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小说论文-韩亚婷

叶圣陶小说论文-韩亚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圣陶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叶圣陶,《小说月报》,编辑特色,稳步推进

叶圣陶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韩亚婷[1](2019)在《叶圣陶与《小说月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人作家参与期刊杂志编辑的独特现象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这些文人作家通过报刊杂志建立了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表达自我的文学认知,实现自我的文学理想,从而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文人作家参与期刊杂志编辑的史实的考察,有利于发现不同的文人作家在面对具体的时代环境时,如何将自己的文学观念传达出来,如何将一份期刊办成文坛的重镇。本文主要以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的这段史实为研究对象,全文除绪论外主要分为叁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该部分主要是围绕现代报刊传媒与文人作家互动的意义来展开分析,从而引出叶圣陶以作家身份来主编《小说月报》的独特之处。然后是对叶圣陶与《小说月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个分类概述,从而探讨叶圣陶与《小说月报》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主要论述叶圣陶与《小说月报》的缘起。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分析《小说月报》在不同的主编主持下的发展情况来引出叶圣陶与《小说月报》的缘起过程。然后具体探讨叶圣陶代编《小说月报》的历史背景和缘由。第二章主要论述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的编辑特色。叶圣陶以作家的审美眼光来编辑期刊,从而使《小说月报》呈现出不同于前任主编的风格特色。本章主要从叶圣陶淡化理论,注重创作;兼收并蓄,大力提携新作者;调整栏目,改革图像与广告等叁个方面来具体研究这些不同之处。从中可以看到叶圣陶敏锐的审美眼光和兼容并包的精神,不仅改变了《小说月报》原有的作品风貌,而且也发现了一批以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戴望舒等为代表的新作者,从而深刻影响了30年代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第叁章主要论述叶圣陶对《小说月报》的稳步推进。主要分为两节进行论述,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将叶圣陶对《小说月报》的编辑放置于大革命失败和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情境中来考察,从而发现叶圣陶对《小说月报》的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小说月报》的文学性和坚守了《小说月报》的独立性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坚持与改变使得《小说月报》能够在新文学陡转期依然保持着一份纯文学期刊的特色,并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结语主要通过对以叶圣陶为代表的文人作家参与期刊杂志编辑的文化景象的论述,来总结文人作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于期刊杂志和现代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学谦[2](2019)在《文学叙述中传统与现代的里表——叶圣陶20世纪20年代短篇小说的思想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早期新文学的叙述中,很容易发现与20世纪20年代各类新思潮十分契合的话语。然后,这种表征上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已经本质从传统思想中摆脱出来,成为完全"现代"式的文学作品。在不少新文学作者的文本创作中,可以发现在"现代"话语的表象之下,文本的核心指向确实依旧是中国传统观念的或纵向或横向的延伸。叶圣陶作为20世纪20年代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通过对其20世纪20年代小说创作的思想探源式考察,或许能够从一个侧面管窥早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传统观念与现代叙述之间的里表关系。(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徐如松[3](2019)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学表达”——读长篇小说《倪焕之》》一文中研究指出《倪焕之》是叶圣陶先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1928年的《教育杂志》。倪焕之作为叶圣陶先生塑造的主人公,其一言一行无不反映着作者的教育思想。"非有理想不可"当一个木匠,做一张桌子或者一把椅子,是用不着理想的;当一个泥水匠,只要把一块块砖头迭上去就是,也用不着理想。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事(本文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期刊2019年Z1期)

刘人锋[4](2018)在《郑振铎、叶圣陶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与女性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郑振铎、叶圣陶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继续重视女性的文学创作,《小说月报》成为女性发表作品的一个重要刊物。《读后感》《通信》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对庐隐、冰心等女作家特别关注;《最后一页》充分发挥预告作品刊登的作用,相关栏目刊登女作家作品集的出版信息等,推动了女性创作的发展。与此同时,女作家的重要作品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有助于突出《小说月报》对现代文学的贡献,确立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9期)

