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状黄铁矿论文-关成国,周传明,王伟,万斌,袁训来

草莓状黄铁矿论文-关成国,周传明,王伟,万斌,袁训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莓状黄铁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埃迪卡拉纪,蓝田生物群,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氧化还原环境

草莓状黄铁矿论文文献综述

关成国,周传明,王伟,万斌,袁训来[1](2018)在《蓝田组黑色页岩和化石的草莓状黄铁矿研究及其对埃迪卡拉纪早期蓝田盆地古环境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蓝田生物群产自于皖南地区埃迪卡拉纪蓝田组二段的黑色页岩中(~600 Ma),以原地保存营底栖固着生活的宏体多细胞藻类和后生动物为特征。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埃迪卡拉纪早期蓝田地区古海洋环境在缺氧和含氧之间不断波动。为了探究这种波动的古环境对于蓝田生物群生存和保存的影响,笔者对蓝田生物群化石体和化石赋存层进行了详细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其中化石包含丘尔藻和扇形藻。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化石赋存层(平均直径:4.7-6.4μm,n=11),蓝田化石体具有更大的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6.5-12.0μm,n=32)和更宽的粒径变化区间。与此同时,部分化石体及其赋存层黄铁矿丢失,仅留下黄铁矿的凹坑,指示水体后期再次转变为氧化并氧化了已经形成的黄铁矿。综合以上信息埃迪卡拉纪早期蓝田盆地的古海洋环境不断波动并且对蓝田生物群的生成和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蓝田生物群生活在富氧的水体中,当水体中氧气耗尽并转变为缺氧(而不硫化)时,蓝田生物死亡。此时海水中的氧化还原状态不足以使得草莓状黄铁矿在水体或者沉积物表面形成,但是由于生物遗体富含有机质,可以形成更加有利于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的更加缺氧的微环境,因而草莓状黄铁矿优先在生物遗体中生长,并可以达到更大的粒径;当海水进一步转变为硫化,黄铁矿开始在水体中或者沉积物表面形成,由于生长时间短,粒径较小;若是后期海水再次转变为氧化状态,沉积物和化石体中黄铁矿氧化消失。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保存于同一赋存层的丘尔藻通常具有比扇形藻更大的草莓状黄铁矿,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球形的丘尔藻比扇形藻具有更小的体积/表面积比,更有利于形成硫化的微环境和草莓状黄铁矿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刘开君,黄菲,高尚,闫莹灿,张志彬[2](2018)在《北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草莓状黄铁矿形态特征及其结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摘纳-微米尺度下,黄铁矿在多种环境中常发生聚集生长,这些聚合体的形貌、粒度和排列关系各不相同,显微或超显微结构形式极具多样性(Barrieet al.,2009;Gao et al.,2017;Huang et al.,2017)。作为海洋环境最常见的多晶聚集体形式,草莓状黄铁矿普遍存在于热液喷口环境中(Gartman et al.,2014),与自形(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8-07-06)

李娟[3](2015)在《黑色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状黄铁矿是指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形似草莓的黄铁矿球形集合体。它是富有机质沉积特征的矿物,是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 沉积黄铁矿形成于两种水体条件下:一种是含氧的底层水覆盖于缺氧的沉积物之上,细菌硫酸盐还原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5-12-09)

