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肥水灌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irS,nosZ,反硝化菌,群落结构
肥水灌溉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萱,闫建华,杜会英,张克强[1](2019)在《土壤nirS、nosZ型反硝化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牛场肥水灌溉水平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北徐水县长期定位牛场肥水灌溉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T-RFLP)和克隆文库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0~20、20~40 cm土层中土壤nirS、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在0~20、20~40 cm土层中存在垂直分布差异,且0~20 cm土层中nirS群落结构对施肥种类、肥水浓度及灌溉次数不敏感,而20~40 cm土层中nirS群落结构对施肥条件敏感性提高;施肥处理和土层均对nosZ型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产生显着影响。nirS、nosZ基因的多样性指数研究显示,施肥条件下nirS基因多样性指数未发生显着变化,但nosZ基因多样性指数有明显不同。相同施氮量(约300 kg·hm~(-2))的处理下,高浓度肥水灌溉(T5)相比常规施肥处理(CF)能更好地促进两土层中nosZ基因多样性发展。本研究还发现0~20 cm土层中的nirS、nosZ基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20~40 cm土层。本研究土壤中nirS型反硝化细菌主要与β-变形菌纲的固氮弧菌属(Azoarcus)、贪铜菌属(Cupriavidus)、红长命菌属(Rubrivivax)和γ-变形菌纲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Rhodanobacter菌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少部分nirS型反硝化菌属于未知菌。土壤中nosZ型反硝化细菌主要与α-变形菌纲的根瘤菌属(Rhizobium)、β-变形菌纲的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les)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γ-变形菌纲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少部分nosZ型反硝化菌属于未知菌。(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范兵华,马乐乐,任瑞丹,何佳星,哈米提·阿不都米吉提[2](2019)在《有机营养液灌溉频次和灌水量对设施甜瓜产量、品质及肥水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产优质甜瓜的有机管理模式,以甜瓜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方式,设3种有机营养液灌溉频次(施用8次,每次每株750 mL, F_1;施用12次,每次每株500 mL, F_2;施用16次,每次每株375 mL, F_3)与2种单株灌水量(果实膨大前按120%日蒸腾蒸发量(ET)灌溉,之后按140%ET灌溉, W_1;果实膨大前按140%ET灌溉,之后按160%ET灌溉, W_2),共6个试验处理,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设施甜瓜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及肥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多次施用有机营养液可以显着提高甜瓜叶片光合速率,低灌水量显着提高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灌水量和中等有机营养液灌溉频次可使肥料利用率达到最高;少量多次有机营养液施用且相对适宜的水分供给提高了果实品质.回归分析发现,甜瓜果实维生素C含量与有机营养液灌溉频次呈指数函数y=0.214e~(0.18x)(R~2=0.851)相关.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F_3W_1处理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果实品质,且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可以实现设施有机甜瓜肥水高效管理.(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玉霞,李芳东,张福兴,张序,李延菊[3](2018)在《丘陵山地甜樱桃园简易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及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外引进的大型肥水一体化设备,配有较为完备的供电系统、过滤系统、加肥系统等,建设井房和泵房,操作程序复杂,成本投入高,适用于大面积规模化生产,与我国甜樱桃园的立地条件、果农的经济水平、当前一家一户种植的规模等不匹配,且大多数地方不能配备电力条件,果农不愿意购买,生产上应用较少。(本文来源于《烟台果树》期刊2018年01期)
