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切割论文-肖华

微切割论文-肖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切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腔上皮,激光微切割,定量蛋白质组学,生物标志物

微切割论文文献综述

肖华[1](2015)在《激光微切割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口腔表皮蛋白质组》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腔癌的诊断和病变研究目前缺少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标志物。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寻找口腔癌的生物标志物[1]。我们采用激光微切割的方法对口腔上皮进行取样,从19例口腔癌病人的样本中分别切取癌变组织、增生组织和相邻正常组织。对提取的总蛋白进行酶解,i TRAQ标记,然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对口腔表皮蛋白质组进行差异分析,对表达有差异的蛋白运用免疫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激光微切割和液相色谱质谱的联用,我们共鉴定了500个蛋白质,其中可以通过i TRAQ进行定量的有425个蛋白。我们对蛋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有17个蛋白在增生和癌症组织中持续升高,有15个蛋白在增生和癌症组织中持续降低。发现的蛋白中有一半是首次发现与口腔癌密切相关的。从这些发生系统变化的蛋白中,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蛋白进行验证。蛋白Cornulin先是在组织的蛋白提取物中获得验证,我们接着采用组织微整列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Corunlin可以将癌症病人和正常人显着区分开来,同时在增生组织也显着下调。我们进一步在口腔癌唾液样本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和从组织中得到的结果一致,说明可以用于疾病的唾液诊断[2,3]。对蛋白Myoglobin和S100A8,我们采用组织微阵列的方法也获得了验证,结果证明这些蛋白可以将正常人与增生病人以及癌症病人显着区分开来。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了这些标志物用于口腔癌检测的分子机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激光微切割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为口腔癌的诊断和病变研究发现新的有生物学意义的标志物(图一),同时有助于发展口腔癌的唾液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10-16)

王冲[2](2014)在《激光微切割技术在常见深部真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实质性器官移植等手术的增多,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导致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并且有极高的病死率。烟曲霉和白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最常见的病原菌。而在国内,孢子丝菌侵袭至皮下导致的孢子丝菌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皮肤深部真菌病之一。及早诊断和干预是改善深部真菌病预后的前提,但是目前常规诊断方法有一定局限性,造成深部真菌病诊断困难,仅有5.9%-25%的患者在死亡前被确诊为深部真菌病。激光微切割(Laser Cutting Microdissection, LCM)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带来契机。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烟曲霉、白念珠菌和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动物模型,探讨LCM技术联合PCR和巢式PCR (nested PCR, n-PCR)在深部真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全文共分叁章,各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激光微切割在烟曲霉感染小鼠肺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鼻吸入法构建了烟曲霉感染小鼠肺部模型。然后将小鼠左肺分成叁份,一份培养,并将菌落提取DNA作为阳性对照,一份常规HE,PAS染色,最后一份用1:10000稀释Blankphor荧光染色,分别微切割10-20μm长的菌丝单根和3根各20份,然后提取DNA,联合巢式PCR特异性扩增烟曲霉的18S rRNA区,结果发现单根菌丝敏感度为90%,而3根菌丝敏感度为100%,二者无显着性差异(χ2=0.489,P>0.05);总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95%。较之前的一项LCM联合PCR诊断白鹳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的研究敏感度高。LCM联合巢式PCR方法在诊断IPA方面敏感度高,特异性好。第二章激光微切割在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白念珠菌混悬液的方法构建了念珠菌系统感染小鼠肾脏模型。然后取小鼠右肾分成叁份,一份培养,提取菌落DNA,做阳性对照,一份常规HE,PAS染色,最后一份用1:10000稀释B1ankphor荧光染色,分别微切割1和5个孢子各30份,然后提取DNA,联合n-PCR特异性扩增白念珠菌的5.8SrRNA及其附近的ITS区,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83.3%(25/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90%(27/30),二者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χ2=0.71,P)0.05);总敏感度为87.7%,特异度为95%。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收集单个孢子即可确诊大部分侵及实质性脏器的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 IC)病例。因此LCM联合n-PCR在IC诊断方面快速,灵敏,准确,高效。第叁章激光微切割在孢子丝菌感染小鼠睾丸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对小鼠左侧睾丸注射孢子丝菌混悬液的方法构建了孢子丝菌感染小鼠睾丸模型。取小鼠左侧睾丸分成2份,一份培养,一份常规HE,PAS染色,分别微切割1和5个孢子各60份,然后提取DNA,分别PCR扩增孢子菌的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和n-PCR扩增ITS2区。在PCR组,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66.67%(20/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77.67%(23/30),二者之间敏感度无显着性差异(χ2=0.567,P>0.05)。在n-PCR组,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70.00%(21/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83.33%(25/30)二者之间敏感度无显着性差异(χ2=0.360,P>0.05)。同时,分别比较单个孢子PCR和n-PCR敏感度,以及5个孢子的PCR和n-PCR敏感度,发现均无显着性差异(χ2=1.000,P>0.05,χ2=0.748,P>0.05),特异度为100%。结果说明孢子数量和不同的核酸扩增方法可能会影响到检测敏感度,虽然结果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其后,LCM收集8例孢子丝菌病临床标本中的单个孢子,分别n-PCR和PCR技术检测。其中3例PCR, n-PCR均阳性,而1例仅n-PCR阳性,因此,PCR和n-PCR I临床标本诊断方面的敏感度分别为37.5%和50%。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甲醛固定以及PAS染色等标本处理方法影响后续DNA扩增有关。因此,LCM联合PCR或n-PCR诊断石蜡包埋,PAS染色的标本,尤其是回顾性分析的病理组织标本,需要进一步优化条件,提高灵敏度。综上所述,在基于LCM技术检测IFD的过程中,样本的预处理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而不同的菌丝/孢子数量以及不同的核酸扩增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通过进一步优化标本处理方法,完善分子分析技术,该技术在深部真菌病的分子病理诊断,尤其是疑难病例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5-31)

