比,振动圆管具有更薄且扰动更剧烈的边界层,并发生交替斜向绕流,加强了对液膜的破坏作用;振动大大加快了外覆凝结液膜的脱落,施加微振动后圆管外覆凝结液膜开始破口时间远远快于静态下的106 ms,且凝结液膜脱落时效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大而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真空相变加热炉的加热效率。(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18年07期)

屈长杰[2](2017)在《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可以使用低品位热能作为驱动力,对环境无危害作用,并且在可利用余热、废热的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性,在减少环境污染、合理使用能源、缓解夏季电力紧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和电制冷相比,较低的性能系数(COP)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吸收器是其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所以强化吸收器中传热传质的研究对提高整个吸收式制冷机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建立在表面包敷一层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二维模型,对溴化锂溶液在其表面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规律进行了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溴化锂溶液在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换热管外降膜吸收的物理过程和强化传热传质机理。然后,将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换热管简化为表面带有矩形微肋的换热管,通过建立二维微肋圆管外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降膜过程中微肋圆管外溴化锂溶液的温度、速度和浓度的分布规律,并针对不同目数和丝径的金属丝网包敷的换热管进行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模拟,通过分析其传热传质规律,得出了包敷金属丝网的换热管提高传热传质效率最有利条件。最后,建立光滑表面换热管外降膜吸收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光滑表面换热管和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换热管进行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规律对比分析,研究换热管包敷金属丝网后对传热传质的强化效果;此外,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吸收器结构(换热管管径和间距)和吸收过程中溴化锂溶液变物性对降膜吸收过程传热传质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和光滑换热管模拟结果对比,微肋换热管对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效果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使用微肋换热管(包敷的金属丝网丝径为0.3mm、目数为30)时降膜吸收过程换热量要比使用光管时增加30%左右,水蒸气吸收量增加35%左右。(2)当换热管包敷丝径为0.3mm,目数为30的金属丝网时,降膜吸收过程的换热效果和吸收效果最好。(3)降膜吸收过程的换热量和吸收蒸气量随着微肋换热管的管间距和管径的比值S/D的增大而增大,随换热管直径D的增大而增大。(4)溶液为变物性时降膜吸收过程的换热量和吸收蒸气量比溶液为常物性时略小,但是变化量不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19)

陈培譞,陈远龙,侯亭波[3](2017)在《圆管外表面电解蚀刻机床仿真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具有{110}晶向(轴向)的钼单晶基体化学气相沉积钨单晶涂层为材料的薄壁圆管零件的电解蚀刻工艺要求,设计了一套电解蚀刻加工系统。完成了该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叁维建模,并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机床进行静力分析及结构优化。(本文来源于《电加工与模具》期刊2017年S1期)

李清博[4](2017)在《水平圆管外薄液膜对流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膜蒸发器由于具有热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温度低、和浸没式蒸发器相比存液少、有利于余热回收、可与其他系统联产等特点,刚被设计出来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降膜蒸发器有水平管和垂直管两种形式。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的换热系数为普通换热器的5~6倍,是垂直管降膜蒸发器的2~3倍,因此对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的研究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对节约成本和能源有积极作用。鉴于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的优越性,本文对水平管降膜蒸发器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旨在探索水平管在降膜蒸发过程中液膜厚度分布情况和影响其传热的因素,完善系统缺陷。首先根据边界条件简化N-S方程,推导了水平圆管外液膜厚度沿周向角的分布和液膜厚度与喷淋密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液膜厚度随着周向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且在周向角为90度时取得最小值;液膜厚度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然后根据力平衡理论分析了在降膜过程中由于热流密度的增大或者喷淋密度的减小而引起的干涸现象,推导得到临界热流密度的半经验关联式。影响临界液膜厚度的主要因素是喷淋密度和流体物性。由于降膜蒸发器在主要应用于海水淡化、蒸发结晶以及浓缩过程,这些工业过程中流体粘度较大,更容易在水平管上堆积、结晶,因此更容易出现干涸现象,本文希望为这种情况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并且对工程实践起指导作用。本文研究的是滴状流和柱状流下的液膜分布,由于喷淋密度较小,因此液膜厚度很小,液膜厚度测量很困难。对此采用探针法对液膜直接进行测量,并对水平管轴向和周向液膜厚度分布进行分析,得到了液滴/液柱滴落处和两液滴/液柱滴落处之间的液膜分布。由于泰勒不稳定性,液膜在流动过程中沿轴向和周向存在波动,液膜并非是均匀不变的。通过实验发现液膜厚度沿周向不是按照90度对称的,且由于受到冲击的影响液膜在轴向两液滴/液柱滴落处中间位置会形成一个拱起。对降膜蒸发过程中单根水平圆管的传热实验则考察了喷淋密度、热流密度、进口水温、周向角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当喷淋密度很小时,增大热流密度,液膜局部会出现干涸现象,但此时液膜远远未达到沸腾的条件,可以确定这种情况不同于液膜的沸腾以及剧烈的蒸发导致的烧干现象。同时发现同样的喷淋密度相同的进口水温情况也不尽相同。只有当进口水温较低时才有可能发生干涸现象。这种情况是由于热毛细现象造成的。由于温度的上升使流体物性发生改变:表面张力减小;粘度减小和蒸发使液膜变薄,重力减小,但表面张力减小速度小于重力减小速度。表面张力变小会使液膜产生一个横向的剪切应力。液膜正常流动时,表面张力大于重力,随着温度的增加,当表面张力等于重力时,由表面张力变化引起的横向剪切力导致了液膜的收缩,即出现了干涸现象。实验测得了发生干涸现象时的喷淋密度与热流密度,并与理论模型和他人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对应良好,临界热流密度与喷淋密度成正比;临界热流密度与进口温度成正比;干涸发生的位置为周向最小液膜厚度附近。(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陈培譞,陈远龙,侯亭波[5](2016)在《圆管外表面电解蚀刻机床仿真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具有{110}晶向(轴向)的钼单晶基体化学气相沉积(CVD)钨单晶涂层为材料的薄壁圆管零件电解蚀刻工艺要求,设计了一套电解蚀刻系统。该电解蚀刻系统由电解蚀刻机床本体、电解蚀刻工艺装备、电解液系统、控制系统组成。完成了电解蚀刻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叁维建模,并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机床进行静力分析及结构优化。(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电化学加工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11-25)

