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捕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选择性捕获,生物物理,亲和
细胞捕获论文文献综述
刘路宽,杨开广,梁振,张丽华,张玉奎[1](2019)在《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携带着肿瘤组织的遗传和表型信息,是液体活检的重要标志物。监测和分析血液中CTCs的数量和性质对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CTCs在血液中的含量极低,实现对CTCs的捕获与检测极具挑战。该文综述了基于生物物理原理、生物亲和原理以及人工抗体的CTCs捕获方法,并从捕获效率、捕获纯度和释放活性保持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此外,该文还对CTCs捕获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04期)
张文俊,牛丽丽,刘秀芳,孟龙,赵章风[2](2018)在《基于单微泡共振细胞捕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在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中操控微尺度物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细胞、微生物和微/纳米颗粒[1-4]。由于微流体处在雷诺数较小的层流状态,要实现微粒操控和液体混合具有较大挑战[5]。本文提出基于单微泡的共振系统,该系统通过(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 F生物医学超声》期刊2018-11-10)
汪德培,陈建锋,李欢,赵钢,何晓东[3](2018)在《氮化硅过滤膜用于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与释放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加工出栅形孔氮化硅过滤膜,通过物理过滤实现了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高效捕获。为进一步研究CTCs,通过反向冲击将CTCs从过滤膜上释放,然而由于CTCs与过滤膜之间存在粘附力,导致释放效率较低。通过在过滤样品和反向冲击液中加入抗凝剂肝素,大大提高了CTCs的释放效率和过滤膜的可重复利用性,并且能保证释放出的CTCs的活性。利用该技术加工的过滤器件和释放方法,能够实现CTCs的高效捕获和释放,具有操作方便、低成本、高通量以及易于保证细胞活性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8年08期)
杨立为[4](2018)在《自组装多酚涂层及其在抗血小板粘附和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接触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材料与血液接触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物反应,如血小板和白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不仅造成血栓和炎症等不良后果,同时也影响生物材料的功能。目前设计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材料主要有两种策略:1)利用具有防污效应的亲水高分子构建生物惰性表面;2)利用抑制细胞粘附的生物分子构建生物活性表面。上述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物惰性表面的构建需要复杂的化学合成和表面修饰步骤;生物活性分子的引入不仅增加了材料的成本,还容易出现变性和降解等问题。由于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含有抗血小板激活和抗炎症等优异的生物活性,且能通过螯合自组装作用简单快速地对材料表面进行修饰。基于此,本论文提出在材料表面修饰自组装多酚涂层而实现抗血小板和抗白细胞粘附的研究思路。论文首先研究了构建稳定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将构建的多酚涂层应用于抗血小板粘附研究,最后探讨了该涂层抗白细胞粘附的效果以及在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中的应用。论文首先研究了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成膜过程和稳定性。以单宁酸(TA)为模型多酚分子,利用TA与Fe3+的螯合作用在材料表面自组装成膜(TA-FeⅢ)。重点考察了关键影响因素即反应物的投料顺序、成膜溶液pH值和基底材料的亲疏水性对涂层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先加入Fe3+后加入TA的投料顺序能促进多酚涂层厚度的逐级稳定增长,经过五次修饰后可得到稳定的、厚度约为85 nm的多酚涂层;在pH为3的环境下成膜后,将溶液pH值调节至8,可促进配位键Fe-O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加致密的TA-FeⅢ骨架,进而提高多酚涂层的稳定性;与亲水的基底材料相比,疏水基底材料表面更有利于稳定多酚涂层的形成。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自组装多酚涂层的抗血小板粘附能力。重点考察了涂层的厚度、在自然状态下的存放时间、多酚分子类型、不同基底材料等因素对涂层抗血小板粘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五次修饰、厚度约为85 nm的TA-FeⅢ多酚涂层表面几乎观察不到血小板粘附;存放21天后,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能力未见明显降低,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聚乙二醇(PEG)修饰的抗血小板粘附材料;利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制备的EGCG-FeⅢ和ECG-FeⅢ多酚涂层同样表现出优异的抗血小板粘附能力;在聚醚砜膜材料、聚碳酸酯板材和硅胶管表面修饰TA-FeⅢ多酚涂层,均实现了抗血小板粘附的效果。