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粉蝶盘绒茧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红盘绒茧蜂,菜粉蝶,引进,加拿大
粉蝶盘绒茧蜂论文文献综述
游兰韶,曾爱平,文礼章[1](2012)在《北京寄生菜粉蝶的盘绒茧蜂种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1979—1980年,中国从加拿大引进微红盘绒茧蜂(Cotesia rubecular(Marshall))防治菜粉蝶(Pieris rapae L.),尔后,北京寄生菜粉蝶的一个土着种被误定为微红盘绒茧蜂。进一步检查两国的盘绒茧蜂标本,认为虽然两者形态相似,但仍有很明显的不同,差异在于前翅翅痣及后翅后肘室形状、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背突形状、齿数、阳茎基侧突形状等。为此,将北京菜粉蝶幼虫育出的盘绒茧蜂定名为拟微红盘绒茧蜂(Cotesia sp.(nr.rubecula Marshall))。(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王国红,刘勇,戈峰,吴开拓[2](2012)在《粉蝶盘绒茧蜂中国和荷兰种群学习行为及EAG反应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的取食危害可导致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天敌利用植物在受到植食性昆虫的危害后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来寻找寄主,这种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寻找寄主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是菜粉蝶(pieris rapae)主要的内寄生蜂,是优良的蜂种,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别以中国种群和荷兰种群的粉蝶盘绒茧蜂为研究对象,利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比较了不同地理种群粉蝶盘绒茧蜂雌蜂的学习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差异。旨在明确虫害植株释放的挥发物在两个地理种群中的作用。Y型嗅觉仪试验结果表明,雌蜂不同的学习经历会影响其对寄主植株的趋性行为。没有学习经历的中国种群雌蜂对虫害甘蓝挥发物较虫害紫甘蓝和虫害羽衣甘蓝挥发物表现出更强地趋性行为,无学习经历荷兰种群对虫害甘蓝挥发物同样表现出更强地趋性行为,中国种群3次间隔产卵和3次间隔气味学习使其对经历过的寄主植物挥发物趋性明显提高。荷兰种群3次间隔气味学习也会提高该蜂对经历寄主挥发物的趋性。EAG试验结果显示,两个地理种群雌蜂对所测定叁类挥发物(体积比10-1)的反应强弱依次为:C6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且在所测定的6种化合物剂量范围内,两个地理种群雌蜂均与trans-2--己醛和乙酸己酯(体积比10-4—10-1),壬醛、月桂烯和里那醇(体积比10-4—10-2)化合物的活性成正相关。结果表明,中国和荷兰种群雌蜂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学习能力和电生理反应。研究显示粉蝶盘绒茧蜂雌蜂可能利用甘蓝挥发物作为利它素而寻觅适宜的寄主,学习经历会明显提高该蜂对经历的寄主挥发物的趋性的行为。实验结果为菜粉蝶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王国红[3](2007)在《粉蝶盘绒茧蜂和微红盘绒茧蜂的记忆机理与种间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学习和记忆是当前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的热点。由于近缘物种寄生蜂间学习表现和记忆特性的比较研究,能很好地阐明进化和生态学因素对学习行为和记忆的影响,以此为模型开展对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分子和细胞水平分析,已经成为了现代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本博士论文以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和微红盘绒茧蜂(Cotesiarubecula)两个寄生蜂近缘种为材料,在分析它们取食行为差异与记忆的获得方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使用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转录抑制剂放线菌酮D(actinomycin D,ACD)和翻译抑制剂茴香霉素(anisomycin,ANI)阻断长时记忆以及冷休克阻断短时记忆,结合寄生蜂不同的产卵学习方式,研究了这两种近缘种寄生蜂学习和记忆特征,取得了如下的重要研究成果:(1)粉蝶盘绒茧蜂和微红盘绒茧蜂长时记忆形成中的特异性粉蝶盘绒茧蜂一次产卵学习后,其24小时记忆保持力能被蛋白质合成的转录抑制剂放线菌酮D(ACD)完全抑制,表现出经处理的粉蝶盘绒茧蜂与未经历产卵的寄生蜂趋向旱金莲无差异,表明粉蝶绒茧蜂一次产卵经历后就形成了依赖于蛋白质合成的长时记忆。