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材料,吸收峰,金属颗粒
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亚,刘晓丽,温小栋[1](2018)在《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共振增强超材料吸收器的吸收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在150~165 THz区域内的具有单峰吸收特性的高性能超材料吸收器。设计的吸波器包含两个阵列:双金属颗粒阵列和双空气孔阵列。金属层的阻尼常数在模拟中被优化。发现在模拟中使用2. 3倍的阻尼常数时,可以获得最大吸收率96%。吸收峰由局域表面等离子体(LSP)模式共振激发。为了揭示共振电磁机理,进行了两组模拟,研究结构参数变化对共振吸收峰的影响。发现随着垂直距离V的增加,吸收峰被增强,当V=160 nm时,获得新的吸收带。在第二次模拟中,对于水平距离H的增加,吸收峰也增强,并且当H=190 nm时获得另一个新的吸收带。电场强度分布结果表明LSP模式的激发和LSP模式之间的耦合效应导致吸收峰增强现象。(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周颖[2](2016)在《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构造贵金属纳米膜探测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社会,稀有的贵重金属日益珍贵,而且其纳米结构也具有独特的性能,即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现象。纳米粒子膜的表面会增强纳米粒子周围的场强,因此具有更高的能量。于此同时我们采用层层组装法制备纳米粒子膜,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省时、且操作便捷等优点,因此层层组装应用在许多方面,同时在纺织领域也开始慢慢普及。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是由光和纳米粒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光波中的振荡电场就会对自由电子产生作用,导致自由电子发生往复振荡,当入射光波的入射频率和金属粒子中的自由电子往复振荡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两者发生共振。其应用在表面拉曼增强,金属表面荧光增强,红移现象,及纺织中的染色。其中荧光增强和红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因为荧光增强这种现象可以普遍应用于生物中的定量定性的检测生物蛋白质、细菌、细胞等。可以准确反应带检测物质的含量、形貌及分布。而红移则是利用纳米粒子周围对折射率敏感来检测纳米粒子周围的环境。这种方法检测容易便捷,可以快速得到纳米粒子检测周围环境的变化。传统制备纳米粒子膜的方法常常采用气相沉积或者化学沉积等方法,但是都需要精密大型仪器,操作复杂,成本高,而且无法得到单层、均匀的纳米粒子膜。我们这里采用层层组装的方法,能够快速便捷地制备单层纳米膜。层层组装中浸渍和喷涂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均一的单层纳米膜。⑴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约60 nm的银纳米粒子,合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测其电势与紫外。利用层层组装法制备带正电荷聚合物基底,为带负电的纳米粒子沉积在石英片上奠定基础。然后用喷涂方法,得到备具荧光增强效应的银纳米膜,我们发现单层纳米膜的荧光增强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我们通过对喷涂多层纳米膜,最后通过与蛋白质的连接,得到荧光增强4倍的多层银纳米膜。⑵通过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约为41 nm和71 nm的金纳米粒子,得到合成均一、分散的纳米粒子溶液。制备带正电荷聚合物膜,作为基底,然后采用浸渍的方法制备达到饱和状态的纳米粒子膜,检测其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红移现象。我们发现41 nm的金纳米粒子相对于71 nm的金纳米粒子紫外吸收峰的范围更宽,而且峰位移动的距离更小。因此采用层层组装浸渍法制备的71 nm的金纳米膜有着更好的红移效应。探究了多层金纳米膜的红移变化,综合紫外吸收强度的变化,5层金纳米膜最适合做探测器。(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6-01-08)
覃欣欣[3](2014)在《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高效白光LED用荧光粉》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白色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LED)照明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等优点,势必成为新一代照明光源。荧光体转换是获取白光LED的主要途径之一,荧光体可决定白光LED各种重要特性和参数。所以,研究白光LED用高效荧光粉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荧光粉发光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利用局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简称LSPR)提高荧光粉发光效率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方式。含有自由移动电荷的介质被称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激元是包含了自由电荷和光之间相互作用的共振模式。其中,金属颗粒所支持的等离子体激元模式称为LSPRo金属颗粒LSPR的位置由它的形貌和尺寸决定。当荧光粉的发射光与金属颗粒的LSPR达到良好的耦合时,荧光粉的发光效率有望得到提高。在所有金属中,银与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因此我们选择银作为等离子体。本文首先利用非均匀成核结晶的原理,在CaTiO3:Eu3+红色荧光粉表面原位包覆银颗粒。