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壳幔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闪长质岩墙,花岗闪长岩,壳幔作用,青藏高原西北缘
壳幔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永[1](2016)在《青藏高原西北缘红其拉甫岩体早白垩世晚期花岗闪长岩及闪长质岩墙成因:壳幔作用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青藏高原西北缘红其拉甫岩体花岗闪长岩及闪长质岩墙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矿物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岩墙锆石U-Pb定年分别为~104 Ma和~100 Ma。闪长质岩墙岩性从中性向酸性演化,包括辉长闪长岩,闪长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其矿物组成表现出不平衡特征,如斜长石,辉石及角闪石晶体成分变化。地球化学特征上,闪长质岩墙富集不相容元素(Ba,Rb,Th,U,K),Sr-Nd-Hf同位素表现出富集特征(87Sr/86Sri:0.7066~0.7071,εNd(t):-5.3~-7.4,εHf(t):-3.6~-6.2)。我们推断这些闪长质岩墙是被俯冲洋壳或沉积物所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结果,并伴随着辉石,角闪石及斜长石分离结晶,和下地壳混染的AFC(同化混染-分离结晶)过程。同时,幔源岩浆上升底侵,诱发下地壳熔融,形成具有地幔同位素印记的花岗闪长岩,相较闪长质岩墙,其同位素特征更富集(87Sr/86Sri:0.7087~0.7125,εNd(t):-9.5~-11.6,εHf(t):-10.3~-14.1)。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我们推测红其拉甫岩体是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环境下壳幔作用的产物,岩浆活动持续了数百万年。同时表明什约克弧后盆地(Shyok Basin)的闭合时限,及科希斯坦-拉达克岛弧(Kohistan-Ladakh Arc)与喀喇昆仑地块(Karakoram Terrane)的碰撞很可能晚于~100 Ma。(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6-08-01)
何德涛[2](2016)在《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亚洲洋的俯冲闭合形成了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地壳物质伴随着洋壳俯冲返回到地幔,引发大规模的壳-幔作用。由此引起的熔体-橄榄岩反应可能也是诱发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因素。另外,俯冲板块上的沉积碳酸盐岩也可随着俯冲的进行返回地幔。作为地球表层碳返回地球深部的唯一方式,沉积碳酸盐岩的俯冲再循环在深部碳循环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兴蒙造山带南缘达里湖地区玄武岩中的碳酸岩质包体及华北克拉通北缘汉诺坝地区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巨晶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熔体-橄榄岩反应及沉积碳酸盐岩深部地幔再循环。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作用被兴蒙造山带南部达里湖玄武岩中的碳酸岩质包体所记录。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微量元素类型均和沉积碳酸盐岩非常相似,都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和Sr正异常。而且其亦具有演化的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893-0.71054),表明此碳酸岩质包体为沉积碳酸盐岩通过俯冲作用深部地幔再循环的产物。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内存在着原位金刚石,证明沉积碳酸盐岩曾俯冲到至少120 km的深度。沉积碳酸盐岩通过底劈作用脱离俯冲板块,进入热的地幔楔。其后通过脱气过程快速上升到浅部岩石圈地幔。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的Ni和Fe的含量远远超过沉积碳酸盐岩,暗示了碳酸岩质包体从俯冲板块脱离入地幔后可能受到了地幔物质的影响。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中上地幔矿物斑晶可能为碳酸岩质熔体侵入到上地幔辉石岩中而成。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中存在着一个以SiC为主的超还原矿物组合,包括SiC、TiC、自然金属(Si、Fe、Ni)和硅化物。SiC大小为20-50 gm,蓝色到无色透明,常发现于碳酸岩质包体的微空洞中。SiC有四种多型,以β-SiC (3C)和4H型为主,其后为15R型和6H型。达里湖SiC具有明显’3C亏损的碳同位素组成(813C=-13.2‰~-22.8‰,平均值为-17.7‰),而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达里湖SiC的低δ13C值及碳同位素的空间变化可由石墨与硅酸盐矿物的脱气反应形成。达里湖SiC主要产出于微空洞中,其中充填的CO或CO2可有效的维持局部超还原环境,将SiC和外部氧化环境分开。寄主岩石的快速冷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SiC的保存。