高居荣,崔法,封德顺,李兴锋,王洪刚[3](2010)在《植物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及微扩增技术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微扩增技术在植物精细遗传图谱及物理图谱构建中有效应用,利用SLuCUT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对普通小麦"中国春"和中间燕麦草染色体进行了微切割、微收集和微克隆研究。结果表明,SLuCUT-A全自动激光显微切割系统使植物染色体的微切割、微分离和微收集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污染轻、样本不被降解等;DOP-PCR微量扩增条件适于普通小麦和中间燕麦草微量染色体的高效扩增,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微扩增产物的来源。(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0年07期)

闫素丽[4](2009)在《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其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微切割、微分离单染色体并建立单染色体文库,可以为向日葵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基因的分离等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为材料,摸索了向日葵染色体制片技术并进行了核型分析,微分离了随体染色体,建立了完整的单条染色体DNA文库,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0.05%秋水仙素、0.002mol.L-18-羟基喹啉及4℃低温对向日葵根尖进行预处理,结果以0.05%秋水仙素和0.002mol.L-18-羟基喹啉处理效果较好,可以得到染色体分散好,着丝点清晰的标本片。2.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34,且各有一对随体染色体。叁交种第2对和第10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对具有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4.092%-7.729%,核型公式为2n=2x=34=30m+4sm(2sat);单交种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具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异范围3.661%-8.128 %,其核型公式为:2n=2X=34=34m(2sat)。3.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向日葵的单染色体分离。本文采用玻璃针法显微分离了内葵杂3号叁交种和单交种的随体染色体,经两轮LA-PCR扩增得到250-1500bp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扩增片段与向日葵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证明向日葵随体染色体DNA已经被成功扩增。4.将叁交种和单交种随体染色体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Easy上,建立了各自的单染色体文库。叁交种获得2.26×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7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535bp;单交种获得2.57×105个克隆,PCR检测、酶切鉴定确定片段在200-500bp之间,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480bp。(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蒋茂华,翟立斌,陈继民[5](2008)在《激光微切割钴铬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细管的微细切割,目前使用最多的是YAG激光器。但随着光纤激光器的发展,光纤激光器也逐渐使用到金属细管的微细切割上。首先使用光纤激光器对钴铬合金细管进行切割,通过改变气体、气压、脉宽以及切割速度观察影响切割质量的因素。得出应用氩气和氮气作为辅助气体时,效果要好于压缩空气;存在一个最佳的气压;随着脉冲宽度的降低,切割质量随之变好;切割速度与切口宽度保持一种非线性反比关系;然后应用叁倍频Nd∶YAG激光器切割钴铬合金细管,比较两种激光器的切割质量和切割效果,分析两者的优劣,得出在进行微细切割时,叁倍频Nd∶YAG激光器比光纤激光器有更大的优势。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充分发挥叁倍频Nd∶YAG激光器的优势,同时要发掘光纤激光器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微细加工技术》期刊2008年04期)

