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呕吐论文-王建波,路士华,迟莉丽

功能性呕吐论文-王建波,路士华,迟莉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性呕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隗继武,功能性呕吐,名老中医经验

功能性呕吐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波,路士华,迟莉丽[1](2016)在《隗继武名老中医辨治功能性呕吐经验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呕吐为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着。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原则,方药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全国名老中医隗继武教授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4-21)

陈银,吴根喜,唐卫华[2](2013)在《小剂量红霉素联用藿香正气水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加小剂量红霉素联用藿香正气水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洗胃,右侧卧位,上半身抬高30°,补充液体及维生素B6);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小剂量红霉素联用霍香正气水。疗程5~7 d。观察患儿呕吐控制和奶量增加情况。结果对照组41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47例,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治疗加小剂量红霉素联用藿香正气水在新生儿呕吐控制,奶量增加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3年36期)

钱丽霞,吕丽俊[3](2013)在《小苏打联合红霉素治疗对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苏打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对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嵊州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50例功能性呕吐患儿资料,按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小苏打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对照1组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对照2组单纯采用对症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1组的80%和对照2组的60%(x~2=23.44,17.06,P<0.05);观察组的症状缓解时间、奶水摄入量、体重增加情况优于对照组(t_1值分别为8.43、10.45、5.32,t_2值分别为9.50、11.22、6.03,均P<0.05);且观察组的各血液生化指标也优于对照组(t_1值分别为6.20、6.05、6.34、6.20,t_2值分别为7.11、7.29、7.03、7.47,均P<0.05)。结论小苏打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刘珊珊,高凤涛[4](2013)在《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功能性呕吐26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功能性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26例患者全部服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兼气血虚弱者,加当归15~20g、白芍15~20g、熟地15g;痰湿者,加陈皮15g、竹茹15g;情绪易怒者,加柴胡10g。结果 26例患者中,治愈2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5%。结论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功能性呕吐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使胃气复、痰浊消、气逆平,则呕吐自除,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年06期)

赵一鸣,柯美云,王智凤,魏镜,朱丽明[5](2009)在《功能性呕吐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理社会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FV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生理机制,为FV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19例FV患者(男女比例4:15,年龄25.8±8.4岁),同时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比例2:(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期刊2009-12-04)

赵一鸣,柯美云,冯逢,刘梦雨,臧玉峰[6](2009)在《功能性呕吐的精神心理因素与中枢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功能性呕吐(functional vomiting,FV)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相关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旨在探索功能性呕吐(Functional vomiting,FV)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与中枢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期刊2009-12-04)