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荧光光谱分析仪(PL),对包覆有银颗粒的荧光粉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场发射扫描电镜图显示该方法可成功将银颗粒包覆到荧光粉表面上,通过调节反应温度,氨水滴加速度和AgNO3溶液浓度,可改变包覆形貌。但由于所包覆的银颗粒形貌不均匀,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并有没得到提高。接着,我们尝试先制备形貌均匀且LSPR位置可控的银颗粒,再将其与荧光粉相结合。我们使用双氧水对银的晶种进行筛选,再利用结构导向剂PVP和TSC的选择性粘附使银晶种各向异性地生长。利用透射电镜(TEM)和荧光光谱分析仪(PL)对所得银颗粒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透射电镜图显示所得银颗粒为叁角形片状,直径为30-50nm,厚度约为6nm。通过改变NaBH4的浓度,可在462到854nm范围内对银颗粒的LSPR位置进行调控,且这种有锋利几何结构的银颗粒可产生较强的LSPR。仅以TSC作为结构导向剂时,依然可以得到叁角形片状的银颗粒,所得样品粒径分布更宽,形貌较不均匀。之后我们利用静电吸引将此种LSPR位置可控的叁角形片状银颗粒结合到CaTiO3:Eu3+红色荧光粉表面。为保证银颗粒能均匀吸附到荧光粉表面,我们采用微注射法将两者缓慢混合。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荧光光谱分析仪(PL)对载银荧光粉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消光光谱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图显示银颗粒已成功吸附到荧光粉表面。载银荧光粉的的发射光谱和量子效率测试结果表明,当银颗粒LSPR的位置与荧光粉发射光相耦合时,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得到提高;当LSPR的位置与荧光粉的发射光不耦合时,银的吸收作用会导致光的猝灭,荧光粉的发光效率下降。当银颗粒LSPR的位置与荧光粉发射光相耦合时,随着载银量的增加,荧光粉发光效率逐步提高:当载银量达到一定值后,荧光粉的发光效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利用LSPR,荧光粉发光效率可获高达25.5%的提高。(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4-01-01)
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今社会,稀有的贵重金属日益珍贵,而且其纳米结构也具有独特的性能,即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现象。纳米粒子膜的表面会增强纳米粒子周围的场强,因此具有更高的能量。于此同时我们采用层层组装法制备纳米粒子膜,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省时、且操作便捷等优点,因此层层组装应用在许多方面,同时在纺织领域也开始慢慢普及。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是由光和纳米粒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光波中的振荡电场就会对自由电子产生作用,导致自由电子发生往复振荡,当入射光波的入射频率和金属粒子中的自由电子往复振荡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两者发生共振。其应用在表面拉曼增强,金属表面荧光增强,红移现象,及纺织中的染色。其中荧光增强和红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因为荧光增强这种现象可以普遍应用于生物中的定量定性的检测生物蛋白质、细菌、细胞等。可以准确反应带检测物质的含量、形貌及分布。而红移则是利用纳米粒子周围对折射率敏感来检测纳米粒子周围的环境。这种方法检测容易便捷,可以快速得到纳米粒子检测周围环境的变化。传统制备纳米粒子膜的方法常常采用气相沉积或者化学沉积等方法,但是都需要精密大型仪器,操作复杂,成本高,而且无法得到单层、均匀的纳米粒子膜。我们这里采用层层组装的方法,能够快速便捷地制备单层纳米膜。层层组装中浸渍和喷涂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均一的单层纳米膜。⑴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约60 nm的银纳米粒子,合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测其电势与紫外。利用层层组装法制备带正电荷聚合物基底,为带负电的纳米粒子沉积在石英片上奠定基础。然后用喷涂方法,得到备具荧光增强效应的银纳米膜,我们发现单层纳米膜的荧光增强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我们通过对喷涂多层纳米膜,最后通过与蛋白质的连接,得到荧光增强4倍的多层银纳米膜。⑵通过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约为41 nm和71 nm的金纳米粒子,得到合成均一、分散的纳米粒子溶液。制备带正电荷聚合物膜,作为基底,然后采用浸渍的方法制备达到饱和状态的纳米粒子膜,检测其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红移现象。我们发现41 nm的金纳米粒子相对于71 nm的金纳米粒子紫外吸收峰的范围更宽,而且峰位移动的距离更小。因此采用层层组装浸渍法制备的71 nm的金纳米膜有着更好的红移效应。探究了多层金纳米膜的红移变化,综合紫外吸收强度的变化,5层金纳米膜最适合做探测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亚,刘晓丽,温小栋.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共振增强超材料吸收器的吸收性质(英文)[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8
[2].周颖.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构造贵金属纳米膜探测器[D].东华大学.2016
[3].覃欣欣.基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高效白光LED用荧光粉[D].东华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