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诱导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磁珠分选,干细胞,CD44
免疫诱导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廖显翔,房芳,羊良慧,陈国生,王代友[1](2019)在《免疫磁珠分选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干细胞诱导分化及成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及成瘤活性。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6例原代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中分选出CD133~+、CD44~+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及细胞周期,并绘制CD133~+细胞生长曲线。将分选出的细胞经诱导向成骨肪细胞及成脂肪细胞分化,将原代鳞癌细胞、分选所得的CD44~+细胞及CD133~+细胞进行体内成瘤实验。结果经免疫磁珠分选法成功获得CD44~+细胞、CD133~+细胞,其纯度经检测均在94%以上,且主要处于G0/G1期。CD133~+细胞在接种后第2天进入对数期,细胞倍增时间为3.22 d。经诱导后CD44~+、CD133~+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及成脂肪细胞。皮下注射后第3天可触及新生肿物,在3种细胞成瘤实验中CD133~+细胞组瘤体体积最大,HE染色显示符合低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病理表现。结论免疫磁珠分选法可高效获得高纯度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干细胞。CD44~+、CD133~+细胞均具有较强的多向分化能力,CD133~+细胞成瘤性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何萍萍,韦敬柳乙,姜泽东,朱艳冰,倪辉[2](2019)在《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组成特征及其体外免疫诱导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从泡叶藻(Ascophyllum nodosum)中提取的泡叶藻聚糖进行化学法降解,将得到的低分子质量降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其基本组成特征和体外免疫诱导活性,为泡叶藻聚糖或其他海藻多糖的生物活性和基本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酸水解法和双氧水氧化降解法制备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利用超滤法和Sephadex G-50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4个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片段:HCl-F1、HCl-F2、H_2O_2-F1、H_2O_2-F2;采用对氨基苯甲酸乙酯柱前衍生样品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及化学方法分析其单糖组成和化学组成;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其重均分子质量;通过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分析HCl-F1、HCl-F2、H_2O_2-F1、H_2O_2-F2的体外免疫诱导活性。结果: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片段的组成特征表明HCl-F1、HCl-F2、H_2O_2-F1、H_2O_2-F2均为杂多糖,且单糖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重均分子质量分别为4.80、4.20、5.30、2.30 kDa。免疫活性分析细胞模型结果表明,HCl-F1、HCl-F2、H_2O_2-F2在所测定质量浓度范围(0~200μg/mL)内能明显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释放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而H_2O_2-F1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和TNF-α的活性明显低于HCl-F1、HCl-F2和H_2O_2-F2。结论: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HCl-F1、HCl-F2和H_2O_2-F2)具有明显的免疫诱导活性,其中HCl-F1和H_2O_2-F2的免疫诱导活性明显高于泡叶藻聚糖。结合其化学组成分析的结果,提示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的免疫诱导活性是由单糖组成和硫酸根质量分数共同决定的。(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程亚楠,蒋蒙蒙,张文文,刘芃芃,张蕊[3](2018)在《IL-6通过诱导SOCS3表达缺失促进乳腺癌MDSCs浸润和免疫抑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通过IL-6诱导STAT3/IDO信号通路活化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0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40例健康供者的外周血样本。免疫磁珠技术分选肿瘤组织中的CD33+和健康供者外周血中的CD33+和CD14+细胞,CD33+体外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共孵诱导MDSCs生成。流式细胞术检测表型为CD45+CD13+CD33+CD14-CD15-的MDSCs比例,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ling 1,SOCS1)、SOCS3、JAK1、JAK2、TYK2、STAT1、STAT3及其磷酸化水平,q RT-PCR检测IL-6、SOCS1-3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 V检测T细胞凋亡,ELISA检测T细胞分泌的IL-10和IFN-γ。结果:20例乳腺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MDSCs浸润(15.3%~58.1%),平均为(29.82±11.46)%;IL-6~(high)组MDSCs浸润比例明显高于IL-6~(low)组([13.75±3.44)%vs(4.31±1.50)%,P<0.05],且IL-6表达与MDSCs浸润呈正相关(R~2=0.4399,P<0.01)。