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特性论文-孙显鹤,刘颖,袁俊健,郭小凯

转角特性论文-孙显鹤,刘颖,袁俊健,郭小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角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回路直线转角塔,时域有限差分法,雷击暂态响应,杆塔模型

转角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显鹤,刘颖,袁俊健,郭小凯[1](2019)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双回路直线转角塔雷电冲击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了雷击双回路直线转角塔时杆塔电压的分布特点,研究了土壤电阻率和呼高对杆塔雷电冲击响应特性的影响,同时与基于多波阻抗模型的杆塔雷击响应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雷击塔顶时,相同高度处横担宽度越大,过电压越严重,越容易闪络;横担过电压随着土壤电阻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横担高度的增加,所受影响逐渐减少;横担过电压随着呼高的增加而增大,且不同高度横担所受的影响几乎一致;基于多波阻抗模型计算得到的横担电压大于数值仿真计算结果,故采用多波阻抗模型将使防雷分析结果偏严苛。(本文来源于《通信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祝综声[2](2019)在《悬垂转角塔试验及受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各领域日常用电负荷的增加,我国电网建设的速度逐渐加快,输电塔线作为电力系统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其电压等级和规模日趋大型、复杂化,输电塔结构及其动力特性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本文依托某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其中ZAJ151悬垂转角塔,工况条件繁多、节点构造复杂且缺乏成熟的工程经验等特点。本文铁塔采用东北院编写的TTA3.0软件进行计算,采用ANSYS软件建立梁杆混合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ZAJ151塔进行了真型试验,来验证计算的可靠性。本文详细介绍了铁塔的试验方案,通过计算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工况进行试验,将荷载转化成节点荷载,用钢丝绳施加在铁塔相应的节点上,确定位移观测点及应变观测点位置。在不同工况下,采集杆件变形、强度等的数据。本试验塔应用的线路路径经过喀斯特地貌,地下会出现溶洞和缝隙,输电塔的基础会发生沉降、倾斜和滑移。本文通过释放铁塔塔脚节点自由度和对塔脚施加位移的方式,来模拟基础沉降现象,进而分析采用公共接腿和普通接腿方式时,塔腿内力变形的差别。根据主材强度和稳定承载力相等的原则,推导出塔身主材的最优计算长度。由于脉动风对铁塔的动力作用不能忽略,工程中为了方便只考虑静力风荷载,引入了风振系数的概念,本文采用Kaimal风速谱,在Matlab软件环境下编写了风速模拟程序,将风速转变为风压,得出施加在塔身上的风荷载,针对试验塔,探讨其风振系数的合理取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对比实测位移、内力和理论计算值的差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模型的正确性,修改有限元模型中部分杆件的属性定义,使其分析结果更接近真型试验,建立了较准确的铁塔动力分析模型。(2)通过对基础沉降的研究发现,即使单独一个塔腿发生很小的竖向位移,铁塔也会丧失稳定性。基础在不同工况沉降时,采用公共接身和普通接腿方式,塔腿杆件受力趋势相似,但公共接身方式允许的最大地基变形优于普通接腿方式。(3)通过模态分析,推导出适合本塔型的自振周期计算公式。通过对风振系数的研究得出直流输电塔由于横担较长,所以其风振系数较规程的计算数值大,设计时应适当提高其取值。在优化塔重时正侧面可以分别取不同的风振系数进行计算。(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夏凯[3](2019)在《轴流压气机转角气动特性计算的级迭加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气机防喘是压气机设计者面临的关键课题之一。压气机一旦发生喘振轻则造成燃气轮机特性的急剧恶化,重则导致燃气轮机熄火甚至于叶片断裂而致使整台燃气轮机遭受严重破坏。因此拓宽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推迟不稳定流动现象产生、防止压气机喘振的出现就变得尤为重要。适当调节压气机可调静叶的角度,可以防止压气机在非设计转速下发生失速或喘振。与单纯的放气防喘措施相比,可调静叶防喘具有能扩大燃气轮机许用功率范围,提高低工况经济性,改善燃气轮机的启动加速性能及改善机舱工作条件等优点。可调静叶防喘设计的关键是如何找到多列可转静叶随转速变化的最佳转角规律,由于转角规律的变量多,自由度大,其方案的排列组合数量很大,如果采用压气机叁维数值模拟或者压气机全台试验的方法全范围搜索,其时间和成本耗费很大。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一种针对多列可转静叶转角规律的一维快速设计方法。所以本文针对一台低压九级轴流压气机,通过对压气机转角气动特性计算的级迭加方法的研究,利用一维级迭加法进行变工况下变几何计算,进而筛选出不同工况下几组满意的角度组合,再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一维计算的结果,最终可以实现快速找到转角组合使得喘振裕度和效率都比较好的方案,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于压气机转角气动特性计算的级迭加方法进行研究,确定级迭加计算需要用到的相关参量、关联曲线和计算公式,进而利用Excel建立级迭加计算程序,其次,利用Numeca商业软件Autogrid5对某型低压九级轴流压气机划分网格,再利用CFX商业软件对画好的网格进行叁维流场数值模拟,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后处理提取,再应用到基元级上通过速度叁角形进行计算,对于转角级,建立动叶、静叶的特性模型,对于不转角级,建立级特性模型。为了提高计算准确度,再考虑阻塞系数和对于轴向速度的修正、叁维流场模拟和平均中径参数的修正。最后用一维级迭加程序计算6700r/min、6500r/min、6000r/min转速下,四列静叶不同转角组合条件下的压气机特性线,并与叁维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到压气机喘振裕度和等熵效率都比较好的各转速下的转角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院》期刊2019-04-01)

