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花粉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乡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U69A,无花粉型雄性不育
无花粉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1](2017)在《东乡野生稻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及育种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野生稻是至今我国发现分布纬度最高的普通野生稻,具有耐寒、耐旱、耐瘠、抗病虫、细胞质雄性不育等多种有利基因。江西宜春市农科所利用东乡野生稻不育细胞质育成了有花粉不育类型和无花粉不育类型两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其中有花粉不育类型与水稻野败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相似,该类型不育系已实现叁系配套,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无花粉型不育类型花粉败育早且彻底,开展对该类型不育系的应用研究,实现叁系配套,并培育出有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良组合,对丰富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类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对东乡野生稻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系U69A的特征特性、雄性不育性、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强优势恢复系的选育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U69A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00%,套袋自交结实为0.00%。花药畸形扭曲,花药中不含花粉,花粉败育早,且败育彻底。其株高为76.5 cm,剑叶长28.3 cm,宽3.2 cm,株型紧凑,叶片挺立内卷,叶色深绿,株叶形态较好;分蘖力较强,单株有效穗数为8.7穗,穗长22.3cm,每穗总粒数128.6粒,千粒重29.3 g;谷粒偏长,长宽比为2.9,外观米质较好;不育系群体始穗至齐穗为5~6天,花时早且集中,午前开花率为81.0%,14:00前开花率达85.0%左右,柱头外露率59.6%-80.2%,柱头活力强,颖壳开颖角度大,张颖时间长,异交性好;U69A播始期比金23A长8.0-10.0d,与天丰A相当。(2)U69A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红莲型不育系均不同,野败型、红莲型的恢复系和保持系对U69A的不育性均具有保持作用。U69A的育性恢复基因为显性遗传,由一对细胞核显性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3)利用含东乡野生稻血缘的同质恢材料U69A/V9418与华占杂交和多次回交,育成了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强优势同质恢复系东恢一号和东恢二号。杂交稻组合U69A/东恢一号、U69A/东恢二号表现早熟并丰产性好,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轩丹丹,孙廉平,张沛沛,张迎信,吴玮勋[2](2017)在《水稻无花粉型核雄性不育突变体whf4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水稻花药角质层和蜡质层是花粉囊发育重要的结构支撑和安全屏障。对花粉囊发育相关基因进行表型分析和遗传定位,为进一步克隆相关基因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从籼稻中恢8015辐射诱变(~60Co-γ)突变体库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whf41。对野生型和突变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半薄切片观察;并对其成熟期的花药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将突变体分别与中恢8015和02428杂交,构建BC_1F_1、F_1株系和BC_1F_2、F_2群体,对该表型进行遗传分析,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精细定位目的基因。【结果】表型分析结果显示,whf41突变体的花药瘦小且呈透明乳白色,花药中不包含花粉粒细胞;半薄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的小孢子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外壁,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而不进行程序性死亡,最终膨胀的绒毡层和花粉细胞碎片逐渐融合并充满药室;扫描电镜结果进一步发现突变体花药内外壁均呈平滑状而缺乏脂类物质,花粉细胞逐渐破碎并降解。遗传分析表明,whf41突变体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我们将该基因精细定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XD-5和XD-11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45.6 kb,其中包含9个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显示该区间内细胞色素P450基因LOC_Os03g07250的第4个外显子处存在1个单碱基替换和3个碱基的缺失,导致其翻译序列发生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天冬氨酸→甲硫氨酸)和一个氨基酸(缬氨酸)的缺失,致使其功能改变进而出现该表型。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whf41突变体中CYP704B2和一系列花药脂质合成与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发生了显着下调。【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可推断,Os WHF41是CYP704B2的新等位基因,相关结果进一步明确CYP704B2在水稻花药脂质合成与花粉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邱振国,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3](2012)在《遗传背景对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杂交后代不育性表达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无花粉型温敏核不育系籼S与不同父本杂交,在籼S不育期内调查F2和BC1F2育性分离.结果表明:8个组合F2及BC1F2群体不育株数∶可育株数均符合1∶3,符合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无花粉败育方式可以稳定遗传,但遗传背景会对出现无花粉败育的时间产生影响;各组合F2不育株的不育期长短及可育期育性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且各组合不同单株间也存在差异;13个组合的不育株不育期长短与可育期育性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籼S/金华占、籼S/籼黄占、籼S/新小占、籼S/野绿占、籼S/密粒早占等5个组合达到显着负相关水平.