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红外激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漫反射物体,非合作激光测距系统,脉冲激光测距,朗伯体反射特性理论模型
近红外激光论文文献综述
杨米杰,金龙,王頔,金光勇[1](2019)在《材料表面反射特性对近红外激光脉冲测距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漫反射脉冲激光测距的系统性能是衡量测距精度的重要指标。针对非合作激光测距系统,首先建立了激光测距中主要涉及的朗伯体反射特性理论模型,模拟出激光测距的材料漫反射特性对激光测距接收功率的影响。其次,基于漫反射物体的激光测距方程,并进一步对不同反射率、距离、反射角度等变量对回波接收功率影响的理论模拟与实验测量。最后对理论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误差分析,研究不同参数对脉冲激光测距精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候俊,徐均琪,王建,李绵,苏俊宏[2](2019)在《近红外激光薄膜滤光片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抛Si片为基底,采用离子束辅助热蒸发沉积技术研制了1.2~3μm波段激光薄膜滤光片.采用长波通滤光片与减反射膜相结合的薄膜样品设计方法,高、低折射率材料分别选用ZnS和MgF2,综合考虑光谱特性和电场强度分布,使用TFCale膜系软件设计出1.064μm高反、1.2~3μm波段增透的长波通滤光片.长波通膜系膜系结构为G|4H2L1.5H2L2H1.5L2H4L|A,减反射膜膜系结构为G|3.5H3.5L|A.最终实现1.2~3μm波段峰值透过率达98.48%,平均透过率为92.35%,1.064μm处透过率为5.09%的光谱特性.对薄膜样品分别采用离子束处理和退火处理,发现适当的工艺参数,有助于提高薄膜激光损伤阈值,当退火温度为250℃时,其激光损伤阈值可达6.3J/cm~2.本文研究可为近红外薄膜滤光片设计和制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艾磊[3](2018)在《近红外激光主动夜视照明系统总体设计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技术、光电探测器及电子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激光主动成像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激光主动夜视的照明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近红外激光主动夜视的照明系统总体设计的方法,涉及到近红外激光主动夜视的照明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这对实际研究应用有很大的参考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星琳[4](2018)在《近红外激光拉曼光谱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肠息肉相关性研究方面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近红外激光拉曼光谱技术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胃肠息肉的拉曼光谱特征,探讨其研究价值及相关性。方法:收集在珠江医院同期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的50例胃息肉组织(23例胃底腺息肉、27例胃增生性息肉)及78例肠息肉组织(49例肠腺瘤性息肉、29例肠增生性息肉),21例正常胃组织及21例正常肠组织。采用785nm近红外激光拉曼光谱对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对不同病理类型胃肠组织平均拉曼光谱峰强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PCA-LDA方法对其进行鉴别诊断,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及Spearma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胃肠组织中的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是否与拉曼光谱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不同病理类型胃组织与肠组织的典型拉曼谱峰分布基本一致,主要为830cm-1、855cm-1、1003cm-1 1032cm-1 1210cm-1、1323cm-1、1335cm-1、1450cm-1、1655cm-19 个谱带。1.胃增生性息肉在830cm-1、855cm-1、1003cm-1的拉曼峰强较正常胃组织低,肠增生性息肉在830cm-1、1003cm-1的拉曼峰强较正常肠组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增生性与胃底腺息肉相比,在1655cm-1、1450cm-1、1335cm-1、1323cm-1的拉曼峰强较高,在855cm-1、830cm-1的拉曼峰强较低。