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饶阳凹陷,尾砂岩,特殊岩性段,地震沉积学
地震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莹,程相振,崔刚,高蒙蒙,刘蓓蓓[1](2019)在《基于地震沉积学精细分析饶阳凹陷西部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饶阳凹陷西部蠡县斜坡砂体纵、横向发育不稳定,厚度薄。为解决砂体分布难以预测的问题,结合地震沉积学,利用90°相位转换,调整岩性与地震反射振幅的对应情况,使之达到最好的对应关系,建立相应的地层切片,分析研究区重点含油层位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以下简称沙一下亚段)和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以下简称沙二上亚段)浅水叁角洲沉积体系的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发现,沙二上亚段尾砂岩段沉积时期,主体为浅水叁角洲沉积,发育"西南为主,北部为辅"两大物源体系,以叁角洲内前缘-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力储层,自下而上的砂组组成湖退体系域,发育湖泛沉积,叁角洲向湖岸线方向逐渐退缩;沙一下亚段特殊岩性段沉积时期,以深水滨浅湖和半深湖相沉积的滩坝为整体特征,发育坝砂和滩砂类主力储层,经历快速的湖泛作用,沿湖岸线分布多组滩坝沉积,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带。(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梁明剑,吴朋[2](2019)在《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鲁甸M_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背景,探求2014年鲁甸M_S6.5地震的成因的深部动力机制,本文充分收集了四川、云南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喜马拉雅"项目Ⅰ期)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应用区域震和远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川滇地区叁维速度结构图像,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和研究了昭通、莲峰断裂带P波速度结构;再对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叁维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层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和反映壳内磁性物质的分布范围以及结晶基底的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情况,综合分析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动力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交界东部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壳物质存在显着的横向介质差异,中下地壳深度范围大凉山次级块体西南缘存在低速异常分布,并呈现出近SN向的展布特征,2014年鲁甸M_S6.5地震位于该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略偏向高速体一侧.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鲁甸M_S6.5主震震源体下方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异常分布,P波速度异常扰动与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梯度变化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结合昭通、莲峰断裂带中下地壳范围内存在大范围的低密度弱磁性异常分布,综合表明了该区中下地壳物质相对较为软弱,这种特有的深部物性结构特征有利于应力在脆性的上地壳内积累和集中.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共轭断裂的深部构造形态,高低航磁异常边界与NW向的苞谷脑—小河断裂的深部展布形态相一致,苞谷脑—小河断裂处于航磁异常突变带附近,昭通断裂北段(昭通—鲁甸段)位于上地壳强磁性、高波速异常区内且具有深大断裂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因此该断裂段(昭通—鲁甸段)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当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的中下地壳低速管流层自NW向SE方向运动到昭通、莲峰断裂带附近时,受到华南块体的强烈阻挡,应力在昭通、莲峰断裂附近基底性质存在差异处集中,脆性上地壳中低强度区域在横向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易于破裂从而引发强震,这也正是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鲁甸M_S6.5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喻志超,谭玉阳,翟尚,冯方方,何川[3](2019)在《基于波形相似特征的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及全局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是井下微地震监测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之一.初至误差的存在会使微地震震源定位结果产生较大偏差,进而影响后续的压裂裂缝解释.通常初至拾取过程对所有的微地震事件选择相同的特征函数并采用一致的拾取参数进行统一处理,然而当事件的能量、震源机制、传播路径以及背景噪声等存在明显差异时,所得初至拾取结果差别显着.为了提高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标准一致性,本文提出基于波形相似特征的初至拾取及全局校正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互相关函数对每个事件内的各道记录进行时差校正,得到初始初至信息并形成迭加道,再对所有事件的迭加道进行全局互相关得到事件间初至相对校正量,最终初至结果可以通过各个事件的初始初至信息与其相对校正量相加得到.方法将所有微地震事件初至结果作为一个整体处理,从而能够克服常规方法初至拾取标准一致性差的缺陷.