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楚,小城故事,小说独特性
小城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林宇佳[1](2019)在《浅谈张楚的小城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楚是二十一世纪正在崛起的新一代"70"后作家,他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着发生在小镇里的人和事。本文分析张楚小城文学的独特性,解读张楚小说的小城文学。(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蒲伊琳[2](2018)在《乔叶的小城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中国在不断变革求新中逐步走向现代化,与之对应的20世纪文学史书写也贯穿着国族想象的现代性命题,在近百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小城文学凭借其对社会、时代的独特呈现力,成为与都市文学、乡村文学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从20世纪初的鲁迅、茅盾到新时期的乔叶、魏微等,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变革发展的中国社会背景下推动小城创作日益走向勃发与成熟,逐步呈现出“蔚为大观”的趋势。70后小城作家在承继前辈作家创作传统的同时,以他们生而有之的独有经验审视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城社会的新变革。借助对时代的敏锐捕捉力以及深埋于心的高度责任意识,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之子们以故乡小城为原型建构起独具特色的文学小城,以此作为他们追忆故土、观照社会、反思文化的重要载体。乔叶作为70后小城作家的代表,她所着力营造的“杨庄”、“张庄”等文学小城显示出乔叶对故园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城市化进程下小城社会的深刻凝思,是当代小城文学版图中的重要一块,具有不可替代的文本价值。本文通过着重分析乔叶笔下的小城人群、小城风情以及她建构文学小城的价值旨归,透视乔叶强力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现实体察。本文主要将乔叶置于70后小城文学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以乔叶来窥视70后小城创作的共性,同时又凸显乔叶小城小说的独特风格。全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着重展现70后小城作家的“身份共同体”,通过梳理包括乔叶在内的70后小城代表作家的总体概况和共有特征,得出对70后小城文学的宏观认知。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以乔叶的小城小说为中心进行具体阐析,以凸显乔叶小城创作的独特性。其中,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乔叶小城小说中所着力塑造的叁类人群,即承载着小城商业文化的商人群体、主宰着小城政治的官员群体以及对小城文化持以审视姿态的知识分子群体,通过这叁类身份不同、立场不同的人物群像,从经济、政治、文化叁维视角立体呈现出小城社会的意识形态构成。第叁章是对小城社会风情风貌的呈示。乔叶借助风俗习惯、人文风情、空间场域这些可视可感的物态景观,解读小城社会的文化性格,展现时代巨变下的小城嬗变。第四章探讨乔叶小城写作的价值诉求。通过分析乔叶小城小说中所凝聚的精神品质,透视其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价值追求的作家对诚实文学理念的执着坚守。乔叶的小城书写充盈着对时代、社会、人性的深切观照,显示出对文学道德的自觉坚守。作为这一时代的亲历者,她力图描画出喧哗驳杂的当代社会,以细腻真切的言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感知社会,把脉时代,直击灵魂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战云新,李应雪[3](2018)在《文学地域主义视角下的《小城畸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学地域主义视角,分析了舍伍德·安德森代表作《小城畸人》的地域文化特征,认为小说通过揭示畸人们与小镇的"断层"及地域身份构建问题,探讨了新兴工业文明冲击下小镇居民地方家园感与归属感的缺失,指出"畸人"们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寻求相互理解并热爱地域生活,进而反映了安德森超越地域的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付冰冰[4](2018)在《藏在文学中的古今小城》一文中研究指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一篇《桃花源记》令世人记住了魏晋诗人陶渊明,古今文人墨客对他笔下的秘境无不心向往之。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游人愿意暂别城市的繁华,走进或典雅、或安静的小镇。她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有的是浓厚的底蕴;她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淳朴的人情味。(本文来源于《人民周刊》期刊2018年09期)
韦静[5](2017)在《《小城叁月》的互文性与萧红的文学自觉》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城叁月》是萧红在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战火纷纭的香港完成的,作为萧红创作生涯里最后的"天鹅绝唱",《小城叁月》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存在强烈的互文性关系。《小城叁月》的互文性表明作家萧红对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自觉皈依,本文以短篇小说《小城叁月》为个案,尝试从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入手,探究其叙事模式以及创作精神的历史传统,观照《小城叁月》在萧红文学创作历程中的文学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7年10期)
