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带电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弯曲晶体,空间带电粒子,偏转,硅晶体
空间带电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衍存,贾晓宇,郝志华,向宏文,秦珊珊[1](2019)在《利用弯曲晶体实现空间带电粒子屏蔽方法及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传统辐射屏蔽方法质量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利用弯曲晶体对空间带电粒子进行偏转屏蔽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规则晶体内部连续性势垒对带电粒子的束缚作用,使得被束缚的带电粒子随着晶体弯曲而偏转。采用解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弯曲晶体对带电粒子偏转机理的4个关键参数:临界角,临界半径,退沟道长度和偏转效率;并从偏转效率的角度对比了硅晶体和碳纳米管2种材料的屏蔽效能,结果显示碳纳米管更具备工程应用前景。建立了适合偏转空间各向同性入射带电粒子的屏蔽材料结构,初步分析了该结构偏转空间不同能量电子和质子所需的屏蔽厚度,结果表明:对电子而言,利用弯曲晶体的屏蔽方法优于传统的能量损失方法。(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王馨悦,张爱兵,荆涛,孔令高,张珅毅[2](2019)在《近月空间带电粒子环境——“嫦娥1号”“嫦娥2号”观测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嫦娥1号"(CE-1)、"嫦娥2号"(CE-2)都安装了1台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High-energetic Particles Detectors,HPD)和2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olar Wind Ion Detectors,SWIDs),进行了月球轨道200 km和100 km空间环境探测,获得了月球轨道空间高能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和重离子)能谱随时间的演化特征、等离子体与月球相互作用特征以及太阳风离子速度、密度和温度参量。空间环境探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低年、空间环境扰动水平相对较低、月球处于太阳风中时,近月空间带电粒子环境的基本特征与行星际空间相比变化不大。CE-1、CE-2在轨运行期间,发现了多起0.1~2 MeV能量电子急剧增加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月球从太阳风运动到磁尾的所有空间区域,其中20%的事件伴随着卫星周围等离子体离子加速。模拟和统计研究表明:能量电子急剧增加使得绕月卫星和月球表面电位大幅下降导致了离子加速现象的发生;能量电子总流量大于1011 cm-2时,绕月卫星和月球表面充电电位可达负的上千伏。此外,月表溅射与反射太阳风离子、太阳风"拾起"离子等空间环境事件的发现,揭示了太阳风离子和月球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本文来源于《深空探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跃恒[3](2017)在《带电粒子与静电波相互作用过程中相空间输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聚变能是未来人类发展的理想能源,托卡马克是最有希望实现核聚变的磁约束聚变装置。为了实现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的自持燃烧,对等离子体的约束和加热成为目前的关键。而辅助的电流驱动手段对于等离子体的约束也是非常必要的。波与粒子的相互作用是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的重要物理机制,更是等离子体物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带电粒子与静电波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相空间的混沌输运现象,其中包括静电波相位对粒子在速度空间混沌扩散的影响,等离子体中电子与两支低杂波的相互作用,以及电子与低杂波谱的相互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相位谱的静电波场中带电粒子在速度空间的混沌扩散。首先建立了多步的标准映射模型,然后,通过数值模拟,观察了相位对混沌扩散的阈值以及超过阈值后相位对混沌扩散的影响。并通过解析计算速度关联函数得到粒子在速度空间的混沌扩散系数,与数值模拟得到结果吻合得很好。研究发现,速度空间的混沌扩散对波的相位谱有很强的依赖性。对于有两个不同相位的周期相位谱,即使共振区重迭参数很大,很小的相对相位差也会导致实际的扩散偏离准线性扩散。在任意叁支相邻的波相位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很大的共振区重迭参数,准线性近似是可以成立的。准线性的阈值可以比零相位的标准映射的阈值要高很多。用基于回旋动理学电子与全动理学离子的粒子模拟程序GeFi [Lin et al.,Plasma Phys. Control. Fusion 47, 657 (2005)],研究了电子与两支低杂波的相互作用中扰动轨道的影响。这两支低杂波一个相速较低(vp1=3.8VtVe,其中Vthe是电子热速度)可以与足够的电子共振,另外一个相速较高(vp2=5.5Vthe),不能与足够的电子共振。当非共振波的幅度足够弱时,两支波的共振区未重迭,共振波的幅度演化与O'Neil理论[O'Neil,Plasma of Fluid 8, 12 (1965)]预测的结果十分相似。当提高波的幅度,两支波的共振区重迭,大范围的混沌出现,使得共振波的阻尼增强,这是由于捕获粒子轨道受到非共振波很强的扰动,导致粒子在相空间发生混沌输运,增强了波的阻尼。当共振区重迭到足够强的程度,非共振波的阻尼以及其非线性振荡行为也被观察到。由于混沌区域的速度范围变宽,速度分布函数的共振平台也有相应的展宽。用GeFi程序模拟了电子与多支低杂波组成的低杂波谱的相互作用,详细展示了波谱的演化以及电子在相空间的输运过程。研究发现,低模数以及中间模数的波增长起来,增长的原因是高速的电子通过相空间的混沌输运把能量传递给这些波。中间模数的波的增长可以将两个非重迭的共振区连接起来。对于单峰的波谱,可以看到峰波的粒子捕获效应并且在速度分布函数上出现共振平台。对于双峰波谱,当两峰的共振区轻微重迭时,由于波的阻尼导致共振区分离,速度分布函数上出现两个不同大小共振平台。当两峰的共振区重迭很强时,即使共振波被阻尼到很低的水平,由于中间模数的波的增长,速度分布函数上的两个共振平台还是融合为一个更长的共振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10-26)