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事件初至拾取和定位结果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司文朋,薛诗桂,马灵伟,赵群,焦艳艳[4](2019)在《顺北走滑断裂-断溶体物理模拟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高角度走滑断裂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明确断裂的地震响应特征,针对走滑断裂的宽度、非均质程度、横向可分辨能力、断裂样式及溶洞发育形式分别进行了物理模型的构建及实验地震数据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走滑断裂在地震剖面上的杂乱反射能量异常特征是断裂带宽度及破碎程度的综合效应;断裂横向分辨能力与上覆地层无密切关系,主要受子波等因素影响,但如果上覆地层吸收衰减严重,则会导致频带变窄,地震波长变长,从而降低横向分辨能力;断裂带内部发育的溶洞无明显"串珠"特征,大规模溶洞及反射界面处发育的溶洞能产生"串珠"特征,但仍难与断裂产生的杂乱反射进行明显区分。通过模型响应结果与实际地震资料的对比,形成了关于顺北地区3种典型断裂地震响应特征的认识,即断裂弱反射、断裂强反射、断裂杂乱反射+"串珠",为该地区实际断裂的识别提供了有效参考,对类似地区走滑断裂及相关断溶体的检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9年06期)
毕金孟,蒋长胜[5](2019)在《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地考察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以期构建适合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短期概率预测模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本文利用当前较为前沿的ETAS模型和R-J模型,采用连续滑动、多时段拟合的方式,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的16个地震序列进行了参数拟合,并对参数的整体情况、参数之间的关系、参数与大地热流之间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地震序列参数变化相对较为剧烈,误差也较大;两种地震预测模型的序列参数呈现出一种优势分布特征,主要参数的平均值分别为αETAS=1.7404±0.3420,pETAS=0.9769±0.1396,aOML=-1.6638±0.5284,bOML=0.8312±0.1658,pOML=0.9053±0.1527,这与国际上其他区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大多数情况下,ETAS模型参数pETAS高于R-J模型参数pOML,平均偏高0.0716;序列参数αETAS与大地热流值整体上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激发次级余震的能力与大地热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与大地热流之间的关系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断,及基于地震序列参数构建定量化的短期概率预测模型,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金丹丹,师梦芹,丁文昌,朱姣[6](2019)在《苏州城区凹陷沉积土层对地震反应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土层非均匀分布的苏州城区凹陷沉积场地,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无限域场地的边界,基于ABAQUS建立大尺度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加速度峰值、位移峰值、频谱等地震动参数特征,探讨了凹陷沉积土层对地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凹陷沉积地震动响应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局部位置地表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苏州城区场地敏感周期段为0.20~0.70 s,与水平均匀场地相比,凹陷沉积场地地表反应谱沿横向变化较大,越靠近地表,反应谱谱峰越向长周期方向偏移;由于地震波在局部区域聚焦,凹陷沉积场地PGA值沿深度方向呈起伏变化现象;沿水平方向的PGD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非单调递减,且与输入地震动频谱特性相关.大尺度二维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合理反映微地形起伏、土层分布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建芝,李谋杰,张云银,魏红梅,商伟[7](2019)在《灰质背景下浊积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以东营凹陷坨71井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凹陷发育的灰质背景下的浊积岩储层以薄层和薄互层为主。由于灰质泥岩与浊积岩储层波阻抗差异不大,导致二者难以识别,为此提出迭后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和迭前地震反演相结合的方法。为摒除灰质泥岩的干扰,充分发挥迭前地震反演的弹性信息优势,在测井约束迭前地震反演的基础上,引入敏感因子开展弹性敏感性定量评价,提出多参数岩性信息融合构建数学模型,优选对灰质泥岩和浊积岩敏感的弹性参数。同时结合迭后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开展灰质背景下厚层浊积岩和薄互层浊积岩储层识别方法研究,以达到识别储层的目的。针对东营凹陷坨71井区灰质背景下的浊积岩储层,利用多参数岩性信息融合与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储层识别与优选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6期)
金燕林,秦飞[8](2019)在《塔河断溶体油藏地震弱反射特征及储层对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弱反射在钻井、测井、酸压、生产、含水等5个方面的明显差异,建立了不同弱反射类型与储层的对应关系:表层杂乱弱+深部杂乱弱、对应裂缝型储层,表层弱连续+深部杂乱弱、表层弱连续+深部杂乱强对应裂缝孔洞型储层,表层杂乱弱+深部杂乱强对应溶洞型储层。其中深部杂乱强是研究区断溶体油藏弱反射特征储集体的有利表征。(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王凯颀[9](2019)在《中国地震分布特征及地震应对防范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国的地震分布特征并有针对性的应对防范,文章通过收集相关的地震数据资料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地震具有浅源性、多发性与空间局限性分布的特点。地震的震源位置多分布于地下0-40千米处,且全国有叁分之二的地震分布于我国的一、二级阶梯上,在塔里木盆地的周围区域及四川横断山脉地区地震分布密度达到最大化。针对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考虑地震发生的各个过程,就地震的防范总体上提出了建议。根据部分特殊区域,提出相关的经济措施、城市应灾结构的改造、相关自然灾害的预防等具体性措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30期)
