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起源信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信度评估,数据起源,PROV,社交媒体
起源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19)在《基于数据起源的网络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对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的普遍使用,使得信息得以高速的交换和传播,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网络社交活动中,用户即是信息的创建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用户的匿名身份,使得大量的虚假信息得以在网络上疯传,从而降低了社交网络信息质量,信息的真实性也遭到了质疑,而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能够为用户乃至互联网提供具有高价值的知识资源,因此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识别可信度高的信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起源可以帮助追踪数据的来源,有效的记录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动态信息并评估数据质量以及可信度,使用户清晰地了解到信息的来龙去脉,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是否采用该信息内容。本文以知乎信息为研究起点,采用数据起源方法从信息传播路径、用户以及媒介这叁个角度对知乎信息以及其上下游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本文首先对数据起源和信息可信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对数据起源的模型,不同的社交媒体信息特点、各个平台的用户行为特征以及信息可信度的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2)构建社交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框架,确定用户可信度评估指标和媒介权威性大小,根据选取的知乎信息跨平台传播的场景,选择合适的话题,构建数据起源的PROV模型,对传播过程所涉及的实体、活动、代理、时间等采用RDF对其进行描述,并对其进行存储及有效性验证。(3)抓取网络场景中知乎信息传播路径上所涉及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个人完整信息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行为数据,对指标实际值进行预处理,从用户信息的完整度、个人认证和成就、活跃度、交际广度四个指标计算出用户的可信度值。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权威性进行评估。(4)通过计算传播路径上用户节点的可信度和平台权威性数值,从而得出所选取的网络社交媒体信息的可信度值,并对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5)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研究成果为信息可信度评估以及改善平台信息质量的方法上提供一条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婷,齐向华[2](2019)在《知乎信息起源模型及可信度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构建知乎信息传播过程PROV数据起源模型和用户可信度评价指标,量化知乎信息的可信度,丰富和完善社会化问答社区平台信息可信度评估的方法。[方法/过程]以知乎为研究对象,从信息传播过程的角度出发引入数据起源概念评估信息的可信度,通过建立知乎的PROV数据起源模型,追溯并记录知乎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过程,与信息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用户可信度分值相结合,计算出知乎信息的可信度定量结果。[结果/结论]通过对知乎信息可信度的评估,进一步完善信息可信度评估方法,为优化社区信息质量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9年09期)
王诗堃,李江萍[3](2019)在《隼鸟二号终入“龙宫” 或能发现生命起源关键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22日,日本发射的“隼鸟二号”小行星探测器成功在小行星“龙宫”短暂着陆。根据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推断,科学家相信其已顺利完成降落、发射弹丸撞击“龙宫”表面、收集样本和再度升空等一系列既定任务。但样本采集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分析。按计划,这是“隼鸟二号”叁入“龙(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9-02-25)