(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邱振国,张秒高,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4](2012)在《光温条件对无花粉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光温条件对自然突变的无花粉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通过大田遮光和人工气候箱设置不同光长(11.5、12.5、13.5和14.5 h)、不同温度(21、23.5、24、24.5和28℃)对幼穗分化期内的籼S持续(7、8、9、10、15和20 d)处理。结果表明,越冬材料在13.5 h光长下处理15 d,24和24.5℃两种处理最终均能使籼S从可育转为不育,21℃低温处理能使籼S可育率高达96.5%;以21℃低温、13.5 h光长的条件持续处理不同时间,仅9、10 d的低温处理才能导致籼S出现持续可育;大田遮光处理仅在晚造时对育性转换产生影响,出现可育花粉的时间早晚及其花粉可育率存在显着差异时的育性高低总体趋势均为11.5 h处理>12.5 h处理>CK>13.5 h处理;人工气候箱内不同光长持续处理20 d发现,28℃高温各处理始终为无花粉型败育;24℃低温处理,仅11.5 h光长处理能使籼S出现部分可育花粉;23.5℃低温处理,11.5和12.5 h两种光长处理能使籼S出现部分可育花粉。故籼S具有较强的温敏性和一定的光敏性,在23.5~24.0℃的低温下,存在一定的光温互作效应。(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邱振国,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5](2012)在《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不育特性遗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籼S是由常规稻籼黄占自然突变株选育而成的新型无花粉温敏核不育水稻,对籼S的不育特性遗传进行初步分析,为该品种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将籼S与多个常规稻进行杂交,调查杂交后代F1、正反交F1、F2、BCF1育性,并分析F2不育株禾蔸的不育特性。【结果】籼S在广州(23°08′N)自然条件下,5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为稳定不育期,不育期较培矮64S长近2个月;籼S的温敏核不育性可以被不同类型常规稻品种恢复,且恢复度较高,说明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隐性遗传;各正、反交花粉可育率及套袋自交结实率差异均不显着,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绝大多数F2代群体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比值符合1∶3,育性不仅呈非连续分布,且可育株、不育株基本表现为极端分离,13个BCF1代群体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比值均符合1∶1,表明籼S的不育性遗传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F2不育株禾蔸育性转换与籼S相似,最终均表现为无花粉型败育,且均具有温敏性。【结论】籼S不育性属于隐性遗传,由核基因控制,其不育性基本符合1对主效基因的遗传模式,且其无花粉型败育方式及温敏性能在杂交后代中遗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邱东峰,田志宏,杨金松,张再君,刘春萍[6](2008)在《水稻无花粉型核不育系特优占S育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对无花粉型核不育系特优占S的育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特优占S在湖北夏季不育期长,不育期内属无花粉败育型,不育性稳定,可育转换温度在22℃左右,鉴定结果准确可靠,有明显的育性转换过渡期,即育性转换期是从无花粉型、少量花粉且典败、大量花粉且典败、染败、正常染色等逐步过渡的过程,不育期如受到低温的影响,不会直接转化为可育,可以有效避免普通两系杂交种子生产过程中因低温引起的种子纯度降低问题;长时间的低温和短光照条件方可诱导较高的可育性;可恢复性良好,不育性的遗传符合1对隐性核基因的遗传规律。本研究还对生产上利用无花粉型光敏核不育系解决两系杂交稻的难题进行了探索,对特优占S在花粉发育研究和雄性不育的发育研究上的价值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邱东峰[7](2008)在《水稻无花粉型核不育系特优占S育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研究使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跨入一个新阶段。本研究采用经典遗传学的方法,对无花粉型核不育系特优占 S 的育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特优占 S 在湖北夏季不育期长,不育期内属无花粉败育型,不育性稳定,可育转换温度在22℃左右, 鉴定结果准确可靠,有明显的育性转换过渡期,即育性转换期是从无花粉型、少量花粉且典败、大量花粉且典败、染败、正常染色等逐步过渡的过程,不育期如受到低温的影响,不会直接转化为可育,可以有效避免普通两系杂交种子生产过程中因低温引起的种子纯度降低问题;长时间的低温和短光照条件方可诱导较高可育性;可恢复性良好,不育性的遗传符合一对隐性核基因的遗传规律。本研究还对生产上利用无花粉型光敏核不育系解决两系杂交稻的难题进行了探索,对特优占 S 的在花粉发育研究和雄性不育的发育研究上的价值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期刊2008-10-01)
邱振国,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陆燕朋[8](2008)在《温度对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自然突变的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进行育性转换的试验发现,籼S在广州具有明显的"可育-不育-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其育性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利用自然条件下日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与籼S的花粉育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不育敏感期以平均温推算的最长,为抽穗前的第23~10d,可达14 d;而低温可育敏感期则以最低温推算的最长,为抽穗前的第24~16 d,仅9 d,高、低温敏感期的起始日期基本相同,但高温敏感期的截止日期要晚.13.5 h的光长,24℃、24.5℃的温度均能导致籼S败育.(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蔡之军,姚海根,姚坚,叶立华,黄荣华[9](2008)在《水稻无花粉型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关系剖析及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同时携带ms基因(无花粉型雄性不育)和wx(糯性)基因的wxBms系及cms、ms和wx基因的wxAms为材料,观察ms、cms及wx的遗传关系并对ms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如下:遗传分析表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糯性基因wx与ms表现独立遗传,非糯性突变导致ms后代育性异常分离,故只要去除保持系中带有ms突变基因的植株,便可实现不育系cms-龙特浦wxA的保纯繁殖;本试验中出现的cms-龙特浦wxAms/龙特浦wxB的F1代育性恢复现象解释为:ms基因上位cms,ms的雄性遗传表达早于cms,cms雄性不育的发育表达因滞后而被掩盖;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将ms基因定位在第1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579和RM23,为克隆该基因进行雄性不育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8年05期)