微红盘绒茧蜂一次产卵学习后,形成了对旱金莲趋向的记忆,但记忆持续时间短于粉蝶盘绒茧蜂。两种寄生蜂3次连续产卵学习的记忆与一次产卵学习记忆结果相似。同未经历产卵的寄生蜂相比,粉蝶盘绒茧蜂3次连续产卵在24小时同样产生强的记忆保持力,这种记忆保持力同样能被蛋白合成的转录抑制剂放线菌酮D强烈抑制;但微红盘绒茧蜂3次连续产卵后在24小时的记忆和未经历产卵的寄生蜂是相似的,不存在显着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未经历产卵的寄生蜂相比,两种寄生蜂经过3次间隔产卵学习记忆均可产生持续5天的记忆保持力,但它们之间长时记忆巩固的时间动态有差异。粉蝶盘绒茧蜂在4小时就形成了依赖于蛋白质合成的记忆,放线菌酮D明显抑制粉蝶盘绒茧蜂的4小时及以后的记忆保持力。放线菌酮D和茴香霉素对微红盘绒茧蜂24小时的记忆保持力部分抑制,在其24小时的记忆中,存在依赖于蛋白质合成和不依赖于蛋白质合成的两种方式。但在72小时,其记忆则完全依赖于蛋白质合成,表现出茴香霉素明显抑制微红盘绒茧蜂72小时的记忆保持力。因此,粉蝶盘绒茧蜂长时记忆产生早,巩固快;微红盘绒茧蜂形成长时记忆较晚,72小时后才形成。72小时后,茴香霉素处理的记忆保持力在两种寄生蜂之间没有差异。(2)粉蝶盘绒茧蜂和微红盘绒茧蜂的短时记忆粉蝶盘绒茧蜂1小时的记忆保持力受到冷休克干扰,4小时后记忆保持力部分受影响,8小时后记忆不受冷休克影响。影响长时记忆的抑制剂的抑制效果显示,对粉蝶盘绒茧蜂一次产卵后1小时的记忆的抑制作用没有影响,4小时部分受到抑制,8小时记忆显着抑制。以上结果均表明粉蝶盘绒茧蜂的麻醉敏感记忆(AnesthesiaSensitive Memory,ASM)能持续几小时,一次产卵后8小时完全形成长时记忆。而微红盘绒茧蜂ASM衰退速度比粉蝶盘绒茧蜂要快,一次产卵后20分钟处理,对冷休克干扰敏感,1小时后明显减弱。对两种寄生蜂一次产卵后间隔20分钟、1小时、2小时和3小时进行冷休克处理结果显示: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冷休克处理对寄生蜂记忆的干扰作用逐渐减弱。间隔20分钟内冷休克处理的效果明显,但间隔1小时后冷休克处理的效果变得不明显。(3)粉蝶盘绒茧蜂和微红盘绒茧蜂的记忆结构本研究表明,在粉蝶盘绒茧蜂中,麻醉敏感记忆ASM的衰退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LTM的巩固阶段发生在一个相似的时间段,这表明ASM直接巩固为LTM,不需要抗麻醉记忆(Anesthesia-resistant memory,ARM)作为过渡。粉蝶盘绒茧蜂中LTM的形成阻断了ARM的形成,两者不能共存。但在微红盘绒茧蜂中,麻醉敏感记忆(ASM)的衰退比长时记忆LTM时相巩固要开始提前几个小时,它的记忆首先巩固为抗麻醉记忆阶段,随后与长时记忆(LTM)记忆共存,然后在48小时后衰退。以上结果表明,这两种寄生蜂间记忆巩固形成的ARM和长时记忆(LTM)的巩固存在明显的差异。(4)creb基因在粉蝶盘绒茧蜂脑部的表达creb基因在长时记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揭示creb基因与记忆的关系,本论文通过原位杂交,检测了creb基因在寄生蜂脑中的表达特征,发现粉蝶盘绒茧蜂记忆形成过程中,脑部蕈体的Kenyon细胞有creb基因优势表达;而且在视叶的神经节层和外髓等部位也检测到creb基因的表达。本博士论文通过对两种近缘种寄生蜂的学习行为的研究,发现粉蝶盘绒茧蜂和微红盘绒茧蜂记忆形成和巩固的种的特异性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次数影响昆虫长时程记忆形成和巩固是适应于取食策略的不同的进化结果;首次表明两个近缘种间在形成LTM时,必须的学习事件中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明显的自然差异。从而阐明了进化和生态环境对昆虫学习行为和记忆的作用,揭示了LTM形成和巩固在不同近缘种之间差异产生的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昆虫行为学的理论。(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7-11-01)
王常平,游兰韶,肖芬,肖顺华[4](2005)在《菜粉蝶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人工饲养,对长沙地区菜粉蝶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沙,菜粉蝶盘绒茧蜂一年发生4代,从4月下旬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菜粉蝶盘绒茧蜂寄生的4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旬、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上旬,寄生率范围为18.48%~27.89%。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变化范围为29.4℃下13.5d至20.3℃下16.2d。菜粉蝶盘绒茧蜂喜寄生菜青虫2龄和3龄幼虫,很少寄生1、4、5龄幼虫。喂蜜的菜粉蝶盘绒茧蜂寿命明显长于未喂蜜的菜粉蝶盘绒茧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3期)