朱庆华,韩文婷,吴琼,包凡仁[4](2018)在《健康信息学研究:起源、现状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于健康信息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方法,整理了国外健康信息学相关文献的数量分布,并结合发文量统计了相关的研究资源,如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学者、研究机构与学术会议,同时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关键词共现网络与时间趋势,总结了国外健康信息学发展过程中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周载鑫[5](2018)在《肝癌门静脉癌栓克隆起源的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肝癌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疾病,我国每年约有40万新发病例,有超过34万例肝癌患者死亡,占全球总发病人数和总死亡人数50%以上。我国肝癌患者确诊时大多处于中晚期,多数伴有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预后较差。PVTT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研究报道伴有PVTT患者的总体生存期较无PVTT的患者明显缩短,五年生存率不足20%。目前肝癌合并PVTT的治疗除手术介入治疗外,尚无其他显着有效的治疗手段。肝癌异质性较强,肿瘤组织成分复杂,PVTT发生机制及克隆起源不明是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报道PVTT的发生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和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我们的早期研究发现ICR和miR135a等非编码RNA可以与其靶基因结合促进肿瘤细胞发生转移,增强肝癌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促进PVTT的发生。14-3-3-ζ等蛋白通过缺氧肿瘤微环境抑制HIF-1α降解,增强肿瘤组织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促进PVTT的发生,提示肝癌细胞转移能够诱导PVTT的发生。然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小肝癌患者或者未见肝内原发灶的患者也有PVTT的发生,这些PVTT的来源与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1)揭示不同起源PVTT与其对应原发灶肝癌组织的克隆起源差异;2)阐明不同起源的PVTT独特的分子表达特征;3)寻找鉴别PVTT-原发灶克隆起源相似性差异的判别基因集,为PVTT特异性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研究方法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采用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芯片(Affymetrix CytoscanHD)检测肝癌患者来源PVTT及肝癌组织拷贝数变异情况。利用R语言affy2sv包,采用GISTIC(GISTC2.0)的算法在染色体水平分析同一患者来源PVTT和肝癌组织染色体结构异常是否一致。并在基因水平上,分析肿瘤发生相关基因突变及其表达情况对组织起源进行进一步确认。另外,根据组织基因表达谱,对PVTT及对应的肝癌组织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确认PVTT及肝癌组织所属的组织亚型。2.利用PVTT及对应肝癌组织的表达谱测序(RNA-seq)数据,采用EBSeq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检测不同起源的PVTT及对应肝癌组织特异表达谱,并进一步采用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方法检测PVTT及肝癌组织的特异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探讨不同起源PVTT发生的特征性分子表达谱。3.利用PVTT及对应肝癌组织的表达谱测序(RNA-seq)数据,采用ssGSEA分析方法分析肝组织中胆管细胞、成熟肝细胞、肝前体细胞及肝星状细胞标记基因集在PVTT及肝癌组织的富集程度,探讨PVTT潜在的起源细胞类型。并采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造血干细胞及肝癌干细胞相关基因集在PVTT及肝癌组织中的富集程度,探讨造血干细胞及肝癌干细胞在门静脉癌栓发生中的作用。4.利用PVTT及对应肝癌组织的表达谱测序(RNA-seq)数据,在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因互作网络并寻找核心位置的基因集。采用qPCR和聚类分析方法检测核心基因集在判断PVTT起源方面的应用潜能,探索性地寻找能够诊断PVTT的基因集。5.用PVTT及对应肝癌组织的表达谱测序(RNA-seq)数据,采用ssGSEA方法分析免疫细胞相关基因集在各PVTT及肝癌组织中的富集程度,检测PVTT中免疫细胞侵润情况。并进一步采用Nearest Template Prediction(NTP)方法分析PVTT及肝癌组织所属的免疫反应亚型,探讨免疫疗法在治疗肝癌PVTT中的应用潜能。研究结果CNV相似性分析发现19例患者中,18例患者来源PVTT和对应肝癌组织的相似性比值(likelihood ratio 2,LR2)较大(>10~9,P<0.05),剩余1例患者(患者编号13,P13)来源PVTT(PVTT13)和对应肝癌组织(T13)的LR2值非常小(LR2=0.0051,P>0.05)。染色体水平分析发现,PVTT13与T13之间存在明显不一致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在PVTT13中发生缺失的区段如2q24.1-2q31.1在T13中则发生扩增,在PVTT13中发生扩增的区段如5q13.2-5q35.2及15q11.2-15q21.1在T13中则发生缺失。在除P13患者之外的其余18例患者中则没有这种现象。