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丝苣苔论文-康文艺,陈林,臧鑫炎

卷丝苣苔论文-康文艺,陈林,臧鑫炎

导读:本文包含了卷丝苣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卷丝苣苔,叁萜类化合物

卷丝苣苔论文文献综述

康文艺,陈林,臧鑫炎[1](2009)在《卷丝苣苔叁萜类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卷丝苣苔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castanopsol(1),3β-hydroxy-9(11),12-oleanadien-28-oicacid(2),2,3,7-trihydroxy-6-oxo-1,3,5(10),7-tetraene-24-nor-frie-delane-29-oicacidmethylester(3),3-epicyclomusalenol(4),棕榈酸(5)和硬脂酸(6)。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9年20期)

康文艺,李彩芳,张丽[2](2009)在《卷丝苣苔和勐醒芒毛苣苔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种方法DPPH、ABTS和FRAP分析两种苦苣苔科植物卷丝苣苔和勐醒芒毛苣苔提取物总抗氧化作用。在4种提取物中,卷丝苣苔甲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4.92μg/mL)比阳性对照BHT作用强(IC50=18.79μg/mL);卷丝苣苔甲醇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11.10μg/mL)比BHT(IC50=6.04μg/mL)略低;卷丝苣苔甲醇提取物还原Fe3+的能力(FRAP=2403.77±38.05μmolTE/g)比BHT(FRAP=1748.49±3.46μmolTE/g)高。在4种提取物中,卷丝苣苔甲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最高。(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9年03期)

康文艺,姬志强,王金梅[3](2009)在《卷丝苣苔和勐醒芒毛苣苔脂肪酸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和勐醒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mengxingensis)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从卷丝苣苔的脂肪酸成分中鉴定出33个化合物,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5.44%,主要成分为9,12-十八碳二烯酸、(Z,Z,Z)-9,12,15-十八碳叁烯酸、十六烷酸。从勐醒芒毛苣苔的脂肪酸成分中鉴定出30个化合物,占检出物总质量分数的94.23%,主要成分为14-甲基-十五烷酸、(E)-9-十八碳烯酸、10,13-十八碳二烯酸。二者有15个组分是相同的。(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9年02期)

臧鑫炎[4](2008)在《勐醒芒毛苣苔和卷丝苣苔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是一个中等大科,约有150属3 7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及南部、非洲、欧洲南部、大洋洲、南美洲至墨西哥的热带及温带地区,仅2种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和南美洲北部。中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已知有58属463种,其中27属375种为中国所特有,3种美味的野菜和100种民间草药。由于该科植物分布的狭域性、生境的隐蔽性和花期的不一致性,多数种采集难度大。在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中,约有25%的属和30%的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陆续被采集和命名,而这一过程至今还在延续。新种属的不断发现,使该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化学成分研究、染色体及基因研究、组织培养及植物栽培研究成为热点,该科植物的100多种民间草药也成为寻找先导化合物的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在植物界中的分布是植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与植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及演化程度密切相关。将某一化合物分布式样用于植物系统学考察,对解决经典分类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及活性成分在植物新资源中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寻找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成分及先导化合物,探索苦苣苔科植物的化学分类学规律,为该科植物分类学提供佐证,我们研究了苦苣苔科植物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和勐醒芒毛苣苔( Aeschynanthus mengxinggensis )的化学成分及相关生物活性。勐醒芒毛苣苔(A. mengxinggensis),芒毛苣苔属,附生灌木或攀援灌木,稀为小型亚灌木。从勐醒芒毛苣苔干燥的全草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经MS、~1H-NMR、~(13)C-NMR、DEPT135、HMQC、HMBC等光谱及化学反应鉴定出12个化合物,即AM-01、AM-02、AM-13、AM-04、AM-07、AM-09、AM-05、AM-11、AM-15、AM-17、AM-08、AM-06。化合物类型主要为叁萜、倍半萜和甾醇类。其中叁萜类成分有AM-1、AM-7、AM-4、AM-3、AM-9、AM-11;倍半萜有AM-2、AM-6、AM-8、AM-15;甾醇类有AM-5、AM-1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苣苔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叁萜类化合物为苦苣苔科植物中较为少见的一类成分,首次从苦苣苔科植物发现倍半萜类成分。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为珊瑚苣苔属,多年生草本。从卷丝苣苔干燥的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1H-NMR、~(13)C-NMR、DEPT135、HMQC、HMBC等光谱鉴定出7个化合物,即CK-01、CK-02、CK-03、CK-04、CK-05、CK-07、CK-09。化合物类型涉及叁萜、甾醇及脂肪酸类。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初步讨论了该科植物化学成分间的生物转化关系,并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讨论这些物质在苦苣苔科植物分类学的意义。提出以叁萜类物质作为勐醒芒毛苣苔A. mengxinggensis特征性化学成分;叁萜类化合物在苦苣苔科植物进化过程中具有原始性,不受该植物分布区域的限制。首次利用GC-MS技术检测了勐醒芒毛苣苔、卷丝苣苔和蜜环菌A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 Quel.Ⅱ脂肪部分化学成分,鉴定出90多个化合物。最后,对苦苣苔科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8-05-01)

卷丝苣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3种方法DPPH、ABTS和FRAP分析两种苦苣苔科植物卷丝苣苔和勐醒芒毛苣苔提取物总抗氧化作用。在4种提取物中,卷丝苣苔甲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4.92μg/mL)比阳性对照BHT作用强(IC50=18.79μg/mL);卷丝苣苔甲醇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IC50=11.10μg/mL)比BHT(IC50=6.04μg/mL)略低;卷丝苣苔甲醇提取物还原Fe3+的能力(FRAP=2403.77±38.05μmolTE/g)比BHT(FRAP=1748.49±3.46μmolTE/g)高。在4种提取物中,卷丝苣苔甲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卷丝苣苔论文参考文献

[1].康文艺,陈林,臧鑫炎.卷丝苣苔叁萜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

[2].康文艺,李彩芳,张丽.卷丝苣苔和勐醒芒毛苣苔抗氧化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

[3].康文艺,姬志强,王金梅.卷丝苣苔和勐醒芒毛苣苔脂肪酸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

[4].臧鑫炎.勐醒芒毛苣苔和卷丝苣苔化学成分研究[D].河南大学.2008

标签:;  ;  

卷丝苣苔论文-康文艺,陈林,臧鑫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