金传胜,王梦倪[5](2018)在《《小说与记叙文》:新发现叶圣陶的一篇演说稿》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发现叶圣陶1936年的一篇演说稿《小说与记叙文》,为徐开垒所回忆的叶圣陶曾在苏州东吴大学发表演讲的一段史实提供了文献佐证。这篇演说稿基本如实记录了叶圣陶的演讲内容,对于了解与考察叶氏的教育活动、演讲艺术与文艺思想具有一定的文献意义与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颜军[6](2018)在《叶圣陶文学思想与编辑理念的互动——以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的活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圣陶的编辑理念与他的作家身份有很大关系。在其主编《小说月报》时期,叶圣陶以文学的眼光和标准办刊,不仅通过开辟"创作专号"、开设"随笔"栏目等创新形式,发表了大量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原创作品,并且还凭着对文学艺术的敏感而发掘并培养了一批后来享誉文坛的青年作家。(本文来源于《编辑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朱自清[7](2018)在《叶圣陶和他的短篇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圣陶谈到他作小说的态度,常喜欢说:我只是如实地写。这是作者的自白,我们应该相信。但他初期的创作,在"如实地"取材与描写之外,确还有些别的,我们称为理想,这种理想有相当的一致,不能逃过细心的读者的眼目。后来经历渐渐多了,思想渐渐结实了,手法(本文来源于《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期刊2018年02期)

付兰梅,王琪[8](2017)在《动荡中的多元并存——五四时期叶圣陶短篇小说中的教师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在1915-1927这一动荡的社会中,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叶圣陶的笔下就塑造了求乞者、迷茫者和清醒者叁类鲜明的教师形象,他们的心理迥然不同,求乞者怯懦苟安,迷茫者孤凄游离,清醒者执着无畏;而过渡时代和社会黑暗的迭加、传统观念和西方影响的交融以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制约是教师复杂心理的重要成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6期)

陈佳佳[9](2017)在《叶圣陶小说中教师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圣陶朴实真诚的作品引人瞩目,而他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同样值得重视。纵观叶圣陶的一生,无论是任教师还是任编辑,都未曾远离过教育事业。他十分关注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小学学生心理、教师生活工作及学校教育教学情况都有着直接而深切的认识。叶圣陶的文学创作与教育工作几乎同时展开,从教工作中的见闻和思考成了其笔下文学作品中鲜活的素材。对教育的关切渗透在他的小说中,以教育界为中心展开的"浮世绘"构成了叶圣陶小说独特的表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以教育界为中心展开的描绘中,叶圣陶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性情各异、栩栩如生的教师形象。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着重分析叶圣陶小说中的教师形象,探讨这一类形象在叶圣陶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首先梳理叶圣陶的生平经历,在其从教工作和编辑工作中看到叶圣陶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关切。对教育的关切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在小说中,教育可以说是他书写最多、最成功的领域,独特的教育视角成就了他别具一格的教育小说。而大量鲜活丰满的教师形象的出现,也正是建立在教育小说的成功之上。从在校工作状态到家庭生活情况、私人情感,从凡俗普通的日常到时代气息的深入,叶圣陶在教师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书写着平凡人生,展示着朴实庸常的人生状态,将被忽视的日常状态揭示了出来。作者切实的观察、体验加上写实的手法,使小说中构筑的教师世界真实而丰富。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着重探讨了叶圣陶小说中多元的教师形象。多年的从教经历让叶圣陶对教师的思想精神了如指掌,其笔下的教师形象既体现出社会潮流对教育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时代精神。在这个丰富的教师世界里,不同性格特点的教师悉数登场,每一类教师形象背后都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态度立场,也寄托着作者对教育乃至社会的思考。诸如无才无为的"某教师"和苟安卑琐的"逃难者"这样"不知振作"的同业,都是叶圣陶所讽刺的对象;富有"爱"与"美"或改革斗争精神的理想形象为作者赞美;对屈从现实、矛盾动摇的凡俗小人物,叶圣陶也寄托着深切同情。叶圣陶以文学家的才识,通过多元教师形象的塑造,反映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出现的问题。第叁章着重探讨叶圣陶小说中教师形象反映出的具有共性的精神困境。教师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而中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生活在底层、与大众接触较多的社会职业,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底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其自身的职业特殊性也不可忽视。面对困窘的现实生活,他们为"穷"而愁,清醒的意识也带来了诸多精神的负担。然而,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却无法进入精英层,身处底层社会中却无法完全融入大众生活,自身新旧意识的更替也带来了异常复杂的内心体验。与他人乃至自己的"隔膜",使他们在时代中成为了精神上的流浪者,甚至于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可以说叶圣陶以教师形象为代表,具体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第四章着重分析叶圣陶小说中教师形象书写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像叶圣陶这样,大量书写教育和教师,并将其与普通知识分子相区分、注重发掘教师职业特殊性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坛少有出现。但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描写教师形象的小说也逐渐增多。叶圣陶对教师的独特关照,在当代作家笔下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而百年前叶圣陶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无疑具有开拓性意义。写实的笔触、深刻的思考也给作品带来了穿越时代的生长性。反观当今的现实社会,叶圣陶在小说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可以说教师身上曾经存在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决。研究叶圣陶的作品,仍能给今日教师形象的书写、教师队伍的完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9)

