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造型论文-宋端树,辜俊丽,候宏平,韩继光

电动自行车造型论文-宋端树,辜俊丽,候宏平,韩继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动自行车造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性工学,层次分析法,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

电动自行车造型论文文献综述

宋端树,辜俊丽,候宏平,韩继光[1](2019)在《基于感性工学与AHP的老年人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的审美缺失及对使用人群的感性需求考虑,提出基于感性工学及层次分析法结合的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方法通过资料收集法确定电动自行车的感性词汇及造型特征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感性词汇与造型特征的关联性。运用语义差分法得到符合用户喜好的造型特征要素,验证数据分析结果与用户调研结果是否具有相合性。结果数据分析与用户调研结果具有相合性,以此为指导,以老年人群的需求为基础,实现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结论感性工学能够捕捉用户的主观需求,层次分析法将主观性量化表达。两者的结合使用使电动自行车造型在科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情感需要。(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冯海涛[2](2016)在《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仿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电动自行车作为最佳的短途代步工具,其节能环保、经济便捷等优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至2017年左右,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将达到2.49亿辆,而电动自行车需求量的持续攀升,也将促使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功能之外的美观度、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情感需求,对于适应这种需求的转变,设计师任重而道远。仿生设计作为最具生命力的创新设计方法之一,自然被设计者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仿生设计注重的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强调人与自然、产品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对于电动自行车而言,仿生设计的应用还处于初级的尝试阶段,不同于成熟的汽车仿生设计。由于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和电动自行车自身发展的滞后性,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的仿生设计现阶段才开始被设计者重视。本文从基础仿生理论入手,通过对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设计中的仿生设计的深化研究,概括介绍了电动自行车造型仿生设计的基本理论内容,运用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仿生设计的概念、认知和基本方法,明确仿生目标。同时,具体的设计案例也进一步说明了仿生设计在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设计中的可行性,倡导设计师依靠仿生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行创作,丰富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仿生设计的实践经验,摆脱生硬的模仿。文章最后根据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依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对毕业创作进行了综合论述和解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王芳,金东,丁韬,谢润秋,王垚[3](2016)在《仿生概念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说明:该产品结构与自行车的结构相似,车把中间安装了数字显示屏,车身外壳避免了电动车在雨雪天气骑行的不便;车门结构可拆卸,既节约空间又能让用户尽情享受阳光;车体顶棚的太阳能蓄电板可为车提供充足的电源,既节能环保又具有良好的持续骑行功能。整个外观造型时尚、大方、富有动感,满足现代人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6年03期)

徐晓莉,金涛,胡新明[4](2015)在《面向品牌视觉识别的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产品设计符合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之具有良好的品牌视觉识别性,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除了深入研究产品的功能和结构,还应综合考虑品牌形象的视觉特征,延续产品族的基因,保证产品设计的系统性。运用感性语义差异法提炼品牌的意象特征,运用正交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品牌意象与产品造型要素的对应关系,确定产品造型设计的形态要素。以某品牌电动车设计为例,证实感性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5年09期)

罗京艳,李兰兰[5](2013)在《仿生设计在电动自行车造型中的设计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自行车是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交通工具,外观设计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最直观的考量因素。文章通过设计实践将仿生设计的思路引入电动车造型设计中,结合公司设计需求,确定市场定位,论述电动自行车仿生设计的开发过程,最终提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产品形态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3年07期)

