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论文-王晶莹

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论文-王晶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纵坡,心率变化率

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莹[1](2017)在《简述公路纵坡对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方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的驾驶员是公路的使用者,他们在驾驶车辆时会受到公路线形设计的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从驾驶员的心理与生理反应角度出发,关注公路线形的设计,可以提高公路服务性能、减少驾驶员的心理负担,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7年41期)

李天彪[2](2015)在《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原公路驾驶疲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公路运输依旧是高原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低氧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海拔的升高缺氧程度进一步加深,且高原公路所经大部分地区地表裸露仅有零星植被覆盖,致使道路景观单一。行驶于高原地区驾驶员不仅会受到道路线形的影响,还要受到高原低氧、干燥辐射等自然环境的干扰,高原环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驾驶疲劳。驾驶疲劳可以通过驾驶员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来,通过对高原公路驾驶员行驶过程中心理生理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到高原环境下驾驶疲劳的形成规律与驾驶疲劳的出现时间。本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机工程学和交通心理学角度出发,对高原环境下的驾驶疲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主观感受调查和静态心生理指标检测了解高原公路驾驶员的群体特征以及影响驾驶员驾驶疲劳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高原公路实地驾驶试验对造成驾驶疲劳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分析表明:心率变异性指标中LF和LF/HF与驾驶时间和海拔的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高原地区驾驶疲劳的检测及评价指标。以LF/HF作为疲劳评价指标,利用SPSS建立LF/HF与驾驶时间及海拔的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环境下驾驶疲劳的形成受到驾驶时间和海拔的双重影响,海拔越高驾驶时间越长驾驶员驾驶疲劳程度越深。LF/HF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在高原地区海拔升高更容易使驾驶员出现驾驶疲劳,在驾驶时间和海拔的综合作用下上行过程连续驾驶约70 min出现驾驶疲劳,下行过程连续驾驶约110min出现驾驶疲劳;驾驶疲劳的出现时间早于平原地区高速公路连续驾驶时间的建议值3.5h,反映出高原低氧环境会加快驾驶员驾驶疲劳的出现。(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刘洋[3](2015)在《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行车紧张性与高原公路纵坡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公路网覆盖率以及公路里程数也在飞速增长,相关设计人员在不断摸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对道路线形的认识和了解也日趋完善。受高原特殊自然环境以及其复杂地理条件等因素限制,高原公路线形结构注定与其他地区公路存在较大差异;为适应地形,所设纵坡数量偏多且纵坡坡度和坡长频繁变化。以往的公路设计理念总是基于汽车行驶理论上,从汽车的角度出发却很少以用路者的角度出发,而公路线形设计的好坏会对驾驶车辆的驾驶员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故以驾驶员生理、心理反应为基础,以高原公路纵坡路段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完善和优化公路线形设计理论、丰富高原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中关键参数选取的依据、减轻甚至消除驾驶员紧张感、增强行车安全减小事故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公路纵坡路段和在该路段上从事驾驶运输活动的驾驶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实地行车试验,并测量了皮电、脑电、心率等数项与驾驶有关的驾驶员生、心理指标,经过分析比对最终确定了以心率增长率作为研究高原驾驶员心理和生理反应的指标。通过偏相关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影响高原公路纵坡路段上驾驶员生理、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建立了驾驶员在上下坡时,其心率增长率与纵坡高程、正(负)坡度的关系模型以及纵坡高程、坡度与心率增长率的二元回归模型,并基于该模型预测出了高原公路纵坡路段行车紧张度计算值。对模型和计算值分析发现,驾驶员心率变化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心率增长率约在海拔3600m后呈加速增加趋势;驾驶员心率变化随道路纵坡度增大而增大,上坡时(正)坡度、下坡时(负)坡度增加均会导致心率增长率增加;在海拔和坡度的共同作用下驾驶员心率变化更为明显,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心率增长率越大,驾驶员越紧张。(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姚娜[4](2010)在《基于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的草原二级公路交通事故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草原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草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草原地区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公路网密度逐年增大,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随之而来的草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公路交通事故的研究重点放在事故黑点的鉴别和改良上,研究范围包括高速公路、山区公路和沙漠公路等,草原公路交通事故研究几乎无人涉足,而通过分析草原公路及环境对驾驶员心生理影响来研究草原公路交通事故的文献尚未见报道。众所周知,驾驶员是动态的人-机-环境交通系统中的主导因素,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目前的公路设计主要是以汽车行驶理论和公路设计规范为依据,很少考虑用路者的主观感受,草原公路设计亦如此。