严晓慧[7](2009)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37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与其他年龄组小儿不尽相同。新生儿胃容量较小,食管括约肌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及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易发生呕吐。有动物实验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赵一鸣[8](2009)在《功能性呕吐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功能性呕吐患者的症状特点及心理社会因素背景与目的根据罗马Ⅲ,功能性呕吐(Functional vomiting, FV)定义为原因不明、非周期性的慢性呕吐,每周至少发作一次以上。目前FV相关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性表现和治疗均不明确。本研究目的:通过FV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功能性呕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症状谱、诱发和影响其症状的因素以及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和目前的精神心理状态,为进一步探讨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对象和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2008年11月~2009年5月连续入组的慢性呕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排除标准:可能引起呕吐的器质性疾病、进食障碍、反刍综合征或DSM-Ⅳ(《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所列的主要精神疾病。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症状谱、病程、发病诱因、既往诊疗情况、心理社会情况、精神心理状态和人格等内容。结果慢性呕吐的患者共计37例,其中符合FV诊断标准的19例,符合周期性呕吐综合征诊断标准的5例。19例FV患者中,男性4名(21.1%),女性15名(78.9%);年龄25.8±8.4岁;BMI18.7±3.3kg/m2。其余患者均为病程或呕吐发作频率不满足罗马Ⅲ中FV诊断标准。19例患者呕吐症状发生的频率符合FV诊断标准,78.9%的患者每日发作;94.7%的患者餐后发作,大部分为餐后短时间内(10-30min),呕吐过程持续数分钟,呕吐物为所进食物;所有患者呕吐发作均不需要自行诱导,63.2%的患者呕吐可以控制;52.6%的患者呕吐症状严重,对日常生活造成显着影响。主要伴随症状为进食减少、餐后饱胀不适和食欲不振;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重迭症状,FD最为常见(84.2%)。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体重减轻。57.9%的患者呕吐发生与情绪有关;57.9%的患者经历过重大精神刺激/负性事件,10.5%的患者有过受虐史;83.3%的患者存在焦虑和/或抑郁状态;47.1%的患者具有神经质人格特征;神经质人格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结论FV以青年女性为主;呕吐发作主要表现:多在餐后短时间内(10-30mmin),不需自行诱导,通常持续数分钟,呕吐物为所进食物。FV发病主要与情绪改变、环境应激有关,多合并精神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异常,提示心理社会因素在FV发病机制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二功能性呕吐病理生理机制的探讨背景与目的FV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这类患者可能存在中枢性、周围性或混合性异常。本研究目的:观察FV患者胃电图、胃排空、营养餐负荷实验及胃内压测定的结果,明确FV患者是否存在内脏高敏和胃动力紊乱表现,并探讨其相关因素。对象和方法19例FV患者(男女比例4:15,年龄25.8±8.4岁),1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餐后不适综合征)(男女比例7:6,年龄46.7±15.8岁),14例嗳气症(BD)患者(男女比例3:10,年龄46.6±11.5岁)纳入本研究,均为消化内科门诊连续入组患者。同时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比例2:8,年龄30.2±7.7岁)作为对照。受试者填写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和心理人格量表。对以上患者进行体表胃电图(EGG)、5小时胃排空(钡条法,5h-GE)和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灌入法,LNLT)及胃内压力测定检查。同时对健康志愿者进行LNLT及胃内压测定检查作为对照。结果FV, FD、BD叁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存在显着差异,FV患者更为年轻;FV、BD组均以女性为主,FD则男女比例相当;FV、FD组BMI低于BD组。叁组患者均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状态,组间无明显差异。叁组症状谱比较,发现胃十二指肠症状最为常见;而除呕吐之外,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在FV患者中更为显着。FV患者胃电图结果显示餐前、餐后主频(DF)及餐后正常节律百分比(N%)均低于正常,50%的患者存在餐后/餐前功率比(PR)异常。86.7%的FV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FV患者最大饱感时液体灌入量和胃内压均低于正常,提示存在胃容受性障碍和感觉高敏。叁组患者胃肌电活动与胃排空无统计学差异;FV存在明显胃部容受性障碍和感觉高敏,FD容受性高于正常,BD与HS相比无统计学差异。FV患者呕吐严重程度与餐后N%相关,恶心症状与PR相关。FV患者餐后DF、DP及饮入量与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相关。结论FV患者存在餐后胃肌电活动紊乱、排空延迟、容受性障碍和感觉高敏,提示胃动力紊乱与感觉高敏在FV病理生理机制中的重要地位。胃部容受性和敏感性是叁组间最大的不同点。胃动力紊乱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提示FV可能是是外周和中枢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叁功能性呕吐的精神心理因素与中枢机制背景与目的FV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这类患者可能存在中枢性、周围性或混合性异常。边缘系统作为情感认知、内脏感觉与内脏运动中枢,可能在FV发病的中枢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目的:运用静息态fMRI检查评价FV患者是否存在中枢异常,并探讨FV发病可能的中枢机制。对象和方法8例HS(女性,年龄28.0±5.2岁)和8例FV患者(女性,年龄27.8±6.8岁)纳入本研究。首先对两组受试者排除精神疾病,并完成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心理社会情况、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量表等);然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静息态脑fMRI检查。选择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方法处理fMRI数据,利用双样本t检验做组间对比(P<0.05,cluster≥54),同时将胃功能检查结果与ReHo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HS相比,FV患者存在显着的焦虑抑郁状态和神经质人格特征。FV患者双侧前扣带皮质中部(MCC,BA24、32区)、左侧杏仁核、及右侧岛叶、右侧丘脑等边缘系统相关结构局部一致性(ReHo)显着增高。在边缘系统以外,左侧尾状核、双侧额叶躯体运动区和感觉区(BA6区、5区)也ReHo值增高表现。双侧枕叶(BA18、19区)、眶额皮质(BA11区)和右侧颞中回(BA39区)ReHo值低于HS。FV患者胃电餐后主频与双侧MCC、左侧额中回ReHo值负相关,与双侧楔叶、右侧颞中回ReHo值正相关。结论研究显示FV患者在静息态下边缘系统多个脑区活动异常,外周胃功能紊乱可能与特定的大脑异常活动相关。提示FV的发病可能涉及情感认知、内脏感觉、内脏运动叁方面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09-06-01)

陈海平[9](2007)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50例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00例无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新生儿呕吐患儿,随机被选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洗胃,右侧卧位上半身抬高30°,补充Vit B6及补液)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8.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对电解质K+、Na+、Cl-及二氧化碳结合力的纠正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表明:小剂量红霉素能有效控制新生儿功能性呕吐,对电解质的纠正效果明显,且无不良反应,可作为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的对症治疗药物。(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徐显玉,李兵飞[10](2005)在《小剂量红霉素在小婴儿功能性呕吐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婴儿功能性呕吐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源首胶囊(蜡样芽胞杆菌活菌制剂)+维生素B6,治疗组应用源首胶囊(蜡样芽胞杆菌活菌制剂)+小剂量红霉素。结果两组对比观察,治疗组疗效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婴儿功能性呕吐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使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05年S1期)

功能性呕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加小剂量红霉素联用藿香正气水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洗胃,右侧卧位,上半身抬高30°,补充液体及维生素B6);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小剂量红霉素联用霍香正气水。疗程5~7 d。观察患儿呕吐控制和奶量增加情况。结果对照组41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47例,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治疗加小剂量红霉素联用藿香正气水在新生儿呕吐控制,奶量增加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性呕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波,路士华,迟莉丽.隗继武名老中医辨治功能性呕吐经验探析[C].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2016

[2].陈银,吴根喜,唐卫华.小剂量红霉素联用藿香正气水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

[3].钱丽霞,吕丽俊.小苏打联合红霉素治疗对新生儿功能性呕吐的疗效[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

[4].刘珊珊,高凤涛.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功能性呕吐26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3

[5].赵一鸣,柯美云,王智凤,魏镜,朱丽明.功能性呕吐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理社会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探讨[C].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2009

[6].赵一鸣,柯美云,冯逢,刘梦雨,臧玉峰.功能性呕吐的精神心理因素与中枢机制[C].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2009

[7].严晓慧.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37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

[8].赵一鸣.功能性呕吐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心理社会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

[9].陈海平.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功能性呕吐50例效果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

[10].徐显玉,李兵飞.小剂量红霉素在小婴儿功能性呕吐的应用[J].江西医药.2005

标签:;  ;  ;  

功能性呕吐论文-王建波,路士华,迟莉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