肠腺瘤性息肉与肠增生性息肉相比,在1655cm-1、1003cm-1、855cm-1、830cm-1的拉曼峰强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增生性息肉与肠增生性息肉相比,在1210cm-1、1032cm-1、1003cm-1、830cm-1的拉曼峰强相当,胃底腺息肉与肠腺瘤性息肉在1032cm-1、855cm-1、830 cm-1的拉曼峰强相差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拉曼谱带1032cm-1、830cm-1表征酪氨酸,提示可能与β-catenin蛋白相关。3.PCA-LDA诊断胃底腺息肉、胃增生性息肉及正常胃组织的准确率为93.10%、100%、90.91%,诊断灵敏度分别为 100%、86.96%、95.24%,特异性为95.24%、100%、95.92%。PCA-LDA诊断肠腺瘤性息肉、肠增生性息肉及正常肠组织的准确率为90.00%、85.71%、100%,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1.84%、82.76%、100%,特异性为90.00%、100%、95.92%。ROC曲线验证了PCA-LDA方法的有效性。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胃底腺息肉与肠腺瘤性息肉在典型拉曼谱峰的强度值呈正相关(r=0.961,P=0.000);胃增生性息肉与肠增生性息肉在典型拉曼谱峰的强度值呈正相关(r=0.984,P=0.000)。5.胃底腺息肉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60%)与肠腺瘤性息肉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53,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增生性息肉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66.7%)与肠增生性息肉的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率(7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近红外激光拉曼光谱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息肉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不同病理类型胃肠息肉之间存在一定的物质联系,其发生可能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相关,为胃肠息肉同时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具体如下:1.胃增生性息肉及肠增生性息肉相比于胃底腺息肉及肠腺瘤性息肉有较强的粘膜增生潜力。2.胃底腺息肉与肠腺瘤性息肉、胃增生性息肉与肠增生性息肉均存在酪氨酸减少,β-catenin蛋白含有酪氨酸成分,提示细胞膜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3.PCA-LDA方法鉴别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胃肠息肉及正常胃肠组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4.胃底腺息肉与肠腺瘤性息肉、胃增生性息肉与肠增生息肉可能存在一定的物质联系,物质成分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胃底腺息肉与肠腺瘤性息肉、胃增生性息肉与肠增生息肉的发生与β-catenin蛋白的异常表达相关,可能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影响胃肠息肉同时发生。(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23)
Fazil,Hussain,Panhwar[5](2018)在《基于近红外激光介导的二维纳米片及其在细胞玻璃化保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2D)氧化石墨烯(GO)和二硫化钼(MoS2)纳米片作为良好的光热剂而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在载体,已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这两种纳米材料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诊断治疗、能源转换和水清洁等方面研究的发展。对于它们的空间热效应,已经在生理温度和热疗温度范围内(37-46℃)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索。调控这些纳米片的空间热分布,对低温下(-196至37 ℃)的生物材料的微结构控制则有更深远的应用,这些应用包括仿生的冷冻微铸造、食品和药品的冻干和生物材料的低温保存等。然而,GO和MoS2纳米片的热效应在低温下的应用还未被充分探索过。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GO和MoS2纳米片的近红外激光诱导光热效应,来研究其对生物样品在复温过程中抑制冰核形成和冰晶生长的影响。采用此方法,快速的降温到-196 ℃深低温的细胞被成功的回收,有着高存活率和完整的生物学功能。这些纳米片的光热效应从来没有被应用到低温保存中从而获得足够快的升温速度来减少复温过程中的再结晶。为了解决低温保存中的再结晶问题,我们利用了纳米片的光热效应。