因此,本文从分析驾驶员心理和生理反应角度出发研究草原公路设计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对于减少和预防草原公路交通事故,提高草原公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S201线拉布大林至海拉尔段草原二级公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草原二级公路的交通事故和线型,得到草原二级公路交通事故的分布特点和草原二级公路线型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驾驶员心理和生理测试指标,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路上驾车实验,测得驾驶员在草原二级公路上行驶时的生理反应指标,分析并获得影响心生理指标的主要因素,建立生理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最终确定引起草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并对草原公路交通安全提出改进措施。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⑴在测试时间段内,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随着驾驶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且当驾驶时长大于23分钟时,心率增长率呈现负值。⑵将平曲线半径大于2150m且纵坡坡度在-2%~2%的路段定义为草原二级公路的平直路段。⑶驾驶员在平直路段上的心率变异显着大于在非平直路段的心率变异,而对应的注意力显着低于在非平直路段上的注意力。⑷在平直路段上行驶时,驾龄长的驾驶员能集中注意力的最小合理路段长度为4.99Km。⑸引起草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平直路段长度、驾驶时长、行驶速度要求、夜间行车、草原公路横向干扰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郭根胜[5](2008)在《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北方林区公路平曲线半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区道路是林区交通运输的动脉,是承载林区生产和经营的物质基础。在林区开发建设中,道路投资一般要占到总投资的40%-60%,有的甚至高达70%。由此可见,林区道路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林区开发建设的经济效果,对改善林区的落后面貌、促进林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林区道路的修建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利用乃至对林区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北方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北方林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均处于非理想的状态,林区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的研究企图以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上,对北方林区道路线形做一番新的审理,以其对运材车辆的效率与北方林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本研究应用人的心理生理学方面的理论方法和仪器设备,通过大量的行车试验,寻找北方林区道路平曲线线形与行车驾驶员心理生理需求的内在关系和规律。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是瞬时的、动态的,使得其表现出的各种生理信号往往具有较复杂的波动现象。为了从驾驶员的行车试验中检测出与道路线形有关的心理信息,本文研究中引进心率信号处理技术的波谱分析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驾驶员行车时的各种心生理信号,例如从驾驶员行车试验的心率波谱图上,能读出驾驶员心率受到路线线形影响最突出的波动范围,从而能定量确定林区道路线形对驾驶员心理影响的程度。本论文应用回归分析方法,从大量的行车试验中,寻找驾驶员行车时道路平曲线线形与其心生理变化的各种关系和模型。具体的试验结果有:(1)运材车辆空载时,驾驶员的平均心率与平曲线半径、车辆运行速度的回归模型;(2)运材车辆重载时,驾驶员的平均心率与平曲线半径、车辆运行速度的回归模型;(3)横向力系数这一重要参数与驾驶员心率变化的关系;(4)用具体的试验路段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拟合。(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乌日娜[6](2008)在《基于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的林区公路纵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在考虑行车安全性的同时,行车舒适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公路线形设计主要是以汽车行驶理论为依据,只考虑了汽车的爬坡性、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等要求,很少考虑道路使用者的感受。而公路的使用者是驾驶车辆的人,公路线形设计的好坏会对驾驶员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从驾驶员的心理与生理反应角度去考虑道路线形的设计,对于减轻驾驶员心理负担,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公路服务性能至关重要。本文以林区公路为研究对象,以大量行车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对驾驶员行车紧张性和心率变化关系的分析,确定选用心率增长率作为研究林区驾驶员心理和生理反应的指标。通过偏相关分析,建立林区驾驶员心率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情况下驾驶员心理紧张性与坡度、坡长以及行驶速度的关系。通过验证说明,这些模型能够反映林区驾驶员在不同状况下实际行驶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情况。初步实验表明,驾驶员在下坡行驶时要比上坡时紧张,且驾驶员重载行车时的心理负担大于空载时,心理更加紧张。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驾驶员在空载直线上坡和下坡时,纵坡坡度和行驶速度会对驾驶员的心率变化产生影响,并且坡度对心率的影响大于速度。坡度越大,速度越快,驾驶员心理会越紧张,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外,驾驶员上坡行驶时还会受到纵坡坡长的影响,但影响程度要比坡度和行驶速度小。另外,驾驶员重载上坡和重载下坡时,只有坡度和速度对驾驶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坡度越大、行驶速度越快,驾驶员越紧张,心理负荷越大。与空载行车不同的是,速度对心率变化的影响程度要比纵坡坡度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蒋宏,潘晓东[7](2006)在《驾驶员违规后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驾驶员违规种类的调查统计,分析了驾驶员违规对其生理、心理的影响及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了预防建议和应采取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06年02期)