体外实验发现肿瘤源性IL-6明显促进体外MDSCs的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该过程可被IL-6信号的阻断所逆转(P<0.05);同样发现在体外诱导的MDSCs中SOCS3表达缺失,阻断IL-6后,以上过程被明显抑制(P<0.05)。结论:乳腺癌来源的IL-6刺激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和SOCS3的表达缺失,进而促进MDSCs的浸润、生成和免疫活性。因此IL-6信号通路可以作为削弱MDSCs生成和逆转MDSCs活性的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罗波,尧雪洲,廖敏,杨向东[4](2018)在《黄芪甲苷Ⅳ对卵清蛋白诱导的哮喘小鼠CD_4~+T细胞亚型Th1、Th2免疫活性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黄芪甲苷Ⅳ(ASTⅣ)对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哮喘模型小鼠Th1/Th2平衡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OVA组、ASTⅣ组、地塞米松(Dex)组,每组10只。ASTⅣ组小鼠灌胃ASTⅣ溶液,Dex组小鼠灌胃Dex溶液,对照组和OVA组灌胃等体积无菌0.9%氯化钠溶液。酶联免疫法检测上清液中各细胞因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悬液中Th1(T-bet)和Th2(GATA-3)细胞比例情况,采用q RT-PCR分析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OVA组比较,Dex组和ASTⅣ组小鼠Th2细胞因子(IL-4、IL-13、TNF-α)、GATA-3 mRNA明显降低(P<0.05),Th1细胞因子(IFN-γ)、T-bet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OVA组小鼠CD_4~+GATA-3+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Dex组和ASTⅣ组小鼠CD_4~+GATA-3+细胞明显降低(P<0.05),CD_4~+T-bet+细胞占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ASTⅣ可以纠正OVA诱导的哮喘模型小鼠中Th1/Th2的不平衡,表明该药物可能抑制哮喘的发展和严重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王倬,曾粮斌,袁善奎,李建军,杜昱光[5](2018)在《几丁类寡糖构效关系及植物免疫诱导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产量巨大的几丁质降解得到的几丁类寡糖,已被发现具有多样生物活性,在农业、健康、食品等诸多行业已有诸多应用,尤其在植物保护方面,相关产品展现出良好免疫诱导抗病、抗虫、抗逆活性,结合其天然无毒、环境友好的特点,符合国家"双减"政策需求,农业生产应用潜力巨大。随着对几丁类寡糖研究及寡糖结构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结构的复杂性逐渐被揭示,特定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日渐明确。伴随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现有几丁类寡糖产品存在的生产工艺落后、构效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具有明确结构特征、更高生物活性的寡糖将成为下一代产品的开发方向。本文从几丁类寡糖分类定义、生产工艺、植物免疫诱导活性和构效关系等四个方面,介绍近年来几丁类寡糖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农药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蔡薇[6](2017)在《红毛藻多糖组成分析、体外免疫诱导活性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毛藻(Bangia fusco-purpure)在福建、广东沿海分布较广,近年来经过规模化的栽培,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镇已成为主要产地之一。红毛藻藻体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其中多糖类物质是其发挥生理活性的主要成分之一。本文对红毛藻多糖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通过对红毛藻多糖的基本组成进行分析和研究红毛藻多糖的体外免疫调节活性和抑菌活性,明确红毛藻多糖的基本组成特征和阐明红毛藻的食药用活性机理。1、通过Dowex柱层析和Sephadex G 75柱层析对红毛藻粗多糖进行初步纯化获得多糖BFP,进一步通过DEAE Cellulose 52柱层析对BFP进行分级纯化,得到叁个多糖组分F1、F2和F3,其得率分别为40.8%、26.0%和6.8%。2、单糖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葡萄糖的摩尔数为1换算,BFP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并含有少量岩藻糖、木糖和阿拉伯糖,其单糖组成摩尔比为1.02:1.00:11.23:1.14:0.34:0.35:0.16,硫酸基团含量为10.34%,蛋白质含量为0.31%;F1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组成,其单糖组成摩尔比为0.62:1.00:1.43:0.51:0.50,硫酸基团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73%和0.15%;F2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38:1.00:1.15:1.12,硫酸基团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09%和0.15%;F3的主要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其摩尔比为1.99:1.00:0.53:2.92:0.29,硫酸基团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0%和2.19%。3、利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模型,研究了红毛藻多糖BFP、F1、F2、F3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BFP、F1、F2、F3均能显着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释放NO和分泌TNF-?,且F1和F2显示较强的诱导活性,表明红毛藻多糖BFP及其多糖组分F1、F2、F3具有强效的免疫诱导活性。4、利用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和NF-?B信号通路抑制剂研究了红毛藻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释放NO和分泌TNF-?