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内降雨论文-吴迪,辛学兵,郭慧,封焕英,裴顺祥

林内降雨论文-吴迪,辛学兵,郭慧,封焕英,裴顺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内降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龙山,侧柏林,时滞效应,林冠截留

林内降雨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辛学兵,郭慧,封焕英,裴顺祥[1](2018)在《九龙山侧柏林林内降雨时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九龙山试验场地布设HOBO RG3-M自计式翻斗雨量筒,利用2012年7月21日至2013年10月1日期间侧柏林林内外实时降雨过程的定点观测数据,研究典型场降雨和特大暴雨极端天气下的侧柏林内降雨的时滞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具有完整降雨数据的56场降雨中,降雨初始阶段,林内降雨均晚于林外降雨,降雨量级为小雨时,林外降雨发生延迟约51.42 min后才产生林内降雨,而降雨量级为大雨以上时,林内降雨产生延迟仅约19.40 min,两者相差近3倍.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降雨开始阶段,林内降雨延迟时间逐渐缩短;降雨结束阶段,林内降雨延迟时间逐渐增加.通过对林内降雨延滞开始时间和延滞期雨强进行拟合,得出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对数函数递减关系;但对降雨延滞结束时间和场降雨量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并未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典型场降雨中,不同降雨强度(暴雨、大雨、中雨、小雨)下,林冠层对侧柏林内降雨的雨强峰值出现时间起到了一定的延滞作用.特大暴雨极端天气下,降雨强度最强时林内雨强较林外雨强小,可见林冠层对强降雨雨滴的动能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由于林冠层对大气降雨存在延滞作用,能有效地延迟地表径流和土壤水文入渗的产生,对减少土壤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次仁曲西[2](2014)在《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降雨再分配及林内降雨空间异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解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过程以及林冠层水文功能的作用机制,本文以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内外降雨的长期监测,研究和探讨林地降雨再分配过程及林内降雨的空间异质性。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2011年~2013年)共观测到67场降雨,其中,中雨的降雨场次居多,占总场次的50.75%;在降雨量、平均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叁个降雨特征中,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4.47%;在不同的降雨量等级中,10.0-15.0mm雨量级的降雨频率最高,为20.9%,>50mm雨量级对降雨总量的贡献率最大,为35.93%;在不同的降雨强度等级中,1.0-2.0mm/h雨强级的降雨频率最高,为23.88%,5.0-10.0mm/h雨强级对降雨总量的贡献率最大,为27.36%;在不同的降雨历时等级中,6-12h历时等级的降雨频率最高,为23.88%,12-24h历时等级对降雨总量的贡献率最大,为44.24%。(2)油松林降雨再分配的比率为:林内降雨84.91%,树干茎流1.62%,林冠截留13.47%;不同降雨等级下林内降雨率变化范围为71.17%~88.09%,林内降雨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降雨等级下树干茎流率变化范围为1.57%-2.07%,树干茎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0.05的水平下不显着;不同降雨等级下林冠截留率变化范围为10.15%~26.95%,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0.05的水平下不显着。(3)林冠层对降雨输入的延滞效应具体表现为:林内降雨的发生时间平均延滞34分钟,最大延滞时间为181分钟;终结时间平均延滞1分钟,最大延滞时间为104分钟;树干茎流的发生时间平均延滞83分钟,最大延滞时间为383分钟;终结时间平均延滞99分钟,最大延滞时间为320分钟;树干茎流发生的平均延滞时间为林内降雨的2.44倍。(4)四场典型场降雨都存在林内降雨比林外降雨发生与终止时刻晚的现象,但是却在延滞的时间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大部分林内降雨的瞬时降雨强度小于林外降雨的瞬时强度,并对林外降雨的降雨强度高峰时刻有延后的作用,但是有小部分的林内降雨的瞬时降雨强度大于林外降雨强度。(5)在林内不同位置,林内降雨率明显不同,林冠结构的差异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也发现少量观测点的林内降雨超过了林外降雨,这主要体现了聚集效应对林内降雨的影响;各观测点的林内降雨量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林内降雨率的变异系数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平均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期间林内降雨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4.23%,降雨量较小时林内降雨率变化范围为15%~40%,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5%~20%;平均林内降雨率总体上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并不是离树干距离越远,平均林内降雨率越大;平均林内降雨率与冠层厚度和冠层郁闭度都呈负相关关系;林内降雨率的变异系数总体上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冠层厚度和冠层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加;冠层郁闭度对林内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贡献率51.07%),其次为离树干距离(贡献率33.29%),相对最小的为冠层厚度(贡献率15.63%)。(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史宇,余新晓,张佳音[3](2013)在《北京山区侧柏林林内降雨的时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内降雨通常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刻上都要迟于林外降雨,这种作用可称之为林内降雨的时滞效应,目前对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地点设在北京妙峰山林场,利用侧柏林样地林内和林外的两台全自动激光雨滴谱仪在2010年雨季自动观测获取的数据,研究了典型场降雨的林内降雨时滞效应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的18场完整降雨中林内降雨在开始时间上均晚于林外降雨,平均延滞时间为21 min;而降雨结束的时间绝大部分也出现了明显的延滞现象,平均延滞时间为46 min。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林内降雨延滞开始时间随延滞期的雨强增大呈对数曲线递减,延滞结束时间随场降雨量增大而呈对数曲线递增。林冠层对林内降雨的延滞作用可有效的削减洪峰流量和延长汇流时间,对减少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产生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3期)