李春霖[4](2017)在《牛场肥水灌溉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使中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污难以处理,不合理的排放容易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渗漏后污染地下水。本论文通过2014~2016年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进行不同浓度牛场肥水施用和农民习惯性施肥试验,研究牛场肥水施用下土壤盐分的变化,判断农田土壤盐渍化水平,对牛场肥水的合理利用提出依据和指导。主要试验结果如下:牛场肥水施用后,农田土壤电导率较施用前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含有盐分的牛场肥水施用短期内会导致农田土壤一定程度的盐分积累。在0-200cm范围内,牛场肥水处理土壤电导率与不施肥处理CK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但肥水处理下土壤电导率均未达到盐渍化水平。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F土壤电导率高于牛场肥水处理。在0-200cm土壤范围内,牛场肥水处理土壤电导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40-120cm土层范围内出现峰值。牛场肥水施用下,土壤pH较试验前呈现增加的趋势,不同肥水处理之间土壤pH与肥水的浓度成正相关;施肥处理CF土壤pH呈现降低的趋势。在0-200cm范围内,土壤pH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40-120cm范围内出现最大值。牛场肥水施用后,Na+、Mg2+含量较施用前增加,K+、Ca2+含量不同时期规律不明显。不同浓度牛场肥水处理下,土壤中可溶性阳离子含量与牛场肥水浓度成正相关。Na+、K+含量在0-200cm土壤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a2+、Mg2+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牛场肥水施用后,在0-200cm范围内土壤Cl-含量较施用前呈现增加的趋势,牛场肥水处理下Cl-含量随着肥水浓度呈正相关。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土壤Cl-含量在0-200cm土层范围内,呈现上低下高的分布趋势。牛场肥水施用下土壤SO42-含量随时间呈现降低的趋势,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土壤pH的影响,在0-200cm土壤范围内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试验结果显示,牛场肥水施用农田后,短期内土壤中盐分虽然呈现增加趋势,但盐分的积累不明显,盐渍化风险较低,而对于长期施用后土壤盐渍化的风险仍需继续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期刊2017-06-01)
崔丹瑶,孙溪,高文萱[5](2017)在《牛场肥水灌溉冬小麦对不同土层中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北省徐水县长期定位试验田为试验对象,利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T-RFLP)与构建氨单加氧酶基因(amo A)克隆文库的方法,探究了不同灌溉制度(CK:清水灌溉;CF:无机肥灌溉;T1、T2、T3、T4、T5、T6:不同浓度的牛场肥水灌溉)下,0~20 cm与20~40 cm两个土层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根据AOB的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结果显示,在两个不同的土层中,T1处理(N 105 kg/hm~2,P2O539 kg/hm~2,清水∶沼液=2∶1)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为最高,T4处理(N 420 kg/hm~2,P2O5156kg/hm~2,清水∶沼液=2∶1)的均为最低,且0~20 cm土层的多样性指数比20~40 cm土层的多样性指数高。表明牛场肥水的浓度同为2∶1时,多次灌溉会降低AOB的群落多样性,且表层土的AOB群落多样性要高于深层土的AOB群落多样性。基于amo 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显示,0~20 cm土层中AOB主要属于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anas);20~40 cm土层中AOB则全部属于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说明不同土层之间的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7年04期)
闫建华,刘丽丽,张克强,杜会英,王小非[6](2017)在《牛场肥水灌溉对不同土层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RFLP和克隆文库技术,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梁家营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氨单加氧酶基因amo A为分子标记,研究牛场肥水灌溉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0~20 cm土层中AOA群落结构未发生显着变化,但部分处理能够显着改变20~40 cm土层中AOA的群落结构,其中CF,T1,T3和T6处理使片段52 bp相对丰度大幅增加,上升为优势菌种,T2处理促使片段97 bp成为优势菌种。部分施肥处理使土层中AOA群落多样性发生显着变化,其中T1处理使0~20 cm土层AOA群落多样性显着提高,T5处理使20~40 cm土层AOA群落多样性显着提高,但所有施肥处理都未使两土层AOA群落均匀度发生显着改变。同样浓度氮素(CF,T3和T5处理,约300 kg·hm-2)施肥水平下,牛场肥水灌溉相比常规施肥,灌溉次数少且肥水浓度高(T5处理)更有利于20~40 cm土层中AOA群落多样性的发展。