的作用机制。由结果推断红毛藻多糖BFP分别通过激活NF-?B、JNK MAPK、Erk MAPK和NF-?B、Erk MAPK、p38 MAPK信号通路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和分泌TNF-?;F1分别通过激活NF-?B、JNK MAPK和JNK、Erk MAPK、p38 MAPK信号通路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和分泌TNF-?;而F2和F3作用机制相似,分别通过激活细胞的NF-?B、JNK MAPK和NF-?B、JNK MAPK、Erk MAPK信号通路诱导其释放NO和分泌TNF-?。5、通过营养肉汤微量稀释法评价了红毛藻多糖BFP、F1、F2和F3对5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体外直接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测定浓度0~500?g/m L范围内,多糖BFP在浓度达到125?g/m L时对S.aureus具有显着抑菌活性,并呈现多糖浓度依赖性,在浓度达到500?g/mL时对E.coli呈现抑菌活性;多糖组分F1在浓度达到125?g/mL时对S.aureus表现出显着抑菌活性,并呈现多糖浓度依赖性;多糖组分F2在浓度达到125?g/m L时对S.typhimurium具有显着抑菌活性,其活性随着多糖浓度增加而升高。本论文研究的结果可为红毛藻和红毛藻多糖作为功能食品和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7-12-10)
李兰洲,庞玉华,姜雪,吴思丹[7](2017)在《胸腺肽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中免疫调节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腺肽是从牛胸腺中提取的小分子多肽富集物。胸腺肽通常用作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的治疗以及免疫功能障碍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腺肽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模型中的免疫调节活性及其初步机制,胸腺素α1(0.16 mg/kg)作为阳性对照药。结果表明,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中,胸腺肽能够显着提升小鼠的体重和脾脏指数,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调节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的产生以及白细胞介素(IL-2,6,10,12)、干扰素(IFN-α,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此外,胸腺肽显着下调受IKKβ调控的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总之,胸腺肽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和炎症因子的产牛,有效地改善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2017第七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1)
刘懿萱,胡焕焕,姬国杰,赵青,石晓卫[8](2017)在《大体系冻存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及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体系(50 mL)冻存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免疫表型及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集6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Ficoll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收集冻存1个月后复苏的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冻存前后的细胞活率和免疫表型;通过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效靶比10∶1和40∶1)的方法测定其杀伤活性,与新鲜未冻存的细胞杀伤活性进行比较,同时并对不同效靶比冻存前后的细胞杀伤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CIK细胞大体系冻存前平均细胞活率(97.79±1.92)%,显着高于复苏后的(83.61±3.42)%(P<0.05)。复苏后CIK细胞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表型CIK细胞所占比例虽较冻存前稍有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效靶比10∶1、40∶1时冻存前细胞和复苏后细胞杀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效靶比40∶1时冻存前细胞和复苏后细胞杀伤率均显着高于效靶比10∶1时(P<0.05)。结论大体系(50 mL)冻存对于CIK细胞活率虽有影响,但对免疫表型和细胞活性均未影响。(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仝立国,宋美卿,杨钤,牛艳艳,贾力莉[9](2017)在《莪术-黄芪抗肝癌活性成分组筛选及其调节免疫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莪术-黄芪不同提取成分抗肝癌活性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组调节免疫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进行观察,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体外和体内试验筛选黄芪-莪术不同提取物的抗肝癌活性;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诱导H22细胞凋亡的作用。用血细胞仪检测荷瘤小鼠血常规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对荷瘤小鼠外周血IL-2、IL-4、IL-18、TNF-α、IFN-γ的水平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变化;(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七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04)