巩合德,王开运,杨万勤,王乾,张远彬[4](2005)在《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over one growing season were studied in a dark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the Western Sichua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by canopy was more relative to the rainfall, the higher the rainfall was, the more the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and the less the interception was; 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roughfall (T) and total rainfall (P) could be described significantly by a linear function (T=0.744P-0.937, R 2=0.954, p<0.001), while the reationship between crown interception (I) and total rainfall by a power function (I=0.759P 0.666, R 2=0.763, p<0.001); 3) The average canopy interception accounted for 35.8% of total rainfall and the average throughfall for 64.2%, and the average stemflow for 0.01%; 4) High water_hold capacity of moss on the surface of tree trunk and low rainfall intensity we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the stemflow of the coniferous forest in the subalpine of Western Sichuan was less than other forests.(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5年01期)

田大伦[5](2002)在《会同广坪林区降雨和杉木林内雨的养分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会同广坪林区的大气降雨、水库水、小河水及杉木林内雨的养分含量进行了 5个水文年的定位监测 .结果表明 :水库水、小河水中的 10种养分元素 N、P、K、Ca、Mg、Fe、Cu、Mn、Zn、Si,有的含量高于降雨 ,而有的含量低于降雨 ;降雨中各养分元素按含量高低排列顺序为 K>Zn>Ca>Org-N>NH4 -N>NO3-N>Si>Mg>Mn>P;林内雨中 P、K、Ca、Mg、Fe、Cu、Mn、Zn、Si元素含量均比降雨高 ;从林冠层淋洗的养分量为 79.475 kg·hm- 2 a- 1 ;从林内雨直接进入林地土壤的养分总量为 161.95 7kg· hm- 2 a- 1 ,其中以Ca元素最高 ,为 73 .71kg· hm- 2 a- 1 ,为外界补充杉木幼林地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对加速杉木林的养分循环和促进林木生长 ,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该项研究可为杉木林的持续经营 ,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杨茂瑞[6](1992)在《亚热带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内降雨、林冠截留和树干茎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内降雨、林冠截留和树干茎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林分中林内降雨量和树干茎流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以直线形式增加;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关系上升。在杉木林内,随郁闭度的增大,林内降雨率和树干茎流率减少,而林冠截留率增大,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相比,林内降雨率和树干茎流率较大,而林冠截留率较小。(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1992年02期)

赵鸿雁,刘向东,吴钦孝,杨华[7](1991)在《油松人工林和天然山杨林林内降雨动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人工油松(Pins tablaeformis)林和天然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林内降雨雨滴直径分布规律和降雨动能。结果表明,林内雨滴径级变幅增大,粗大雨滴偏多;林内雨滴终速取决于林冠层中部距地面高度,当高在8.0m以上,可以用空旷地雨滴终点速度计算林内雨滴动能;林内降雨动能较空旷地大,所增加的动能主要是雨滴增大的结果;林内降雨动能(E)与平均雨强、降雨量、降雨历时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森林水文生态与水土保持林效益研究专集)》期刊1991年02期)

