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论文-钱靖怡

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论文-钱靖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语非真实条件句,原型范畴,主观化,叁域

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论文文献综述

钱靖怡[1](2017)在《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真实概念,即反事实或虚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反真实思维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表达违实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是一致的,因而英语中有大量表违实意义的句子,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非真实条件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非真实条件句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句法和认知语言学叁个领域,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主要侧重于带有语法标记(时态后移)的一类,把违实意义与动词特定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忽略了语境的重要性,未能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进行合理地分类,也没能系统并全面地研究各类型英语非真实条件句间的拓展及其语用本质。我们基于原型理论、主观化理论和叁域理论,试图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解决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英语非真实条件句是如何生成和拓展的的?(2)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是什么?(3)主观化这一认知机制是如何在原型非真实条件句和非原型非真实条件句中发挥作用以体现主观性的?我们发现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生成是非真实条件概念映射到语言世界的结果,典型结构形式为“If p,(then)q”,非真实条件概念是人们主观设想的不会实现的或没有实现的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致使条件关系,表达违实意义,其生成是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原型成员是内容域非真实条件句,特征为前后件间的直接条件关系和时态的后移。非原型成员分为认识域英语非真实条件句和言语行为域非真实条件句,前后件的条件关系是非直接的,且时态不总是呈现后移。言语行为域英语非真实条件句属于边缘成员,比认识域英语非真实条件句更边缘化,因为前后件的条件关系完全存在于人的认知层面,是命题代表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观性是非真实条件句由原型成员到非原型成员拓展的动因,通过认知机制--主观化在句子结构中体现。主观程度的不同导致原型非真实条件句到非原型非真实条件句在语义、句法特征和语用功能方面存在共性与差异。语义上,原型英语非真实条件句即内容域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主要语义特征是主观设想的致使关系,非原型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语义特征存在共性,表现为间接或隐性的条件关系,其中认识域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语义特征是人们的推理过程;句法上,原型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表现为时态的后移和前件先于后件的句子结构。非原型英语非真实条件句时态上并不总是体现后移,特别是边缘成员言语行为英语非真实条件句中时态后移现象基本消失。从句顺序也体现较大的自由度,后件先于前件的句子结构愈加被接受,特别是在边缘成员中前后件顺序的调换并不产生信息的突显;原型和非原型英语非真实条件句都具有语用内涵。我们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研究既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实用性,证实了其对人类语言的解释力,又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教学和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欢[2](2015)在《结构式输入与文本重构式输出对语法习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20年中,显性的语言形式教学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己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以何种方式聚焦语言形式,尤其在输入性活动和输出性活动对形式学习的相对作用上仍然存在争论。VanPatten提出了输入加工理论和输入加工教学模式,声称结构性输入活动能够促进语言形式-意义匹配,因而有效促进形式特征的习得。另一方面,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强调输出活动的作用,认为输出不仅是学习的结果,其过程本身也可以促进语言学习。过去二十多年国外围绕输入和输出的相对作用有大量实证研究,而国内研究相对不足,且研究条件控制不一,未取得一致令人信服的结果。本研究尝试在中国高中EFL环境下做进一步探究,以英语过去非真实条件句为目标语法项目,采用“结构输入”和“文本重构”二种形式分别实施输入式活动和输出式活动,通过对活动时间及难度一致性的控制以及测验效度的加强,对比输入性活动与输出性活动对语法学习的影响:1)学生过去非真实条件句学习的总体效果;2)学生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分项效果。本研究选取南京某高中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分别作为输入组和输出组。二组以相同方式接受有关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明示讲解之后,分别接受实验处理:输入组完成结构性输入活动;输出组完成文本重构活动。两组实验时间一致,均为40分钟。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测试,包括理解任务(语法判断、单项选择)和输出任务(填空、翻译),分别测试学生对于目标语法的理解和产出能力。使用SPSS 16.0对二组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获得实验结果如下:1)在整体效果方面,结构式输入活动与文本重构输出活动一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目标语法的学习,二者无显着差异;2)在目标语法的理解能力方面,两种活动均有显着的促进效果,但结构式输入活动效果显着优于文本重构输出活动;3)就目标语法的产出能力而言,两种活动均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且教学效果相似。本研究表明经过优化的输入和输出活动均能有效促进语言形式特征的习得,进一步印证了VanPatten和Swain的理论;也证明结构输入和文本重构作为语法课堂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教学中当根据需要平衡和灵活地使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5)

