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变换论文-杨懿竣

可逆变换论文-杨懿竣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逆变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指纹识别,串行双管道结构,不可逆函数,改进SHA1

可逆变换论文文献综述

杨懿竣[1](2015)在《指纹安全认证的不可逆变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日趋成熟,以指纹特征识别为例,无论是在精确度,还是在速度上,已经完全达到了实用的要求,生物特征识别通常被视为身份识别的终极解决方案,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公共安防、银行、电子商务等重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与应用。然而在安全可信的身份识别认证需求急速增长,身份信息需要数字化、隐性化的今天,人们对生物特征模板自身的安全性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包括指纹特征在内的一些生物特征具有终身不变的特性,这就预示着其一旦丢失了,就意味着永久地失去,没有办法重新发布模板来弥补损失。这些安全性威胁的存在,正在严重制约着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认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指纹特征作为生物特征的一种,对其安全性的研究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一种将指纹特征识别和密码学相结合的技术——指纹安全认证技术也应运而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较为成熟,和密码学相结合的综合应用前景更是十分乐观。尽管指纹安全认证技术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多数还是不能防范论文中所列举出来的所有类型的攻击。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是研究如何保护包括指纹在内的生物特征模板,消除人们对生物特征识别安全性的担忧,促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论文分别从哈希压缩函数改进、哈希迭代结构改进、基于细节点相对性的指纹特征信息构造、不可逆变换函数构造、构建指纹特征加解密方案这几个方面对指纹安全认证技术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较系统地调研指纹安全认证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其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考察该技术的安全性需求,根据该技术的特点,将不可逆性、局部平缓性、可撤销性等安全性目标放在首位,利用改进后的哈希函数构造出不可逆变换,改善变换技术的不可逆性,采用界限盒匹配技术满足认证过程中的局部平缓性,采用安全参数重置实现认证技术中指纹模板的可撤销性,并对相应的密码学基础和指纹安全认证技术进行了总结。(2)论文对经典的哈希函数SHA1和SHA2分别进行了研究和改进,通过分析SHA1和SHA2易受到的攻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以抵抗差分攻击的SHA1和SHA2算法。论文从四个方面改进了SHA1算法:一是优化寄存器初始值;二是优化加法常量参数;叁是改进逻辑函数;四是改进压缩函数,并从两个方面改进SHA2算法:改进压缩函数和改进消息扩展算法。通过安全性分析,证明改进后算法具有雪崩性、单向性、抗碰撞性等性质。(3)论文从传统的哈希函数经典迭代结构MD结构所遭受的各种攻击入手,对各类攻击进行介绍和分析,对MD迭代结构进行改进,在迭代过程中加入了两个安全参数,改进消息填充方案并提出了双串行压缩迭代结构和交叉并行迭代结构:由于计算过程中的链接变量受到了更多消息块的影响,使得双串行结构不仅可以避免传统的二次碰撞攻击、多碰撞攻击、长消息第二原像攻击,而且加速了消息扩散的雪崩性。将该结构用于基于不可逆函数指纹加密方案,并在安全性分析和效率分析里证明该结构在提高了MD迭代结构安全性的同时,效率和经典迭代结构中的双管道结构相等。交叉并行结构通过引入Truncation模块和Iteration模块,可以抵抗所有已知对MD结构的攻击,保持哈希函数的抗碰撞性,将哈希函数的安全性规约为压缩函数的抗碰撞性。(4)论文研究基于不可逆函数的指纹安全认证方案,分析现有的基于指纹细节点的特征匹配方案存在的缺陷,提出基于细节点信息相对性的指纹特征,该特征在匹配过程中,不用进行两幅指纹图像的预对齐操作,节省了匹配时间并消除了由于预对齐操作而引入的误差。之后提出了基于德劳内叁角形的指纹特征,使用德劳内叁角形结合德劳内四边形构造指纹特征,不仅解决了预对齐问题,还提高了GAR,同时也提高了匹配速度,解决了大规模指纹库的匹配速度慢的问题。接着利用前面提出的改进哈希函数构造出单向的不可逆变换转换函数,在安全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所构造的不可逆变换具有不可逆性、局部平缓性、变换性和差异性等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指纹加解密方案,结果表明本方案具有较好的FAR和FRR。随着指纹识别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亟须一个强有力的基于密码学构造的特征模板保护方案进行安全性保护,以满足用户在身份认证过程中对隐私进行保护的安全性需求。指纹特征的终身不变性和系统指纹特征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都对该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极大挑战,尤其是在认证技术诸如正确匹配率、错误拒绝率、认证速度等安全性目标的苛刻要求下,更是对该技术是否能实现进一步发展的严峻考验。面对挑战,根据安全性需求,对指纹安全认证的不可逆变换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用户在身份认证的过程中享受指纹或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避免因隐私信息泄露而导致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5-11-28)