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化学合成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 GO和MoS2纳米片,利用他们的光热效应成功的实现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复温。针对所采用的808 nm近红外激光,我们自主搭建了一套激光辐射装置来更好地实现激光能量脉冲对实验样品的作用。同时,为了提供对样品冷冻和复温过程的更全面的评估,我们使用有限元方法来研究在水浴复温和激光照射下塑料麦管内细胞样品的传热。实验和模拟结果都表明,细胞悬液中的GO和MoS2纳米片可以显着提高冷冻速率并有效地降低复温过程中的反玻璃化和再结晶。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两种纳米片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激光辐射能量下对细胞悬液样品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808 nm激光分别作用在0.03%(w/v)的GO和0.06%(w/v)的MoS2浓度下,对细胞玻璃化冷冻保存具有最佳的效果。GO和MoS2纳米片作为光热剂来实现空间上均匀加热是一个有前景的方法来提高很多细胞系的低温保存效果。因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片光热效应的有效方法来控制玻璃化生物样品在复温过程中的结晶行为,这可能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3)
郑文雪[6](2018)在《近红外激光甲烷传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于光子晶体光纤慢光效应制备的气体传感器与传统气体传感器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关注。基于光纤慢光效应制备的气体传感器不仅可以减小器件尺寸,还可以降低光子的传播速度,即增加了光纤与主介质(例如气体分子)相互作用的有效光学长度,进而增强气体吸收。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慢光增强的甲烷气体传感系统。甲烷(CH_4)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工业生产时,例如采煤业和液化CH_4的处理过程中,由于CH_4易燃易爆的特性,不仅会造成安全隐患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实时监测空气中CH_4的浓度尤为重要。本论文首先设计了基于传统多通池气室的甲烷传感系统。其次,为了增强甲烷气体的吸收,采用COMSOL软件设计了一种可调谐的空芯带隙型光子晶体光纤结构,建立了基于光子晶体光纤慢光效应的近红外甲烷传感系统模型,分析了慢光效应对甲烷气体吸收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1.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介绍了基于传统多通池气室的气体传感技术和基于慢光效应的光子晶体光纤气体传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相比于传统的多通池气室,基于慢光效应的光子晶体光纤气室增强了气体吸收。2.设计了基于传统多通池气室的近红外甲烷传感系统,多通池的有效吸收光程为14.8m,采用分布反馈激光器作为光源。参照标准配气法,配备了10-100ppmv的甲烷气体。编写了基于LabVIEW的数据产生、采集与处理程序,用于提取二次谐波、标定浓度和稳定性测试。为了增大二次谐波信号,优化了系统的调制深度,约为0.0015cm~(-1)。3.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的分类及其分析方法。利用微流控技术设计了一种模式可调谐的空芯带隙型光子晶体光纤结构,使用COMSOL软件计算了该光纤的色散曲线、增强吸收因子等特性。在该光纤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填充折射率不同的液体,可以改变光纤的色散曲线。选取氨气在1.5304μm和乙炔在1.534μm处的吸收波长,填充特定折射率的液体,可将光子晶体光纤的慢光模式调节到该两种气体的吸收波长处,此时两种气体的吸收将达到最大。同时,分析了基于多孔填充的光子晶体光纤的慢光效应。4.建立了基于慢光增强的甲烷传感系统模型。计算了甲烷气体的增强吸收因子,研究了慢光效应对甲烷气体吸收的影响。采用LabVIEW软件提取了有无慢光作用下甲烷气体的二次谐波信号。本文创新点:1、设计了一种空芯带隙型光子晶体光纤结构,该结构参数为:晶格常数Λ=3.88,芯层直径D=2.52Λ,包层空气孔直径d=0.9Λ。利用微流控技术,填充不同折射率的光学流体,调谐光纤特定的模式,使其恰好与气体的吸收谱线相匹配,增强光与气体反应,提高气体检测下限。2、建立了基于慢光增强的甲烷传感系统模型。其包括可调谐激光器,两个光纤耦合器,空芯帯隙型光子晶体光纤,红外探测器、放大器和锁相放大器。建立吸收信号模型,用LabVIEW提取了有无慢光作用下甲烷气体的二次谐波信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怡[7](2018)在《化疗—热疗协同的近红外激光控释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生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药物从进入体循环到靶部位药物释放所经历的各步骤间存在多重急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包括:1)药物难以实现精确控制释放;2)药物未到靶点提前释放;3)到达靶点的纳米药物载体无法实现有效控制释放。