乔宏斌,王顺,胡申华[6](2016)在《流速对水平圆管外混合蒸汽凝结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蒸汽压力为70 k Pa的实验工况下,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蒸汽流速(v=0.31、0.46和0.62 m/s)下纯水和不同酒精浓度(1%、2%、5%、10%和20%)水-酒精混合蒸汽在水平圆管外不同位置的凝结换热特性,并实现了实验的可视化,同时分析了不同蒸汽流速下造成Marangoni(马朗戈尼)凝结换热特性差异的原因。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对纯水蒸气而言,蒸汽流速对凝结换热特性影响较大;对水-酒精二元混合蒸汽而言,换热系数随蒸汽流速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值与酒精浓度有关;在较低浓度范围内(1%、2%),换热系数随蒸汽流速增大而增加,且当浓度为2%时增加辐值最大。在较高浓度范围内(5%、10%、20%),随蒸汽流增加,换热系数增加幅度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6年10期)

王顺,乔宏斌,胡申华[7](2016)在《不同测温方式对圆管外凝结换热的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测温方式对圆管外凝结换热系数的影响,搭建了混合蒸气圆管外凝结的换热实验台,进行了不同浓度和蒸气流量的实验。分别采用Gnielinski关联式法、两孔法和单孔法进行壁温的测算及换热系数的计算,并进行了误差分析。实验包含纯水蒸气和不同浓度的酒精蒸气,实验数据处理采用Gnielinski关联式计算壁温,并得出理论的管外凝结换热系数,实测数据用两孔法和单孔法推导管外壁温度并计算管外凝结换热系数。运用Gnielinski关联式迭代计算理论温度,与两种实测的推算温度存在-10%~+20%的差别,导致得出的管外凝结换热系数存在较大的误差,即-40%~+50%。而用两孔法和单孔法计算,发现换热系数误差范围基本在-20%~+20%。(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6年08期)

孙斌,刘阳[8](2016)在《纳米流体绕包裹泡沫金属圆管外流动换热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纳米流体横掠包裹泡沫金属的圆管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了纳米流体与泡沫金属的双重强化换热作用。通过模拟出的流场及温度场分析泡沫金属包裹厚度、雷诺数Re和纳米流体浓度对换热和阻力系数的影响,对比纳米流体与水、泡沫金属管与光管换热的效果。模拟结果表明:包裹泡沫金属的单管换热效果比普通光管好,纳米流体使换热得到有效强化,随纳米流体体积分数增大,其换热系数比水的换热系数高出2%-15%。在研究范围内,Nu数随包裹泡沫金属厚度增加而增大1.4倍-2.2倍,由纳米流体所引起的压降变化不大,而包裹厚度的增加导致压降增幅较大。(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柯彬彬[9](2016)在《圆管外石蜡相变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及传热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各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对现有的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上。由于部分能源如太阳能、工业废热以及电网的“移峰填谷”等都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其供给和需求无法很好的匹配和协调,实际应用中的利用效率低。采用蓄能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能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利用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的相变潜热进行能量的贮存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蓄能技术。对于相变蓄热设备,必须对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进行深入的传热分析,它对相变材料的有效利用和系统的优化设计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相变传热传热问题是强非线性问题,同时考虑了相变过程中自然对流的作用,导致求解变得复杂,一般借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求解。本文使用Fluent软件中的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对考虑自然对流下水平圆管外石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石蜡的初始温度和壁面温度对相变过程的影响以及自然对流对石蜡熔化和凝固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对流是石蜡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固-液相界面的形状不规则的主要原因。在熔化过程中圆管上方的石蜡熔化速度大于圆管下方的石蜡的熔化速度而在凝固过程则相反。另外,圆管壁面的温度对石蜡的熔化过程影响很大,提高加热壁面的温度能够提高石蜡的熔化速率而石蜡的初始温度对其熔化过程影响较小。考虑到相变材料的低导热性,阻碍了相变蓄热设备的传热过程。采用翅片管是目前提升相变蓄热器传热速率的主要方法。本文对翅片管外石蜡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固-液相界面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改变翅片的厚度、翅片间距等参数,分析了不同的翅片参数对熔化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作为翅片可以缩短熔化完成的时间,当翅片的导热系数大于200W/(m?K)后,影响不大;翅片间距是影响蓄热时间的关键因素,间距越窄,蓄热时间越短;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翅片的厚度能够减少传热热阻,强化相变储热过程,之后继续加厚翅片对传热的影响减小。(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4-01)