张勤,张轶[3](2009)在《类型学的标记理论与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一文中研究指出标记理论是类型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发展对二语习得研究影响深远。在类型标记性基础上提出的标记差异假说,指出利用两种语言的标记性可以推测二语习得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中国学生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论证了标记差异假说预测二语习得困难所在及困难程度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09年02期)

殷玉华[4](2009)在《中国学习者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大学生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情况。通过一项实证性研究,发现他们对四种不同类型的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顺序,从中获得他们常犯的错误类型,并结合一定的二语理论分析导致这些错误类型出现的原因,以期促进相关的外语教学。从句子结构的角度看,非真实条件句属于条件句,主从句的动词需要相应的时态配合;从动词形式来看,该语法范畴可归于虚拟语气,牵扯到汉语里不存在的“时态后移”。因此,英语非真实条件句成为中国学习者的一个难点,同时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一结构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研究以69名山东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为受试者,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包含四篇对话(40个填空题)的问卷测试,其结果借助于社科研究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了分析;定性研究则基于之后的访谈结果。主要获得以下发现:(1)受试者普遍认为英语非真实条件句难以习得,尤其是其中的时态和情态动词难以判断:(2)学习者对于四种类型的非真实条件句遵循一定的习得顺序:现在非真实条件句>将来非真实条件句>过去非真实条件句>混合非真实条件句。这种习得顺序可借助于Brown(1973)的累积复杂性原则(Cumulative Complexity principle)和O'Grady(1997)的发展定律(Developmental Law)进行解释。(3)通过受试者在测试中的表现,主要发现了四种错误类型:情态动词误用,情态动词误置,时态后移空缺以及时态误断,主要由叁种因素造成:母语迁移,目的语因素和认知方式。(4)母语对非真实条件句习得的影响表现在学习者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较为复杂的阶段时,往往倾向于做最小的规则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武茜[5](2008)在《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于中国高中生习得英语非真实条件句效果的对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比研究了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学习非真实条件句的效果。输入加工教学法是VartPatten(1996)基于可理解性输入和注意在输入加工和二语习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输入加工教学法,以语言输入为特征,目的是通过改变学习者的加工策略来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吸收和意义-形式的正确连接。而传统的以产出为特征的教学法,包括语言规则的解释和紧随其后的输出性练习。输入和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都是二语习得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在这一背景下,选取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为代表,对输入和输出的作用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共有96名高一年级的中学生参加了为期四周的实验。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实验组用输入加工教学法来教授目标语法结构。而另一个实验组用传统教学法学习同样的内容。控制组的受试者没有接受与目标语法有关的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开始前的一周,叁个组学生参加前测。之后,实验组的学生分别接受各自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分两个学时完成。学时结束时,叁个组的学生参加即时性后测。两周后,参加延时性后测。叁次测试的题型有解释性练习和输出性练习两种。通过对这叁次测试中的题型和教学效果持续性的分析,得出以下两个重要结论:第一,输入加工教学法在促进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上优于传统教学法。这与VanPatten最初建构的输入加工教学法理论不谋而和,再一次证明了输入在二语习得中起的重要作用。第二,传统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语言输出而且有利于语言理解。这一结果明晰了输出在二语习得的作用,肯定了注意在促进正确的形式和意义连接上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8-05-01)

谭亮[6](2007)在《结构性输入活动与交际性输出活动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习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者发现对语言形式的注意能有效帮助学习者习得该形式。VanPatten(1996,2004)和Swain(1985,1998)分别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角度研究如何更好地引起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根据VanPatten的过程教学法,要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度,所输入的材料必须能迫使学习者将语言意思和形式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如果学习者不注意到该语言形式,他将不能准确理解该语言形式的意思。其中,过程教学法中的结构性输入活动最能体现该特性。而Swain认为仅仅是输入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地习得语言,必须加上语言的输出。她提出语言输出具有叁大功能,其中的注意功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输出的注意功能是指在语言的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困难,从而使他们对相关的语言形式更加集中注意力,最终促进语言学习。交际性输出活动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而设计出来的。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比较这两种活动哪种更能帮助学习者习得语言。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这两种活动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学习者对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为例,对比结构性输入活动和交际性输出活动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广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本科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叁个班的学生。本文分别为两个实验组设计了两组不同的活动,其中接受结构性输入活动的班为结构性输入活动组,接受交际性输出活动的班为交际性输出活动组,另一个班为控制组。两个实验组在接受同样的语法解释之后进行各自的活动,而控制组在接受相同的语法解释之后进行一项多项选择的练习。实验为时四周,分八段进行。在最后一段,学生接受一次即时后测,一个星期之后再进行一次延时后测。测试的题型有多项选择,完成句子和改错。数据的分析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从题型的角度,另一方面从非真实条件句的叁种类型角度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题型分析还是类型分析上,交际性输出活动组都比结构性输入活动有更显着的效果。这证实了语言输出的确能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度,从而帮助语言的习得。而虽然结构性输入活动组的效果比不上交际性输出活动组的,但相比控制组而言,它的效果还是明显的。这也符合了之前对过程教学法的研究所做出的结论。文章最后根据对实验的结果的分析为中国教师提出了建议,并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以后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7-04-01)