论文随后对TA-FeⅢ多酚涂层抗血小板粘附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TA-FeⅢ多酚涂层表面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基团为没食子酰基(galloyl),因此推测galloyl在抗血小板粘附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纤维蛋白原(Fgn)是介导材料表面粘附血小板的关键蛋白,首先构建了含有不同galloyl基团数量的多酚涂层,考察涂层表面galloyl基团数量对吸附Fgln质量以及吸附Fgn构象的影响,并建立与抗血小板粘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酚涂层表面galloyl基团数量对吸附Fgn质量的影响不大,但对吸附Fgn构象的影响较大,其中,表面吸附Fgn的Y链暴露程度与血小板粘附的数量呈正相关。随着涂层表面galloyl基团数量的增加,吸附Fgn的γ链暴露程度降低,血小板粘附的数量减少。推测含有大量galloyl基团的TA-FeⅢⅢ多酚涂层能与Fgn产生强氢键作用,阻止吸附的Fgn发生构象改变,使得Fgn的γ链上血小板粘附受体隐藏,因而TA-Fein多酚涂层能够有效地排斥血小板粘附。最后,论文探索了 TA-FeⅢ多酚涂层在循环肿瘤细胞(CTCs)捕获中的应用。由于材料表面的白细胞粘附严重干扰材料对CTCs的捕获,因此首先考察了 TA-FeⅢ多酚涂层抗白细胞的粘附能力。研究发现基底材料经TA-FeⅢ涂层修饰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粘附的数量从~74个/mm2降为~11个/mm2,同时显着降低了 PBMCs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促炎症因子的水平。进一步将TA-FeⅢ涂层应用于对CTCs的捕获,考察了该涂层对多种癌细胞系(MCF-7、A431、HeLa和A549)的CTCs捕获效果。结果表明,TA-FeⅢ涂层能实现对多种癌细胞的高效捕获,捕获率均达到76%以上,且不依赖于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同时TA-Fe111涂层还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捕获的癌细胞表现出90%以上的存活率,有利于对捕获的癌细胞进行再培养。综上所述,自组装多酚涂层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抗血小板和抗白细胞粘附的策略,在血液接触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此外,该涂层还提供了一种无需抗体标记的CTCs捕获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无需引入微纳米基质、复杂的微流控芯片和生物识别分子,为开发CTCs捕获装置而用于癌症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7-01)
武迪[5](2018)在《中空纤维细胞捕获及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茵陈蒿汤中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中空纤维为载体,建立基于肝癌HepG-2细胞和肾癌ACHN细胞的中空纤维细胞捕获-高效液相色谱法(Hollow fiber cell fishing-HPLC,HFCF-HPLC)及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ollow fiber 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PLC,HFLPME-HPLC),并利用这两种方法对中药复方茵陈蒿汤及组成茵陈蒿汤的单味茵陈、栀子、大黄进行体内外活性成分筛选、检测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在考察了HepG-2细胞和ACHN细胞在纤维内壁生长状况、筛选前后细胞活性及筛选结果重现性的基础上,将种有HepG-2细胞和ACHN细胞的中空纤维同时插入中药样品或灌胃茵陈蒿汤复方后的大鼠生物样品中,筛选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通过HPLC分离、鉴定筛选出的活性成分。同时,分析并比较了主要活性成分与细胞的结合能力、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在对HFLPME-HPLC进行条件优化、方法学考察的基础上,将充满庚醇的中空纤维插入中药复方茵陈蒿汤样品溶液或其生物样品溶液中,对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富集、浓缩和萃取,并结合HPLC测定其在中药中的含量、SD大鼠体内的分布及药动学参数,初步探讨茵陈蒿汤抗肝癌和肾癌的有效成分。结果:本研究基于HFCF-HPLC和HFLPME-HPLC:(1)筛选出的茵陈蒿汤中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为绿原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西红花苷和大黄酸,其含量分别为0.41±0.03、3.02±0.16、0.01±0.00、0.20±0.01、0.06±0.00 mg/g。(2)SD大鼠灌胃茵陈蒿汤30 min后,绿原酸、栀子苷和大黄酸可以吸收入血并与癌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且栀子苷和大黄酸可以到达肝脏并作用于HepG-2细胞(CFFHepG-2 8.4、CFFHepG-2 4.7),绿原酸和大黄酸可以到达肾脏并作用于ACHN细胞(CFFACHN 0.2、CFFACHN 2.1)。(3)经DAS 2.0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对羟基苯乙酮、西红花苷和大黄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为0.35±0.06、0.78±0.07、2.95±0.76μg/m L,t_(1/2)为27.59±12.24、2.48±0.31、0.39±0.06 h,AUC0-∞为11.09±3.41、2.90±0.26、2.24±0.58 h·μg/m L。结论:(1)体外研究发现,茵陈蒿汤中主要体外抗癌成分可能为绿原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西红花苷和大黄酸。