王常平[5](2005)在《螟黄足盘绒茧蜂支序系统学研究及菜粉蝶盘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Cotesia flavipes complex(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5个种和外群侧沟茧蜂Microplitis及沟腹茧蜂Diolcogaster的70个性状,以及复合群5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粘虫盘绒茧蜂Cotesia kariyai、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的67个性状,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Phylip分支系统学软件探讨该复合群内5个种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二化螟盘绒茧蜂C.chilonis和大螟盘绒茧蜂C.sesamiae近缘,芦螟盘绒茧蜂C.chiloluteelli和汉寿盘绒茧蜂C.hanshouensis近缘,螟黄足盘绒茧蜂C.flavipes相对独立。 以上研究表明无论是以近缘属作外群还是以同属其它种作外群,所得结果基本上都能反映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各种之间的分类地位。 另外,通过对菜粉蝶幼虫及其寄生性天敌—菜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gata(L.)的室内人工饲养,对长沙地区菜粉蝶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沙,菜粉蝶盘绒茧蜂一年一月到七月至少发生四代,从四月下旬开始到七月中旬结束。一月到七月菜粉蝶盘绒茧蜂寄生的四个高峰期分别为五月上旬、六月上旬、六月下旬、七月上旬,寄生率范围从18.48%~27.89%。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变化范围为29.4℃下13.5天至20.3℃下16.2天。菜粉蝶盘绒茧蜂喜寄生菜青虫2龄和3龄幼虫,不寄生1龄幼虫,很少寄生4、5龄幼虫。喂蜜的菜粉蝶盘绒茧蜂寿命明显长于未喂蜜的菜粉蝶盘绒茧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林文彩,郭世俭,宋会鸣[6](1998)在《菜粉蝶绒茧蜂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农药对其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5~1997年在杭州市郊对菜粉蝶绒茧蜂的田间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在室内测定了7类11种常用杀虫剂对该蜂的毒性。结果表明,该蜂在5~7月份的寄生率较高,8~9月份较低,晚秋后又有回升,年度之间有一定差异。在供试的11种药剂中,抑太保和Bt对该蜂成虫最为安全,其次为杀灭菊酯,而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性最大;在供试的9种农药中,巴丹对茧的毒性最大,羽化率为0,其它药剂对该蜂的羽化影响不大,但辛硫磷和乐果对羽化后的成虫有极高的毒性。本文对如何协调农药与天敌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昆虫天敌》期刊1998年04期)
李人柯[7](1998)在《抑食肼对菜粉蝶幼虫和菜粉蝶黄绒茧蜂的毒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测得抑食肼对3龄菜青虫的触杀毒力和胃毒毒力LD50分别为51.53μg/g和0.11μg/g;对菜粉蝶黄绒茧蜂成虫触杀毒力LD50为9641.12μg/g,400mg/l的抑食肼引致该蜂幼虫死亡80.7%。在田间该药对菜青虫表现很高的药效。体壁几丁质含量的测定表明,该药明显抑制菜青虫体壁几丁质的合成。(本文来源于《昆虫天敌》期刊1998年02期)
张贵有,高航[8](1992)在《莱粉蝶绒茧蜂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n mer-atus)是树粉蝶和天幕毛虫幼虫的主要寄生蜂之一,发生于6月上、中旬,寄生于树粉蝶的寄生率最高达59.1%,平均26.3%。1 菜粉蝶绒茧蜂越冬态及发生规律菜粉蝶绒茧蜂以老龄幼虫或蛹在树粉蝶幼虫体内越冬,翌春寄主虫开始取食后,蜂老龄幼虫开始钻出寄主体外,结茧化蛹。该蜂发生规律:6月份在树粉蝶幼虫体旁结茧化蛹,7月份在白菜地菜青虫体下结茧化蛹,8月份在甘兰地菜青虫上结茧化蛹羽化,(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1992年04期)