成昱旻,兰小飞,石宗仁,汤秀章[4](2016)在《望远镜式空间带电粒子探测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空间高能粒子环境探测要求,研制了一套数字化空间电子、质子注量率能谱探测系统原理样机。该探测系统采用了半导体探测器组成的望远镜式结构,并应用了数字化的信号处理方法,能探测0.5 Me V以上的电子和5~300 Me V的质子;具有能够实时测量、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及可靠性高等优点。对该系统的各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TSi半导体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可达0.5%,Si(Li)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约为1.02%,均在可接受范围(小于5%)内。(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罗坤,陈光,李斌成[5](2016)在《空间带电粒子辐照对1064nm激光薄膜的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间环境中运行的激光系统必须遭受带电粒子的辐照,光学薄膜往往是激光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其性能和稳定性易受带电粒子辐照的影响。我们采用离子束溅射法制备了1 064 nm单波段双面增透膜样品,测得1 064nm处透射率为99.964 5%,吸收为50 ppm,用低能质子和电子(40 Ke V)模拟空间带电粒子辐照样品,辐照通量为1.8×10~(13)个/cm~2,辐照引起样品1 064 nm处透射率下降362 ppm,吸收增加5 ppm;退火处理后,样品的光学性能恢复。结合SRIM程序模拟计算和分析,提出膜层内空位损伤是引起薄膜1 064 nm处光学性能退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蔡本再[6](2015)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叁维空间运动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问题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也是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是几乎所有的考题中,带电粒子运动的轨迹都是在某个固定平面上,考察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局限.实际上空间中匀强磁场的分布是叁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情况也可以是叁维的.如果设计一些带电粒子的叁维运动轨迹的问题,就可以做到既能考察学生的物理知识,又能考察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本文例举叁例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期刊2015年21期)
赵春晴,冯伟泉,丁义刚,刘宇明,沈自才[7](2015)在《空间带电粒子辐射环境下防静电热控涂层性能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控涂层表面镀ITO(Indium Tin-Oxide)膜是抑制航天器表面充放电的有效措施,但空间辐射环境总剂量效应可能会使镀ITO膜的防静电热控涂层电性能发生退化,且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相关研究。本工作研究了空间电子和质子辐照环境对ITO膜导电性能的影响,为表面充放电防护提供设计依据。选择两种典型防静电热控涂层(ITO/Kapton/Al、ITO/OSR/Ag)为研究对象,针对地球同步轨道低能带电粒子环境,通过地面加速试验方法研究电子和质子辐照对防静电热控涂层表面电阻率的影响。试验参数采用剂量-深度分布模拟方法确定,保证了地面效应和空间效应的等效性;试验数据采用表面电阻率原位测量方法获得,避免了异位"恢复效应"带来的测量误差。试验结果表明,质子与电子辐照环境下两种防静电热控涂层的表面电阻率均呈指数衰减趋势,且电子辐照下材料性能变化趋势更为明显。SEM分析表明,ITO/OSR/Ag辐照后表面损伤较小,而ITO/Kapton/Al在辐照后表面出现细小的裂纹。XPS分析表明,电子、质子辐照后涂层表面氧空位型缺陷和Sn4+离子增多可能导致防静电涂层表面导电性能增强。本研究工作验证了空间带电粒子辐射环境对镀ITO膜热控涂层导电性能没有严重影响,为地球同步轨道长寿命型号大量使用ITO防静电涂层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8-12)