陆盛康[4](2019)在《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特性标定方法及标定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机械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机械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典型的应用主要有:电动机、内燃机、燃气轮机、水轮机及各种旋转传动设备等。旋转机械系统传动过程中,当原动机的输出转矩与负载转矩存在转矩差时,就会在传动轴上产生扭振,该扭振一方面会加速零部件的疲劳和磨损,从而缩短整体机械系统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作为激振源引起传动系统的振动噪声。存在扭振时以旋转轴上旋转角加速度的变化体现出来,所以,扭转振动可以通过旋转轴上的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量获取。传动轴上旋转角加速度信息不仅能够反映旋转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并且可以用于分析扭转振动现象产生的原因。因此,针对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及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的研究,对于旋转系统运行的脉振工况检测及故障的测量、分析及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课题组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该传感器的测量方式简单,传感器的输出易于观察,可以在不破坏原有传动系统机械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一般旋转系统的扭振检测,已通过该传感器检测获取了各种旋转系统的振动转矩波形,并通过这些波形对旋转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性的分析。但由于缺乏精确的传感器输出特性标定,无法进行定量的分析,影响到该传感器的推广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对该传感器的标定技术开展研究。本文研究完成了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标定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了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标定平台方案。(2)针对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标定问题,研究构建了一个可重复的、幅值可调的、频率可调的脉动转矩振动源,研究建立了公频电源及SPWM电源驱动环境下纯单相异步电动机旋转振动转矩的数学模型,并对旋转振动转矩特性开展了理论仿真研究和实验研究。(3)设计、研究、开发了基于光栅编码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旋转角加速度测量系统,实现了对传动轴上实际旋转角加速度量的检测、数据采集、贮存及数据分析处理。(4)通过将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波形与轴上实际旋转角加速度波形的频谱特性的分析比较,验证了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标定平台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通过永磁旋转角加速度的输出电压波形与轴上实际旋转角加速度波形峰-峰值的比较,对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特性进行了的标定。上述研究工作为永磁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在扭振测量及故障诊断方面的应用与推广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王娟娟[5](2019)在《风致转角塔线体系覆冰脱落的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输电线路大多数建立在野外,往往会经过山区和平原,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不可避免的遭受到自然环境的持续影响,其中包括温度变化的影响、强风作用、冻雨、导线覆冰和架空线自重等一种甚至多重环境荷载的作用。附着在塔线体系表面的冰层受到风荷载、自然融化或者人工除冰等外力作用时会造成覆冰均匀或者不均匀的脱落,造成安全事故。转角塔可以改变输电线路的走向,因其在线路中所处的位置比较独特,相对于常规输电塔,转角塔结构形式复杂,塔体受力不对称。本文建立了塔线体系模型,进行了塔线体系在覆冰条件下的静动力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随着导(地)线表面覆冰厚度的不断增加,导、地线中点的位移和最大应力明显增加。随着导线覆冰厚度和线路转角的增加,输电塔塔脚的一侧对输电塔基础的作用力由压力变为上拔力,另一侧对基础的压力越来越大。(2)进行了单塔、不同厚度的覆冰输电线、不同线路转角和不同厚度覆冰塔线体系的模态分析,比较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振型和频率变化。通过比较发现,塔线体系的频率随着覆冰厚度和线路转角的增加而降低。(3)由于覆冰脱落的影响,导地线的最大应力随着覆冰厚度和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导线覆冰由于风振的影响发生脱落后导地线的横向和竖向振幅较大,没有覆冰时导地线振幅相比较小;随着覆冰厚度的增加,导地线最大振幅随之增加;塔顶位移随着风速和覆冰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当风速为27m/s时,覆冰厚度为10mm、20mm、30mm情况下塔顶最大位移均已超过了塔顶位移允许值。在这几种工况下结构是不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3-01)

