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无关论文-何翼龙,郭邦红

设备无关论文-何翼龙,郭邦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设备无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轨道角动量,自适应光学补偿,安全码率

设备无关论文文献综述

何翼龙,郭邦红[1](2019)在《实时跟踪补偿的OAM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信道传输过程引入的畸变相位严重限制了基于自由空间的轨道角动量(OAM)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传输距离,为了实现畸变相位的实时监测和补偿,基于自适应光学技术提出一种实时跟踪补偿的OAM编码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OAM-MDI-QKD)方案。方案采用波前补偿和相位共轭,设计了双重补偿的自适应光学系统;采用单一光源的结构,解决了双光源的波长模式不匹配问题;利用OAM进行编码,解决了传统MDI-QKD的测量基参考系对不准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在信道损耗相同的情况下,本方案的损耗容错比传统的MDI-QKD方案高42 dB,比无补偿的OAM-MDI-QKD方案高2 dB。(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周媛媛,徐华彬,程康,王潋[2](2019)在《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量子密钥分配的性能,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提出了一种四强度诱骗态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首先,利用光源的双模态特性和光子数标记技术来提升传输性能,推导了单光子对计数率下限和误码率上限的计算公式;然后,考虑统计波动,分析了数据长度有限对方案性能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在安全传输距离和密钥生成效率上都优于现有基于弱相干态光源和预报单光子源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在统计波动条件下,方案性能会随着数据长度的减少而降低,但即使数据长度减少到10~(10),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最大传输损耗容忍度仍可达36 dB,优于现有的其他方案。(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谷文苑,赵尚弘,东晨,朱卓丹,屈亚运[3](2019)在《一种K分布强湍流下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K分布强湍流下自由空间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模型,采用阈值后选择方法来减少大气湍流对密钥生成率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使用阈值后选择方法前后协议的密钥率和湍流强度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使用阈值后选择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协议的密钥生成率,尤其是在高损耗和强湍流区域,而且其最佳阈值与湍流强度、信道平均损耗有关,对实际搭建性能较好的自由空间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程康,周媛媛,王欢[4](2019)在《测量设备无关的经典-量子信号共纤传输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测量设备无关协议的经典-量子信号共纤传输方案。推导了自发拉曼散射噪声计数率公式,分析了经典信号入射功率、量子信号复用路数和量子信号平均光子数对量子密钥分配性能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经典信号入射功率为0dBm(即通信容量为84.8Gbit/s)时,所提方案量子密钥分配的最大安全传输距离可达141km;当入射功率增加到11dBm(即通信容量为1.068Tbit/s)时,仍然可达100km。相比于现有的最优传输方案,所提方案量子密钥分配的最大安全传输距离延长了26km;虽然随着经典信号入射功率的增加,量子密钥分配性能有所下降,但是可以通过采用多路量子信号复用和优化量子信号的平均光子数来进行性能补偿。(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刘欣,李宏欣,王伟,王洪,马智[5](2018)在《半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扩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对半设备无关随机数扩展协议基本模型做简单介绍,对已有的几类协议进行比较,分析各种协议的优势及不足。其次,利用设备无关与半设备无关随机数扩展协议之间的联系,解除NPA优化算法中固定维度对半设备无关随机数扩展的限制。根据SDP模型,得到不同非线性维度目击值下输出序列的小熵。最后,在半设备无关随机数扩展协议的非线性维度目击值中引入探测效率参数,研究其对非线性维度目击值的影响情况。并通过NPA优化算法,确定含探测效率参数的维度目击值与小熵之间的数值关系。(本文来源于《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严淑萍,段桂华,张士庚[6](2018)在《一种基于视距路径识别的设备无关室内定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Wi-F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部署催生了许多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技术。近年来,基于Wi-Fi的设备无关定位算法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注意。设备无关定位算法不需要目标对象携带无线传输设备,而是通过测量目标对象对无线信号传输的影响来反向推断目标对象的位置。由于不需要目标对象携带相关设备,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如老人健康护理等。已有的设备无关定位技术通常需要事先采集训练数据,因此容易受室内复杂多变的环境干扰,导致定位精度下降。提出一种基于视距路径检测的设备无关定位算法。利用物理层信道状态信息CSI,可以判断一对无线收发设备之间的路径是否是视距LoS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设备无关定位算法,该算法在监测区域部署一组Wi-Fi收发装置,对任意一对无线设备,通过识别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视距路径来判断目标对象是否在这对设备的菲涅耳区域内。此外,还提出一种基于投票的方法来获得目标对象的最可能位置。在实际设备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定位算法可以达到0.5m左右的精度,并且不需事先训练,具有较高的实时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朱卓丹,赵尚弘,谷文苑,刘菁,孙祥祥[7](2018)在《大气湍流下的轨道角动量编码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Kolmogorov及非Kolmogorov湍流模型,分析了大气湍流对光子轨道角动量(OAM)的散射效应,得到了探测端不同OAM模式的概率。分析了两种湍流条件下OAM编码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MDI-QKD)的密钥生成率与最大传输距离。仿真结果表明,当光束在大气信道传输时,光束的径向强度逐渐增大,湍流对光子OAM的散射效应逐渐增强,初始OAM发散为相邻OAM模式并趋于无规则分布,探测端测得初始OAM模式的概率不断减小。大气湍流下OAM编码MDI-QKD的最大传输距离比偏振编码MDI-QKD的长约10km。(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姬一鸣,庄茂录,张贵新,陈爱萍,王丽[8](2018)在《有限探测死时间的高速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探测器死时间的影响,当信号发送速率超过探测器的最大计数率时,将导致光子到达时不能成功进行探测,造成较高的误码率,影响密钥的安全。文中以BB84协议为例,分析了有限探测死时间的高速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安全性,并对最优传输速率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不考虑探测器死时间时,密钥筛选速率随着光子发送速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考虑探测器死时间影响时,密钥筛选速率不再随着光子传输速率的增加而无限增加,筛选密钥曲线发生弯曲。在传输距离为100 km时,密钥的筛选速率和探测器死时间的关系接近2.1/10τ,最优传输速率与探测器死时间的关系接近3.3×10~5/τ。(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S1期)