药物输送技术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方便的药物传递手段,以提高癌症治疗治疗效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从纳米级到微米级甚至更大粒径的药物传递系统都已被开发出来。这些药物传递系统具有不同的释放模式,如pH值、温度、酶解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控释等等,这些系统大多数是依赖于肿瘤微环境的被动的药物释放方式。由于癌症病人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不能调节释药速率的被动的释药方式可能并不总是适用于癌症治疗中,因为药物释放率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能够对药物释放进行主动、持续调控,确定药物释放的位置、时间和剂量大小,将更有利于药物的输送,并提高癌症治疗的效率。光触发式药物释放是一种独特的药物释放方法,因为它可以从体外人为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系统毒性。然而,高能量的紫外光(UV)或可见光照射的光控释系统组织渗透能力不强且不能避免细胞损伤,阻碍了它们在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相比之下,近红外(NIR)光更适合于生物医学应用,因为它有更深的穿透组织能力且对活细胞的伤害较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近红外光控释的纳米载药体系,采用化疗和热疗联用的方案,以金纳米棒为内核,进行介孔二氧化硅的包埋,将阿霉素装载入二氧化硅介孔内。介孔二氧化硅表面通过酸醇缩合修饰一层带有2个C_(12)支链的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激光敏感的香豆素衍生物。利用香豆素衍生物上亲油碳链(C_(12))和C_(16)-HA分子中亲油碳链(C_(16))之间的非极性作用力使C_(16)-HA紧密吸附在纳米载体表面,C_(12)和C_(16)紧密结合形成的亲油膜把盐酸阿霉素限制在介孔内,而C_(16)-HA分子中亲水的透明质酸部分伸展在纳米载体外部,使纳米载体具有靶向于CD44受体过分表达的肿瘤细胞的功能。借助于金纳米棒材料独特的光学性能,当纳米药物载体通过受体相互作用进入过分表达CD44受体肿瘤细胞后,用近红外激光照射肿瘤组织部位,纳米载药体系会发生下面的连锁反应:(1)纳米载体进入肿瘤组织后,封堵盐酸阿霉素的亲油膜与细胞膜相接触,使得一部分油膜裂解导致盐酸阿霉素分子可以释放到肿瘤细胞。(2)在NIR激光激发下,双光子敏感的香豆素和介孔二氧化硅表面的酯键断裂,香豆素膜脱离介孔二氧化硅表面,由于药物载体失去了亲油层覆盖导致阿霉素盐酸盐分子可以通过扩散释放到肿瘤细胞。(3)肿瘤细胞的酸性环境使得介孔硅中的Si-O-转化成Si-OH(pKa=7),负电荷密度减少,介孔二氧化硅与带正电荷的阿霉素盐酸盐之间的作用力减弱,加速阿霉素的释放。(4)纳米材料内核的金纳米棒高效率的把近红外激光转化为热能,造成肿瘤细胞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阿霉素在微环境的溶解度和加速其热运动,进一步增进阿霉素的释放。通过以上叁种调节手段联合激发阿霉素的释放,进而通过小分子药物和光热疗法协同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舒宁[8](2018)在《可相变型携氧载药纳米粒联合近红外激光和低强度超声对卵巢癌的双模态成像及治疗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携氧载紫杉醇及吲哚菁绿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特性检测目的:合成携氧载紫杉醇及吲哚菁绿PLGA纳米粒(PIO_NPs),探究其基本特性。方法:改良双乳化法合成PIO_NPs,检测该纳米粒经近红外激发前后的基本形态和粒径、表面电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法检测PIO_NPs内紫杉醇(PTX)和吲哚菁绿(ICG)的包载效果。另外,检测PIO_NPs的光学稳定性,以及控释PTX和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结果:成功制备了PIO_NPs,其粒径为186.4±1.9nm,zeta电位为-19.43±0.55mV。PTX和ICG的载药量(LE)分别为3.46±0.21%和1.73±0.15%,并且该纳米粒可被近红外激光激发相变。PIO_NPs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基本与游离ICG保持一致,但更加稳定,15日内吸收光强度下降约20%,荧光强度下降近25%。PTX在48h内自然释放41.65±1.69%,经近红外激光和低强度超声作用后可达86.65±3.43%。通过SOSG检测PIO_NPs产生活性氧的潜力,经光/声辐照后SOSG的荧光强度增加319.76±12.54%,P<0.001。结论:成功制备PIO_NPs,该纳米粒具有载药和可激发相变能力,并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控释性。第二部分携氧载紫杉醇及吲哚菁绿PLGA纳米粒的成像作用研究目的:探究PIO_NPs的体内外超声和光声成像作用。方法:使用百胜超声诊断仪和Vevo LAZR光声成像系统对PIO_NPs的超声成像和光声成像效果进行研究。体外实验使用带孔凝胶模块作为容器,分为:PBS组;游离ICG组;O_NPs(携氧纳米粒)组和PIO_NPs组。