另外,研究发现,0~20 cm土层与20~40 cm土层中AOA群落结构差异极大,说明土壤氨氧化古菌在垂直分布上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两土层中绝大部分氨氧化古菌属于Cluster S,少数属于Unclassified-Archaea。牛场肥水灌溉对不同土层AOA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影响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王婷,刘丽丽,张克强,王风,杜会英[7](2017)在《牛场肥水灌溉对土壤nirK、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徐水县梁家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和克隆文库构建,研究了5种施肥处理(清水灌溉CK、无机肥灌溉CF、牛场肥水不同浓度、不同次数灌溉T4、T5和T11)下土壤中nirK、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nirK、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无显着差异,但群落结构却有明显变化: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既受施肥种类又受施肥量影响,优势种群尤其对施肥种类和施肥量响应显着;nirS型反硝化细菌则主要受施肥种类影响,施肥量影响微弱。牛场肥水处理和无机肥处理分别促进和抑制不同的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主成分受无机肥促进、牛场肥水抑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nirK型反硝化细菌主要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的反硝化细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nirS型反硝化细菌主要与劳尔氏菌(Ralstonia)和红长命菌属(Rubrivivax)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试验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多与目前已报道的好氧反硝化细菌亲缘关系较近,这可能与微生物分析取自表层土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陈锐浩[8](2016)在《肥水灌溉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华南地区,水稻传统施肥方式为人工撒施,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且施肥均匀性差。通过灌水口施肥,可以节省人工和减少施肥的劳动强度。为验证肥水灌溉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分别在早稻和晚稻上布置了水稻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肥水灌溉技术的流量稳定性和施肥均匀性,以及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探究水稻肥水灌溉技术的可行性及最优经济效益;同时研究了水稻肥水灌溉的最佳次数及氮磷钾养分的利用效率,旨在为南方地区水稻肥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施肥作业时,采用重力自流式施肥桶,出水口起始开口角度30°,当液面低于40厘米后,开口角度45°,能维持施肥桶出水口流量的相对稳定。采用泵吸式施肥桶,流量基本能维持在2L/min,在流量恒定方面优于重力自流式施肥桶。2、在入水口安装扇叶能迅速将浓缩肥液与灌溉水混匀,在稻田采用肥水灌溉后1h,4h和16h的均匀度变异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差异显着,田块面积越大,施肥后的均匀度变异系数也越大,但不论田块面积大小,均匀度变异系数在16h后均能大幅下降,保持在10%-15%之间,能满足施肥均匀性的要求。3、肥水灌溉后对水稻有效穗数,实粒数,产量等均有促进作用,水稻产量达7118kg/hm2,比撒施处理增产730kg/hm2,增幅达11.42%,较基施处理增产1392kg/hm2,增幅达24.3%。同时,对劳动成本的降低效果显着,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随水施处理氮肥利用率比撒施处理提高了10.6个百分点,比基施处理提高12.0个百分点,增幅分别达46.6%和56.9%。钾肥利用率分别比撒施和基施处理高7.8和17.6个百分点,增幅分别为23.4%和75.0%,磷肥利用效率差异不显着。4、供试条件下,随着冲施次数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冲施3次效果尤为显着,比撒施处理增产451.9kg/hm2,增幅7.8%;比基施处理增产1267kg/hm2,增幅25.6%。冲施3次的经济效益最高,净收益比基施高4044yuan/hm2,比撒施处理高1023yuan/hm2。5、肥水灌溉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稻齐穗期倒4叶的氮磷钾养分含量,能有效防止水稻生长后期脱肥现象。(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婷,刘丽丽,高文萱[9](2016)在《牛场肥水灌溉对土壤反硝化细菌nosZ基因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北省徐水县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和克隆文库构建,研究了5种施肥处理(清水灌溉CK、无机肥灌溉CF、不同牛场肥水灌溉T4、T5和T11)下土壤中nos 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演变。