龙奇玉[6](2017)在《舍伍德安德森文学作品中的自我救赎——以《小城畸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二十世纪初期着名的小说作家,舍伍德·安德森许多作品的写作思路都来源于生活,尤其表现出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美国中西部乡村生活的关注,在对当时社会人们生存现状进行充分展现的同时,极为关注人们心理发展情况。可以说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从心理角度对现代城市生活诸多怪诞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美国文学写作的题材。尤其是《小城畸人》的出版,更是在美国社会一时之间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成为了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该作品分别由二十五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共同组合而成,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变革背景下俄亥俄州地区一小镇居民在心理、思想上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同时,各个故事在保有自身情节完整性的同时,又与其他故事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从而在各个故事的相互影响和关联作用下,形成了一部内容完整、主题分明的作品。而人性当中的自我救赎,则成为了汇聚整部作品内容的主旨思想。本文以舍伍德·安德森代表作《小城畸人》为研究对象,就整部作品当中人物的自我救赎展开探究。希望借助以下研究和探讨,对我国文学界研究舍伍德·安德森作品内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6期)
赵露[7](2017)在《“大智勇者”的文学探寻——比较分析《叶子》与《小城叁月》》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萧红最后执笔创作的短篇小说,身居香港而梦回呼兰河时期的作品,《小城叁月》自新时期以来颇得赞誉,被认为是继《呼兰河传》之后的又一巅峰之作。读者记住了那个沉静窈窕、温婉聪慧的"翠姨",却大多没有注意到旋舞捉蝶、幽思冥想的"叶子"。《小城叁月》(发表于1941年7月)与《叶子》(发表于1933年10月)的故事模式极为相似,都为男女相恋而不得,但在故事情节、叙述视角、语言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其不同,探讨萧红前后期创作的艺术变化及其生成原因,以此可反观萧红作为"大智勇者"的文学探寻。(本文来源于《南腔北调》期刊2017年09期)
张乐腾[8](2017)在《美国文学中的小城》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小城书写,美国小说发展进程中的小城书写源远流长。但是小城书写的现象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的研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哈姆林·加兰、薇拉·凯瑟、舍伍德·安德森、辛克莱·刘易斯、F·菲茨杰拉德等为代表的中西部作家将小城书写推向高潮。本文以1890-1930年代的中西部小说中的小城和小城书写为研究对象,梳理美国文学中的小城书写及其传统,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小城之子的不同类型,剖析小城书写的创作意识、小城书写的多层结构、小城书写的艺术创新,挖掘小城书写的美学价值。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美国小说中丰富的小城书写做简单的介绍,回顾了国内外对小城书写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一章为小城和小城书写,对小城进行描述,梳理美国小说发展进程中的小城书写,并对其进行界说。第二章为小城之子,分析典型的中西部“普通人”和他们的人生轨迹及其典型类别。第叁章为小城书写的情怀,包括怀旧、批判和构建以及书写情怀的探源四个部分。第四章为小城书写的艺术价值,小城书写的创作意识、小城书写的多层结构、小城书写的艺术创新等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全文做总结。(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0)
张叶叶[9](2017)在《汪曾祺的“小城文学”中的水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鲁迅开始不仅有郭沫若、茅盾这样的大家,还有陈独秀、郁达夫、沈从文等,到当代部分还有徐迟、汪曾祺等。他们从小城出来,一脚迈入繁华的大世界,却在内心深处依旧不忘记忆中的小城,在字里行间描绘着他们印象中小城的面貌,抒发着他们内心对记忆中的小城的依赖与怀念之情,小城文学由此而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02期)
