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沸点工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流型转换,换热机理
低沸点工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娇[1](2015)在《微细通道内低沸点工质流动沸腾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高速列车IGBT、航天航空载运工具和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散热为研究背景,对微细尺度平行通道内低沸点工质流动沸腾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流动沸腾中流型和流型间转换,换热特性和换热模型,不稳定流动对多通道内流动沸腾摩擦压降的影响,并分别对主要流型间转换,换热机理和摩擦压降建立数学模型,提出相应的预测关联式。流动沸腾实验中,随干度的上升依次观察到泡状流,塞状流,搅拌流,液塞流和环状流,并通过可视实验,对相邻流型间的转换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数据表明,塞状流中活化核心密度随沸腾数增长的速度大于泡状流中增长速度,从而提出泡状流-塞状流转换判据。通过与其他学者的判别式和数据比较,本文中的判别式对泡状流-塞状流转换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实验中,相同质量流速的换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呈“马鞍”型曲线。结合可视观察,“马鞍”型曲线的两个顶点和凹点分别为塞状流,环状流初期和搅拌流。由于环状流初期较易发展到烧干状态,导致温度骤升,塞状流更适用于高热流密度设备的散热。因此基于薄液膜蒸发,Marangoni效应和微尺度的影响,建立塞状流传热模型,并提出塞状流相变吸热量的表达式和塞状流蒸发系数对Li-Wu换热关联式修正。通过与732个塞状流换热数据比较,修正的换热关联式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塞状流换热系数预测的误差为25.41%,表明较好的预测结果。通过对比单通道与多通道内流动沸腾摩擦压降发现,在相同干度范围内多通道内压降大于单通道内压降,但多通道内的压降变化范围小于单通道内的压降变化范围。结合可视观察和实时压降记录,多通道内的不稳定流动现象比单通道内更为明显,而且多通道内实时压降更高,波动范围更大。因此基于不稳定流动中气塞的生长特性,建立气塞生长的能量守恒方程,得到气塞界面生长速度,并提出不稳定流动摩擦因子。基于平行多通道中通道数量和通道长径比对不稳定流动的影响,提出结构因子。结合不稳定流动摩擦因子和结构因子,对均相流摩擦压降关联式进行修正,提出适用于多通道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关联式。与实验数据比较,修正的关联式对微细多通道内流动沸腾的摩擦压降预测误差为17.09%,证明较好的预测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9-12)
赵云凯,娄晓静,李晓刚[2](2015)在《低沸点工质在余热利用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火力发电厂烟气排放带走大量余热的问题,阐述了低沸点工质选择依据及利用特性,提出了利用低沸点工质对烟气余热进行回收使之发电的方案,通过计算确定了系统相关参数,分析了低沸点工质发电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及环保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低沸点工质进行发电利用了烟气余热,可以有效节约煤炭消耗量,提高锅炉热效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电力》期刊2015年01期)
李雪娇,贾力,陆谦逸[3](2014)在《低沸点工质板式脉动热管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子设备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的要求,本文对采用R141b与R600a等低沸点工质,槽道边长为1 mm的板式脉动热管进行传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丙酮工质脉动热管,在不同加热功率下,低沸点工质脉动热管启动时间短,启动温度低,正常运行时冷热端温差小,热端温度低,热阻小。低沸点工质能大幅提高微通道脉动热管传热性能,R600a为工质时,脉动热管启动时间最短仅需要12 s,正常运行时,R141b为工质脉动热管冷热端温度差最小为0.8℃。(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苏晓宾[4](2014)在《低沸点工质动力制冷联合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知道,余热是一种低品味的能源,但是它常常不能被合理利用,而是直接排到空气中。热电冷分产的效率比较低,而且会造成大量能量的浪费。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列出了现有的热电冷联产的几个节能研究动态,并对热电冷联产与热电冷分产的一次能耗进行比较。本文讨论的热电冷联产中两个循环的循环工质均为氨,并且它们共用一台冷凝器。当过热蒸汽的温度升高、压力增大以及制冷循环中的蒸发温度变大时,热能利用系数均有所增加;当过热蒸汽的温度降低、压力减小以及制冷循环中的蒸发温度变小时,热能利用系数均有所减小。当冷凝温度升高时,热能利用系数反而会减小;当冷凝温度降低时,热能利用系数反而会增大。如果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采用两种不同的工质时,热能利用系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不变。当动力部分采用再热循环时,不同的再热参数会使热能利用系数有不同的变化,这主要取决于再热蒸汽的压力。如果动力部分采用回热循环,则热能利用系数会有初步的增大。一般而言,回热压力增大时,热能利用系数也会增大;回热压力减小时,热能利用系数也会减小。当循环中采用压气机排气回热循环时,热能利用系数也会增大。但其效果比回热循环更明显。制冷循环中的蒸发温度越低,动力循环中过热蒸汽的温度也越低时,压气机排气回热循环的效果越明显;制冷循环中的蒸发温度越高,动力循环中过热蒸汽的温度也越高时,压气机排气回热循环的效果越不明显。蒸汽在汽轮机中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会产生熵增,从而会使热能利用系数减小。制冷循环中,蒸发后的蒸汽由于阻力的存在也会产生熵增,也会使热能利用系数减小。这是由于熵增是不可逆过程。当冷凝后的工质采用过冷时,蒸发压力会变低,反而会使热能利用系数增大。经过几种不同循环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压气机排气回热循环更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陶邦彦[5](2013)在《低沸点工质在热机中的应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朗肯动力循环系统中,高端温度参数已接近目前材料的使用极限,惟存低端温度实施的处女地。为此,汇集业内研究之理论与实践成果,建议开展低沸点汽水(CO_2+水)热机应用研究,以便在热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中为其产业规模化应用"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2013年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绿色能源技术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换届(第叁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0-10)