李之凡[10](2017)在《论叶圣陶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叙事伦理指的是小说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既有对叙事艺术形式的采用,也有对伦理意义的表达,分为两方面: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作为“为人生”的写实派作家,叶圣陶小说不仅有丰富的思想伦理意义,还有巨大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叙事伦理来分析批评叶圣陶小说,在小说批评研究上能全面认识其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在文艺理论研究上能推动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理论的建构。叶圣陶小说的故事伦理是由前期个人生存伦理转变为后期集体社会伦理,这种转变从《线下》集后半部开始出现,到大革命失败后趋向稳定和成熟。个人伦理为叩问灰色人生境遇中的灵魂,表达以美爱理想为基石的审美伦理;集体伦理为批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表达以革命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叶圣陶小说的叙述伦理随着故事伦理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特点。叙事功能模式方面,情态模式是叶圣陶小说采用的主要艺术形式,情调模式多出现在叶圣陶小说创作前期,情节模式多出现在叶圣陶小说创作后期。叙事人称方面,第叁人称是叶圣陶小说采用的主要艺术形式,第一人称采用的较少,且多出现在创作前期。叙事视点方面,叶圣陶小说以全聚焦视点为主,同时也未忽视对内聚焦视点的采用。作家的精神结构与小说叙事伦理的形成密切相关。受社会时代和作家个人的影响,叶圣陶的精神结构的构成有四部分:灰色的伦理底色、美爱理想、时代和革命的伦理认识、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革命的政治伦理。前两个部分促成了叶圣陶前期小说叙事伦理的形成;后两个部分促成了叶圣陶后期小说叙事伦理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3-01)

叶圣陶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早期新文学的叙述中,很容易发现与20世纪20年代各类新思潮十分契合的话语。然后,这种表征上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已经本质从传统思想中摆脱出来,成为完全"现代"式的文学作品。在不少新文学作者的文本创作中,可以发现在"现代"话语的表象之下,文本的核心指向确实依旧是中国传统观念的或纵向或横向的延伸。叶圣陶作为20世纪20年代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通过对其20世纪20年代小说创作的思想探源式考察,或许能够从一个侧面管窥早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传统观念与现代叙述之间的里表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圣陶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韩亚婷.叶圣陶与《小说月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张学谦.文学叙述中传统与现代的里表——叶圣陶20世纪20年代短篇小说的思想探源[J].甘肃社会科学.2019

[3].徐如松.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学表达”——读长篇小说《倪焕之》[J].小学语文教学.2019

[4].刘人锋.郑振铎、叶圣陶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与女性创作[J].名作欣赏.2018

[5].金传胜,王梦倪.《小说与记叙文》:新发现叶圣陶的一篇演说稿[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6].颜军.叶圣陶文学思想与编辑理念的互动——以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的活动为例[J].编辑学刊.2018

[7].朱自清.叶圣陶和他的短篇小说[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8

[8].付兰梅,王琪.动荡中的多元并存——五四时期叶圣陶短篇小说中的教师心理分析[J].北方文学.2017

[9].陈佳佳.叶圣陶小说中教师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7

[10].李之凡.论叶圣陶小说的叙事伦理[D].兰州大学.2017

标签:;  ;  ;  ;  

叶圣陶小说论文-韩亚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