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nos 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无显着性差异,施肥条件对nos Z型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无明显影响,说明本试验土壤中nos Z型反硝化细菌对施肥不敏感,群落稳定。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nos Z型反硝化细菌主要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孙国祥[10](2016)在《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温室黄瓜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肥水一体化灌溉施肥是将灌溉和施肥有效结合的现代农业技术,具有可控性,可以精确控制肥水浓度、灌溉量和灌溉时间,不但提高肥水利用率,而且具有节水、节肥、增产及减少环境污染等优势,对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肥水一体化灌溉技术还不够成熟,多数肥水一体化灌溉设备仍然根据经验采用定阶段、定时和定量的控制方式,没有将温室环境信息、作物生长信息和肥水信息融合到肥水灌溉控制系统中,导致肥水浓度和灌溉量无法精确变量控制。至今我国尚未研制出基于温室环境信息、作物生长信息和肥水信息的智能化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为了我国设施栽培实现智能化肥水一体化灌溉,本文以温室黄瓜为作业对象,研究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温室黄瓜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探寻温室环境信息融合方法与黄瓜群体生长信息检测方法,设计多通道肥水一体化灌溉施肥机以及建立基于多信息融合的肥水电导率和灌溉量智能化控制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综合考虑温室环境信息分布不均性问题,以ECO-WATCH数据采集器为核心,设计了温室环境信息检测系统。对多点同源环境信息采用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将环境信息融合值作为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的决策输入量,从而提高系统输入的可信度、容错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为了验证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和平均融合算法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性能,选用3个评价参数分别为平均绝对误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评价信息融合性能,结果表明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明显优于平均融合算法。(2)为了实现在线无损检测温室黄瓜群体生长参数,为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提供具有代表性的黄瓜生长信息。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捕获自然光环境下黄瓜群体冠层图像,通过超绿色-超红色分割算法、超绿色分割算法和归一化差异分割算法,分割黄瓜群体冠层区域图像,提取黄瓜群体冠层图像特征参数(冠层覆盖率、冠层幅长和冠层幅宽),并结合人工测量的黄瓜群体植株参数(茎秆高度、茎秆直径、叶面数量和坐果数量),构建黄瓜群体生长参数反演模型,实现在线无损检测温室黄瓜群体生长参数,并构建新的黄瓜群体验证图对反演模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栽培方式为4行X4列、4行X3列和4行X2列时,反演模型反演值与测量值间线性相关达极显着水平,能够准确反演不同栽培方式的黄瓜群生长参数,其反演性能稳定。(3)为了多通道营养液与水源在线高效精准混合,实现肥水灌溉量与电导率精准控制,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与HMI触控系统结合,设计了多通道肥水一体化灌溉施肥机。以温室黄瓜为作业对象,根据黄瓜营养液配方配制营养液,建立营养液稀释模型,为肥水混合控制提供依据。针对肥水混合时存在的长时滞性及均匀性问题,采用比例-模糊控制算法,实现肥水高效精准混合。结果表明:肥水混合控制算法稳定,变异系数小于2.5%,Ec值控制误差小于0.05 mS·cm-1;肥水灌溉均匀性指标表明:各通道Ec值和pH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值分别为2.49 %和0.98 %,均匀度大于为98.16 %,整体肥水分布均匀系数大于97.98%,表明肥水灌溉系统的肥水混合均匀。(4)针对温室黄瓜肥水灌溉量在线智能控制问题,分别建立温室黄瓜蒸腾速率预测模型和椰糠日水分蒸发模型,并构建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温室黄瓜灌溉量控制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的黄瓜蒸腾速率时间序列非线性预测模型,采用温室环境参数与蒸腾速率的历史时间序列,建立各小波分解重构的低频和高频时间序列NARX子网络预测模型,其预测值合成可以准确预测蒸腾速率。结果表明:2层小波分解重构的时间序列的NARX子网络预测值合成值和未小波分解重构的原时间序列的NARX预测值与蒸腾速率测量值间相关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4和0.856,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4.42和10.09 g·h-1。WT-NARX预测性能优于相同网络结构的NAR和BP神经网络预测性能。