陶邦彦[6](2013)在《低沸点工质在热机中的应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朗肯动力循环系统中,高端温度参数已接近目前材料的使用极限,惟存低端温度实施的处女地。为此,汇集业内研究之理论与实践成果,建议开展低沸点汽水(CO_2+水)热机应用研究,以便在热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中为其产业规模化应用"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2013 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绿色能源技术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换届(第叁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0-01)
鲍伟,马虎根,白健美,谢荣建[7](2011)在《微通道内低沸点工质流动沸腾压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压力为0.5~1.7 MPa,质量流量为381~2291 kg·m-2.s-1,干度为0~1.0的工况范围内试验研究微尺度通道内低沸点混合工质R32/R134a的流动沸腾压降性能,同时对两相流流型进行可视化观察。微尺度通道内径为1.92 mm,0.86 mm和0.5 mm叁种,试验结果表明:微尺度通道内压降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在低热通量时,压降随着热通量的增大而增加;当热通量q>150 kW·m-2以后,压降不再随着热通量的增大而升高,而是保持一个基本不变的趋势;当通道内流型由弹状过渡到环状时,会出现压降的波动,弹状流时压降缓慢增加,而环状流时压降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王志奇,周乃君,罗亮,张家奇,童道辉[8](2010)在《几种低沸点工质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低品位余热的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系统,以某工业装置排出的流量为3×105 m3/h、温度为120℃的低温烟气为研究对象,针对几种高温有机工质,分析工质流量以及汽轮机膨胀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工质流量小于15 kg/s时,汽轮机及循环热效率随着工质流量增大而迅速提高;但当工质流量超过15 kg/s时,汽轮机效率及热效率变化不大;工质的沸点越大,汽轮机内效率越高;随着汽轮机膨胀比的增加,系统所需的质量流量减小,而系统的热效率及效率提高;当工质流量或吸热量相同时,几种工质中R123的循环热效率最高,输出功率最大,是系统工质的较好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陈继辉[9](2010)在《低沸点工质纯低温煤气余热发电技术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沸点工质余热发电技术对低温煤气进行回收是钢铁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在对钢铁企业煤气资源温度范畴重新划分的基础上,对采用低沸点工质的纯低温煤气余热发电技术的原理、工质选择及系统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低沸点工质纯低温煤气余热发电技术的研发及其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期刊2010-06-22)
王辉涛,王华,黄晓艳[10](2009)在《低温余热驱动的低沸点工质超临界动力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余热动力回收热动循环应与余热流的变温特性很好地匹配才能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采用低沸点有机工质HFC125实现超临界动力循环,能很好地逼近变温热源下的理想循环,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采用效率来评价余热回收动力循环时,可以得到相对全面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4期)
低沸点工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火力发电厂烟气排放带走大量余热的问题,阐述了低沸点工质选择依据及利用特性,提出了利用低沸点工质对烟气余热进行回收使之发电的方案,通过计算确定了系统相关参数,分析了低沸点工质发电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及环保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低沸点工质进行发电利用了烟气余热,可以有效节约煤炭消耗量,提高锅炉热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沸点工质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娇.微细通道内低沸点工质流动沸腾特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赵云凯,娄晓静,李晓刚.低沸点工质在余热利用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电力.2015
[3].李雪娇,贾力,陆谦逸.低沸点工质板式脉动热管传热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
[4].苏晓宾.低沸点工质动力制冷联合循环的热力学分析[D].东北大学.2014
[5].陶邦彦.低沸点工质在热机中的应用技术[C].2013年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绿色能源技术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换届(第叁届)会议论文集.2013
[6].陶邦彦.低沸点工质在热机中的应用技术[C].2013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绿色能源技术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换届(第叁届)会议论文集.2013
[7].鲍伟,马虎根,白健美,谢荣建.微通道内低沸点工质流动沸腾压降特性[J].化工学报.2011
[8].王志奇,周乃君,罗亮,张家奇,童道辉.几种低沸点工质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性能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陈继辉.低沸点工质纯低温煤气余热发电技术浅析[C].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2010
[10].王辉涛,王华,黄晓艳.低温余热驱动的低沸点工质超临界动力循环[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