张晓琦,李强,孙喜太,吴凌云,温泉[6](2007)在《结合激光微切割与cDNA芯片技术筛选胃癌进展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合激光微切割(LMD)和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从中进一步确定在胃癌发生和转移过程中都有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采用LMD技术,从17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中获取高纯度的正常胃黏膜细胞及原发灶和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肿瘤细胞。用基因芯片比较其中2例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半定量RT-PCR方法验证芯片结果;并在另15份标本中,进一步确定在胃癌发生和转移过程中都有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发现49个基因的表达在胃癌原发灶肿瘤细胞中比淋巴结转移灶明显上调,37个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mRNA水平的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同时,筛选出4个在胃癌发生和转移过程中都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3个基因(OPCML,RNASE1和YES1)的表达规律与肿瘤抑制基因相似,即正常黏膜中表达最高,肿瘤原发灶次之,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最低;而另一个基因(AKC1)的表达规律则与癌基因相似。结论:采用LMD和基因芯片技术,成功筛选出胃癌进展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胃癌发生和转移的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吕桂兰,马秀芳,沈枫,郝宪彬,刘军[7](2007)在《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研究是在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染色体研究领域,是细胞遗传学通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直接桥梁,在植物育种领域已被广泛加以利用,用以构建染色体特异的或染色体区带特异的探针池probe或构建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带特异的DNA文库等方面。文中就该项技术的概念、方法、在植物育种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07年05期)

申艳红,陈晓静[8](2007)在《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与展望。(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吕杨[9](2007)在《激光微切割与定量PCR技术分析肾脏病理切片及肾小球RNA》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肾脏病理切片是肾脏疾病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分析肾脏病理切片及其特异性组份如肾小球中的基因水平,可以为研究肾脏疾病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然而,成功提取病理切片及肾小球中的RNA是研究切片中基因水平的基础。本课题利用激光微切割技术和定量PCR技术,定位和定量的检测了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固定剂对肾脏病理切片及肾小球中RNA的作用。方法:选用6只3月龄体重为250 g Wistar大鼠,取其肾脏,用于制作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采用丙酮、甲醇-氯仿-冰醋酸(Methacam)、lO%中性福尔马林叁种固定剂分别固定组织,以制作叁种不同的石蜡切片;做好的叁种不同石蜡切片,采用RNA裂解液、Trizol Agent 2种方法提取其中的RNA,逆转录为cDNA,使用普通PCR扩增100b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180bp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565bp Beta-肌动蛋白以分析RNA质量。采用SYBR GREEN 1定量PCR方法扩增87bp GAPDH分析RNA的含量。用70%乙醇、丙酮、甲醇、4%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使用激光微切割技术切取肾小球,用异硫氰酸胍GTC)方法和Trizol Agent方法提取RNA,采用Taqman探针定量PCR检测GAPDH基因以分析RNA含量;选取丙酮固定的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使用激光微切割技术切取肾小球,采用RNA裂解液提取石蜡切片中RNA,采用GTC提取冰冻切片的RNA,使用Taqman定量PCR方法检测GAPDH,比较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中RNA含量。结果:对于石蜡切片,我们经两种方法提取的RNA均可经RT-PCR扩增出180bp大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H)、565bpβ-肌动蛋白(β-ACTIN)及100bp PAI-1基因;定量PCR检测GAPDH结果显示:采用RNA裂解液时,叁种固定方法固定的切片之间RNA含量相似,且提取的RNA含量均高于Trizol方法;采用Trizol方法提取时,沉淀性固定剂丙酮的RNA产量最高,methacarn方法次之,中性福尔马林方法提取的效果最差。对于冰冻切片中的肾小球,用沉淀性固定剂如乙醇、丙酮、甲醇方法固定切片、提取RNA时,两种提取方法和叁种固定方法对RNA含量的影响都无明显差异;但在提取4%多聚甲醛固定的切片中肾小球RNA时,使用Trizol提取RNA含量明显高于使用GTC方法,且其含量与沉淀性固定剂固定的切片RNA含量无明显差异,而用GTC方法提取量较少。通过激光微切割技术,切取石蜡切片与冰冻切片中肾小球,两者中RNA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我们认为,不论是石蜡切片还是冰冻切片,在RNA提取量的方面,根据固定方法选择合理的RNA提取方法更重要。在本课题中我们成功的提取了病理切片中的RNA,利用激光微切割和定量PCR的方法,对不同的病理切片及肾小球中的RNA进行分析,最终提供了从肾脏病理切片及肾小球中提取RNA并检测其基因水平的一些有用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期刊2007-05-01)