古亚洲洋的南向俯冲可能引发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的熔体-橄榄岩反应。这一过程被华北克拉通北部汉诺坝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巨晶所记录。汉诺坝玄武岩中产出大量单斜辉石巨晶,根据其物理化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两类。类型一单斜辉石巨晶比类型二拥有更高的Cr、Nb含量和Mg#(82.9)以及更演化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4520,143N/144Nd=0.512350).这些特点表明类型一单斜辉石可能由熔体-橄榄岩反应生成,而且熔体可能来自于俯冲古亚洲洋壳于金红石不稳定域的熔融。类型二单斜辉石巨晶的Mg#和主微量元素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其Sr-Nd同位素组成落在了寄主玄武岩的最不演化端元。这些数据表明类型二单斜辉石巨晶由寄主岩浆于高压下结晶而成。类型一单斜辉石巨晶中含有大量平行的不透光条带及斜方辉石出溶体。不透光条带由微晶斜长石、橄榄石组成。其总体化学成分和石榴子石非常相似,而且和寄主单斜辉石具有相同的Sr同位素组成。表明不透光条带是类型一单斜辉石巨晶中石榴子石出溶体裂解的产物。石榴子石出溶的温压条件为2.75 GPa、1290℃。实验结果表明单斜辉石在增压或者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出溶石榴子石。虽然在玄武岩喷发过程温度会降低,但是急剧的降压过程会抑制石榴子石的出溶。因此,类型一单斜辉石巨晶中的石榴子石出溶体可能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造成的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加厚过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6-05-01)
段政,赵希林,邢光福,杨祝良,余明刚[3](2015)在《浙闽相邻区白垩纪上下火山岩系成因与壳幔作用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闽相邻区广泛出露的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上下火山岩系。下火山岩系为大面积展布的早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Pb等和LREE,无明显Eu异常,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等,εHf(t)值较低(-20.43~-6.39),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8~2.2Ga之间。上火山岩系为局限于断陷盆地内的早白垩世晚期长英质火山岩,属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对贫硅贫碱但同样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负Eu异常明显,εHf(t)值较高(-10.00~-4.51)。研究表明,上下火山岩系均表现出随时代变新ΣREE和LREE分异程度降低的趋势,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主要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古元古代陆壳基底部分熔融形成的低Sr流纹岩类,但上火山岩系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更强烈的壳幔作用;例外的是下火山岩系西山头组上部熔岩,属东南沿海罕见的橄榄玄粗岩系列高Sr粗面英安岩,以富集Sr、Ti、Co、Ni和低的εHf(t)为特征,推断由幔源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区域晚中生代火山岩的综合对比表明,东南沿海深部壳幔作用具有从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逐渐增强、自南往北依次减弱的时空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丽倩[4](2014)在《壳幔作用途经及其判定的地球化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壳幔相互作用是深部地质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分析了壳幔相互作用的途经及判定这一作用的地球化学方法和证据。(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4年06期)
陈双双,苏玉平,郑建平,魏颖[5](2013)在《克拉玛依侏罗纪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壳幔作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北部中新生代岩石圈深部过程一直备受关注但研究较少。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室内岩相学的研究基础上,对西准噶尔克拉玛依侏罗纪玄武岩开展了全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这些玄武岩与下伏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具有明显柱状节理、块状构造、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富Ca斜长石、普通辉石和橄榄石组成,部分含有菱铁矿,基质为间粒间隐结构。