盛延辉[8](2015)在《空间带电粒子辐照下GaAs太阳电池的辐照损伤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间带电粒子辐照下Ga As太阳电池电学性能退化规律、载流子输运规律和辐照缺陷演化规律叁个方面论述空间太阳电池的辐照损伤效应和物理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电池电学参数退化模型和载流子输运模型是揭示空间太阳电池辐照损伤物理机制的两个关键.由此,构建空间太阳电池辐照损伤机理的物理模型和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陆全明,黄灿,杨忠炜[9](2014)在《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加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环境中充满能量从几十ke V到几Me V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可导致在轨航天器表面和内部带电甚至单粒子效应,从而引发航天器故障。高能粒子的产生和日地空间环境中的爆发现象如耀斑、磁层亚暴等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与这些爆发现象相关的磁重联、激波和等离子体波动等加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董刚[10](2014)在《一道高考题带来的教学启发——“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教学中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2014年全国高考江苏物理卷第14题带来的思考2014年全国高考江苏物理卷第14题原题如下:某装置用磁场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装置的长为L,上下两个相同的矩形区域内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方向与纸面垂直且相反,两磁场的间距为d。装置右端有一收集板,M、N、P为板上的叁点,M位于轴线OO′上,N、P分别位于下方磁场的上、下边界上。在纸面内,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以某一速度从装置左端的中点射入,方向与轴线成30°角,经过上方的磁场区域一次,恰好到达P点。改变粒子入射速度的大小,可以控制粒子(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4年10期)
空间带电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嫦娥1号"(CE-1)、"嫦娥2号"(CE-2)都安装了1台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High-energetic Particles Detectors,HPD)和2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olar Wind Ion Detectors,SWIDs),进行了月球轨道200 km和100 km空间环境探测,获得了月球轨道空间高能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和重离子)能谱随时间的演化特征、等离子体与月球相互作用特征以及太阳风离子速度、密度和温度参量。空间环境探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低年、空间环境扰动水平相对较低、月球处于太阳风中时,近月空间带电粒子环境的基本特征与行星际空间相比变化不大。CE-1、CE-2在轨运行期间,发现了多起0.1~2 MeV能量电子急剧增加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月球从太阳风运动到磁尾的所有空间区域,其中20%的事件伴随着卫星周围等离子体离子加速。模拟和统计研究表明:能量电子急剧增加使得绕月卫星和月球表面电位大幅下降导致了离子加速现象的发生;能量电子总流量大于1011 cm-2时,绕月卫星和月球表面充电电位可达负的上千伏。此外,月表溅射与反射太阳风离子、太阳风"拾起"离子等空间环境事件的发现,揭示了太阳风离子和月球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带电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衍存,贾晓宇,郝志华,向宏文,秦珊珊.利用弯曲晶体实现空间带电粒子屏蔽方法及应用初探[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9
[2].王馨悦,张爱兵,荆涛,孔令高,张珅毅.近月空间带电粒子环境——“嫦娥1号”“嫦娥2号”观测结果[J].深空探测学报.2019
[3].黄跃恒.带电粒子与静电波相互作用过程中相空间输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4].成昱旻,兰小飞,石宗仁,汤秀章.望远镜式空间带电粒子探测系统研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6
[5].罗坤,陈光,李斌成.空间带电粒子辐照对1064nm激光薄膜的性能影响[J].光电工程.2016
[6].蔡本再.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叁维空间运动例析[J].中学物理.2015
[7].赵春晴,冯伟泉,丁义刚,刘宇明,沈自才.空间带电粒子辐射环境下防静电热控涂层性能退化研究[C].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8].盛延辉.空间带电粒子辐照下GaAs太阳电池的辐照损伤效应[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
[9].陆全明,黄灿,杨忠炜.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加速机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4
[10].董刚.一道高考题带来的教学启发——“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教学中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