曹丰龙,韦恒叶[4](2015)在《湖北省恩施地区二迭系低丰度草莓状黄铁矿的两种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省西部恩施地区恩施剖面中二迭统栖霞组氧化环境与赵家坝剖面上二迭统大隆组还原环境中草莓状黄铁矿丰度均较低,甚至缺失。通过对比这两个剖面中富草莓状黄铁矿与贫草莓状黄铁矿层位的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总铁含量,结果展示在恩施剖面栖霞组缺乏草莓状黄铁矿的氧化碳酸盐岩层段中TOC含量较低而富草莓状黄铁矿层位TOC含量较高;在赵家坝剖面大隆组缺乏草莓状黄铁矿层段的还原的硅质岩中总铁含量较低而富草莓状黄铁矿层段总铁含量较高。分析认为氧化层段中缺乏草莓状黄铁矿是因为较低的有机质导致细菌硫酸盐还原反应形成的硫化氢浓度较低,从而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丰度较低;还原层段中缺乏草莓状黄铁矿是因为较低的总铁浓度导致细菌硫酸盐还原反应生成的硫化氢与铁直接生成黄铁矿单晶,没有胶黄铁矿的生成,从而由于较弱的磁性没有聚合形成草莓状黄铁矿。(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王佳[5](2013)在《贵州桃映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贵州省桃映镇的一个钻井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钻井取得自上震旦系老堡组至下寒武系九门冲组的岩芯柱样品。通过对该剖面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及沉积环境、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对岩石中草莓状黄铁矿的分布特征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对研究区内该套地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在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野外剖面的实地勘探,结合岩石学、地层学、沉积学和矿物学的相关知识,对样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剖面的岩性简单,主要是由一套含有机质的硅质岩、黑色泥岩和灰岩组成。其中,位于下寒武牛蹄塘组的黑色泥岩段有机质含量最高,是研究区内的主要产矿层。野外观察表明该区岩石颜色以黑色为基调,代表静水环境的水平纹层构造发育,黄铁矿亦大量出现,初步判定这套岩石是静水缺氧沉积环境的产物。(2)由于贵州省内寒武系地层出露较好,对黑色岩系进行的研究很多,并且大多数都集中在黔中和黔北地区。相对的,对黔东地区发育的黑色岩系地层研究较少。由于前人对研究区内这套产于下寒武的黑色泥岩的命名略有出入,造成与邻区地层对比的混乱,因此本文利用该套地层的岩石特征,与黔中和黔北地区的上震旦系和下寒武系地层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对比。(3)样品中可见的沉积构造类型有水平层理、磷质结核、小型交错层理、碳酸盐岩结核/透镜体和黄铁矿结核/纹层理等。通过对研究区内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内的沉积环境可能是由半深海盆地相到浅海沉积相,再到浅海外陆棚相变化的。(4)岩石样品中含有大量的黄铁矿,在部分岩芯柱的表面,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有黄铁矿散布在样品上。黄铁矿的类型主要是以草莓状黄铁矿为主,自形晶体黄铁矿较少。其中,草莓状黄铁矿对沉积物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沉积环境具有指示意义。利用扫描电镜,可以对样品中的草莓状黄铁矿的直径大小进行测量和统计,由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分布特征来看,研究区内这套高有机质含量的地层,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缺氧沉积环境。(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李洪星,陆现彩,边立曾,马野牧,张雪芬[6](2012)在《草莓状黄铁矿微晶形态和成分的地质意义——以栖霞组含泥灰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地区二迭世栖霞组上部的含泥灰岩中发现棘皮动物化石,其腔被不同形态微晶的草莓状黄铁矿充填,有正四面体、正六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和近球体。溶解氧与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过程有关,其浓度决定微晶的S/Fe。统计显示,黄铁矿的S/Fe平均值随微晶的边数增加而增加,所以,棘皮动物腔内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由早及晚的次序为:近球体微晶,五角十二面体微晶,正六面体微晶,正四面体微晶的草莓状黄铁矿。同一环境中,黄铁矿微晶的S/Fe可用来指示形成次序。(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常华进,储雪蕾[7](2011)在《草莓状黄铁矿与古海洋环境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状黄铁矿是指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形似草莓的黄铁矿球形集合体。它们在氧化和缺氧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机理不同,沉积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分布特征是恢复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仅能区分出氧化和缺氧硫化的环境,不能进一步区分缺氧程度及状态(如次氧化、缺氧含铁等)。桂北泗里口老堡组硅岩沉积于埃迪卡拉纪末期,它们所记录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特征指示了硫化的深水古环境,这与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等方法获得的深水是缺氧含铁的结论矛盾。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盆地水体中硫酸盐含量低,细菌硫酸盐还原生成的H2S少,导致形成了粒径小的黄铁矿。在运用草莓状黄铁矿恢复古海洋环境时,还应与其他地球化学手段,如沉积岩中Fe组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结合才能获得确切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05期)