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σ=3.87~4.68),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K等)和轻稀土元素,没有Eu的负异常(δEu=1.02~1.06),具有相对较低的正εNd(t)值(+2.95~+3.02)和较高的(87Sr/86Sr)i值(0.7048~0.7049),暗示其具有与OIB型源区相似但较为亏损的源区特征。这些玄武岩可能来源于80 km以下深处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作用。玄武岩中获得锆石的U-Pb谐和年龄为(357.3±5.1)Ma,这一年龄与围岩太勒古拉组的时代相当,指示这些锆石主要来自早期岩浆作用。与晚古生代岛弧及后碰撞基性火山岩不同,侏罗纪玄武岩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板内构造环境,其地幔源区亏损程度不及晚古生代火山岩源区。这样的源区可能与俯冲下沉洋壳和拆层岩石圈发生变质重熔形成富集熔体并不断交代亏损地幔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3年01期)
翟伟,孙晓明,邬云山,孙岩岩,华仁民[6](2012)在《粤北瑶岭-梅子窝钨矿He-Ar同位素地球化学:对华南燕山期壳幔作用过程与成矿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粤北瑶岭-梅子窝钨矿成矿阶段形成的黄铁矿等矿物流体包裹体的He和Ar同位素丰度及比值分析表明,其4He的含量变化大,为(1.54~2609)×107cm3STP/g,3He的含量为(0.759~3.463)×1012cm3STP/g,3He/4He的比值为0.0043~4.362Ra,介于幔源与壳源He之间;40Ar含量为(0.624~8.89)×107cm3STP/g,40Ar/36Ar比值变化大,在330~2952之间,介于大气氩与壳源或幔源放射性成因氩之间.成矿流体中有幔源He的加入,幔源He的平均含量为22%,最高可达67%,显示幔源流体在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He和Ar同位素分异说明除幔源流体参与成矿外,富含4He的壳源改造型饱和大气水参与了成矿,成矿流体为幔源流体、壳源岩浆流体和改造型饱和大气水以不同比例混合的流体.幔源流体参与成矿表明,华南燕山中期(约150~160Ma)包括瑶岭-梅子窝钨矿在内的大规模的W,Sn成矿作用是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2年13期)
张峰,徐涛,邹依林,王欣[7](2011)在《皖南地区燕山期壳幔作用与成矿》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南地区地处江南隆起带的东端,北部和西部分别与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和湘东北矿集区相邻。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区内先后发现了一大批矿床(点),但规模相对较小,多为小型矿床或矿化点,工业意义十分有限。与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和湘东北地区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同或相似的大地构造环境,为什么在成矿上竟会(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王正其,李子颖[8](2011)在《壳幔作用过程对火山岩型铀成矿制约的Sr-Nd同位素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观点认为,火山岩型铀矿为低温热液、浅成再造成因,成矿作用主要与壳内热液作用相关;铀源主要来自"蚀变围岩中的活化铀"。上述观点难以解释以下地质事实:火山岩型铀矿与赋矿围岩之间存在较大矿岩时差,成矿时代接近或滞后于火山构造单元内的基性脉岩年龄;蚀变场较正常未蚀变岩石通常具有更高的铀含量;铀矿(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朝银银,王美娟,张岱,李杰美[9](2010)在《壳幔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内部的俯冲、底侵、拆沉和地幔柱等壳幔作用与区域成矿必然有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这几种作用方式并不是单独作用的,往往是复合作用或迭加作用,这样区域成矿类型在地表表现就变的更加复杂和无序起来。壳幔成矿,核心内容是大陆壳幔多圈层相互作用与成矿关系,而壳幔成矿学研究的主要支撑技术是"岩石探针"分析(杜杨松,1999)。1洋壳俯冲过程的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大陆边缘板块俯冲带或碰撞造山带是壳幔相互作用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俯冲带复杂而丰富多彩的壳幔相互作用产生了多(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0年S1期)
丘志力[10](2009)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锆石是目前最重要的矿物地球化学探针之一,关于锆石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一门学问-锆石学。