李辰,付有兵,张军伟,万芳,左霞[6](2018)在《考虑侧偏特性时的修正阿克曼原理转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四轴双前桥转向系统车辆,建立了二自由度转向模型,研究了车轮转向角度与轮胎侧偏角之间的关系。在大转角低车速工况下,阿克曼原理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而在小转角高车速下,阿克曼原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对其进行修正。为避免轮胎异常磨损,应使得各车轮侧偏角尽量小且相等,在此目标基础上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选择相对较低的修正系数能够减少轮胎的异常磨损,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修正阿克曼原理转角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刘忠运,张兴乐,钟丽[7](2018)在《输油管道双转角弯管内多相介质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网管内多相流流动机理指导管网系统优化设计,采用Eulerian-Eulerian方法,运用雷诺应力模型对不同雷诺数下双转角弯管内流场特性及多相介质分布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弯管内速度场、压力场、浓度场以及涡流的分布,对不同雷诺数下管道内部及出口位置多相介质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弯管内的涡流不仅影响速度场分布,同时也会使管道局部压力升高,并扰乱离散相介质运动轨迹。涡流发生的位置主要集中于弯管出口处,涡流区内轻质相分布于涡流中心,重质相分布于涡流外侧。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涡流强度升高,管道局部压力上升。(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8年04期)

