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萍
(延安医院昆明市中心手术室650051)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切口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分析讨论我科56例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对切口感染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经比较,两组患者1类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术后采取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时预防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效果较好,患者恢复较快。
【关键词】骨科切口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128-02
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与患者自身免疫有关,是创伤性骨折后的比较厉害且常见的并发症。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如患者滥用抗生素、没有进行无菌操作、术后未对切口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或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切口发生感染会增加手术风险,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痛苦,严重者会并发骨髓炎导致瘫痪[1]。现将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切口感染的影响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56例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4.29±4.03)岁)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探讨。包括男、女患者各28例,其中8例打架受伤的患者,12例工地意外伤患者,36例交通意外伤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对伤口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统计意义。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对感染切口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术后切口的护理:不管是横向切口还是纵向切口,主刀医生在缝合过程中一定要对齐两侧伤口,缝合完毕包扎伤口时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手术后24小时伤口处要进行一次无菌换药,换药时观察切口处是否有渗血、渗液现象,对病情不严重的的患者术后切口可隔日进行换药,为了促进切口愈合,可以对局部切口适当的给予理疗照射。[2]。
1.2.2预防感染的措施: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遵医嘱与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正确使用抗生素,减少滥用,控制感染,手术后切口换药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3切口感染的处理: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切口周围是否有炎症反应出现,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的切口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处理方法:将切口内的脓液及时进行引流,然后向引流管内注射生理盐水冲洗[3]。切口发生感染可以联合应用抗生素或适当加大剂量提高药效。患者体温持续升高时及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治疗。
1.2.4脂肪液化护理:肥胖患者容易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现象,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肥胖患者切口缝合不严密或缝合过紧导致局部缺血性坏死;2、患者腹壁脂肪比较柔软、没有弹性而使组织受损供血不足导致缺血性坏死[4];3、患者手术后免疫力降低,容易造成组织水肿、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加重局部组织血运使血液循环障碍障碍进一步受影响。这些原因都会使切口处的脂肪组织坏死形成渗液延迟切口愈合。临床表现为切口处有淡黄色液体渗出,切口表面无炎症感染症状,切口边缘皮肤没有出现组织坏死,患者体温正常,切口组织愈合情况不佳。
1.2.5引流管的护理:术后患者带有引流管时,护理人员要注意随时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弯曲、受压和脱出。引流管一般低于切口避免造成引流液逆流,特别是当患者翻身、下床活动时,尤其注意引流管的脱出。随时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以及流出量。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急救措施。
1.2.6提供充足的营养:术后患者有一段时间需要禁食,在此期间要静脉补充液体,维持营养,同时注意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恢复胃肠功能,增强机体体抗力。排气后可根据食欲逐渐增加患者的营养,补充机体所需。患者营养不良会延迟切口的愈合,营养不良不会直接导致切口发生感染,但营养失衡患者的皮肤的弹性减少、活力下降,大大增加了患者切口感染的风险。
1.3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经比较,实验组在各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3讨论
患者术后切面感染多是由于骨科手术损伤性操作不正确及医护人员护理不当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无菌操作过程中若有切口感染发生,应随时检测病原菌并合理地应用抗生素治疗。医院在制定并健全护理干预措施的同时,更要增加对患者的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并给予心理安慰,稳定患者情绪,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影响。让患者能正确看待疾病,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抵抗力,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许晓秋,黄钊,刘建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4—1305.
[2]张小红,罗丽霞.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2):301—302.
[3]张建勇,崔霞,张红.骨科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控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6.
[4]赵秀平.备皮时间与切口感染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