并对各组施加1.5W/cm~2的808nm激光辐照2分钟,采集辐照前后的超声成像和光声成像图,并对声强(EI)和光声(PA)强度进行统计。另外,比较不同浓度的ICG和PIO_NPs的光声成像效果。体内实验使用SKOV3皮下移植瘤裸鼠,经尾静脉注射注射PIO_NPs后,采集不同时间点(0,2,4,6,12,24,48,72h)光声成像图,观察PIO_NPs在瘤内聚集时间。而后对比ICG和PIO_NPs在激光辐照(1.5W/cm~2,5min)前后的PA成像效果。结果:体外超声成像B模式(B-Mode)和对比增强(CEUS)模式下,相比其他组,PIO_NPs组在照射后成像显着增强,B-Mode下EI从34.21±2.09增加到90.80±3.77,CEUS从3.82±0.76增加到50.24±2.59,P<0.001。在光声成像中,PIO_NPs辐照前PA值0.41±0.02,显着高于其他组,辐照后增强67.20%,P<0.005。体内实验中,PIO_NPs注射后2-12h,肿瘤处有明显PA信号增强,6h达高峰。注射游离ICG后并没有明显成像效果,而PIO_NPs瘤内PA平均值为0.26±0.02,辐照后增高39.73%,P<0.05。结论:PIO_NPs在激光辐照前后都具备增强超声和光声成像效果的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双模态成像造影剂。第叁部分携氧载紫杉醇及吲哚菁绿PLGA纳米粒的治疗作用研究目的:探究PIO_NPs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在体外实验中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KOV3细胞对PIO_NPs的摄取作用,并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定量分析。将实验分为6组:(1)对照组;(2)L.U组(激光/超声处理)(3)游离PTX组(4)IO_NPs+L.U组(5)PI_NPs+L.U组;(6)PIO_NPs+L.U组。使用MTT法,流式细胞仪,ROS试剂盒分别检测各处理组的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产生。体内实验使用SKOV3裸鼠皮下移植瘤为模型,分为5组(每组8只):(1)对照组;(2)PTX组;(3)PI_NPs+L.U组;(4)IO_NPs+L.U组;(5)PIO_NPs+L.U组。治疗期间测量体重和瘤体大小。在治疗后24h每组随机处死3只裸鼠,收集肿瘤组织。通过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定量VEGF和CD34,并且通过western blot法测定HIF-1a和MDR-1的表达。各组剩余裸鼠观察至自然死亡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SKOV3细胞能够摄取PIO_NPs,摄取率为96.45±3.96%。PIO_NPs+L.U组细胞存活率38.17±4.41%,凋亡率为74.09±7.64%,和其他各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5。肿瘤生长抑制率达89.42%,治疗效果相比其他组显着,P<0.01。PIO_NPs+L.U治疗后,通过TUNEL实验测得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61.36±5.08%,高于其他各组,P<0.005;免疫组化测得微血管生成密度为16.33±2.34/HP,低于其他组,P<0.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IF-1a/GAPDH为0.54±0.06,MDR-1/GAPDH为0.40±0.07,都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05。另外,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8天,而PIO_NPs+L.U组延长至50天。结论:PIO_NPs在激光/超声介导下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和荷瘤小鼠都有显着地治疗效果。除了PTX化疗作用外,还存在光声动力治疗效应,细胞内活性氧增多,增强杀伤效应。另外,PIO_NPs还可以显着改善肿瘤的乏氧耐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贾志超[9](2018)在《近红外激光辐照致硅热应力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是激光加热、激光表面修饰、激光打孔等激光应用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本文采用理论、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了近红外激光辐照下硅的热应力损伤。建立了激光辐照致(001)单晶硅表面滑移的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滑移系的广义层错能和回复力,发现滑移不但可以在传统的{111}面上发生,还可能在{110}面上发生;进而提出这种反常的{110}面滑移是一种表面现象,仅发生在表面下几个原子层内。通过改变硅的掺杂浓度和激光参数,调整了激光加热深度,从而实验验证了该反常滑移现象。利用毫秒激光对硅片打孔时,发现孔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材料滑移先于熔融发生,因而建立了激光加热(001)单晶硅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了硅片发生熔融前12个滑移系的剪应力分布和应变分布;并结合Alexander and Haasen(AH)理论定量得到了滑移和熔融的竞争关系。