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高温油藏论文-吴伟

低渗透高温油藏论文-吴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渗透高温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乳化增粘

低渗透高温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1](2018)在《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在特高温(95~120℃)中低渗透率(50~100 mD)油藏易降解且难注入,为进一步提高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建立乳液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和乳化增粘性能评价方法,并对乳液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研发了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即在温度为110℃条件下形成增粘型乳液,增溶水率大于90%,乳化增粘率大于100%。物理模拟结果表明,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乳化增粘型乳液表面活性剂和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交替注入的组合驱油方式可提高采收率为17.7%~22.1%。在纯化油田纯17-1单元开展乳液表面活性剂驱先导试验,2017年2月交替注入3轮次,油井已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创建了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新型开发方式,为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8年02期)

赵方剑[2](2017)在《特高温低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驱现场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原油温度高、渗透率低的问题,运用乳液表面活性剂促使油水两相产生乳化现象,增加驱替相黏度,有效驱替分布在油藏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同时利用低张力表面活性剂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 N/m的超低水平,降低黏附性,提高洗油效率,两者组合得到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将该驱油体系应用于纯17-1区块,经过20多个月驱油体系的不断注入,截至2017年7月,对应油井日产油量由1.3 t/d上升至6.3 t/d,综合含水由83.0%下降至74.1%,有效改善层间吸水差异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7年06期)

魏宇[3](2016)在《深层低渗透油藏高温复合压裂体系配方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田的逐步开发,水力压裂在低渗透油气田增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压裂液的性能要求也逐步提高。主要针对压裂液体系的抗温抗剪切能力研制出了以2 500万聚丙烯酰胺和羟丙基瓜胶复配作为稠化剂,复合有机硼锆作为交联剂的压裂液体系。通过对该体系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符合行业相关标准。最后,根据现场实际应用表明所研制的抗高温压裂液体系能够满足高温低渗透油藏的改造增产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6年07期)

赵青[4](2016)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抗高温调驱剂的研发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合物为主的弱凝胶深部调驱技术现已成为非均质油藏增油降水的有力保障,尤其是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该技术已被大量应用。但是由于弱凝胶中的主剂HPAM在超过85℃后会快速降解,导致凝胶失效,故该技术目前多用于85℃以下的油藏。抗高温堵剂方面应用最多的是无机类或者有机颗粒类,这类堵剂选择性较差,而且很难进入地层深部,扩大波及体积的范围有限。能进入地层深部并具有选择封堵性的抗高温有机聚合物类的调驱剂体系研究较少。本文以吉林腰英台油田为例,以2-丙烯酰胺基-2-十四烷基乙磺酸(AMC_(16)S)、丙烯酰胺(AM)及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叁种单体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抗高温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该聚合物呈高度枝化的形态。该聚合物能抗温至100℃,且能与酚醛树脂预聚体形成调驱体系,该体系在裂缝性低渗储层中初始粘度低、流动性强、交联时间可控、成胶强度可控,且在高温环境中能长久地稳定,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该体系具有非常致密的叁维网状结构。动态岩心流动实验显示,在单岩心流动中新型凝胶具有很好的流度控制和封堵地层的能力,在并联岩心中注入调剖剂后,吸水剖面非均质程度大幅降低。本文所研发的新型的抗高温调驱剂体系可以较好的应用于高温非均质水窜油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伊卓,杨付林,刘希,赵方园,方昭[5](2015)在《中低渗透高温高盐油藏驱油共聚物P(AM/AMPSNa/AANa)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低渗透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技术中,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HPAM)存在不易注入、剪切降粘显着和耐温抗盐性能差等问题。本文以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采用过硫酸胺(NH4)2S2O8和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作为支化结构复合引发体系,通过共聚后水解工艺,合成含支化结构耐温抗盐驱油共聚物P(AM/AMPSNa/AANa)。研究了引发温度、链转移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对共聚物特性黏数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13C NMR表征了产物结构。筛选特性黏数1915 m L/g左右的共聚物,进行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优异的耐温抗盐性能、抗剪切性能、抗老化性、注入性和驱油性能,可应用在中低渗透高温高盐油藏叁次采油中。(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05期)