彭全洲[10](2007)在《应用微切割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3p杂合性缺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稳定的石蜡切片微切割-PCR-SSLP银染技术以应用于对存档组织蜡块的回顾性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3p杂合性缺失与肺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性,为肺癌的分子病理学诊断提供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检测DNA提取方法、组织蜡块存档时间以及目的片断长度对PCR结果的影响,建立稳定的石蜡切片微切割-PCR技术;第二部分:采用第一部分建立的石蜡切片微切割-PCR技术,对53例肺癌标本、17例肺良性病变、10例肺鳞癌的54个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轻度异常上皮、不典型增生上皮和原位癌标本以及53例无肿瘤侵犯淋巴结标本进行3p上10个微卫星位点的PCR-SSLP-银染检测。结果:1、粗提DNA方法是微切割-PCR技术首选的DNA提取方法;2、扩增110bpDNA片段,蜡块存档时间应少于13年,扩增268bpDNA片段,蜡块存档时间应少于11年;3、目的片段长度小于536bp时能得到满意扩增;4、染色体3p等位基因缺失在肺癌中普遍存在(98.1%)且主要为多个位点缺失,53例肺癌标本中的LOH检出率分别为:3p25(57.5%)、3p22-p24.3(65.4%)、3p21-p23(58.3%)、3p21.3(76.5%)、3p14.2(66.0%)和3p12(66.7%)。大部分肺癌标本(98.1%)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LOH;5、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和轻度异常上皮细胞中也可检测到3p位点的LOH,分别为62.5%和63.2%。将正常粘膜组和轻度异常上皮组合并,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组比较,发现后者LOH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P=0.01);6、比较肺癌原发灶LOH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NSCLC患者中鳞癌LOH发生率明显高于腺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鳞癌与腺鳞癌和大细胞癌比较,在3p22-p24.3(P=0.029)和3p14.2(P=0.016)位点的LOH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鳞癌LOH发生率高于腺鳞癌和大细胞癌;同样,腺癌在3p12位点的LOH发生率高于腺鳞癌和大细胞癌(P=0.033)。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LOH发生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3p LOH发生率与TNM分期、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但在3p21-p23位点Ⅰ~Ⅱ期NSCLC的LOH发生率明显低于Ⅲ期(P=0.045),在3p21-p23位点女性的LOH发生率要高于男性(P=0.027);7、有肺癌家族史者的LOH发生率在检测的各个3p位点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结论:1、建立了稳定的石蜡切片微切割-PCR技术,进行肿瘤组织精确定位切割和微卫星不稳定、杂合性缺失等的检测;2、3p杂合性缺失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常发事件且常为多个位点缺失。在肺癌患者的癌前病变组织中也可检测到3p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肺癌组织中3p21.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频率最高,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肺鳞癌组织发生3p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频率最高。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癌前病变支气管上皮3p位点杂合性缺失的发生频率随之升高。肺癌患者的TNM分期和性别与3p位点杂合性缺失无相关性;4、有肺癌家族史者更宜出现3p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7-04-01)