王超[9](2018)在《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的实用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到个人隐私,大到政务,金融,以至于国防,都与其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确保信息存储与传输的安全,已然成为一个意义异常重大的课题。然而,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公钥密码体制基于复杂的数学问题,其安全性首先并未得到严格证明。而且随着二十世纪末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量子计算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对此类数学密码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新世纪的信息安全威胁,一种基于量子物理规律的新型密码学类型,量子密码学,由C.H.Bennet和G.Brassard于1984年提出,并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量子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即是在量子物理定律约束的条件下,利用量子态的特殊性质,合法通信方能够容忍、检测并剔除窃听者在传输信道中任意可能的窃听,解决了远距离通信方之间密钥分配的难题。结合已被证明理论上绝对安全的“一次一密”加密方案,则可以构建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系统。相较于数学密码,量子密码学建立在物理系统之上,其理论上的“绝对安全性”受限于实际材料、器件的非完美特性,以及制备、测量过程中的偏差等不可避免的现实因素,使得量子密钥分配系统的实际安全性研究成为其实用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协议(MDIQKD),作为目前可实地部署的安全性最高的量子密钥分配协议,可以自然地抵御所有可能的针对测量端的攻击,避免了大部分实际安全隐患。所以自从提出以来,MDIQKD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MDIQKD协议对实验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实现稳定、高速的MDIQKD部署则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第二,由于MDIQKD系统的安全性仍然要求完美的量子态制备,所以对系统的实际安全性,特别是光源安全性的研究便尤为重要。本文以MDIQKD的实用化为主要内容,针对以上两个方面,完成了包括测量设备无关类量子密钥分配协议的实验研究,器件非完美性分析和真随机数研究等,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针对实际量子密钥分配系统的测量端设备易受攻击以及通信双方编解码参考系需要时常校准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实现了参考系测量设备双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系统。该系统在免疫针对探测端所有可能的攻击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通信者之间对参考系校准的要求,避免了在参考系校准过程中引入额外的系统开销或者安全隐患,有效提升了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技术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可用性。2.针对编码光脉冲在实地光纤信道中的偏振敏感问题,我们在发送端增加主动扰偏装置,在测量端采用偏振态分离探测结构,设计并实验验证了环境鲁棒型测量设备无关方案。通过摒弃测量设备无关协议执行过程中的主要参考系校准过程,该方案同时消除了通信双方编码量子态相位漂移以及信道偏振扰动对系统稳定性产生的影响,保障系统在复杂实地条件以及多用户网络环境下的鲁棒性,并且有效避免了参考系校准过程引入的潜在安全性漏洞,并进一步降低了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系统在实际使用环境下的资源消耗,提高了多节点网络的部署效率。3.针对测量设备无关系统中的光源安全性问题,我们利用传统QKD系统中舍弃的基不匹配信息,实现了无需编码监测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实验系统。该方案可以在无需对编码态误差进行监测的前提下,有效估计量子态制备非完美情况下的窃听者信息量,从而避免了对量子态制备及其监测误差的估计。此外,该方案不对原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系统进行更改,提高了系统的实际安全性,避免了额外的资源消耗,更加适用于真实使用环境。4.为了构建稳定、高效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Hong-Ou-Mandel干涉特性需要进行严格分析。针对该问题,我们构建了相关分析模型,对多种实际器件非完美特性进行综合考量,指出APD探测器的后脉冲效应将会对最终的干涉可见度有显着的作用,并将最终影响测量设备无关系统的性能表现。该工作为Hong-Ou-Mandel干涉的实际应用及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具有指导意义。5.在量子密钥分配系统中,理想、可信的真随机源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据此,我们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雪崩光电二极管的量子真随机数发生器方案。该方案基于时间编码,无需后处理即能产生随机性优异的无偏二进制比特序列。此外,该方案免疫环境变化,性能稳定,适用于复杂环境,并且易于集成扩展,为量子保密通信系统的搭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吕继光[10](2018)在《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室内设备无关被动入侵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智能,智能家居等应用正在悄然升起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其中,室内入侵检测系统作为智能家居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家居的第一道安全屏障。相比于传统的入侵检测技术,新型的基于无线信号的设备无关被动入侵检测能够在无需用户随身携带任何与检测相关的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利用环境中的无线信号检测室内是否有人在活动,甚至识别其身份。目前随着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技术的普及,学者研究发现无线网络的作用除了通信,还能够作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感知。尤其是802.11n网络使用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使得从中获取更加细粒度的子载波级别的信道响应信息成为可能,这为利用WiFi信号进行设备无关的室内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虽然已经有大量学者对WiFi信号的感知作用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于WiFi信号的设备无关被动入侵检测研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大量贴近实际应用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包括人体检测的鲁棒性以及身份识别的有效性。本课题深入探索利用细粒度的物理层信道状态信息进行更加可靠的人体检测及身份识别,使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室内被动入侵检测技术向实用性更进一步。本文从室内被动入侵检测的角度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为了提高在入侵者移动速度非常慢的情况下人体检测方法,本文提出一种人体移动速度无关的被动人体检测模型,首次提出一种度量,能够从整个信道中捕捉信道状态信息波动的特征,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并将人体检测问题转化为概率问题,使系统能够检测到不同移动速度的人。本文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实验,相比之前的基于单一子载波提取特征的被动人体检测方法来说,此方法能够在不明显增加计算复杂度以及时间延迟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入侵者慢速移动时的检测精度,能够达到低于1%的误报率及漏报率,得到令人满意的检测性能。其次,针对入侵者以非常规方式在室内移动时,现有的人体检测会失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频域特征的高鲁棒性被动人体检测方法,从所有子载波中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提取鲁棒性高的频域特征,能够捕捉整个信道的细微变化,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室内环境,甚至达到无监督的目的。相比之前的人体检测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减少前期勘测训练给系统带来的开销,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直接使用,另一方面能够检测到不同移动形式的入侵者。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论在入侵者以何种方式移动,均能够控制在2%左右的误报率和漏报率,证明了其对于入侵检测的有效性。再次,考虑到入侵检测系统需要识别出一个人是否为陌生人的需求,而现有的身份识别方法主要面向人机交互与个性化服务等应用,并没有考虑识别陌生人的问题。而陌生人通常是训练集中不存在的人,这对普通分类器是个很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一种陌生人识别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挑战,使用时频变换技术,从信道状态信息中提取步态的频域特征,建立授权用户和陌生人两个高斯模型,并利用高斯混合模型作为分类器识别陌生人。通过在两个房间内对6名志愿者的数据进行实验,本方法识别陌生人的平均误报率和漏报率分别能够控制在12%和15%,证明了本方法识别陌生人的有效性。最后,为了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率,本文提出基于步态时频分析的室内被动身份识别方法,使用时频分析技术,将走路的时间序列按走路的步分段并从时域和频域中提取步特征和走路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的信息增益选出部分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降低方法的计算量。大量实验评估表明该方法能够以高达98.7%的精确度分辨两个人的身份,并且当训练集中有8个人时的精确度也能够达到90.9%,证明了利用信道状态信息应用于设备无关被动身份识别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04-01)