且与单味药相比,茵陈蒿汤复方中活性成分的种类更多、与癌细胞的结合能力更强,其中栀子苷、西红花苷和大黄酸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2)体内研究表明,绿原酸、栀子苷和大黄酸可以吸收入血,到达肝脏或肾脏并作用于相应癌细胞,提示茵陈蒿汤中抗肝癌的主要有效成分可能是是栀子苷和大黄酸,抗肾癌的主要有效成分可能是绿原酸和大黄酸。(3)茵陈蒿汤中主要抗癌有效成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且抗癌活性与其在中药中的含量或血药浓度无关。总之,HFCF-HPLC是一种可靠、简单、快速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法,HFLPME-HPLC是一种净化能力强、灵敏度高的中药活性成分检测方法。二者结合成功的用于茵陈蒿汤体内外抗肝癌、肾癌主要活性成分的筛选及药动学研究。本研究的结果为阐明茵陈蒿汤中抗肝癌、肾癌有效成分及其药效物质基础、发现茵陈蒿汤新的临床应用及建立茵陈蒿汤个性化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思路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21)
李苗苗[6](2018)在《中空纤维细胞捕获及盐包油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紫草承气汤中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人肝癌HepG-2、肾癌ACHN和宫颈癌He La细胞的中空纤维细胞捕获-高效液相色谱法(Hollow fiber cell fishing-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FCF-HPLC),并利用该法筛选和鉴定紫草承气汤在体内外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提出一种新型的盐包油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方法(oil-in-salt hollow fiber 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oil-in-salt HF-LPME),并对该法的的机理进行分析讨论,利用该法对紫草承气汤在体内外筛选出的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以及总蛋白结合率进行测定。初步寻找紫草承气汤中真正抗癌的活性成分,验证中药多成分和多靶点的特点,为阐明中药紫草承气汤的抗肿瘤药效物质奠定基础。方法:(1)将接种人肝癌HepG-2细胞、肾癌ACHN细胞和人宫颈癌He La细胞中空纤维分别插入到紫草承气汤及其单药的提取液中,对其体外主要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利用HPLC进行鉴定,接着将紫草承气汤口服灌胃给大鼠,取大鼠的血浆及肝、肾组织,将接种癌细胞的中空纤维对其进行筛选,明确进入体内后的主要活性成分,初步比较和探讨活性成分与不同癌细胞的结合能力;(2)利用充满有机溶剂且覆盖盐膜的中空纤维作为萃取平台,在进行条件优化和方法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oil-in-salt HF-LPME,利用该方法并结合HPLC对紫草承气汤在体内外的活性成分进行富集、浓缩以及含量和总蛋白结合率测定。同时,与传统HF-LPME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oil-in-salt HF-LPME的萃取机理。通过对紫草承气汤在体内外主要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为阐明紫草承气汤中抗肿瘤药效物质研究奠定了基础。结果:本文通过HFCF和oil-in-salt HF-LPME结合HPLC对紫草承气汤中主要抗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可以得出:(1)体外主要筛选鉴定出橙皮苷(48.62μg/g),厚朴酚(3.09μg/g),和厚朴酚(6.87μg/g),紫草素(0.34μg/g),大黄素(1.28μg/g)和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0.38μg/g)等主要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均可定量;(2)紫草承气汤口服灌胃给大鼠后,体外筛选出的6种活性成分均能吸收入血,测得血浆中橙皮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紫草素,大黄素和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的浓度分别是0.45、0.40、0.74、0.48、0.11和1.11μg/m L,血浆中大黄素、橙皮苷和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对HepG-2、ACHN和He La细胞均有作用,紫草素对HepG-2和He La细胞有作用,而和厚朴酚仅作用于ACHN细胞;(3)橙皮苷和大黄素可到达肝脏组织,作用于HepG-2细胞;橙皮苷、紫草素和大黄素可到达肾脏,作用于ACHN细胞;(4)六种活性成分的总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橙皮苷42.0%,厚朴酚71.8%,紫草素64.6%,厚朴酚77.7%,大黄素75.3%,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75.7%;(5)oil-in-salt HF-LPME,能显着提高目标分析物的EF。其机理可能是当盐覆盖在有机溶剂表面形成了盐包油膜,使萃取溶剂周围的盐浓度更高,盐与溶剂之间的距离更近和围绕目标分析物形成的水化膜程度更低,借此显着改善对目标分析物浓缩和富集的微环境。结论:HFCF和oil-in-salt HF-LPME偶合HPLC法成功应用于紫草承气汤中抗癌活性成分的筛选、定性和含量测定。研究得出紫草承气汤对HepG-2、ACHN和He La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作用能力与其在紫草承气汤中的含量和在血浆中浓度分布无关。Oil-in-salt HF-LPME与传统HF-LPME相比,oil-in-salt HF-LPME富集倍数高,萃取效果更佳。总之HFCF和oil-in-salt HF-LPME偶合HPLC法可用来研究中药中抗癌生物活性成分,并为研究中药抗癌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一个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21)