徐敏,梁虹,邓绍强,徐宝亮,刘鹏[10](2019)在《四川盆地二迭系火山岩地震响应特征及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底,川西南永探1井在二迭系钻遇火山岩储层,日产22. 5×104m3/d工业气流,使四川盆地火山岩成为目前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但由于钻井较少,研究程度低,火山岩厚度及岩相分布规律不清。充分利用地震信息,精细标定井下火山岩岩相与井旁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地震响应特征及层拉平剖面,建立了川西地区火山岩岩相地震识别模式。川西南地区有叁种岩相,分别为火山岩喷溢相、火山岩溢流相和火山岩沉积相。通过对二、叁维地震资料精细对比解释火山岩顶底界面,预测出川西地区火山岩岩相和厚度分布。综合顶部构造背景、火山岩相分布特征、钻井井下油气显示情况等因素,确定出川西南成都-简阳-叁台地区火山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对于四川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地震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4年鲁甸M_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背景,探求2014年鲁甸M_S6.5地震的成因的深部动力机制,本文充分收集了四川、云南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喜马拉雅"项目Ⅰ期)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应用区域震和远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川滇地区叁维速度结构图像,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和研究了昭通、莲峰断裂带P波速度结构;再对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叁维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层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和反映壳内磁性物质的分布范围以及结晶基底的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情况,综合分析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动力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交界东部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壳物质存在显着的横向介质差异,中下地壳深度范围大凉山次级块体西南缘存在低速异常分布,并呈现出近SN向的展布特征,2014年鲁甸M_S6.5地震位于该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略偏向高速体一侧.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鲁甸M_S6.5主震震源体下方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异常分布,P波速度异常扰动与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梯度变化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结合昭通、莲峰断裂带中下地壳范围内存在大范围的低密度弱磁性异常分布,综合表明了该区中下地壳物质相对较为软弱,这种特有的深部物性结构特征有利于应力在脆性的上地壳内积累和集中.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共轭断裂的深部构造形态,高低航磁异常边界与NW向的苞谷脑—小河断裂的深部展布形态相一致,苞谷脑—小河断裂处于航磁异常突变带附近,昭通断裂北段(昭通—鲁甸段)位于上地壳强磁性、高波速异常区内且具有深大断裂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因此该断裂段(昭通—鲁甸段)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当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的中下地壳低速管流层自NW向SE方向运动到昭通、莲峰断裂带附近时,受到华南块体的强烈阻挡,应力在昭通、莲峰断裂附近基底性质存在差异处集中,脆性上地壳中低强度区域在横向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易于破裂从而引发强震,这也正是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鲁甸M_S6.5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杨莹莹,程相振,崔刚,高蒙蒙,刘蓓蓓.基于地震沉积学精细分析饶阳凹陷西部沉积特征[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梁明剑,吴朋.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喻志超,谭玉阳,翟尚,冯方方,何川.基于波形相似特征的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及全局校正[J].地球物理学报.2019
[4].司文朋,薛诗桂,马灵伟,赵群,焦艳艳.顺北走滑断裂-断溶体物理模拟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石油物探.2019
[5].毕金孟,蒋长胜.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9
[6].金丹丹,师梦芹,丁文昌,朱姣.苏州城区凹陷沉积土层对地震反应特征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建芝,李谋杰,张云银,魏红梅,商伟.灰质背景下浊积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以东营凹陷坨71井区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8].金燕林,秦飞.塔河断溶体油藏地震弱反射特征及储层对应性分析[J].石化技术.2019
[9].王凯颀.中国地震分布特征及地震应对防范措施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10].徐敏,梁虹,邓绍强,徐宝亮,刘鹏.四川盆地二迭系火山岩地震响应特征及分布规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