Penman-Monteith方程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相关性显着,决定系数R2为0.900,标准误差SE为0.0083 g m-2·s-1,相对平均偏差RAD为36.42 %。根据日辐热积、日有效积温、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湿度,建立了椰糠日水分蒸发量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模拟值与测量值间相关性决定系数R2为0.956, SE为207.73 g·m--·d-1,RAD为8.15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温室黄瓜灌溉量控制模型,当时间尺度为15min和Id时,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RAD分别为11.6 %和3.41 %。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10天),温室黄瓜日耗水量实测值和模拟值间RAD为3.00 %。(5)针对温室黄瓜肥水电导率在线智能控制问题,综合时间信息、温室环境信息和肥水信息对黄瓜生长信息(茎秆高度、茎秆直径、叶面数量和坐果数量)的影响,分别构建以黄瓜生长阶段、辐射积、有效积温和肥水电导率累积值为影响因素的黄瓜长势指标,其应用于标准组长势评估时产生的偏离平均百分比分别为3.86%、6.15 %、14.19%和6.77%。根据各个影响因素的长势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融合方法,构建了叁因素(生长阶段、累积辐热积和累积有效积温)和四因素(生长阶段、累积Ec值、累积辐热积和累积有效积温)的温室黄瓜长势多信息融合指标,其对标准组长势评估产生的偏离平均百分比分别为6.45 %和5.83 %。建立以多信息融合指标为输入量的电导率决策模型,实现肥水一体化灌溉施肥机电导率在线智能控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3-01)
肥水灌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高产优质甜瓜的有机管理模式,以甜瓜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方式,设3种有机营养液灌溉频次(施用8次,每次每株750 mL, F_1;施用12次,每次每株500 mL, F_2;施用16次,每次每株375 mL, F_3)与2种单株灌水量(果实膨大前按120%日蒸腾蒸发量(ET)灌溉,之后按140%ET灌溉, W_1;果实膨大前按140%ET灌溉,之后按160%ET灌溉, W_2),共6个试验处理,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处理对设施甜瓜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及肥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多次施用有机营养液可以显着提高甜瓜叶片光合速率,低灌水量显着提高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灌水量和中等有机营养液灌溉频次可使肥料利用率达到最高;少量多次有机营养液施用且相对适宜的水分供给提高了果实品质.回归分析发现,甜瓜果实维生素C含量与有机营养液灌溉频次呈指数函数y=0.214e~(0.18x)(R~2=0.851)相关.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F_3W_1处理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果实品质,且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可以实现设施有机甜瓜肥水高效管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肥水灌溉论文参考文献
[1].高文萱,闫建华,杜会英,张克强.土壤nirS、nosZ型反硝化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牛场肥水灌溉水平的响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范兵华,马乐乐,任瑞丹,何佳星,哈米提·阿不都米吉提.有机营养液灌溉频次和灌水量对设施甜瓜产量、品质及肥水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王玉霞,李芳东,张福兴,张序,李延菊.丘陵山地甜樱桃园简易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及应用效果[J].烟台果树.2018
[4].李春霖.牛场肥水灌溉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D].天津农学院.2017
[5].崔丹瑶,孙溪,高文萱.牛场肥水灌溉冬小麦对不同土层中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7
[6].闫建华,刘丽丽,张克强,杜会英,王小非.牛场肥水灌溉对不同土层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7
[7].王婷,刘丽丽,张克强,王风,杜会英.牛场肥水灌溉对土壤nirK、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
[8].陈锐浩.肥水灌溉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9].王婷,刘丽丽,高文萱.牛场肥水灌溉对土壤反硝化细菌nosZ基因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6
[10].孙国祥.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温室黄瓜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