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蕾1王兴华2
(1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市4300152武汉市长江日报社,湖北武汉市430015)
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249-01
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社会活动,同时它也对中国新闻报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洋务运动给中国报刊带来的影响,洋务运动促进了第一批近代报刊的产生,使洋务思想家认识到报刊的重要功能,并且编印报刊,成立出版机构,在报刊业务方面使政论写作有所革新。
关键词:洋务运动;报刊;王韬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社会活动,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内忧外患使晚清政府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挽救危亡,清廷内一部分封疆大吏出于“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发动了引入西方技术,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阶段,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洋务运动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对中国新闻报刊的影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洋务运动的开展促使第一批近代报刊的诞生
积极要求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是早期的洋务思想家,如王韬、郑观应等人,他们都和西方人及西方事务接触较多,了解西方,深感中国的落后,急切要求向西方学习,都积极地参与了洋务运动。他们不仅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也要求学习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仿效西方出版近代报刊就是他们的一个具体要求。
他们较了解近代报刊在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近代报刊反映民情,传播时事与知识,影响舆论等作用,对外人在华报刊颠倒黑白,抑中扬外的行径表示愤慨,要求政府禁止外人在中国出版中文报刊,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并积极参与了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活动。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国人自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除福州、厦门各地外,其余主要在上海,香港,广州和汉口。
上海是洋务活动的主要基地是内地资本主义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也是较早的出现国人近代报刊的地方。上海较早的国人自办报刊,有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该报是江南制造总局主办的一种时事性不定期刊物。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是一种带有官办性质的内部报纸,戊戌变法失败后停刊。
二、洋务思想家认识到报刊的重要功能,是用于报道新闻,沟通情况的,认识到报纸在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王韬主张,报纸要反映时政,使“民隐得以上达”。他认为,清王朝社会的一大弊病就是“君民相隔”,而报纸是政府防止“下情壅于上闻”的博采舆论的工具。具体说来,政府允许办报可以得到如下好处:“一曰知地方机宜也”。二曰“知讼狱之曲也”。
身处西方列强对华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侵略的时代,洋务思想首先从中外交涉中明察这一点。王韬较早敏锐地看到,报纸既是了解各国情况的工具,又是为本国争取比较有利的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他说,西方新开的报纸,目前已遍布中国各通商口岸,上自朝廷之措置,下至闾阎之善恶,耳闻目见,莫不在其所论范围,中士之人的观念往往为其所左右。清政府应该向西方学习,提倡办报,不但要大量创办中文报纸,而且要有“非自设西字日报不为功”的气慨,通过中国人自己办外文报纸,向外国人宣传自己的主张。
郑观应指出,烈强侵略中国,外报在中国土地上起着舆论上的配合作用。当时在中国通商各口,开设报馆,主持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常常诋毁我方,蛊惑人心,他们总是站在自己国家一边,为其侵略罪行进行辩护。在西方报纸上,常有引导其国内舆论支持对话侵略的言论,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行,故动以乒船相要挟。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如中日之战,日本西日报谓国之兵所为,我国惜无西文报与之辩解。”郑观应认为,如果我国大力倡办自己的报纸,那么,遇交涉不平之事,就可以在报纸上据理力争,争得国际舆论得支持。
三、洋务思想家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开始编印报刊,成立出版机构,大量翻译西方著作
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光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西方的文艺作品及其他思想文化学术著作被大量翻译过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改革,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和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1860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
大量西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及近代中国报刊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在报刊业务方面,洋务运动时期所创立的报刊在形式上大多模仿了当地中文外报的模式,少数报纸在政论的写作上有所革新
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出于“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的办报宗旨,所载论说较紧密的联系了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他主编的《循环日报》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其中包括议论时事的时评和阐释政治思想见解的政论。他的著作《詜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书中收入他在《循环日报》上和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或未发表的政论文章100多篇。他为在我国办报论证作了最早的尝试,也为政论家办报作了舆论准备。
王韬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抒情,直抒胸臆,俾使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语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冲击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
五、结语
总之在短短的35年的洋务运动中,在带给人们酸涩,痛苦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报刊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思想家是最早开始新闻实践的近代中国人。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新闻报刊上的积极影响可以视为我国新闻史上不可获缺的重要一页。
参考书目:
1、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登阁,周云方《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冯天俞《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M]1998
5、罗教论,丁银艳《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3(6)
6、程曼丽《略论外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J]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200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胡蕾,1979年12月,女,湖北,汉族,讲师,硕士学位,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新闻学专业。
第二作者:王兴华,1980年1月,男,河南,汉族,编辑,学士,长江日报总编室,新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