刘慧琴[7](2018)在《可降解纳米材料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与释放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在癌症病人血液中发现的肿瘤细胞。这些细胞从肿瘤原发灶上脱落并穿过基底膜和血管壁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最终在某些组织或器官侵出血管并定植,形成肿瘤转移灶。CTCs在癌症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着重要意义:1、配合血检进行的CTCs检测更加安全方便且灵敏度更高;2、可通过检测有无CTCs辅助判断癌症发生与否,也可根据CTCs数量随病情以及治疗状况的变化来预测癌症预后;3、对于CTCs的DNA及RNA的扩增与测序有助于了解肿瘤转移灶表型,研究转移灶异质性,揭示肿瘤转移过程中CTCs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等;4、分析CTCs蛋白分泌情况可了解CTCs脱落、侵入、循环、侵出、定植和增殖等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等。对CTCs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转移机制,实现癌症早期诊断和病情/治疗监测。但是人体血液环境复杂,其中正常血细胞数量巨大(每毫升血液有数十亿红细胞、几百万白细胞),还存在各种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物质。同时癌症病人血液CTCs含量非常稀少,每毫升血液中仅几个至几百个CTCs,因此对于CTCs进行富集纯化以及后续生物学分析是巨大的技术挑战。作为近年快速发展的微量流体操控手段,微流控芯片技术可在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实现对特定生化现象/过程的检测、分析及操控。微流控芯片技术以微米尺度通道网络为结构特征,利用微加工技术制作的精密结构单元可以精确控制流体在这种通道网络中的运动,一方面能将常规生化实验室中的样品检测/分析等各类操作集成在一块仅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实现集成化、自动化和小型化;另一方面因流体运动在微纳尺度下具有不同于宏观尺度的规律,微流控芯片技术能利用这些特殊规律为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上述优势使得工作尺度上和微米级的细胞高度契合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已逐步应用于CTCs的相关研究。虽然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已经能够较为高效地分离CTCs,但是这些技术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1、CTCs在被芯片捕获之后难以从芯片中释放出来进行收集;2、难以保证细胞的活性进行后续培养与分析;3、获得的CTCs样本的纯度低下。因此,本论文围绕上述叁个当前微流控技术在分离CTCs方面的不足展开,从现在快速发展的具有各种强大功能的纳米材料入手,将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以及可降解特性的纳米材料与微流控技术手段相结合,在实现CTCs高效率捕获的同时,实现CTCs从器件上高效释放,为后续的CTCs生化分析提供高活性高纯度的研究样本。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利用可降解的二氧化锰纳米纤维衬底和微流控芯片相结合高效捕获肿瘤细胞。利用电纺技术及lift-off技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蛇形结构的具有良好透光性和生物兼容性的二氧化锰纳米纤维,同时配合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制作具有微流体通路的盖板,组合成微沟道内部具有叁维纳米结构的微流控芯片芯片,研究了该芯片通过增强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提高捕获效率的过程;之后通过化学修饰在芯片上结合抗体Anti-EpCAM用于捕获肿瘤细胞;最后通过草酸降解二氧化锰纳米纤维的办法实现被捕获肿瘤细胞的高效释放,同时验证了释放后的肿瘤细胞仍然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2、考虑到草酸对于细胞活性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锰离子对于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且上述芯片获得的CTCs纯度仍然有限,利用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明胶纳米材料包覆尺寸为40微米的二氧化硅微球用于高效捕获CTCs。通过席夫碱反应将纳米级的明胶包覆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明胶形成的叁维纳米结构一方面会增强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高比表面积而可以结合上更多的CTCs捕获抗体Anti-EpCAM,从而提高对于肿瘤细胞的捕获效率。之后实验探索了硅球数量对于细胞捕获效率的影响,并且考察了不同的外界环境对于硅球捕获肿瘤细胞的影响。之后,通过与硅球的结合实现对于CTCs的尺寸放大,利用声波微流控芯片对于不同尺寸粒子的不同作用实现CTCs与正常血细胞之间的高效分离,从而有效剔除正常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提高获得的CTCs浓度。之后通过更加温和的明胶酶对于明胶的降解作用,将CTCs从硅球表面分离出来,得到高纯度高活性的CTCs样本。最后应用该方法分离了 8位结直肠癌病人以及8位乳腺癌病人的CTCs。(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4-01)