陈一帆[8](2006)在《驾驶员违规后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驾驶员违规种类调查统计,分析驾驶员违规后对生理心理影响及关系,据此提出了预防建议和应采取的措施,为促进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3-01)

陈一帆[9](2006)在《驾驶员违规后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驾驶员违规种类的调查统计,分析了驾驶员违规后对其心理、生理的影响及关系,据此提出了预防建议和应采取的措施,为促进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道路交通与安全》期刊2006年01期)

郭雪斌,潘晓东[10](2005)在《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特性与行车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驾驶员的心理生理反应特性、产生原因,分析其与道路行车安全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定的措施与建议。期望从提高驾驶员素质的角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运输(学术版)》期刊2005年02期)

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公路运输依旧是高原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低氧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海拔的升高缺氧程度进一步加深,且高原公路所经大部分地区地表裸露仅有零星植被覆盖,致使道路景观单一。行驶于高原地区驾驶员不仅会受到道路线形的影响,还要受到高原低氧、干燥辐射等自然环境的干扰,高原环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驾驶疲劳。驾驶疲劳可以通过驾驶员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来,通过对高原公路驾驶员行驶过程中心理生理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到高原环境下驾驶疲劳的形成规律与驾驶疲劳的出现时间。本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机工程学和交通心理学角度出发,对高原环境下的驾驶疲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主观感受调查和静态心生理指标检测了解高原公路驾驶员的群体特征以及影响驾驶员驾驶疲劳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高原公路实地驾驶试验对造成驾驶疲劳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分析表明:心率变异性指标中LF和LF/HF与驾驶时间和海拔的相关性较强,可以作为高原地区驾驶疲劳的检测及评价指标。以LF/HF作为疲劳评价指标,利用SPSS建立LF/HF与驾驶时间及海拔的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环境下驾驶疲劳的形成受到驾驶时间和海拔的双重影响,海拔越高驾驶时间越长驾驶员驾驶疲劳程度越深。LF/HF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在高原地区海拔升高更容易使驾驶员出现驾驶疲劳,在驾驶时间和海拔的综合作用下上行过程连续驾驶约70 min出现驾驶疲劳,下行过程连续驾驶约110min出现驾驶疲劳;驾驶疲劳的出现时间早于平原地区高速公路连续驾驶时间的建议值3.5h,反映出高原低氧环境会加快驾驶员驾驶疲劳的出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晶莹.简述公路纵坡对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方面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7

[2].李天彪.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原公路驾驶疲劳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

[3].刘洋.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行车紧张性与高原公路纵坡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

[4].姚娜.基于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的草原二级公路交通事故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5].郭根胜.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北方林区公路平曲线半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6].乌日娜.基于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的林区公路纵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7].蒋宏,潘晓东.驾驶员违规后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6

[8].陈一帆.驾驶员违规后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C].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6

[9].陈一帆.驾驶员违规后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

[10].郭雪斌,潘晓东.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特性与行车安全[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5

标签:;  ;  ;  

驾驶员心理与生理反应论文-王晶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