廖卫[8](2011)在《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华南浅水台地环境的古氧相特征:来自微生物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和黄铁矿化化石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叁迭纪之交的生物灭绝和环境突变是个划时代的全球性地质事件,是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破坏和中生代海洋生态系开始重建的重要转折点。前人对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提出了种种解说,包括地外说和地内说。与此同时,对这一全球事件造成的海洋环境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最为普遍的观点之一是“大灭绝后,海洋环境趋于缺氧”。对古代缺氧事件的研究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所有能够反映古代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信息均可归属于古氧相。Savrda和Bottjer(1987)认为古氧相(palaeo-oxygenation facies)是指反映地层(或沉积物)沉积形成时沉积环境水体中,特别是底层水体中溶氧量特征及其变化的各种岩石、生物和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综合,是沉积相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关“二迭纪一叁迭纪之交海洋缺氧”的研究主要依据于缺氧沉积相的解释、碳同位素负偏的解释、硫同位素负偏的解释、分子化石方面的证据。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无疑为认识二迭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海洋条件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但上述方法尚无法对缺氧程度提供更具体的指标。然而,草莓状黄铁矿却被证明是水体缺氧程度的有效指标。无论在现代各种沉积环境,还是古代沉积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变化与水体缺氧程度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被认为是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可靠指标。二迭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在华南浅水碳酸盐台上广泛形成了微生物岩沉积。微生物岩中含有丰富的草莓状黄铁矿,为了解大灭绝后浅水台地环境的古氧相提供了极好的研究载体。本文以草莓状黄铁矿为古氧相的指标,重点选择了重庆老龙洞剖面和贵州边阳打讲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岩形成时的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表明,无论在重庆老龙洞剖面还是贵州边阳打讲剖面,大绝灭界线之下的生物碎屑灰岩中均含有高分异度、高丰度的正常浅海生物化石,不含草莓状黄铁矿,代表大绝灭之前正常氧化的浅海环境。大绝灭界线之上的微生物岩中含有丰富的草莓状黄铁矿,并且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与现代贫氧水层下沉积物中的草莓状黄铁矿相一致。通过对重庆老龙洞剖面中1374个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的统计,发现草莓状黄铁矿的平均粒径为7.63-9.48μm,确定了该剖面微生物岩形成时的古氧相为“下贫氧环境”。通过对贵州打讲剖面1764个草莓状黄铁矿的统计,发现草莓状黄铁矿的平均粒径为5.26-8.3μm,认为打讲剖面微生物岩的形成环境为“下贫氧环境”到“缺氧环境”,缺氧程度比老龙洞剖面略深。尽管微生物岩总体上形成于贫氧环境,但根据微生物岩剖面沉积微相的分析(主要依据介壳层中缺乏黄铁矿),发现这种贫氧环境可能间歇性地被非缺氧的环境所打断,因此,本文认为大灭绝后浅水台地环境的古氧相是波动变化的,是含氧与贫氧之间的动态变化。在这种动荡的环境条件下,只有蓝细菌、少数的有孔虫、介形虫、腹足类和蠕虫可以生存下来。此外,重庆老龙洞剖面中尚含有丰富的黄铁矿化化石,包括有孔虫、介形虫、腹足类和虫管等。黄铁矿化化石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水体富含溶解铁导致的。现代海洋中,溶解铁含量的增加可以导致初级生产力的繁盛。大绝灭之后浅水区域水体中高含量的溶解铁可能促进了微生物的繁盛,特别是固氮蓝细菌的繁盛。总之,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表明华南广泛分布的微生物岩是浅水台地缺氧事件的产物,但这种缺氧事件与偶尔的含氧阶段相间出现,表明大灭绝后海洋环境的不稳定性;黄铁矿化生物化石的形成可能是水体富含溶解铁所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1-05-01)

张建胜,朱炎铭,周学年,王猛,王辉[9](2010)在《贵州织金二迭纪煤层中草莓状黄铁矿赋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织金地区的含煤地层为上二迭统龙潭组,含主要可采煤层6层。该地区煤层多为无机硫(主要硫化铁),形成于泻湖、海湾环境的潮坪相沉积环境。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对织金地区煤中无机硫赋存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煤中无机硫主要为草莓状黄铁矿,揭示了煤中草莓状黄铁矿的显微赋存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煤中草莓状黄铁矿的成因。(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10年03期)

朱永峰,魏少妮,安芳[10](2010)在《新疆哈图金矿深部发现草莓状黄铁矿》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石炭系火山-沉积岩建造,这套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其中太勒古拉组上部酸性凝灰岩中锆石的SHRIMP年龄为328 Ma,包古图组(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0年02期)

草莓状黄铁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摘纳-微米尺度下,黄铁矿在多种环境中常发生聚集生长,这些聚合体的形貌、粒度和排列关系各不相同,显微或超显微结构形式极具多样性(Barrieet al.,2009;Gao et al.,2017;Huang et al.,2017)。作为海洋环境最常见的多晶聚集体形式,草莓状黄铁矿普遍存在于热液喷口环境中(Gartman et al.,2014),与自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莓状黄铁矿论文参考文献

[1].关成国,周传明,王伟,万斌,袁训来.蓝田组黑色页岩和化石的草莓状黄铁矿研究及其对埃迪卡拉纪早期蓝田盆地古环境的指示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刘开君,黄菲,高尚,闫莹灿,张志彬.北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草莓状黄铁矿形态特征及其结构演化[C].2018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集.2018

[3].李娟.黑色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特征[N].中国矿业报.2015

[4].曹丰龙,韦恒叶.湖北省恩施地区二迭系低丰度草莓状黄铁矿的两种成因[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王佳.贵州桃映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3

[6].李洪星,陆现彩,边立曾,马野牧,张雪芬.草莓状黄铁矿微晶形态和成分的地质意义——以栖霞组含泥灰岩为例[J].矿物学报.2012

[7].常华进,储雪蕾.草莓状黄铁矿与古海洋环境恢复[J].地球科学进展.2011

[8].廖卫.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华南浅水台地环境的古氧相特征:来自微生物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和黄铁矿化化石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2011

[9].张建胜,朱炎铭,周学年,王猛,王辉.贵州织金二迭纪煤层中草莓状黄铁矿赋存特征[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

[10].朱永峰,魏少妮,安芳.新疆哈图金矿深部发现草莓状黄铁矿[J].地学前缘.2010

标签:;  ;  ;  ;  

草莓状黄铁矿论文-关成国,周传明,王伟,万斌,袁训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