陈翔[8](2018)在《多轴转向车辆的转向特性分析与多目标转角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军事的更高需求,多轴转向车辆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其尺寸过大和载重量过重的特点也导致这种车辆的低速灵活性和高速稳定性得不到可靠的保证,增加了对其控制的难度。车辆车轴数量的增加使得对车辆各轴的转向协调控制变得更加困难,不当的转角关系还将会加剧各轴轮胎的磨损程度。而合理有效的转角控制技术对改善以上问题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以某六轴转向起重车辆为研究对象,对阿克曼转向关系下的转向特性展开深入研究。并进一步考虑多轴转向车辆转向形式的多样化,研究其非阿克曼转向关系时的转向特性和转角控制更有实际意义。因而,针对不同研究侧重点,文中提出了四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使多轴转向车辆的转向技术在任意转角关系下都能拥有统一的研究方法。最后采用面向模型跟踪控制的等效转向模型作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分层转向控制策略对车辆的各轴进行转角控制,并表现出了多目标最优的控制效果。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采用拉格朗日动力学建模方法推导建立了叁自由度非线性多轴车辆模型。模型包括油气悬架子模型、轮胎子模型、公路行驶模式下的转向子模型。进行油气悬架建模时,本文采用试验结合曲线拟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建模。利用高频往复振动模拟油气悬架的阻尼特性,低频往复振动模拟油气弹簧的刚度特性。这种试验性建模方法实用性强,且与真实系统的吻合度高。本文采用郭孔辉教授提出的Uni Tire半经验模型对轮胎的纯侧偏工况进行建模,并将其嵌入至整车模型中。文中针对公路转向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转向模型。最后采用实车试验的方式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本文对车辆的不同转向模式和各种转向模式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针对多轴车辆低速灵活性的问题,文中采用最小转向空间为优化目标的方法对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进行了求解,优化量为各轴转角,限制条件为阿克曼转向关系下的各轴转角偏差不超过2°。按此方法,最终所得的最小转弯半径不超过6m,极大的提高了多轴车辆的低速转向灵活性。再次,结合所建立的二自由度线性车辆模型以及相应的推导结果,对车辆的稳态和瞬态转向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提出了等效转向中心距和等效质心侧偏角系数的概念,并与所推导的等效轴距和等效稳定性系数一起作为车辆稳态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研究基础。通过选取不同的转向中心距对车辆转向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同时为了更好的选择轮胎侧偏刚度,还以不同的轮胎侧偏刚度对车辆转向特性的影响做了定性分析。最后文中从频域、复域和时域的角度对车辆的瞬态转向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同样,也选取不同的转向中心距对多轴转向车辆的各瞬态转向特性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考虑到多轴转向车辆的大部分转向模式都是非阿克曼转向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非阿克曼转角关系下的多轴转向特性的统一表征方法。文中提出了四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分别是针对横摆率控制的“横摆等效模型”(第一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质心侧偏角控制的“侧偏等效模型”(第二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理想模型跟踪控制的“横摆—侧偏等效模型”(第叁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适用于转向特性分析的“横摆—侧偏二元等效模型”(第四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前叁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属于一元等效,计算方便,精度稍低,但在控制的上层决策中使用可以达到精度和计算效率兼顾的效果。第四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属于二元等效,计算偏复杂,精度很高,用于对非阿克曼转向关系下的转向特性分析将会得到较精确的分析结果。最后,为了说明所提出的四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的有效性,分别从时域、复域、频域的角度对其做了详细的论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四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作为非阿克曼转角关系下的多轴转向技术的理论研究基础。最后,由于车辆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都需进行控制,又兼顾计算效率和精度,本文选取第叁种“横摆—侧偏等效模型”作为控制策略的理论基础,设计一种包含叁层控制的转角控制器。根据理想车辆模型和目标车辆模型对上层控制进行设计。根据轮胎均匀化磨损对各轴侧偏角的要求,再结合上层控制的框架,即可分配下层的各轴转角量。最后通过微调控制层对各轴转角进行微调,即以牺牲最小的各轴轮胎侧偏角的均匀性来换取目标车辆最好的跟踪理想车辆状态参数的目的,从而达到车辆的操稳性能和轮胎磨损性能的最优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MOC控制策略不仅提升了多轴转向车辆的低速灵活性和高速稳定性,并对减轻各轴轮胎磨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多轴转向车辆的非线性叁自由度动力学数学整车模型。其中的悬架模型采用试验曲线拟合的方式建立,并分别以高频和低频模拟油气弹簧阻尼和刚度特性。以此整车模型为基础,进行多轴转向车辆的多目标转角控制研究;(2)提出了等效转向中心距和等效质心侧偏角系数的概念,结合等效轴距和等效稳定性系数,统一表达多轴转向车辆的稳态转向特性。并且这一概念的提出也让瞬时转向中心距有了更标准的表达形式和更明确的物理意义;(3)提出了四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可根据具体的控制需要选择前叁种一元等效模型中的一种来使用,而精度较高的第四种二元等效模型更适合用于对多轴转向车辆的转向特性分析中;(4)基于第叁种阿克曼等效转向模型理论,提出了适合于以多轴转向车辆操稳和轮胎磨损为多控制目标的分层转角控制策略。并使该多轴转向车辆达到多目标转角最优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郭伟杰,杨兆建,石江波,李峰[9](2018)在《转角不对中转子系统的电机电流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通过监测电机电流以实现转子系统故障的识别与诊断,建立偏角不对中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出转子系统的转角不对中力矩,并以电机的电磁扭矩为纽带,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叁相异步电动机—转子系统机电耦合仿真模型,应用傅里叶变换对定子电流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研究偏角不对中故障激励下电机电流信号的耦合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电流信号会产生工频分量和奇数次倍频的谐波分量。当转子系统存在转角不对中故障时,叁次谐波分量会出现明显的增强,而且其峰值会随着转角不对中量的增加而变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2期)