王星[7](2006)在《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认知角度对英语中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句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其本质特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收集if非真实条件句,概括该类条件句在概念网络中的一般特征和表现形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旨在运用概念整合网络的一般模式和概念整合过程中的各种原则,来探究if非真实条件句的一般特征。研究发现,if非真实条件句的网络模式中不存在所有空间共有的组织框架,只是不同组织框架在合成空间中进行整合,共同构造形成突显结构。因此,本文将if非真实条件句归纳总结成两大类,即具有单畴共有构造网络的if非真实条件句和具有双畴共有构造网络的if非真实条件句。if非真实条件句意义的实时建构过程通过这两种网络体现出来。其意义的动态性在网络的突显结构中得以体现。这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又增加一个维度,即以空间的形式解读语言。此项研究是对if非真实条件句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5-30)

钟书能[8](1993)在《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结构的新探索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众所周知,英语动词有一个很重要的语法范畴——语气(mood),它是区别说话人对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采取何种态度的动词形式。如果说话人把句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或状态看作是现实的东西,而加以描述,就要用陈述语气(indicative mood)例如:1.What 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is——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to renovate the peoplc;(本文来源于《福建外语》期刊1993年Z1期)

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20年中,显性的语言形式教学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己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以何种方式聚焦语言形式,尤其在输入性活动和输出性活动对形式学习的相对作用上仍然存在争论。VanPatten提出了输入加工理论和输入加工教学模式,声称结构性输入活动能够促进语言形式-意义匹配,因而有效促进形式特征的习得。另一方面,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强调输出活动的作用,认为输出不仅是学习的结果,其过程本身也可以促进语言学习。过去二十多年国外围绕输入和输出的相对作用有大量实证研究,而国内研究相对不足,且研究条件控制不一,未取得一致令人信服的结果。本研究尝试在中国高中EFL环境下做进一步探究,以英语过去非真实条件句为目标语法项目,采用“结构输入”和“文本重构”二种形式分别实施输入式活动和输出式活动,通过对活动时间及难度一致性的控制以及测验效度的加强,对比输入性活动与输出性活动对语法学习的影响:1)学生过去非真实条件句学习的总体效果;2)学生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理解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分项效果。本研究选取南京某高中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分别作为输入组和输出组。二组以相同方式接受有关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明示讲解之后,分别接受实验处理:输入组完成结构性输入活动;输出组完成文本重构活动。两组实验时间一致,均为40分钟。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过去非真实条件句的测试,包括理解任务(语法判断、单项选择)和输出任务(填空、翻译),分别测试学生对于目标语法的理解和产出能力。使用SPSS 16.0对二组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获得实验结果如下:1)在整体效果方面,结构式输入活动与文本重构输出活动一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目标语法的学习,二者无显着差异;2)在目标语法的理解能力方面,两种活动均有显着的促进效果,但结构式输入活动效果显着优于文本重构输出活动;3)就目标语法的产出能力而言,两种活动均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且教学效果相似。本研究表明经过优化的输入和输出活动均能有效促进语言形式特征的习得,进一步印证了VanPatten和Swain的理论;也证明结构输入和文本重构作为语法课堂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教学中当根据需要平衡和灵活地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论文参考文献

[1].钱靖怡.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李欢.结构式输入与文本重构式输出对语法习得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张勤,张轶.类型学的标记理论与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

[4].殷玉华.中国学习者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

[5].武茜.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于中国高中生习得英语非真实条件句效果的对比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

[6].谭亮.结构性输入活动与交际性输出活动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习得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7].王星.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6

[8].钟书能.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结构的新探索与翻译[J].福建外语.1993

标签:;  ;  ;  ;  

英语非真实条件句论文-钱靖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