雷文静,曹夏昕,仝潘,范广铭[10](2015)在《RELAP5计算竖直圆管外蒸汽一空气冷凝模型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ELAP5/MOD3.2程序对竖直圆管的单管管外纯蒸汽冷凝和含空气蒸汽冷凝工况进行了建模计算。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RELAP5程序中冷凝模型计算不同冷凝工况时的准确性。验证实验工况的管外蒸汽压力范围0.2~0.6 MPa,空气质量含气率在10%~90%之间。通过结果对比发现:纯蒸汽冷凝条件下,RELAP5程序中Nusselt-Shah模型计算管外冷凝时较准确,管外冷凝换热系数及换热量与实验值偏差在15%以内;含空气蒸汽冷凝条件下,RELAP5程序中Colburn-Hougen模型给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及Dehbi经验公式值存在较大偏差,管外冷凝换热系数及换热量相比实验值偏小50%~90%;并且,Colburn-Hougen模型计算偏差随着不凝性气体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核能动力分卷(上))》期刊2015-09-21)

圆管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可以使用低品位热能作为驱动力,对环境无危害作用,并且在可利用余热、废热的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性,在减少环境污染、合理使用能源、缓解夏季电力紧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和电制冷相比,较低的性能系数(COP)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吸收器是其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所以强化吸收器中传热传质的研究对提高整个吸收式制冷机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建立在表面包敷一层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二维模型,对溴化锂溶液在其表面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规律进行了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溴化锂溶液在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换热管外降膜吸收的物理过程和强化传热传质机理。然后,将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换热管简化为表面带有矩形微肋的换热管,通过建立二维微肋圆管外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降膜过程中微肋圆管外溴化锂溶液的温度、速度和浓度的分布规律,并针对不同目数和丝径的金属丝网包敷的换热管进行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模拟,通过分析其传热传质规律,得出了包敷金属丝网的换热管提高传热传质效率最有利条件。最后,建立光滑表面换热管外降膜吸收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光滑表面换热管和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换热管进行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规律对比分析,研究换热管包敷金属丝网后对传热传质的强化效果;此外,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吸收器结构(换热管管径和间距)和吸收过程中溴化锂溶液变物性对降膜吸收过程传热传质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和光滑换热管模拟结果对比,微肋换热管对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效果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使用微肋换热管(包敷的金属丝网丝径为0.3mm、目数为30)时降膜吸收过程换热量要比使用光管时增加30%左右,水蒸气吸收量增加35%左右。(2)当换热管包敷丝径为0.3mm,目数为30的金属丝网时,降膜吸收过程的换热效果和吸收效果最好。(3)降膜吸收过程的换热量和吸收蒸气量随着微肋换热管的管间距和管径的比值S/D的增大而增大,随换热管直径D的增大而增大。(4)溶液为变物性时降膜吸收过程的换热量和吸收蒸气量比溶液为常物性时略小,但是变化量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圆管外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琴,李伟,张雷,张足斌.微振动圆管外覆凝结液膜脱落的动态特性[J].油气储运.2018

[2].屈长杰.溴化锂溶液在微肋圆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7

[3].陈培譞,陈远龙,侯亭波.圆管外表面电解蚀刻机床仿真分析与优化[J].电加工与模具.2017

[4].李清博.水平圆管外薄液膜对流换热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5].陈培譞,陈远龙,侯亭波.圆管外表面电解蚀刻机床仿真分析与优化[C].2016年全国电化学加工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6

[6].乔宏斌,王顺,胡申华.流速对水平圆管外混合蒸汽凝结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6

[7].王顺,乔宏斌,胡申华.不同测温方式对圆管外凝结换热的误差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8].孙斌,刘阳.纳米流体绕包裹泡沫金属圆管外流动换热的数值模拟[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6

[9].柯彬彬.圆管外石蜡相变传热过程数值模拟及传热强化[D].江苏大学.2016

[10].雷文静,曹夏昕,仝潘,范广铭.RELAP5计算竖直圆管外蒸汽一空气冷凝模型验证[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核能动力分卷(上)).2015

标签:;  ;  ;  ;  

圆管外论文-王海琴,李伟,张雷,张足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