王晓增,阚瑞,田淑青,邓宏武[10](2017)在《高旋转数下不同通道转角梯形带肋回转通道的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截面形状和旋转效应对高压涡轮动叶内部冷却通道换热的影响,对雷诺数为10 000~50 000,旋转数为0~2.09,通道转角为0°、22.5°、45°的带直肋双流程梯形截面通道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静止状态下,在第一通道,梯形通道后缘换热强于前缘;在第二通道,前、后缘换热区别不大,后缘的换热略强于前缘。旋转状态下,对0°通道转角,随旋转数的增大,第一通道的后缘面换热仍强于前缘面和外侧面,且差异更明显;第二通道前缘换热相对后缘增强。在较高旋转数(旋转数大于1)时,0°通道转角工况的换热最强,45°转角最弱。(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转角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各领域日常用电负荷的增加,我国电网建设的速度逐渐加快,输电塔线作为电力系统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其电压等级和规模日趋大型、复杂化,输电塔结构及其动力特性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本文依托某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其中ZAJ151悬垂转角塔,工况条件繁多、节点构造复杂且缺乏成熟的工程经验等特点。本文铁塔采用东北院编写的TTA3.0软件进行计算,采用ANSYS软件建立梁杆混合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ZAJ151塔进行了真型试验,来验证计算的可靠性。本文详细介绍了铁塔的试验方案,通过计算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工况进行试验,将荷载转化成节点荷载,用钢丝绳施加在铁塔相应的节点上,确定位移观测点及应变观测点位置。在不同工况下,采集杆件变形、强度等的数据。本试验塔应用的线路路径经过喀斯特地貌,地下会出现溶洞和缝隙,输电塔的基础会发生沉降、倾斜和滑移。本文通过释放铁塔塔脚节点自由度和对塔脚施加位移的方式,来模拟基础沉降现象,进而分析采用公共接腿和普通接腿方式时,塔腿内力变形的差别。根据主材强度和稳定承载力相等的原则,推导出塔身主材的最优计算长度。由于脉动风对铁塔的动力作用不能忽略,工程中为了方便只考虑静力风荷载,引入了风振系数的概念,本文采用Kaimal风速谱,在Matlab软件环境下编写了风速模拟程序,将风速转变为风压,得出施加在塔身上的风荷载,针对试验塔,探讨其风振系数的合理取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对比实测位移、内力和理论计算值的差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模型的正确性,修改有限元模型中部分杆件的属性定义,使其分析结果更接近真型试验,建立了较准确的铁塔动力分析模型。(2)通过对基础沉降的研究发现,即使单独一个塔腿发生很小的竖向位移,铁塔也会丧失稳定性。基础在不同工况沉降时,采用公共接身和普通接腿方式,塔腿杆件受力趋势相似,但公共接身方式允许的最大地基变形优于普通接腿方式。(3)通过模态分析,推导出适合本塔型的自振周期计算公式。通过对风振系数的研究得出直流输电塔由于横担较长,所以其风振系数较规程的计算数值大,设计时应适当提高其取值。在优化塔重时正侧面可以分别取不同的风振系数进行计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角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孙显鹤,刘颖,袁俊健,郭小凯.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双回路直线转角塔雷电冲击响应特性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9

[2].祝综声.悬垂转角塔试验及受力特性分析[D].东北电力大学.2019

[3].夏凯.轴流压气机转角气动特性计算的级迭加方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9

[4].陆盛康.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特性标定方法及标定系统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5].王娟娟.风致转角塔线体系覆冰脱落的动力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9

[6].李辰,付有兵,张军伟,万芳,左霞.考虑侧偏特性时的修正阿克曼原理转角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8

[7].刘忠运,张兴乐,钟丽.输油管道双转角弯管内多相介质流动特性研究[J].钻采工艺.2018

[8].陈翔.多轴转向车辆的转向特性分析与多目标转角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

[9].郭伟杰,杨兆建,石江波,李峰.转角不对中转子系统的电机电流特性[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10].王晓增,阚瑞,田淑青,邓宏武.高旋转数下不同通道转角梯形带肋回转通道的换热特性[J].航空动力学报.2017

标签:;  ;  ;  ;  

转角特性论文-孙显鹤,刘颖,袁俊健,郭小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