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影像传播论文-景慧敏,黄欢,于薇薇

电视影像传播论文-景慧敏,黄欢,于薇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视影像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奥林匹克文化,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盟,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影像传播

电视影像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景慧敏,黄欢,于薇薇[1](2018)在《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像传播——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盟主席弗兰克·阿斯卡尼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媒介的兴起,对奥运影像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大众传播领域。除了电视媒介之外,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和全球电影节体系也是重要的传播载体。本文将聚焦于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盟及其主办的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通过采访联盟主席弗兰克·阿斯卡尼先生,全面介绍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盟、联盟与中国体育机构的关系、奥林匹克影像历史演变以及未来发展等叁个方面,探讨如何与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影像传播,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教育和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陆小华[2](2012)在《一个创意十足的跨文化影像传播事件——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电视大型活动传播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与以往的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给中国电视大型活动制作以什么样的启示?在我看来,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一、超越现场转播思维,以电视影像展现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传统的电视大型活动的制作思维,是现场转播思维,工作重心集中在把现场活动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拍摄下来、传播出去。无形中电视转播(本文来源于《新闻》期刊2012年09期)

蔡骐[3](2012)在《影像传播中的历史建构与消解——解析电视传播中的“口述历史”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颖的节目形态被许多电视栏目和纪录片广泛运用,并且受到观众和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这一节目形态的兴起不仅意味着一种类型创新,同时也是史观变迁在媒介生产领域的一种表征,人们从强调社会的、精英的、大写的历史转而关注那些个体的、草根的、小写的历史。在口述历史节目中,个体记忆一方面受到集体记忆的制约,另一方面也通过与大众媒介的合作进行历史再生产,从而形塑了过去,也重构了人们的集体记忆。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媒介的话语实践都必然会受到当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限制,体现出一种历史书写的当下性。并且,由于作为受访者的个体,会受到霍桑效应、面子观、时空错位和罗生门现象的影响,制作节目的媒体会狂热追求收视率,这经常让故事遮蔽或替代了历史真相,从而使历史从一种文化传承及精神财富被异化为一种娱乐资源。(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蔡骐,盛兰[4](2010)在《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后情感社会的来临,形形色色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纷纷登场,而作为一种电视文本,各种悲情故事开始充斥荧屏。对于传播者而言,一方面,这些电视节目有助于媒介机构从中攫取巨额的商业利润;另一方面,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还为参与嘉宾搭建了一个情感交流与宣泄的公共平台。然而,悲情叙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受众被潜移默化地"涵化",其形成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这不仅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无益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王长潇,高瑞[5](2008)在《分众影像传播塑造社会映像的消费主义指向及其反思——以楼宇电视和城市电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消费社会和受众细分驱动下的必然产物,分众影像传播繁荣发展的背后,暗含的是消费主义的高度指向和全方位的消费诉求。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消费主义指向通过各种路径塑造了一系列的社会映像,进而引发人们的广泛思考。(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08年05期)

左雪梅[6](2008)在《文学经典电视影像传播诸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文学艺术逐渐趋向媒介化,文学经典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时代阅读领域的巨大变迁,文字文本阅读越来越被电视影像文本所取代。大量文学经典走入电视屏幕虽然推动了文学经典的大众化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诸如曲解、误读、戏说文学经典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经典的存在价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文学经典在电视影像中的传播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围绕意识形态、文化、审美等叁个方面对文学经典在电视传播中应具有的价值取向进行了阐述。认为电视传播文学经典是建设我国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在传播时应寻找一个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契合点,使影像作品成为具有雅俗两种文化互渗的一个新艺术;在审美取向方面,应充分挖掘视听、影像语言的潜能,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性,逐步提升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另外,本文还对文学经典在电视影像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不仅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控制,同时还受到来自传者、受者、收视率等因素的微观控制。因此,对如何提高文学经典的电视传播质量,本文认为:第一,应该用现代视角审视历史语境下的经典,把我国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挖掘其现代性意义。第二,文学经典的影像重塑不仅仅是单纯地“忠实”原着,按原着的面貌进行从文字到影像的机械转换,而是要在理解和发现的基础上,按照电视传播艺术的规律进行重构。第叁,对于文学经典的娱乐性传播,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度”,应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提升受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第四,建议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节目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不能唯市场论成败,片面地去衡量节目。文学经典的影像传播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经典需要借助电视传播的形式不断向大众文化渗透与辐射,赢得更多的受众,而大众文化也需要借助名着效应提升文化品位,这是一种双方都需要的互动。随着新传播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文学经典的传播会有更多新的形式出现,但无论如何改变,其文学的本质和经典的品质是永恒的。(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8-04-15)

电视影像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与以往的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给中国电视大型活动制作以什么样的启示?在我看来,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一、超越现场转播思维,以电视影像展现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传统的电视大型活动的制作思维,是现场转播思维,工作重心集中在把现场活动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拍摄下来、传播出去。无形中电视转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视影像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景慧敏,黄欢,于薇薇.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像传播——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盟主席弗兰克·阿斯卡尼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8

[2].陆小华.一个创意十足的跨文化影像传播事件——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电视大型活动传播的启示[J].新闻.2012

[3].蔡骐.影像传播中的历史建构与消解——解析电视传播中的“口述历史”现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

[4].蔡骐,盛兰.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

[5].王长潇,高瑞.分众影像传播塑造社会映像的消费主义指向及其反思——以楼宇电视和城市电视为例[J].新闻界.2008

[6].左雪梅.文学经典电视影像传播诸问题探析[D].湘潭大学.2008

标签:;  ;  ;  ;  

电视影像传播论文-景慧敏,黄欢,于薇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