胡侃,余夏夏,余金洪,丁毅[10](2007)在《云南紫稻细胞质无花粉型叁系及杂种F_1的AFLP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云南紫稻细胞质无花粉水稻叁系及杂种F1进行了指纹图谱的构建与比较分析。从14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具有明显多态性的引物。天香018(天香A×珞恢018)材料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扩增出179条带,其中有52条多态性谱带,占总带数的29.05%,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扩增出6.50条多态性谱带;天香806(天香A×珞恢806)材料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扩增出177条带,其中有50条差异带,占总带数的28.25%,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扩增出6.25条多态性谱带。特别明显的是在引物对E-ATG/M-CAC的扩增中,在AFLP指纹图谱中出现两条特征带(a带和b带),为保持系所特有,能够明显区别于不育系、恢复系和F1。在另外一些引物对中也观察到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差异带。(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无花粉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水稻花药角质层和蜡质层是花粉囊发育重要的结构支撑和安全屏障。对花粉囊发育相关基因进行表型分析和遗传定位,为进一步克隆相关基因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从籼稻中恢8015辐射诱变(~60Co-γ)突变体库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whf41。对野生型和突变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半薄切片观察;并对其成熟期的花药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将突变体分别与中恢8015和02428杂交,构建BC_1F_1、F_1株系和BC_1F_2、F_2群体,对该表型进行遗传分析,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精细定位目的基因。【结果】表型分析结果显示,whf41突变体的花药瘦小且呈透明乳白色,花药中不包含花粉粒细胞;半薄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的小孢子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外壁,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而不进行程序性死亡,最终膨胀的绒毡层和花粉细胞碎片逐渐融合并充满药室;扫描电镜结果进一步发现突变体花药内外壁均呈平滑状而缺乏脂类物质,花粉细胞逐渐破碎并降解。遗传分析表明,whf41突变体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我们将该基因精细定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XD-5和XD-11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45.6 kb,其中包含9个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显示该区间内细胞色素P450基因LOC_Os03g07250的第4个外显子处存在1个单碱基替换和3个碱基的缺失,导致其翻译序列发生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天冬氨酸→甲硫氨酸)和一个氨基酸(缬氨酸)的缺失,致使其功能改变进而出现该表型。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whf41突变体中CYP704B2和一系列花药脂质合成与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发生了显着下调。【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可推断,Os WHF41是CYP704B2的新等位基因,相关结果进一步明确CYP704B2在水稻花药脂质合成与花粉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花粉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超.东乡野生稻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及育种应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
[2].轩丹丹,孙廉平,张沛沛,张迎信,吴玮勋.水稻无花粉型核雄性不育突变体whf4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7
[3].邱振国,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遗传背景对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杂交后代不育性表达的影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
[4].邱振国,张秒高,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光温条件对无花粉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
[5].邱振国,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不育特性遗传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邱东峰,田志宏,杨金松,张再君,刘春萍.水稻无花粉型核不育系特优占S育性特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
[7].邱东峰.水稻无花粉型核不育系特优占S育性特征研究[C].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2008
[8].邱振国,彭海峰,陈雄辉,万邦惠,陆燕朋.温度对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9].蔡之军,姚海根,姚坚,叶立华,黄荣华.水稻无花粉型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关系剖析及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8
[10].胡侃,余夏夏,余金洪,丁毅.云南紫稻细胞质无花粉型叁系及杂种F_1的AFLP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