微切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实质性器官移植等手术的增多,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导致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并且有极高的病死率。烟曲霉和白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最常见的病原菌。而在国内,孢子丝菌侵袭至皮下导致的孢子丝菌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皮肤深部真菌病之一。及早诊断和干预是改善深部真菌病预后的前提,但是目前常规诊断方法有一定局限性,造成深部真菌病诊断困难,仅有5.9%-25%的患者在死亡前被确诊为深部真菌病。激光微切割(Laser Cutting Microdissection, LCM)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带来契机。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烟曲霉、白念珠菌和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动物模型,探讨LCM技术联合PCR和巢式PCR (nested PCR, n-PCR)在深部真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全文共分叁章,各章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激光微切割在烟曲霉感染小鼠肺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鼻吸入法构建了烟曲霉感染小鼠肺部模型。然后将小鼠左肺分成叁份,一份培养,并将菌落提取DNA作为阳性对照,一份常规HE,PAS染色,最后一份用1:10000稀释Blankphor荧光染色,分别微切割10-20μm长的菌丝单根和3根各20份,然后提取DNA,联合巢式PCR特异性扩增烟曲霉的18S rRNA区,结果发现单根菌丝敏感度为90%,而3根菌丝敏感度为100%,二者无显着性差异(χ2=0.489,P>0.05);总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95%。较之前的一项LCM联合PCR诊断白鹳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的研究敏感度高。LCM联合巢式PCR方法在诊断IPA方面敏感度高,特异性好。第二章激光微切割在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白念珠菌混悬液的方法构建了念珠菌系统感染小鼠肾脏模型。然后取小鼠右肾分成叁份,一份培养,提取菌落DNA,做阳性对照,一份常规HE,PAS染色,最后一份用1:10000稀释B1ankphor荧光染色,分别微切割1和5个孢子各30份,然后提取DNA,联合n-PCR特异性扩增白念珠菌的5.8SrRNA及其附近的ITS区,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83.3%(25/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90%(27/30),二者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χ2=0.71,P)0.05);总敏感度为87.7%,特异度为95%。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收集单个孢子即可确诊大部分侵及实质性脏器的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 IC)病例。因此LCM联合n-PCR在IC诊断方面快速,灵敏,准确,高效。第叁章激光微切割在孢子丝菌感染小鼠睾丸模型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对小鼠左侧睾丸注射孢子丝菌混悬液的方法构建了孢子丝菌感染小鼠睾丸模型。取小鼠左侧睾丸分成2份,一份培养,一份常规HE,PAS染色,分别微切割1和5个孢子各60份,然后提取DNA,分别PCR扩增孢子菌的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和n-PCR扩增ITS2区。在PCR组,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66.67%(20/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77.67%(23/30),二者之间敏感度无显着性差异(χ2=0.567,P>0.05)。在n-PCR组,单个孢子标本敏感度70.00%(21/30),5个孢子标本敏感度83.33%(25/30)二者之间敏感度无显着性差异(χ2=0.360,P>0.05)。同时,分别比较单个孢子PCR和n-PCR敏感度,以及5个孢子的PCR和n-PCR敏感度,发现均无显着性差异(χ2=1.000,P>0.05,χ2=0.748,P>0.05),特异度为100%。结果说明孢子数量和不同的核酸扩增方法可能会影响到检测敏感度,虽然结果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其后,LCM收集8例孢子丝菌病临床标本中的单个孢子,分别n-PCR和PCR技术检测。其中3例PCR, n-PCR均阳性,而1例仅n-PCR阳性,因此,PCR和n-PCR I临床标本诊断方面的敏感度分别为37.5%和50%。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甲醛固定以及PAS染色等标本处理方法影响后续DNA扩增有关。因此,LCM联合PCR或n-PCR诊断石蜡包埋,PAS染色的标本,尤其是回顾性分析的病理组织标本,需要进一步优化条件,提高灵敏度。综上所述,在基于LCM技术检测IFD的过程中,样本的预处理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而不同的菌丝/孢子数量以及不同的核酸扩增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通过进一步优化标本处理方法,完善分子分析技术,该技术在深部真菌病的分子病理诊断,尤其是疑难病例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切割论文参考文献

[1].肖华.激光微切割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口腔表皮蛋白质组[C].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会议摘要集.2015

[2].王冲.激光微切割技术在常见深部真菌病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3].高居荣,崔法,封德顺,李兴锋,王洪刚.植物染色体微切割、微收集及微扩增技术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4].闫素丽.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和微克隆[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5].蒋茂华,翟立斌,陈继民.激光微切割钴铬管的实验研究[J].微细加工技术.2008

[6].张晓琦,李强,孙喜太,吴凌云,温泉.结合激光微切割与cDNA芯片技术筛选胃癌进展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

[7].吕桂兰,马秀芳,沈枫,郝宪彬,刘军.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与展望[J].北方水稻.2007

[8].申艳红,陈晓静.植物染色体微分离、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

[9].吕杨.激光微切割与定量PCR技术分析肾脏病理切片及肾小球RNA[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

[10].彭全洲.应用微切割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3p杂合性缺失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

标签:;  ;  ;  ;  

微切割论文-肖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