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成瘾状态,自发脑电信号,事件相关电位,人格心理特征
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论文文献综述
张芝[1](2008)在《不同成瘾状态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认知心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给网络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也具有较高的网络成瘾率。因沉迷于网络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由于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现象不断发展,为了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和利用互联网络,发挥它的巨大潜力,本研究在健康行为领域中阶段认知理论和Precede-Proceed模式等的思想指导下,围绕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展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脑电信号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杭州四所高校的942名大学生的不同网络成瘾状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人口资料、上网行为、脑电信号、人格心理特征以及网络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构成模型。研究数据采用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卡方、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经过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大学生网络使用者可划分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未成瘾3种状态,所占比例分别是10.0%、74.7%和15.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网络用户中,3种网络成瘾状态的比例有显着差异,其中网络成瘾组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而网络未成瘾组和网络成瘾倾向组中男生的比例低于女生。1.2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活动以及对网络影响和网络成瘾的认识方面都有显着差异。1.3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自发EEG的C(n)、MF和MPF指标在大脑额部、央部、顶部、颞部以及枕部有显着差异。不同活动状态、不同脑区对C(n)、MF和MPF均有显着影响。1.4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在网络无关或无“网”刺激条件下诱发的ERP各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均没有显着差异,在网络有关或有“网”刺激条件下诱发的P3成分有显着差异。在顶部及枕部脑区,网络成瘾组被试的P3波幅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未成瘾组,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P3波幅高于网络未成瘾组。1.5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被试的抑郁、焦虑、孤独、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测量得分均有显着差异。网络成瘾组被试的抑郁、焦虑和孤独得分均显着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的抑郁、焦虑和孤独得分均显着高于网络未成瘾组被试;网络成瘾组被试的自尊得分和自我控制能力均显着低于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的自尊得分和自我控制能力均显着低于网络未成瘾组被试。1.6本研究修编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1.7网络使用行为受倾向、促成和强化3类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认知、态度、信念等倾向因素,网络可用程度等促成因素,以及家庭、社会影响等强化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6-01)
梁艳[2](2008)在《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虚拟幸福感及其与在线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追求的生活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世界里邀游的同时,也不断地享受着网络虚拟世界里所带来的幸福——网络虚拟幸福。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大学生,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的生活质量和对网络虚拟幸福的感知等,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关注的。综观已有研究,发现:网络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大多集中于“网络成瘾”等对个体消极影响的方面。其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网络特点、网络成瘾的概念鉴定、类型等。此类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依据一定标准检出的高成瘾倾向者的研究,而对于正常网络使用人群的研究较少,对于和对网络世界里的虚拟幸福的研究就比较少。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网民”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虚拟幸福感及其特点。本研究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哪些特征可以预测其虚拟幸福感。如今网络世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认为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的支持和理解会比现实生活中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要丰富和多样化。网络中的社会支持是否对虚拟幸福感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呢?这是本文又一重点关心的问题。综观以往研究发现:有不少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但研究中涉及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都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少涉及到网络世界。对于大学生“网民”来说,网络中的社会支持状况和现实中获得的社会支持,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在线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的虚拟幸福感的影响。首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以往的有关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两者关系等的相关研究。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600名大学生的在线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虚拟幸福感的树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研究中,结合本研究的需要,编制了《大学生在线社会支持问卷》和《大学生虚拟幸福感问卷》。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总体虚拟幸福感较高;2、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在线社会支持对其虚拟幸福感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01)
尚学兰,王孝飞,潘新玲,潘新娟[3](2004)在《洛阳市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者的SCL-90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调查洛阳市大学生中病理性网络使用 (PIU)的现状及病理性网络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洛阳市 5所高校的大学生采用自制的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问卷进行诊断 ,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进行评定。结果 被调查的 14 2 6名大学生中检出PIU者 87人 ,PIU检出率为 6 .10 %。病理性网络使用者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2 7.5 8% ;病理性网络使用者的SCL - 90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是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追求的生活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世界里邀游的同时,也不断地享受着网络虚拟世界里所带来的幸福——网络虚拟幸福。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大学生,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的生活质量和对网络虚拟幸福的感知等,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关注的。综观已有研究,发现:网络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大多集中于“网络成瘾”等对个体消极影响的方面。其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网络特点、网络成瘾的概念鉴定、类型等。此类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依据一定标准检出的高成瘾倾向者的研究,而对于正常网络使用人群的研究较少,对于和对网络世界里的虚拟幸福的研究就比较少。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网民”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虚拟幸福感及其特点。本研究重点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哪些特征可以预测其虚拟幸福感。如今网络世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认为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的支持和理解会比现实生活中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要丰富和多样化。网络中的社会支持是否对虚拟幸福感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呢?这是本文又一重点关心的问题。综观以往研究发现:有不少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但研究中涉及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都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少涉及到网络世界。对于大学生“网民”来说,网络中的社会支持状况和现实中获得的社会支持,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在线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的虚拟幸福感的影响。首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以往的有关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两者关系等的相关研究。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600名大学生的在线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虚拟幸福感的树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研究中,结合本研究的需要,编制了《大学生在线社会支持问卷》和《大学生虚拟幸福感问卷》。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总体虚拟幸福感较高;2、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在线社会支持对其虚拟幸福感有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论文参考文献
[1].张芝.不同成瘾状态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认知心理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梁艳.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虚拟幸福感及其与在线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尚学兰,王孝飞,潘新玲,潘新娟.洛阳市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者的SCL-90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