李凡,罗跃,丁康乐,刘承杰,刘巍[6](2013)在《一种高温低渗透油藏CO_2气驱封窜剂的制备与驱替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高温低渗透油藏的CO_2气驱封窜剂,通过对封窜剂配方中缓聚剂ES、引发剂、改性剂加量的筛选,得到封窜剂的最佳配方如下:丙烯酰胺加量4.5%(质量分数,下同),乳化型引发剂INI-E(甲苯溶液)加量0.25%,改性剂(阳离子单体)加量0.3%,缓聚剂ES加量0.5%。该封堵剂溶液在常温下的黏度为1.1 mPa·s,易泵送易注入。100℃下成胶时间可控,在2.5~12 h左右,成胶黏度达到120×10~4mPa·s以上。封窜剂体系在126℃、CO_2压力8.0 MPa、矿化度57728.92 mg/L条件下,成胶黏度达到170×10~4mPa·s以上。在直径2.5 cm、长120 cm、渗透率1.631μm~2的填砂管中,水驱注入压力为0.08 MPa,成胶后CO_2驱替的突破压力为2.2 MPa,实验表明该体系的注入性好且对CO_2有较强的封堵作用。岩心驱油实验表明,该体系有很好的CO_2封窜性能,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5.1%。(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3年04期)

吴玉昆,邓明坚[7](2013)在《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调剖技术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江汉油区潜43地层渗透率低、温度高、矿化度高、裂缝较发育的特点,研究了耐温抗盐的体膨型调剖剂JCYJ-1和具有良好注入性能的延缓胶联型调剖剂JCDC-1;同时围绕裂缝发育、注水指进严重的地层特点,研究了复合调剖工艺,解决了裂缝水窜和平面非均质引发的孔隙水窜问题。现场试验见到较好的效果,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江汉油区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的调剖稳产技术。(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3年04期)

吴刚,王志强,游靖,吕翠燕,赵文华[8](2012)在《高温低渗透砂岩油藏可动凝胶调驱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华北油田雁9断块储层温度高、渗透率低、注水压力高的特点,常规聚合物凝胶调驱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需在降低可动凝胶调驱剂溶液注入黏度和增加凝胶热稳定性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优选了两性离子聚合物降低凝胶调驱剂溶液的注入黏度,利用水溶性酚醛树脂交联剂JY-1,并添加热稳定剂WY有效提高交联形成凝胶的热稳定性。经室内90 d高温考察,凝胶性能稳定。现场试验表明,在接近正常日注水量的注入速度条件下,顺利完成施工,对应油井增产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12年06期)

曹鹏[9](2011)在《莫北低渗透高温油藏改善注入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小阳离子聚合物类防膨缩膨剂加之一定的辅助体系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莫北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高温油藏,储层平均孔隙度11.93%,平均渗透率1.82mD;油层平均孔隙度13.57%,平均渗透率3.19mD;油藏中部平均地层压力38.45MPa,油层中部平均温度103℃,压力系数0.97。本文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调研,从低渗透油藏的概念、储集层普遍特性、存在问题以及改善低渗油藏注入性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目前应用较多的小阳离子聚合物对改善注水井注入性方面具有较为优越的应用价值,纳米类材料以本身分子量较小的优势,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纳米材料在油田应用方面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是以小阳离子聚合物类防膨缩膨剂并辅助以纳米或无机盐类材料为出发点,来研究改善莫北油田注入性的相关措施。本文以此及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从生产动态、注入水水质特征、原油性质、微观孔隙特征、粘土矿物产状及对油层伤害和储层敏感性等方面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莫北油田注水井注入性差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莫北油田储层物性差、强水敏及注入水矿化度较低是导致注入压力高注水注不进的主要原因,其储层中高含粘土矿物,粘土矿物的膨胀、分散和运移又是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粘土矿物的膨胀性特点势在必行。基于粘土的电性特征,进一步对储层的水敏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粘土防膨缩膨等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对11种单剂体系与储层流体进行配伍性研究,同时系统的评价各种体系对于四种常见粘土矿物及模拟粘土矿物的防膨缩膨性能。针对莫北油田的实际情况,选用各种体系对于模拟粘土矿物的防膨缩膨效果作为主要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AY6和GY6两类体系,其中AY6的防膨率和缩膨率分别为:70.48%和62.04%;GY6的防膨率和缩膨率分别为:73.33%和19.23%,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复配来进一步研究复配体系的缩膨效果,为进行物理模拟降压增注实验提供依据。在物理模拟试验的过程中,辅助加入一定量的纳米降压增注材料对于岩心中粘土矿物的稳定和防运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一元体系、二元体系及叁元体系等14种体系进行降压增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A:B:G=3:1:3体系和A:G=3:1体系对于莫北油田天然岩心具有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其中A:B:G=3:1:3体系效果良好,当注入体系后再次利用注入水驱替20PV时,降压幅度仍为65.87%;二元体系中A:G=3:1体系注入到岩心中,模拟关井48h后再次利用注入水进行驱替10PV后,降压幅度基本稳定在68.50%左右。并以此为基础,对两种优选体系的注入段塞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注入0.5PV的A:B:G=3:1:3体系和1PV的A:G=3:1体系能够较好的改善莫北油田的注入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1-05-01)