吴阳怿,吴逸鸣,熊英飞[2](2015)在《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可逆变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逆变换和双向变换等数据转换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人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语言和模型。但是,这些实现往往建立在一种新的计算模型上,从而导致需要花费较大的学习成本去了解计算模型。另一方面,作为语法解析的基本工具,上下文无关文法对于绝大多数程序员来说都是不陌生的。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计算模型,用来构造字符串上的可逆变换,并对其性质和表达能力进行了探讨。采用Scheme语言实现了该计算模型,并通过在MIPS指令集上进行汇编和反汇编开发验证了该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添加小型的公共数值变换模块后,可以完整地实现MIPS指令集上的汇编和反汇编。(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探索》期刊2015年07期)

陈洋[3](2013)在《AC/DC可逆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AC/DC整流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相控整流器存在低功率因数和高次谐波污染问题。叁相电压型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整流器具有输出电压可调、实现单位功率因数运行、谐波抑制能力强等优点,同时它还可以实现电能回馈电网,解决了变频器整流单元对电网的污染问题,因而成为目前电力电子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作为控制核心已成为今后整流器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电压源型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控制策略、主电路参数的选取与设计,并分别从控制电路、检测电路、硬件实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基于DSP的整流器的硬件设计和实现方法。在建立了叁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MATLAB/SIMULINK工具箱对该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仿真验证。最后,以TMS320F2812DSP为核心,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字化实现。在经过软硬件调试之后,实现了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该控制方案能实现高功率因数,使系统既能运行于整流状态又能运行于逆变状态,达到了能量的可逆传递。(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3-03-01)

毋立芳,江思源,肖鹏,杨鑫[4](2012)在《基于人脸模板保护的不可逆变换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特征加密技术由于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和密码学方法组成。它在为生物认证系统提供精确性和便捷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生物模板的隐私性和安全性。本文针对有序人脸特征,设计了四种形态的不可逆变换函数,并将其运用到叁种不可逆变换方案中。我们设计的不可逆变换方案包括:位置变换方案,特征值变换方案以及二维变换方案。在实验阶段,我们对比了叁种变换方案产生模板的认证性能和安全性能,并以任意一幅人脸的变换模板为例进行重构,重构后的人脸图像与原始人脸有很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位置变换方案通过增加多对一区域方式来增加认证系统安全性能,且认证性能与原始生物特征几乎相同。(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2年07期)

咸秀超[5](2012)在《AC/DC可逆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逆变换器有许多分类,由于可以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在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新能源及电动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蓄电池应用日益广泛,产量增长迅速。电池化成是蓄电池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传统的电池化成步骤之一是对电池进行反复充放电,放电采用电阻耗能方式,这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可用于蓄电池化成的叁相可逆变换器,化成过程中既可以为蓄电池充电,又可以将蓄电池储存的能量回馈电网,以节约电能,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在分析叁相变换器能量流向的基础上建立了其高频和低频数学模型,并通过分析选定叁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控制方法,控制平台基于TI定点DSPTMS320F2812,控制系统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结构,电流环采用差值电流跟踪的直接电流控制策略结合经典数字PI调节器进行设计。采用Simulink进行了系统仿真;设计了变换器的硬件电路参数,以及驱动、测量与保护电路,并完成了控制程序的编写。对制作的样机进行了工作测试,结果表明,变换器全载时实现转换效率80%以上,功率因数98%以上,系统设计方案切实可行,各项功能参数基本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李军[6](2011)在《电压/频率可逆变换器LM33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LM331是美国NS公司推出的电压/频率(V/F或频率/电压(F/V)可逆变换器芯片,其结构原理框图可参看《电子报》2005年第27期第14版。 该芯片主要特点是:电源电压范围宽,单电源4V~40V,双电源±2V~±20V。动态范围宽,(本文来源于《电子报》期刊2011-02-13)

田英倩[7](2010)在《一类可逆变换的分支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将关于Rijndael算法和SMS4算法分支数分析的结果推广到一般的可逆线性变换.首先,用矩阵的理论和递归的方法给出了对于任意F28×4上可逆线性变换判断其线性分支数和差分分支数的一个判定定理.由此可以完全确定这两类分支数的数值,而过去用线性码的理论只能判断分支数是否达到最大.作为推论得到了文献[2]中关于分支数的结果.进而,已知对于F28×4上的可逆线性变换,当其线性分支数达到最大为5时,差分分支数等于其线性分支数.本文进一步将此结果改进为:当该变换线性分支数大于3时,其差分分支数等于线性分支数.对于SMS4算法,基于循环移位模2加所对应的矩阵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本文给出了上面的判定定理的一个简化的形式.由此作为推论,从理论上证明了SMS4算法的分支数也达到最大为5,而此结论过去是通过计算机枚举证实的.另外使用局部环的知识,得到循环移位模2加是否可逆的充要条件,即证明循环移位模2加可逆当且仅当项数为奇数.这是SMS4算法实现的前提.最后将上述判定分支数的定理推广到了F2n×m上.(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0-04-29)

