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论文-李成英

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论文-李成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公顷,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适度人口规模

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英[1](2014)在《基于“国家公顷”生态足迹的青海省适度人口规模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将人口有效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的范围内,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青海省为例,采用"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对其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得出在2001~2011年时间序列中,青海省一直存在不断增大的生态赤字并导致人口赤字,使得青海省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两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关对策,为青海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4年08期)

戚颖颖,陶玉龙[2](2014)在《生态足迹视角下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研究一直受到来自政府和学界的关注。本文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模型重新测算上海市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目前的常住人口规模2300万远高于其生态承载力下的适度人口规模48.89万,上海市面临着严重的生态赤字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上海市减少生态赤字、提高适度人口规模主要可通过两个维度的建设,一是以更加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降低本市常住人口的生态足迹;二是以更加高效与科学的发展方式提高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资》期刊2014年02期)

殷培培,李晨玮[3](2013)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甘肃省生态适度人口规模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甘肃省自身生态环境脆弱,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保障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甘肃省2003年~2011年的生态适度人口规模,结果表明,2006年以来,甘肃省的实际人口规模超过生态适度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表明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建议积极推进甘肃农村城镇化发展;积极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力发展第叁产业,积极推进好旅游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支持技术创新,促进当地水电和太阳能清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13年24期)

苏美玲[4](2013)在《基于生态足迹的塔里木盆地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人口的过快增长将导致资源、环境、经济等发展方面的不均衡。人口适度与否体现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而塔里木盆地属于我国北方干旱绿洲—沙漠过渡典型脆弱生态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更不可忽视人口、经济与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本文将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到了人口承载力研究当中,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建立了生态足迹模型,先对塔里木盆地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静态分析,再对塔里木盆地2002-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时间动态分析,最后计算出塔里木盆地的生态适度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的总生态足迹和总生态承载力都呈上升趋势,但生态足迹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的上升幅度,导致塔里木盆地近年来一直处于赤字状态,且总生态赤字越来越大;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赤字越来越大;塔里木盆地实际人口大于生态适度人口,说明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存在生态过剩人口,且这种超负荷人口数还在不断加大。说明在现有的生态资源环境和消费水平基础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给塔里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塔里木盆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3-06-01)

顾怡川,宋绍杭[5](2012)在《基于生态足迹的藏北小城镇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古露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通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定量分析,对藏北高原小城镇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进行研究分析。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古露镇为例,维持2010年的生产、生活水平,古露镇生态适度人口规模略大于现状人口。但古露镇各类生产性土地生态供求关系矛盾较大,改善人口分布结构,减少牧业人口数量,加快城镇化发展,对古露镇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学术版)》期刊2012年02期)

代富强,吕志强,周启刚[6](2012)在《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重庆市适度人口规模情景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可能度"和人们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同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水平,构建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生态足迹发展情景,对该区适度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在生态足迹缓慢增长情景下的"可能-满意度"最高,对应适度人口规模为3306万人,该指标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人们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因此,重庆市应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人们通过调整消费结构降低生态足迹,这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叁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经济》期刊2012年05期)

包正君,赵和生[7](2009)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南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合理的人口承载量,它由城市资源环境、区位要素及空间演化、社会经济因素等共同决定。本文分析影响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因素,通过对南京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来研究南京人口规模的生态容纳量,并对南京城市人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措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王静懿[8](2008)在《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与国家长远发展的人口总量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用生态足迹的概念讨论中国的生态适度人口规模。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它在量化计算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界的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生态足迹的概念,将人类消费对于环境的压力转化成为标准化的土地面积,从而既可进行资源的供需比较,亦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进行不同的分析。从其自身的理论发展看,有综合法、成分法和投入产出法;而碳足迹、水足迹等概念在不同的环境下提出,补充了模型对于某一特定自然要素的分析。碳足迹的概念是气候变化问题中的核心研究领域,水足迹则对应着许多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从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方面看,通过人均生态足迹和区域总体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可以对生态适度人口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模型分析等方法,总结了生态足迹及其衍生模型碳足迹、水足迹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国内生态足迹的应用,总结了对于我国适度人口规模的讨论,运用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的概念初步计算了中国的生态适度人口规模,并通过对于影响模型的要素及其他相关因子的分析,尝试探讨了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探讨了贸易、科技、制度、文化等各种因素对于适度人口规模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的角色。总体上看,中国面临着较大的生态压力,需要一个偏紧的人口战略。(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5-09)

凌晓文[9](2006)在《“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特约 凌晓文)在去年的全国人代会期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绿洲的发展引起了代表们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甘肃省委书记苏荣在民勤(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06-03-15)

凌晓文[10](2006)在《民勤建立生态立县与人口规模适度的发展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勤绿洲本就处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间,上游来水量减少,人口增多土地压力增大,民勤绿洲消失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结果。     从2001年至今,温家宝总理对民勤绿洲总共有6次重要批示,在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温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时,再次关(本文来源于《甘肃日报》期刊2006-02-27)

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研究一直受到来自政府和学界的关注。本文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模型重新测算上海市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目前的常住人口规模2300万远高于其生态承载力下的适度人口规模48.89万,上海市面临着严重的生态赤字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上海市减少生态赤字、提高适度人口规模主要可通过两个维度的建设,一是以更加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降低本市常住人口的生态足迹;二是以更加高效与科学的发展方式提高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论文参考文献

[1].李成英.基于“国家公顷”生态足迹的青海省适度人口规模透析[J].生态经济.2014

[2].戚颖颖,陶玉龙.生态足迹视角下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外资.2014

[3].殷培培,李晨玮.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甘肃省生态适度人口规模测算[J].甘肃农业.2013

[4].苏美玲.基于生态足迹的塔里木盆地适度人口规模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3

[5].顾怡川,宋绍杭.基于生态足迹的藏北小城镇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古露镇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

[6].代富强,吕志强,周启刚.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重庆市适度人口规模情景预测[J].人口与经济.2012

[7].包正君,赵和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南京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9

[8].王静懿.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与国家长远发展的人口总量战略[D].复旦大学.2008

[9].凌晓文.“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N].中国人口报.2006

[10].凌晓文.民勤建立生态立县与人口规模适度的发展模式[N].甘肃日报.2006

标签:;  ;  ;  ;  

生态适度人口规模论文-李成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