CNV基因水平分析发现,10个肝癌相关驱动基因的突变情况在PVTT13与T13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ADCY2在PVTT13中拷贝数(Copy Number=5)明显高于T13中的拷贝数(Copy Number=2);CTNNB1在PVTT13中拷贝数(Copy Number=3)明显高低于T13中拷贝数(Copy Number=5)。P13患者来源两种组织之间同一基因拷贝数差异为2,而在其余13例患者中同一基因拷贝数差异为1.另有5例患者其PVTT和肝癌组织之间不存在基因拷贝数差异。肝癌分子分型分析发现,PVTT13与T13属于不同的肝癌亚型,其中PVTT13属于高分化的S3型,T13属于中低分化的S1型。在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中,PVTT13与T13之间有超过2000条基因表达差异超过3倍,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发现,PVTT13中异常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介导免疫应答的白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合成等过程以及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等;T13中异常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周期检查点、DNA复制等过程及p53信号通路及PPAR信号通路等。PVTT潜在起源细胞类型分析发现,胆管细胞基因集、成熟肝细胞基因集、肝前体细胞基因集和肝星状细胞基因集在PVTT13和T13中都有富集,其中成熟肝细胞基因集富集分数较高。肝星状细胞基因集在T13中富集分数较高。另外,造血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标记基因集ssGSEA富集分析发现,造血干细胞基因集在PVTT13中富集分数为3114,在T13中的富集分数为1031,肝癌肿瘤干细胞基因集在PVTT13中富集分数为705,在T13中富集分数为-1385,而EpCAM阳性肝癌肿瘤干细胞基因集在PVTT13中富集分数为-315,在T13中富集分数为1401。在探索性寻找PVTT-原发灶克隆起源相似性判别基因集的过程中,结合CNV芯片及RNA-seq表达谱差异分析发现有160个基因在PVTT13和T13中存在一致性差异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分析发现24个基因处于核心位置。利用这24个基因表达数据对19例患者来源的PVTT和肝癌组织进行聚类分析,发现PVTT13和T13分属于不同的类别。将这24个基因定义为PVTT-原发灶克隆起源相似性判别基因集(PVTT origin Discriminant gene signature,PVTT-OD-24GS)。另外,GEO数据库下载其他肝癌患者门静脉癌栓及肝癌表达数据(GSE69164和GSE74656),利用PVTT-OD-24GS表达量对相应的标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GSE69164所包含的11对PVTT和肝癌组织中,9号患者来源的PVTT和肝癌组织分属不同的两类;在GSE74656所包含的5对PVTT和肝癌组织中,所有来源于同一患者的PVTT和肝癌组织都属于同一类别。另外,收集8例肝癌患者的PVTT和肝癌组织,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PVTT-OD-24GS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及CNV水平。根据24个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1例患者(2号)来源的PVTT和肝癌组织分属于不同的分组,其他7例患者来源的PVTT都同对应的肝癌组织在一个分组内。CNV分析发现该患者(2号)来源的两种类型组织中该24个基因的CNV水平差异较大。在免疫细胞浸润分析中,ssGSEA分析发现免疫细胞基因集在14例肿瘤样本中有较高的富集分数,其中有4例为PVTT,10例为肝癌组织。NTP进行组织免疫反应亚型分析发现,包括2例PVTT和6例肝癌的8例组织属于免疫反应亚型(Immune class),1例肝癌组织属于免疫衰竭亚型(Rest),其余样本无法判定类别(FDR>0.05)结论根据发生起源不同,PVTT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起源于相对应的原发灶肝癌组织,称为非独立起源PVTT(HCC dependent PVTT);另一个同相对应的原发灶肝癌组织具有不同起源,称为独立起源PVTT(HCC independent PVTT)。独立起源PVTT占所有PVTT比例较低。独立起源PVTT相较于其对应的原发灶肝癌组织有着独特的分子表达特征。非独立起源PVTT则具有与其原发灶肝癌组织相似的分子表达谱。基于独立起源PVTT特异性分子表达谱,通过多组学分析得到一个由24个基因组成的PVTT-原发灶克隆起源相似性判别基因集用以鉴别PVTT与其对应的原发灶肝癌组织是否具有相同的克隆起源。另外,癌栓中有可能有免疫细胞浸润,进而对免疫细胞治疗有较好的反应。免疫疗法可以作为肝癌PVTT治疗中的辅助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11-01)
郑晓东,胡汉辉,刘喜凤[6](2018)在《基于起源信息的水位衰老数据的筛选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数据质量和决策依据的权威性,需要筛选和处理因过时而无法准确描述事物、从而影响决策的衰老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曲线模拟数据序列,结合水位数据起源信息特征,加入时间影响因子,提出了一种带权值的多项式筛选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数学推导。为了对该算法进行正确性验证和效用分析,采用滁河流域水库水位数据进行了相关试验,并与最小二乘法多项式筛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验得出,该算法较最小二乘法多项式筛选方法,误筛、漏筛率降低约40%。