中国东部华南、华北和东北等不同构造单元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包体中发现一套特殊的锆石巨晶组合,对这种巨晶成因及其与深部壳-幔作用过程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及其机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红外及激光拉曼探针技术,电子探针分析(EPMA),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LA-ICPMS)和配有激光器的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中国东部多个产地锆石巨晶的结构、包裹体、主微量元素、U-Pb年龄以及Hf同位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前人对中国东部玄武岩、地幔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锆石巨晶的成因及其与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关系,取得了如下的认识:1、中国东部和锆石巨晶有关岩石类型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具有贫硅、富碱和高Fe/Mn比值、低Nb/Ta比值的特征,南(东南沿海)北(华北和东北)区域的特征基本一致;赋存巨晶的碱性玄武岩包含多种类型地幔岩包体橄榄石Mg/Mg+Fe平均88.63,易熔组分FeO、TiO_2、Al_2O_3、CaO和K_2O+Na_2O相对富集,经历过显性地幔交代作用;相关的锆石巨晶最常见柱面{110}单形,结晶度高,变生程度低,具有高的ZrO_2/HfO_2比值,阴极发光多数具有震荡环带,红外及显微红外光谱在3500~3700 cm~(-1)之间含有明显的吸收带,显示结构水的存在。2、研究的四个产地锆石巨晶存在共同的锆石-磁铁矿-CO_2矿物及流体-熔体包裹体组合。除此之外,巨晶还含有黑云母,斜锆石、磷灰石、镁铁矿、方解石、正长石、赤铁矿等矿物包裹体,以及富含稀土元素La、Ce的矿物包裹体(怀疑为独居石,绿帘石):含有富含SiO_2(>60%)和碱性组分以及富Al、Zn、Zr和Ca的硅酸质熔体包裹体和大量不混熔的流体-熔体相包裹体,显示出锆石巨晶形成于富含SiO_2、Fe、Zr、碱性组分、水和CO_2的流体-熔体环境,巨晶的平均结晶温度范围为657-692℃之间(Ti地质温度计)。巨晶包裹体特征和中国东部地幔岩包体中发现的富硅、碱地幔交代流体具有相似性显示出两者存在明显的成因联系。3、LA-ICPMS分析显示,锆石巨晶的稀土总量大部分数据集中在15~300ppm范围,巨晶具重稀土(HREE)明显富集,Ce正异常明显,没有或只有微弱的Eu负异常,不同产地锆石巨晶稀土配分模式呈现一致的从左向右倾斜的变形“N”字模式和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模式的特征;锆石巨晶从中心到边缘环带不同位置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有变化,但不显示一致的由高到低或者相反的变化规律,暗示中国东部玄武岩的锆石巨晶并非形成于简单的岩浆降温体系。但Th/U比值多数大于0.4,主体显示出岩浆锆石的特点。锆石巨晶Ta明显富集,具有很低的Nb/Ta比值,显示出锆石巨晶可能结晶于强烈演化的、具有低Nb/Ta和Nb/U比值的岩浆源区(壳源物质加入)或者结晶过程中源区Nb、Ta发生过明显的分异,显示巨晶成因可以用再循环地壳残余含金红石榴辉岩和地幔流体或熔体的交代作用进行解释。4、海南蓬莱锆石巨晶的U-Pb同位素平均加权年龄为4.37±0.24Ma,福建明溪锆石巨晶两组平均加权年龄分别为1.27±0.36Ma和3.75±0.63Ma;黑龙江穆棱锆石巨晶平均加权年龄为8.82±0.27Ma;山东的数据质量较差,有限锆石巨晶的叁组年龄为5.00±0.66 Ma,15.98±0.58Ma,20.56±0.80Ma;上述数据显示中国东部锆石巨晶的U-Pb同位素年龄与其寄主玄武岩的喷发时代具有一致性。5、MC-ICPMS分析获得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变化在0.282883±14~0.283151±7,相应的ε_(Hf)为3.9±0.5~13.4±0.3,落在亏损地幔范围内,其中海南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比值最小,并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黑龙江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比值为0.283105~0.283151,变化范围较窄,但其~(176)Lu/~(177)Hf的变化范围最大,ε_(Hf)为+11.8~+13.4,是4个产地锆石巨晶中的最高值。Hf同位素计算显示,我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可能发生在中新生代。综合上述工作,本文认为中国东部新生代新近纪及第四纪玄武岩有关的锆石巨晶是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包括流体或熔体)与岩石圈再循环残余物质交代反应的产物;结合前人发现的中国东部中生代期间南北区域所发现存在加厚地壳的证据和现今的岩石圈厚度明显低于古生代,岩石圈主体组成具有“新生”性质的成果,东南沿海和华北及东北部新生代玄武岩刚玉/锆石巨晶的成矿反映了整个中国东部在中新生代均发生过岩石圈的减薄,刚玉/锆石巨晶是经过部分熔融后含金红石榴辉岩下地壳残余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与软流圈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1-12)