吴长锋[8](2018)在《我率先实现单颗粒或细胞捕获》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合肥3月16日电 (吴长锋)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工程科学学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在单颗粒或细胞捕获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提出使用实时飞秒激光双光子光刻技术,成功实现了单颗粒或细胞的捕获,该技术还可以实现可控多颗粒或细胞团簇的实时捕(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3-17)
田晶,安毅,于菲,褚现明[9](2018)在《血管内皮祖细胞生物学活性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持续"的自我更新及定向分化的能力。EPCs捕获支架,如表面包被CD34+抗体的支架,能够识别循环血液中EPCs表面特异性性结合位点,捕获并促使EPCs归巢、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病变血管内皮修复、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冠脉血流。EPCs的生物学活性是决定EPCs捕获支架临床应用的关键,本文从EPCs生物学特性、功能、冠状动脉微环境对EPCs的调控机制、EPCs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EPCs捕获支架的治疗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春苗,陈雪,杨东江,郑秀文[10](2017)在《基于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分离与诱导凋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Circulating Tumor cells)是脱离原来病变器官,通过外周血液循环转移到血液、骨髓、淋巴结或其他器官的肿瘤细胞,肿瘤转移是造成90%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CTCs的富集及检测在癌症诊断和预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基于Fe_3O_4纳米微球的超顺磁性和FePt纳米颗粒的化疗作用,设计并制备了以Fe_3O_4@SiO_2为核心,外层均匀包裹FePt纳米颗粒的复合结构,通过tLyP-1(Cys-Gly-Asn-Lys-Arg-Thr-Arg)进一步修饰实现其对具有tLyP-1阳性受体的肿瘤细胞的高效靶向。我们设计了磁场作用下有效的CTCs分离技术,以实现CTCs的捕获分离。在pH值较低的肿瘤细胞区域,FePt通过释放高活性Fe离子促进细胞内产生活性氧.从而诱导细胞凋亡。WST-1实验表明,Fe_3O4-FePt磁性纳米材料对于具有tLyP-1阳性受体的肿瘤细胞(例HepG2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毒性:另外,被靶向的肿瘤细胞在磁场下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功能化的Fe_3O_4-FePt磁性纳米材料具有潜在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与诱导凋亡双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期刊2017-09-23)
细胞捕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0引言在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中操控微尺度物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细胞、微生物和微/纳米颗粒[1-4]。由于微流体处在雷诺数较小的层流状态,要实现微粒操控和液体混合具有较大挑战[5]。本文提出基于单微泡的共振系统,该系统通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捕获论文参考文献
[1].刘路宽,杨开广,梁振,张丽华,张玉奎.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方法的研究进展[J].色谱.2019
[2].张文俊,牛丽丽,刘秀芳,孟龙,赵章风.基于单微泡共振细胞捕获研究[C].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F生物医学超声.2018
[3].汪德培,陈建锋,李欢,赵钢,何晓东.氮化硅过滤膜用于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与释放的试验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8
[4].杨立为.自组装多酚涂层及其在抗血小板粘附和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武迪.中空纤维细胞捕获及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茵陈蒿汤中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D].山西医科大学.2018
[6].李苗苗.中空纤维细胞捕获及盐包油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紫草承气汤中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D].山西医科大学.2018
[7].刘慧琴.可降解纳米材料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与释放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8
[8].吴长锋.我率先实现单颗粒或细胞捕获[N].科技日报.2018
[9].田晶,安毅,于菲,褚现明.血管内皮祖细胞生物学活性与血管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8
[10].刘春苗,陈雪,杨东江,郑秀文.基于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分离与诱导凋亡研究[C].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