孙敏英,刘果木,接晶,谢飞,翟瑞萍[10](2017)在《重组MUC1-MBP融合蛋白联合R848对小鼠T细胞免疫活性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UC1-MBP联合TLR7/8激动剂R848对小鼠T细胞免疫活性的诱导作用,为寻找重组MUC1-MBP融合蛋白的合适佐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MUC1-MBP+R848组(注射MUC1-MBP+R848)和MUC1-MBP+卡介苗(BCG)组(注射MUC1-MBP+BCG),每组7只。第2次免疫后第4~7天无菌取脾脏组织,测定脾指数;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测定各组小鼠的刺激指数(SI);ELISA法测定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UC1-MBP+R848组和MUC1-MBP+BCG组小鼠脾指数均升高(P<0.01),SI升高(P<0.05),TNF-γ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且MUC1-MBP+R848组小鼠上述指标高于MUC1-MBP+BCG组(P<0.05或P<0.01);IL-4水平略微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UC1-MBP+R848组和MUC1-MBP+BCG小鼠脾细胞中CD3~+细胞、CD4~+细胞和CD8~+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MUC1-MBP融合蛋白联合R848或BCG均能诱导小鼠倾向于Th1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R848是良好的MUC1-MBP候选佐剂分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免疫诱导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从泡叶藻(Ascophyllum nodosum)中提取的泡叶藻聚糖进行化学法降解,将得到的低分子质量降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其基本组成特征和体外免疫诱导活性,为泡叶藻聚糖或其他海藻多糖的生物活性和基本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酸水解法和双氧水氧化降解法制备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利用超滤法和Sephadex G-50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4个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片段:HCl-F1、HCl-F2、H_2O_2-F1、H_2O_2-F2;采用对氨基苯甲酸乙酯柱前衍生样品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及化学方法分析其单糖组成和化学组成;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其重均分子质量;通过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分析HCl-F1、HCl-F2、H_2O_2-F1、H_2O_2-F2的体外免疫诱导活性。结果: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片段的组成特征表明HCl-F1、HCl-F2、H_2O_2-F1、H_2O_2-F2均为杂多糖,且单糖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重均分子质量分别为4.80、4.20、5.30、2.30 kDa。免疫活性分析细胞模型结果表明,HCl-F1、HCl-F2、H_2O_2-F2在所测定质量浓度范围(0~200μg/mL)内能明显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释放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而H_2O_2-F1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和TNF-α的活性明显低于HCl-F1、HCl-F2和H_2O_2-F2。结论: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HCl-F1、HCl-F2和H_2O_2-F2)具有明显的免疫诱导活性,其中HCl-F1和H_2O_2-F2的免疫诱导活性明显高于泡叶藻聚糖。结合其化学组成分析的结果,提示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的免疫诱导活性是由单糖组成和硫酸根质量分数共同决定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诱导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廖显翔,房芳,羊良慧,陈国生,王代友.免疫磁珠分选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干细胞诱导分化及成瘤活性研究[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9
[2].何萍萍,韦敬柳乙,姜泽东,朱艳冰,倪辉.泡叶藻聚糖低分子质量降解片段组成特征及其体外免疫诱导活性[J].食品科学.2019
[3].程亚楠,蒋蒙蒙,张文文,刘芃芃,张蕊.IL-6通过诱导SOCS3表达缺失促进乳腺癌MDSCs浸润和免疫抑制活性[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8
[4].罗波,尧雪洲,廖敏,杨向东.黄芪甲苷Ⅳ对卵清蛋白诱导的哮喘小鼠CD_4~+T细胞亚型Th1、Th2免疫活性的抑制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5].王倬,曾粮斌,袁善奎,李建军,杜昱光.几丁类寡糖构效关系及植物免疫诱导活性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8
[6].蔡薇.红毛藻多糖组成分析、体外免疫诱导活性及抑菌活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7
[7].李兰洲,庞玉华,姜雪,吴思丹.胸腺肽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中免疫调节活性研究[C].2017第七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8].刘懿萱,胡焕焕,姬国杰,赵青,石晓卫.大体系冻存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及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
[9].仝立国,宋美卿,杨钤,牛艳艳,贾力莉.莪术-黄芪抗肝癌活性成分组筛选及其调节免疫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研究[C].2017年(第七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7
[10].孙敏英,刘果木,接晶,谢飞,翟瑞萍.重组MUC1-MBP融合蛋白联合R848对小鼠T细胞免疫活性的诱导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