发现激光功率密度低于lMW/ccm2,硅片先滑移再熔融;激光功率密度高于lMW/cm2,硅片直接熔融。进而提出:无滑移加工的必要条件是激光功率密度大于lMW/cm2。使用高速摄像机获得了毫秒激光烧蚀硅片的实时过程,发现应力损伤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激光作用期间,硅片在熔融前就已经发生了塑性变形;第二阶段发生在激光辐照结束后,且又可细分为塑性变形和断裂两个子阶段。单独使用毫秒激光时因其功率密度低导致了第一阶段的应力损伤,而过量熔融液体导致了第二阶段的应力损伤,使用序列脉冲激光应可避免这类问题。研究了序列脉冲激光辐照下硅的温升和断裂现象:使用高速红外点温仪实时记录了中心点的温升过程,分析了激光重复频率和占空比对加热过程的影响,发现:1)相对连续激光而言,重频激光频率低于100Hz,硅到达熔融所需的时间变短:频率高于1 kHz,所需时间变长;2)激光重复频率不变、占空比越低,硅到达熔融所需时间越长。针对特定激光参数下硅片碎裂现象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得到了重复频率为1 kHz的序列脉冲激光易导致硅片在激光脉冲间隔内发生断裂的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加深理解激光与硅材料相互作用时热应力产生与发展过程的认识,也能为激光辐照硅过程中的温升、热应力和烧蚀等进行分析和讨论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从而提高激光加工硅材料的应用效率及加工精度。(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焦宏飞,张学敏,程鑫彬,张锦龙,马彬[10](2018)在《近红外激光薄膜的损伤特性与抗损伤性能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充分理解纳秒脉冲激光作用下近红外激光薄膜的损伤机制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反射元件和透射元件的损伤特点,探讨了两种元件的激光损伤规律,提出了有效提升近红外激光薄膜抗激光损伤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反射元件,采用优化后的膜系结构可以大大降低薄膜中由节瘤缺陷引起的电场增强效应,大幅提升损伤阈值2~3倍;对于透射元件,采用合理的刻蚀工艺可有效降低薄膜中的吸收缺陷,有效提升其损伤阈值约1.5倍。(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8年01期)
近红外激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双抛Si片为基底,采用离子束辅助热蒸发沉积技术研制了1.2~3μm波段激光薄膜滤光片.采用长波通滤光片与减反射膜相结合的薄膜样品设计方法,高、低折射率材料分别选用ZnS和MgF2,综合考虑光谱特性和电场强度分布,使用TFCale膜系软件设计出1.064μm高反、1.2~3μm波段增透的长波通滤光片.长波通膜系膜系结构为G|4H2L1.5H2L2H1.5L2H4L|A,减反射膜膜系结构为G|3.5H3.5L|A.最终实现1.2~3μm波段峰值透过率达98.48%,平均透过率为92.35%,1.064μm处透过率为5.09%的光谱特性.对薄膜样品分别采用离子束处理和退火处理,发现适当的工艺参数,有助于提高薄膜激光损伤阈值,当退火温度为250℃时,其激光损伤阈值可达6.3J/cm~2.本文研究可为近红外薄膜滤光片设计和制备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红外激光论文参考文献
[1].杨米杰,金龙,王頔,金光勇.材料表面反射特性对近红外激光脉冲测距的影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候俊,徐均琪,王建,李绵,苏俊宏.近红外激光薄膜滤光片的研制[J].光子学报.2019
[3].艾磊.近红外激光主动夜视照明系统总体设计的方法[J].照明工程学报.2018
[4].王星琳.近红外激光拉曼光谱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肠息肉相关性研究方面的价值[D].南方医科大学.2018
[5].Fazil,Hussain,Panhwar.基于近红外激光介导的二维纳米片及其在细胞玻璃化保存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郑文雪.近红外激光甲烷传感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8
[7].王怡.化疗—热疗协同的近红外激光控释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生物评价[D].湖北工业大学.2018
[8].陈舒宁.可相变型携氧载药纳米粒联合近红外激光和低强度超声对卵巢癌的双模态成像及治疗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9].贾志超.近红外激光辐照致硅热应力损伤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10].焦宏飞,张学敏,程鑫彬,张锦龙,马彬.近红外激光薄膜的损伤特性与抗损伤性能提升研究[J].上海航天.2018
标签:漫反射物体; 非合作激光测距系统; 脉冲激光测距; 朗伯体反射特性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