吴茜雯[10](2016)在《论魏微的小城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城,作为乡村与都市之间的“第叁种社会”,附带着很强的过渡性质,也许是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最为合理的承载空间。目前,不少学者已注意到都市与乡村之中的小城文学,并对其进行研究,但遗憾的是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小城文学,忽视了当代小城文学。殊不知,中国当代的小城文学,除了具有与生俱来的地域风俗特点之外,在反映中国现当代以来历史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当中,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变化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对70后作家魏微的小城文学进行研究,以期突破当代小城文学研究现状。本文采用的研究思路是从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切入。首先,在空间维度上,选取魏微小城文学中常见的空间范围,分析这些空间从“守”到“开”性质的过渡,由此反映小城在空间维度上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并且,列举出生活在小城空间中不同类别的人物,通过分析他们的不同特征以及给小城带来的不同影响,进一步显示出小城地域的多元性。其次,在时间维度上,魏微笔下的小城故事遵循着“恒”与“变”的双重性质。这一性质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特殊时期的中国社会里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最后,本文通过概括魏微小城文学的审美特点,肯定其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价值以及她在表现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试图对魏微小说进行定位。(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小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的中国在不断变革求新中逐步走向现代化,与之对应的20世纪文学史书写也贯穿着国族想象的现代性命题,在近百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小城文学凭借其对社会、时代的独特呈现力,成为与都市文学、乡村文学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从20世纪初的鲁迅、茅盾到新时期的乔叶、魏微等,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变革发展的中国社会背景下推动小城创作日益走向勃发与成熟,逐步呈现出“蔚为大观”的趋势。70后小城作家在承继前辈作家创作传统的同时,以他们生而有之的独有经验审视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城社会的新变革。借助对时代的敏锐捕捉力以及深埋于心的高度责任意识,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之子们以故乡小城为原型建构起独具特色的文学小城,以此作为他们追忆故土、观照社会、反思文化的重要载体。乔叶作为70后小城作家的代表,她所着力营造的“杨庄”、“张庄”等文学小城显示出乔叶对故园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城市化进程下小城社会的深刻凝思,是当代小城文学版图中的重要一块,具有不可替代的文本价值。本文通过着重分析乔叶笔下的小城人群、小城风情以及她建构文学小城的价值旨归,透视乔叶强力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现实体察。本文主要将乔叶置于70后小城文学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以乔叶来窥视70后小城创作的共性,同时又凸显乔叶小城小说的独特风格。全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着重展现70后小城作家的“身份共同体”,通过梳理包括乔叶在内的70后小城代表作家的总体概况和共有特征,得出对70后小城文学的宏观认知。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以乔叶的小城小说为中心进行具体阐析,以凸显乔叶小城创作的独特性。其中,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乔叶小城小说中所着力塑造的叁类人群,即承载着小城商业文化的商人群体、主宰着小城政治的官员群体以及对小城文化持以审视姿态的知识分子群体,通过这叁类身份不同、立场不同的人物群像,从经济、政治、文化叁维视角立体呈现出小城社会的意识形态构成。第叁章是对小城社会风情风貌的呈示。乔叶借助风俗习惯、人文风情、空间场域这些可视可感的物态景观,解读小城社会的文化性格,展现时代巨变下的小城嬗变。第四章探讨乔叶小城写作的价值诉求。通过分析乔叶小城小说中所凝聚的精神品质,透视其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价值追求的作家对诚实文学理念的执着坚守。乔叶的小城书写充盈着对时代、社会、人性的深切观照,显示出对文学道德的自觉坚守。作为这一时代的亲历者,她力图描画出喧哗驳杂的当代社会,以细腻真切的言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感知社会,把脉时代,直击灵魂的有效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城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林宇佳.浅谈张楚的小城文学[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2].蒲伊琳.乔叶的小城文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战云新,李应雪.文学地域主义视角下的《小城畸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付冰冰.藏在文学中的古今小城[J].人民周刊.2018
[5].韦静.《小城叁月》的互文性与萧红的文学自觉[J].唐山文学.2017
[6].龙奇玉.舍伍德安德森文学作品中的自我救赎——以《小城畸人》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
[7].赵露.“大智勇者”的文学探寻——比较分析《叶子》与《小城叁月》[J].南腔北调.2017
[8].张乐腾.美国文学中的小城[D].上海师范大学.2017
[9].张叶叶.汪曾祺的“小城文学”中的水意象[J].青年文学家.2017
[10].吴茜雯.论魏微的小城文学[D].广西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