高爽[8](2009)在《交—交双向可逆变换器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直-交双PWM整流-逆变系统可以实现交流电能和直流电能的双向变换,并且使交流侧输入电流正弦化,可运行于单位功率因数,谐波含量低。一般情况下,需要在中间直流环节放置电解电容,电容作为储能元件,稳定直流电压,实现整流器和逆变器的独立控制。本文将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减小直流电容的容量,以减少设备成本和所占空间。本文重点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双PWM可逆变换器系统模型实现能量的双向转换,和提高双PWM变换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以减小中间直流环节的电容容量。传统的PWM整流器的控制方法采用的是电压电流双闭环的PI控制器,本文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了PWM变换器的模型。以异步电机作为双PWM可逆变换器的负载,通过矢量控制方法,改变电机运行状态,仿真结果表明,能量可以在PWM变换器中双向流动。IGBT桥式变换器是非线性系统,传统的PI控制策略的动态性能并不理想,采用非线性控制方法,直流电压跟踪负载变化,电压波动减小,可减少直流电容量。在反馈线性化控制器中,需要用到逆变器直流侧的负载电流及其对时间的微分,该变量的加入,使整流器的控制充分考虑了负载的需要,当负载变化时,整流器的输出能与逆变器的输入一致,实现双PWM变换器的综合控制。通过仿真验证,即使在小电容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在双PWM可逆变换器的实际设计中,由于中间直流环节一般不安装传感器,负载电流的检测很难实现。本文采用电机的状态变量计算出负载电流及其微分的值,并应用到整流侧的控制中,精确的反映了负载的变化,加快了双PWM变换器在过渡过程中的动态反应速度,优化了控制效果。本实验搭建PWM可逆变换器的主电路,并选择主电路中的参数,如网侧滤波电感、中间直流环节的电容等;设计基于TMS320F2812的PWM变换器的硬件电路,包括控制电路和驱动隔离电路;采用C语言编写PWM整流器双闭环PI控制器的程序,进行了部分实验。(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6-01)

亢琰,徐火生,王珩[9](2007)在《小波提升算法在JPEG2000可逆变换中的应用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小波变换是图像处理和压缩技术的基础,而基于提升方法的离散小波变换是当今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分析二维图像的小波变换的基础上,研究小波提升算法、其特点及其实施方法,探讨该算法在JPEG2000中可逆小波变换上的实现,给出该算法的C语言实现,并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刘桂红,孙劲光[10](2005)在《JPEG2000可逆变换算法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图像压缩来说,JPEG2000压缩标准实现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离散小波变换(DWT),可逆变换对无损压缩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可逆变换将整数映射到整数,已确定需要用来实现变换的精度位数。我们的方法整数变换叁角分解的方法,首先将进行叁角基本可逆矩阵(TERM)变换,然后用矩阵分解实现多成分变换的整数可逆,JPEG2000中用整数提升的算法来最终实现可逆变换。从而实现无损压缩。(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05年10期)

可逆变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逆变换和双向变换等数据转换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人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语言和模型。但是,这些实现往往建立在一种新的计算模型上,从而导致需要花费较大的学习成本去了解计算模型。另一方面,作为语法解析的基本工具,上下文无关文法对于绝大多数程序员来说都是不陌生的。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计算模型,用来构造字符串上的可逆变换,并对其性质和表达能力进行了探讨。采用Scheme语言实现了该计算模型,并通过在MIPS指令集上进行汇编和反汇编开发验证了该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添加小型的公共数值变换模块后,可以完整地实现MIPS指令集上的汇编和反汇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逆变换论文参考文献

[1].杨懿竣.指纹安全认证的不可逆变换技术研究[D].深圳大学.2015

[2].吴阳怿,吴逸鸣,熊英飞.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可逆变换模型[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5

[3].陈洋.AC/DC可逆变换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4].毋立芳,江思源,肖鹏,杨鑫.基于人脸模板保护的不可逆变换方法[J].信号处理.2012

[5].咸秀超.AC/DC可逆变换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6].李军.电压/频率可逆变换器LM33的应用[N].电子报.2011

[7].田英倩.一类可逆变换的分支数分析[D].青岛大学.2010

[8].高爽.交—交双向可逆变换器的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

[9].亢琰,徐火生,王珩.小波提升算法在JPEG2000可逆变换中的应用与实现[J].舰船电子工程.2007

[10].刘桂红,孙劲光.JPEG2000可逆变换算法的实现[J].信息技术.2005

标签:;  ;  ;  ;  

可逆变换论文-杨懿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