杜予州,任顺祥[9](1989)在《菜粉蝶绒茧蜂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频次分布x~2检验法,Iwao法,Taylor幂法则以及其它聚集指标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菜粉蝶绒茧蜂种群(茧块)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菜粉蝶绒茧蜂茧块在甘蓝上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之间是随机的,茧块的聚集是由寄主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本文来源于《昆虫天敌》期刊1989年03期)
赵洪有,黄奎玉[10](1986)在《菜粉蝶黄绒茧蜂在长白山区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天敌昆虫的大宝库。国内已发现的多种害虫天敌,在这里几乎都有,有的且是优势种群。如菜粉蝶黄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L.)是长白山区菜粉蝶幼虫的体内寄生蜂,对一、二代菜青虫起着很大的控制作用。其寄主有菜粉蝶(Pieris rapae)和山楂粉蝶(Aporia creategi),据国外报道还有花粉蝶(本文来源于《生物防治通报》期刊1986年04期)
粉蝶盘绒茧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昆虫的取食危害可导致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天敌利用植物在受到植食性昆虫的危害后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来寻找寄主,这种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寻找寄主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是菜粉蝶(pieris rapae)主要的内寄生蜂,是优良的蜂种,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分别以中国种群和荷兰种群的粉蝶盘绒茧蜂为研究对象,利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比较了不同地理种群粉蝶盘绒茧蜂雌蜂的学习行为和触角电生理反应差异。旨在明确虫害植株释放的挥发物在两个地理种群中的作用。Y型嗅觉仪试验结果表明,雌蜂不同的学习经历会影响其对寄主植株的趋性行为。没有学习经历的中国种群雌蜂对虫害甘蓝挥发物较虫害紫甘蓝和虫害羽衣甘蓝挥发物表现出更强地趋性行为,无学习经历荷兰种群对虫害甘蓝挥发物同样表现出更强地趋性行为,中国种群3次间隔产卵和3次间隔气味学习使其对经历过的寄主植物挥发物趋性明显提高。荷兰种群3次间隔气味学习也会提高该蜂对经历寄主挥发物的趋性。EAG试验结果显示,两个地理种群雌蜂对所测定叁类挥发物(体积比10-1)的反应强弱依次为:C6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且在所测定的6种化合物剂量范围内,两个地理种群雌蜂均与trans-2--己醛和乙酸己酯(体积比10-4—10-1),壬醛、月桂烯和里那醇(体积比10-4—10-2)化合物的活性成正相关。结果表明,中国和荷兰种群雌蜂均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学习能力和电生理反应。研究显示粉蝶盘绒茧蜂雌蜂可能利用甘蓝挥发物作为利它素而寻觅适宜的寄主,学习经历会明显提高该蜂对经历的寄主挥发物的趋性的行为。实验结果为菜粉蝶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粉蝶盘绒茧蜂论文参考文献
[1].游兰韶,曾爱平,文礼章.北京寄生菜粉蝶的盘绒茧蜂种类鉴定[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王国红,刘勇,戈峰,吴开拓.粉蝶盘绒茧蜂中国和荷兰种群学习行为及EAG反应的比较[J].生态学报.2012
[3].王国红.粉蝶盘绒茧蜂和微红盘绒茧蜂的记忆机理与种间差异[D].北京林业大学.2007
[4].王常平,游兰韶,肖芬,肖顺华.菜粉蝶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J].湖南农业科学.2005
[5].王常平.螟黄足盘绒茧蜂支序系统学研究及菜粉蝶盘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
[6].林文彩,郭世俭,宋会鸣.菜粉蝶绒茧蜂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农药对其毒性[J].昆虫天敌.1998
[7].李人柯.抑食肼对菜粉蝶幼虫和菜粉蝶黄绒茧蜂的毒力[J].昆虫天敌.1998
[8].张贵有,高航.莱粉蝶绒茧蜂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J].陕西林业科技.1992
[9].杜予州,任顺祥.菜粉蝶绒茧蜂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J].昆虫天敌.1989
[10].赵洪有,黄奎玉.菜粉蝶黄绒茧蜂在长白山区的发生[J].生物防治通报.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