壳幔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亚洲洋的俯冲闭合形成了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地壳物质伴随着洋壳俯冲返回到地幔,引发大规模的壳-幔作用。由此引起的熔体-橄榄岩反应可能也是诱发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因素。另外,俯冲板块上的沉积碳酸盐岩也可随着俯冲的进行返回地幔。作为地球表层碳返回地球深部的唯一方式,沉积碳酸盐岩的俯冲再循环在深部碳循环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兴蒙造山带南缘达里湖地区玄武岩中的碳酸岩质包体及华北克拉通北缘汉诺坝地区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巨晶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熔体-橄榄岩反应及沉积碳酸盐岩深部地幔再循环。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作用被兴蒙造山带南部达里湖玄武岩中的碳酸岩质包体所记录。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微量元素类型均和沉积碳酸盐岩非常相似,都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和Sr正异常。而且其亦具有演化的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893-0.71054),表明此碳酸岩质包体为沉积碳酸盐岩通过俯冲作用深部地幔再循环的产物。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内存在着原位金刚石,证明沉积碳酸盐岩曾俯冲到至少120 km的深度。沉积碳酸盐岩通过底劈作用脱离俯冲板块,进入热的地幔楔。其后通过脱气过程快速上升到浅部岩石圈地幔。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的Ni和Fe的含量远远超过沉积碳酸盐岩,暗示了碳酸岩质包体从俯冲板块脱离入地幔后可能受到了地幔物质的影响。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中上地幔矿物斑晶可能为碳酸岩质熔体侵入到上地幔辉石岩中而成。达里湖碳酸岩质包体中存在着一个以SiC为主的超还原矿物组合,包括SiC、TiC、自然金属(Si、Fe、Ni)和硅化物。SiC大小为20-50 gm,蓝色到无色透明,常发现于碳酸岩质包体的微空洞中。SiC有四种多型,以β-SiC (3C)和4H型为主,其后为15R型和6H型。达里湖SiC具有明显’3C亏损的碳同位素组成(813C=-13.2‰~-22.8‰,平均值为-17.7‰),而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达里湖SiC的低δ13C值及碳同位素的空间变化可由石墨与硅酸盐矿物的脱气反应形成。达里湖SiC主要产出于微空洞中,其中充填的CO或CO2可有效的维持局部超还原环境,将SiC和外部氧化环境分开。寄主岩石的快速冷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SiC的保存。古亚洲洋的南向俯冲可能引发华北克拉通北缘广泛的熔体-橄榄岩反应。这一过程被华北克拉通北部汉诺坝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巨晶所记录。汉诺坝玄武岩中产出大量单斜辉石巨晶,根据其物理化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两类。类型一单斜辉石巨晶比类型二拥有更高的Cr、Nb含量和Mg#(82.9)以及更演化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4520,143N/144Nd=0.512350).这些特点表明类型一单斜辉石可能由熔体-橄榄岩反应生成,而且熔体可能来自于俯冲古亚洲洋壳于金红石不稳定域的熔融。类型二单斜辉石巨晶的Mg#和主微量元素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其Sr-Nd同位素组成落在了寄主玄武岩的最不演化端元。这些数据表明类型二单斜辉石巨晶由寄主岩浆于高压下结晶而成。类型一单斜辉石巨晶中含有大量平行的不透光条带及斜方辉石出溶体。不透光条带由微晶斜长石、橄榄石组成。其总体化学成分和石榴子石非常相似,而且和寄主单斜辉石具有相同的Sr同位素组成。表明不透光条带是类型一单斜辉石巨晶中石榴子石出溶体裂解的产物。石榴子石出溶的温压条件为2.75 GPa、1290℃。实验结果表明单斜辉石在增压或者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出溶石榴子石。虽然在玄武岩喷发过程温度会降低,但是急剧的降压过程会抑制石榴子石的出溶。因此,类型一单斜辉石巨晶中的石榴子石出溶体可能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造成的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加厚过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壳幔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继永.青藏高原西北缘红其拉甫岩体早白垩世晚期花岗闪长岩及闪长质岩墙成因:壳幔作用实例[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6
[2].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
[3].段政,赵希林,邢光福,杨祝良,余明刚.浙闽相邻区白垩纪上下火山岩系成因与壳幔作用对比研究[J].地质学报.2015
[4].张丽倩.壳幔作用途经及其判定的地球化学方法[J].科技视界.2014
[5].陈双双,苏玉平,郑建平,魏颖.克拉玛依侏罗纪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壳幔作用过程研究[J].地球化学.2013
[6].翟伟,孙晓明,邬云山,孙岩岩,华仁民.粤北瑶岭-梅子窝钨矿He-Ar同位素地球化学:对华南燕山期壳幔作用过程与成矿的制约[J].科学通报.2012
[7].张峰,徐涛,邹依林,王欣.皖南地区燕山期壳幔作用与成矿[J].矿物学报.2011
[8].王正其,李子颖.壳幔作用过程对火山岩型铀成矿制约的Sr-Nd同位素证据[J].矿物学报.2011
[9].朝银银,王美娟,张岱,李杰美.壳幔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进展[J].矿床地质.2010
[10].丘志力.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