孙春辉[10](2010)在《低渗透高温油藏活性水降压增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注水压力高的问题,而活性水驱是解决注水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留西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高温油藏,平均孔隙度12%,平均渗透率5×10-3μm2,油藏温度120℃。本文从生产动态、微观孔隙结构、水质、敏感性和原油性质等方面分析了留西油田注入压力高的原因;优选出了活性水体系,并从配伍性、防膨防垢、杀菌和改变润湿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从注入浓度、注入时机和注入段塞长度叁个方面,运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活性水驱的基本规律和作用效果。本文的主要认识为:1、储层物性差,极强水敏和原油性质差是造成留西油田注水压力高的主要原因;优选出的表面活性剂ZK-S,可使界面张力降至10-2mN/m,耐高温性能好,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具有较好的防膨、防垢和杀菌作用,且使岩石亲水性增强;2、岩心实验和数值模拟都表明,0.15%为活性水优选浓度,活性水降压增注适用于水驱的各个阶段;岩心实验中,水相和油相的渗透率都得到了改善,相对渗透率曲线等渗点发生右移,水相渗透率在高含水期提高显着,残余油饱和度显着降低;3、数值模拟显示:①活性水驱相对于水驱平均降压11.3%,延长无水采油时间和有效产能维持时间,大幅度提高采油速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活性水驱前缘是其发挥作用的最重要阶段;②各注入时机下均能达到相同的降压效果和最终采收率;注入时机越早,采油速度越快;“油墙”是活性水起作用的重要表现;③注活性水期间降压明显,后续水驱降压不明显;随段塞长度的增大,含水率上升速度和日产油量下降速度均逐渐变缓,有效产能维持时间延长,采收率逐渐增加,优选段塞长度为0.7PV;提高采油速度效果与段塞长度基本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期刊2010-06-01)

低渗透高温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原油温度高、渗透率低的问题,运用乳液表面活性剂促使油水两相产生乳化现象,增加驱替相黏度,有效驱替分布在油藏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同时利用低张力表面活性剂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 N/m的超低水平,降低黏附性,提高洗油效率,两者组合得到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将该驱油体系应用于纯17-1区块,经过20多个月驱油体系的不断注入,截至2017年7月,对应油井日产油量由1.3 t/d上升至6.3 t/d,综合含水由83.0%下降至74.1%,有效改善层间吸水差异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渗透高温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吴伟.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8

[2].赵方剑.特高温低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驱现场试验[J].特种油气藏.2017

[3].魏宇.深层低渗透油藏高温复合压裂体系配方的研究及应用[J].当代化工.2016

[4].赵青.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抗高温调驱剂的研发及性能表征[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5].伊卓,杨付林,刘希,赵方园,方昭.中低渗透高温高盐油藏驱油共聚物P(AM/AMPSNa/AANa)的合成及性能[J].应用化学.2015

[6].李凡,罗跃,丁康乐,刘承杰,刘巍.一种高温低渗透油藏CO_2气驱封窜剂的制备与驱替效果评价[J].油田化学.2013

[7].吴玉昆,邓明坚.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调剖技术研究及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

[8].吴刚,王志强,游靖,吕翠燕,赵文华.高温低渗透砂岩油藏可动凝胶调驱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2

[9].曹鹏.莫北低渗透高温油藏改善注入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

[10].孙春辉.低渗透高温油藏活性水降压增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0

标签:;  ;  ;  ;  

低渗透高温油藏论文-吴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