设备无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升量子密钥分配的性能,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提出了一种四强度诱骗态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首先,利用光源的双模态特性和光子数标记技术来提升传输性能,推导了单光子对计数率下限和误码率上限的计算公式;然后,考虑统计波动,分析了数据长度有限对方案性能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在安全传输距离和密钥生成效率上都优于现有基于弱相干态光源和预报单光子源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在统计波动条件下,方案性能会随着数据长度的减少而降低,但即使数据长度减少到10~(10),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最大传输损耗容忍度仍可达36 dB,优于现有的其他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设备无关论文参考文献

[1].何翼龙,郭邦红.实时跟踪补偿的OAM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J].光通信技术.2019

[2].周媛媛,徐华彬,程康,王潋.基于标记配对相干态光源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9

[3].谷文苑,赵尚弘,东晨,朱卓丹,屈亚运.一种K分布强湍流下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方案[J].物理学报.2019

[4].程康,周媛媛,王欢.测量设备无关的经典-量子信号共纤传输方案[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5].刘欣,李宏欣,王伟,王洪,马智.半设备无关量子随机数扩展研究[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8

[6].严淑萍,段桂华,张士庚.一种基于视距路径识别的设备无关室内定位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8

[7].朱卓丹,赵尚弘,谷文苑,刘菁,孙祥祥.大气湍流下的轨道角动量编码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J].光学学报.2018

[8].姬一鸣,庄茂录,张贵新,陈爱萍,王丽.有限探测死时间的高速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英文)[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9].王超.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的实用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10].吕继光.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室内设备无关被动入侵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标签:;  ;  ;  ;  

设备无关论文-何翼龙,郭邦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