王醇儒,罗仲全,赵仕远[8](1984)在《西双版纳地区降雨和橡胶林内雨养分含量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水于1981到1982年在3个地区收集,2种橡胶林内雨于1982年1月到1983年4月在景洪收集。分析结果表明:雨水中N、P、K、S、Ca、Mg的含量分别为17.3~19.9、0.22—0.50、11.0—15.2、9.2—27.6、3.0—18.9、6.7—12.3公斤/公顷·年;橡胶林内雨上述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5.2—18.1、1.23—1.44、16.6—24.9、11.0—17.4、16.6—18.6、14.0—15.8公斤/公顷·年。降雨和橡胶林内雨的养分含量随一年中降雨量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雨季初最高,雨季次之,冬、早季最低,与本区橡胶树的生长节奏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1984年03期)

林内降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解析黄土高原森林水文过程以及林冠层水文功能的作用机制,本文以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内外降雨的长期监测,研究和探讨林地降雨再分配过程及林内降雨的空间异质性。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2011年~2013年)共观测到67场降雨,其中,中雨的降雨场次居多,占总场次的50.75%;在降雨量、平均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叁个降雨特征中,降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4.47%;在不同的降雨量等级中,10.0-15.0mm雨量级的降雨频率最高,为20.9%,>50mm雨量级对降雨总量的贡献率最大,为35.93%;在不同的降雨强度等级中,1.0-2.0mm/h雨强级的降雨频率最高,为23.88%,5.0-10.0mm/h雨强级对降雨总量的贡献率最大,为27.36%;在不同的降雨历时等级中,6-12h历时等级的降雨频率最高,为23.88%,12-24h历时等级对降雨总量的贡献率最大,为44.24%。(2)油松林降雨再分配的比率为:林内降雨84.91%,树干茎流1.62%,林冠截留13.47%;不同降雨等级下林内降雨率变化范围为71.17%~88.09%,林内降雨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降雨等级下树干茎流率变化范围为1.57%-2.07%,树干茎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0.05的水平下不显着;不同降雨等级下林冠截留率变化范围为10.15%~26.95%,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0.05的水平下不显着。(3)林冠层对降雨输入的延滞效应具体表现为:林内降雨的发生时间平均延滞34分钟,最大延滞时间为181分钟;终结时间平均延滞1分钟,最大延滞时间为104分钟;树干茎流的发生时间平均延滞83分钟,最大延滞时间为383分钟;终结时间平均延滞99分钟,最大延滞时间为320分钟;树干茎流发生的平均延滞时间为林内降雨的2.44倍。(4)四场典型场降雨都存在林内降雨比林外降雨发生与终止时刻晚的现象,但是却在延滞的时间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大部分林内降雨的瞬时降雨强度小于林外降雨的瞬时强度,并对林外降雨的降雨强度高峰时刻有延后的作用,但是有小部分的林内降雨的瞬时降雨强度大于林外降雨强度。(5)在林内不同位置,林内降雨率明显不同,林冠结构的差异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也发现少量观测点的林内降雨超过了林外降雨,这主要体现了聚集效应对林内降雨的影响;各观测点的林内降雨量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林内降雨率的变异系数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平均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期间林内降雨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4.23%,降雨量较小时林内降雨率变化范围为15%~40%,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5%~20%;平均林内降雨率总体上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并不是离树干距离越远,平均林内降雨率越大;平均林内降雨率与冠层厚度和冠层郁闭度都呈负相关关系;林内降雨率的变异系数总体上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冠层厚度和冠层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加;冠层郁闭度对林内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贡献率51.07%),其次为离树干距离(贡献率33.29%),相对最小的为冠层厚度(贡献率15.6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内降雨论文参考文献

[1].吴迪,辛学兵,郭慧,封焕英,裴顺祥.九龙山侧柏林林内降雨时滞效应[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次仁曲西.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降雨再分配及林内降雨空间异质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3].史宇,余新晓,张佳音.北京山区侧柏林林内降雨的时滞效应[J].生态学报.2013

[4].巩合德,王开运,杨万勤,王乾,张远彬.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J].林业科学.2005

[5].田大伦.会同广坪林区降雨和杉木林内雨的养分含量[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

[6].杨茂瑞.亚热带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内降雨、林冠截留和树干茎流[J].林业科学研究.1992

[7].赵鸿雁,刘向东,吴钦孝,杨华.油松人工林和天然山杨林林内降雨动能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森林水文生态与水土保持林效益研究专集).1991

[8].王醇儒,罗仲全,赵仕远.西双版纳地区降雨和橡胶林内雨养分含量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84

标签:;  ;  ;  ;  

林内降雨论文-吴迪,辛学兵,郭慧,封焕英,裴顺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