衰老数据处理之后,系统综合处理时间减少约20%,而分析结果的准确率提升约57%。结果表明:该筛选算法能有效筛选衰老数据,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辅助提高决策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吴振新,李文燕,蒋世银[7](2018)在《长期保存起源信息封装技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详细介绍了四种国际主流起源信息的封装格式和应用方案,对其封装方法、元数据支持、工具支持和易用性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四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并建议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封装格式和封装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本文来源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3期)
吴妍[8](2018)在《恐龙化石保存1亿多年前禾本科起源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妍、尤海鲁和李小强叁位研究人员经过近四年的努力,从一亿多年前早白垩世晚期发现的鸭嘴龙类恐龙(马鬃龙)牙齿周边保存的一种特殊结构中,成功提取到植物表皮和植硅体残留物。经过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这些含有短细胞对的表皮细胞和哑铃型结构的植硅体属于禾本科(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2018年01期)
张子良,董红斌,谭成予,梁意文[9](2018)在《微博信息可信度评估的数据起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微博可信度评估中缺少对传播信息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数据起源的微博可信度评估方法,对微博的信息来源和传播过程进行研究。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分析用户的关键指标以及微博信息的传播场景,建立微博的PROV数据起源模型,记录微博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过程的数据起源信息,并验证其有效性。结合传播过程中用户的可信度,利用数据起源信息,完善微博可信度评估的参考依据,弥补了现有一般评估方法中传播信息缺失的不足。(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吴振新,李文燕,蒋世银[10](2017)在《基于OAIS信息模型的起源信息封装策略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探索设计并实施长期保存系统起源信息封装策略。[方法/过程]首先分析OAIS信息模型的详细组成,然后分析长期保存系统起源封装的特定服务需求,总结国际主流起源封装策略的基本特点,提出基于OAIS信息模型的起源信息封装策略,并利用Fedora仓储系统的内容模型FOXML进行封装实现。[结果/结论]该策略遵循OAIS及PREMIS标准,全面记录起源信息,具有灵活可扩展的特点,但同时管理和使用相对比较复杂。(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7年18期)
起源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意义]构建知乎信息传播过程PROV数据起源模型和用户可信度评价指标,量化知乎信息的可信度,丰富和完善社会化问答社区平台信息可信度评估的方法。[方法/过程]以知乎为研究对象,从信息传播过程的角度出发引入数据起源概念评估信息的可信度,通过建立知乎的PROV数据起源模型,追溯并记录知乎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过程,与信息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用户可信度分值相结合,计算出知乎信息的可信度定量结果。[结果/结论]通过对知乎信息可信度的评估,进一步完善信息可信度评估方法,为优化社区信息质量提供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起源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婷.基于数据起源的网络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D].山西大学.2019
[2].张婷,齐向华.知乎信息起源模型及可信度评估[J].图书情报工作.2019
[3].王诗堃,李江萍.隼鸟二号终入“龙宫”或能发现生命起源关键信息[N].南方日报.2019
[4].朱庆华,韩文婷,吴琼,包凡仁.健康信息学研究:起源、现状与未来[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
[5].周载鑫.肝癌门静脉癌栓克隆起源的信息学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6].郑晓东,胡汉辉,刘喜凤.基于起源信息的水位衰老数据的筛选算法[J].水利水电技术.2018
[7].吴振新,李文燕,蒋世银.长期保存起源信息封装技术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
[8].吴妍.恐龙化石保存1亿多年前禾本科起源信息[J].化石.2018
[9].张子良,董红斌,谭成予,梁意文.微博信息可信度评估的数据起源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8
[10].吴振新,李文燕,蒋世银.基于OAIS信息模型的起源信息封装策略研究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