李科[6](2013)在《基于工业设计理念的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城市化面积的扩张,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绿色出行的追求,就导致电动自行车承担了社会上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取代了只能人力骑行的自行车,它可使居民出行距离增大,并且它易于移动,续航历程长,还有经济实惠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拥戴。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增长和行业内的高速发展都让原本不景气的行业变得蒸蒸日上,尤其是要在设计产品时能够越来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如果能够得到高速发展情况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人机工学的角度出发,电动自行车仍需改进,因为在人长时间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感到舒适度不高,身体疲累。另外,结构的不合理性也导致了产品安全指数的降低,因此,在结构上的优化设计仍需进一步的提升。体验者在骑行的过程中需要与自行车有密切的身体带动接触,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舒适问题也应顾及到使用者的心理问题,这样才能在统一的基础上做到舒适出行,使产品的安全性能也上升了一个指数。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过多的加入人在使用时的体验因素,基于工业设计理论的电动自行车设计研究成为电动自行车设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应用了人机工程学和对美学的认识、分析进行电动自行车的整体设计。对此方面做了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对于与时俱进的工业设计理念,时代的发展使得工业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这样电动自行车也需结合最新元素加以改进设计。(2)根据对美学因素的研究和总结,从几大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尺度与比例、均衡与稳定、统一与变化的几大方向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对产品的设计加以实施。(3)根据车体各个部分进行逐个设计再总体综合,例如车架的造型、面饰的设计部分、车轮的设计和车身的设计,最后将其融合再进行车身的设计。以整体中体现变化、变化中呼应统一为特点衍生出设计的产品,这样整体的完整了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华丽霞[7](2004)在《电动自行车外观造型的创新设计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动自行车的历史和现状,通过目前电动自行车外观造型的各种方法的 调查和分析,提出外观造型创新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04年06期)

胡学文,张贤[8](2001)在《用Pro/E在工作站上进行电动自行车的造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重叙述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Engineer叁维软件)、成功开发全新概念的电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详细介绍整个设计的各个流程及评价。这对企业如何深化应用 CAD/CAM,加快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产品技术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设计全新概念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启示,供业内人士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自行车》期刊2001年12期)

李纶,廖增宁,杨维平[9](2001)在《电动自行车整车造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自行车是一种机电集成型较高的民用产品.其整车设计、蓄电池的布置位置,以及其它零部件的选择对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性能,可靠的质量,合理的售价等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这几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浅述.(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电动自行车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电动自行车作为最佳的短途代步工具,其节能环保、经济便捷等优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至2017年左右,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将达到2.49亿辆,而电动自行车需求量的持续攀升,也将促使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功能之外的美观度、舒适性、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情感需求,对于适应这种需求的转变,设计师任重而道远。仿生设计作为最具生命力的创新设计方法之一,自然被设计者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仿生设计注重的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强调人与自然、产品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对于电动自行车而言,仿生设计的应用还处于初级的尝试阶段,不同于成熟的汽车仿生设计。由于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和电动自行车自身发展的滞后性,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的仿生设计现阶段才开始被设计者重视。本文从基础仿生理论入手,通过对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设计中的仿生设计的深化研究,概括介绍了电动自行车造型仿生设计的基本理论内容,运用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仿生设计的概念、认知和基本方法,明确仿生目标。同时,具体的设计案例也进一步说明了仿生设计在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设计中的可行性,倡导设计师依靠仿生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行创作,丰富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仿生设计的实践经验,摆脱生硬的模仿。文章最后根据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依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对毕业创作进行了综合论述和解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动自行车造型论文参考文献

[1].宋端树,辜俊丽,候宏平,韩继光.基于感性工学与AHP的老年人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J].包装工程.2019

[2].冯海涛.电动自行车车身造型仿生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王芳,金东,丁韬,谢润秋,王垚.仿生概念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J].机械设计.2016

[4].徐晓莉,金涛,胡新明.面向品牌视觉识别的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J].机械设计.2015

[5].罗京艳,李兰兰.仿生设计在电动自行车造型中的设计实践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

[6].李科.基于工业设计理念的电动自行车造型设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

[7].华丽霞.电动自行车外观造型的创新设计思路[J].内江科技.2004

[8].胡学文,张贤.用Pro/E在工作站上进行电动自行车的造型设计[J].中国自行车.2001

[9].李纶,廖增宁,杨维平.电动自行车整车造型设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标签:;  ;  ;  ;  

电动自行车造型论文-宋端树,辜俊丽,候宏平,韩继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